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话说那大圣虽然被唐僧赶走,可心里依旧惦记着师父,感慨万千。远远望见东洋大海,不禁感叹道:“我没走过这条路,都已经五百年了!” 只见那海水:

烟波浩渺,巨浪滔滔。烟波与天河相连,巨浪通着地脉。潮水涌来,气势汹涌,如同春天的霹雳怒吼;海水环绕,好似盛夏的狂风呼啸。就算是乘龙的福老,往来此处也必定皱着眉头;跨鹤的仙童,反复经过也难免忧心忡忡。靠近岸边没有村庄,水边也少见渔船。海浪卷起千层雪,六月的海风却带着秋意。野禽自由出没,沙鸟随意沉浮。眼前不见垂钓的人,耳边只闻海鸥的叫声。海底游鱼欢快,天边大雁含愁。

行者纵身一跃,跳过了东洋大海,很快就到了花果山。他按下云头,定睛一看,山上花草全无,烟霞消散,峰岩倒塌,林树焦枯。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因为他大闹天宫,被抓到天界,这座山被显圣二郎神率领梅山七弟兄放火烧坏了。大圣看了,心中越发凄惨。有一篇描述败山颓景的古风为证:

回望仙山,泪水潸然而下,面对眼前惨状,悲伤更甚。

当初只以为山不会受损,今日才知道大地也有亏缺。

可恨二郎神将我剿灭,嗔怪那小圣对我欺凌。

他们行凶掘了你祖先的坟墓,无故破坏你家的祖坟根基。

满天的霞雾都已消散,遍地的风云也尽皆散去。

东岭听不到斑虎的咆哮,西山看不到白猿的啼叫。

北溪的狐兔没了踪迹,南谷的獐子也不见影。

青石烧成了千块土,碧沙化作了一堆泥。

洞外的乔松都已倒伏,崖前的翠柏也所剩无几。

椿、杉、槐、桧、栗、檀都已烧焦,桃、杏、李、梅、梨、枣也都没了。

柘树绝了,桑树没了,怎么养蚕?柳树稀少,竹子不多,难以栖鸟。

峰头的巧石化为尘土,涧底的泉水干涸,只剩荒草。

崖前的土黑了,没有了芝兰,路畔的泥红了,藤薜攀爬。

往日的飞禽飞去了哪里?当时的走兽又跑到了哪座山?

豹子嫌弃这地方破败,蟒蛇作恶,仙鹤躲避,蛇虫回窜。

想来是往日做了恶念,致使如今遭受艰难。

大圣正悲伤难过,突然听到芳草坡前、曼荆凹里 “哗啦” 一声,跳出七八个小猴,一拥而上,围住大圣叩头,高声叫道:“大圣爷爷!您今天回家啦?” 美猴王问道:“你们怎么不玩耍了,一个个都躲起来不见踪影?我都来了好一会儿了,都没看到你们,这是为什么呀?” 群猴听了,一个个流着泪诉说:“自从大圣您被抓到天界,我们可受了猎人不少苦,实在是难熬啊!他们用硬弩强弓、黄鹰恶犬,还有网扣枪钩,我们为了保命,都不敢出去玩耍,只能躲在深山洞府,远远避开。饿了就去坡前偷点草吃,渴了就到涧下喝点清泉。刚才听到大圣爷爷您的声音,特意来迎接,希望您能庇护我们。” 大圣听了这话,心里更加凄惨,便问:“你们还有多少猴在这山上?” 群猴说:“老的小的,加起来也就一千来只。” 大圣又问:“我以前有四万七千群妖怪,现在都去哪儿了?” 群猴说:“自从爷爷您走后,这山被二郎菩萨放火烧了,大半都被烧死了。我们有的躲在井里,有的钻在涧里,还有的藏在铁板桥下,才保住了性命。等火灭烟消出来后,又没有花果可以吃,难以生存,一半都去了别的地方。我们这剩下的一半,苦苦守在山里。这两年,又被打猎的抓走了一半。” 行者问:“他们抓你们去干什么?” 群猴说:“说起这些猎户,太可恨了!他们把中箭受伤、中毒打死的我们,剥皮剔骨,酱煮醋蒸,油煎盐炒,当成下饭的菜。还有那些被网住、被夹子夹住的,被他们拿去,让我们跳圈、翻筋斗、竖蜻蜓,在街上敲锣打鼓,各种折腾着玩耍。”

大圣听了,更加恼怒,问道:“洞里现在谁管事?” 群妖说:“还有马、流二元帅,崩、芭二将军管着。” 大圣说:“你们去告诉他们,就说我回来了。” 那些小妖冲进洞里报告:“大圣爷爷回家啦!” 马、流、崩、芭听到消息,连忙出门叩头,把大圣迎进洞里。大圣坐在中间,群怪都在面前下拜,问道:“大圣爷爷,最近听说您得了性命,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怎么没去西方,反而回了花果山?” 大圣说:“小的们,你们不知道。那唐三藏不识好歹,我一路上为他捉怪擒魔,使出浑身解数,好几次打死妖精。他却说我行凶作恶,不要我做徒弟,把我赶了回来,还写了贬书为证,说永远不再用我了。”

众猴听了,鼓掌大笑道:“太好了!太好了!还当什么和尚,回来带着我们玩几年吧!” 又喊:“快拿椰子酒来,给爷爷接风。” 大圣说:“先别喝酒。我问你们,那些打猎的人,多久来我们山上一次?” 马、流说:“大圣,他们不管什么时候,每天都来这儿捣乱。” 大圣问:“那他们今天怎么没来?” 马、流说:“估计快来了。” 大圣吩咐:“小的们,都出去,把山上那些被烧酥的碎石头,给我搬过来堆着。二三十个一堆,或者五六十个一堆,我有用处。” 那些小猴一窝蜂地行动起来,一个个上蹿下跳,搬了好多堆石头。大圣看了,说:“小的们,都躲到洞里去,看老孙我施展法术。”大圣上了山巅一看,只见南半边锣鼓喧天,有一千多号人马,都带着鹰犬,拿着刀枪。猴王仔细瞧那些人,来势汹汹,十分勇猛。只见:

狐皮披在肩头,锦绮裹着腰胸。

箭袋里插着狼牙箭,胯上挂着宝雕弓。

人就像搜山的老虎,马如同跳涧的蛟龙。

成群地带着猎犬,满胳膊架着雄鹰。

荆筐里抬着火炮,还带着海东青。

粘竿有百十担,兔叉有上千根。

布下牛头拦路网,阎王扣子绳。

一起大声吆喝,像散撒满天星。

大圣见这些人往山上涌来,心中大怒,手里掐诀,口中念念有词,对着巽地吸了一口气,“呼” 地吹出去,顿时刮起一阵狂风。好厉害的风!只见:

尘土飞扬,树木被吹倒,森林被摧毁。海浪如山般高耸,波涛汹涌,层层叠叠。乾坤一片昏暗,日月无光。风摇松树,声如虎啸,吹进竹林,好似龙吟。万窍怒号,仿佛天在呼气,飞沙走石,伤人无数。

大圣施展这大风,把那些碎石吹得乘风乱飞乱舞。可怜那一千多号人马,一个个被打得:

石头砸得乌头粉碎,沙子飞起来,海马也受伤。人参、官桂在岭前匆忙逃窜,地上鲜血染红了朱砂。附子难以回到故里,槟榔也无法还乡。尸骸像轻粉一样倒在山场,红娘子只能在家中盼望。

有诗写道:

人亡马死,怎么回家?野鬼孤魂,乱成一团麻。

可怜这些威风凛凛的英雄,不辨贤愚,血染黄沙。

大圣按下云头,鼓掌大笑道:“太好了!太好了!自从归顺唐僧,做了和尚,他常常劝我说:‘千日行善,善还不够;一日行恶,恶就有余。’还真是这么回事!我跟着他,打死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天回到家,倒收拾了这么多猎户。” 喊道:“小的们,出来!” 那群猴在狂风过后,听到大圣呼唤,一个个跳了出来。大圣说:“你们去南山下,把那些打死的猎户衣服剥下来带回家,洗净血迹,穿了用来御寒;把死人的尸首,都推到万丈深潭里;把死了的马拖过来,剥了皮做靴子穿,肉腌起来慢慢吃;把那些弓箭枪刀,拿来给你们练习武艺;把那些杂色旗号,收起来给我用。” 群猴一个个答应着去做了。

大圣把旗拆下来洗净,拼成一面杂彩花旗,上面写着 “重修花果山,复整水帘洞,齐天大圣” 十四个字。竖起杆子,把旗挂在洞外,每天招聚魔怪野兽,储备粮草,再也不提 “和尚” 二字。他的人脉广,本事又高,就去四海龙王那里借了些甘霖仙水,把山洗绿了。山前栽上榆柳,山后种上松楠,桃李枣梅等各种果树都种上了,从此逍遥自在,安居乐业。

再说唐僧听信了八戒的话,赶走了孙悟空,然后攀鞍上马,八戒在前面开路,沙僧挑着行李继续西行。过了白虎岭,忽然看见一片山林,真是藤葛缠绕,松柏青翠。三藏说:“徒弟们,山路崎岖,很难走,而且这片松林茂密,树木繁多,一定要小心!恐怕有妖邪妖兽。” 你看那呆子,抖擞精神,让沙僧牵着马,他拿着钉钯开路,带着唐僧走进松林。正走着,长老拉住马说:“八戒,我今天实在饿了,去哪儿找点斋饭给我吃?” 八戒说:“师父请下马,在这儿等老猪去寻找。” 长老下了马,沙僧放下担子,取出钵盂递给八戒。八戒说:“我去啦。” 长老问:“去哪儿?” 八戒说:“别管。我这一去,就是钻冰取火也要找到斋饭,压雪求油也要化来饭菜。”

你看他走出松林,往西走了十多里路,一个人家都没碰到,真是个有狼虎却没人烟的地方。呆子走得累了,心里琢磨着:“当年行者在的时候,老和尚要什么就有什么。今天轮到我,真是‘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实在是没地方化斋啊。” 他又困得不行,心想:“我要是现在就回去,跟老和尚说没地方化斋,他肯定不信我走了这么多路。我得再晃悠几个时辰,才能回去交差。…… 也罢,也罢,先在这草丛里睡一会儿。” 呆子就把头埋在草里睡下了。本来只想着稍微眯一会儿就起来,可哪知道走路辛苦的人,一倒下就呼呼大睡起来。

暂且不说八戒在这儿睡觉。却说长老在树林里,突然觉得耳热眼跳,心神不宁,急忙回头对沙僧说:“悟能去化斋,怎么这么久还不回来?” 沙僧说:“师父,您还不了解他。他知道这西方人家爱斋僧,他肚子又大,哪里会管我们?肯定要吃饱了才回来。” 三藏说:“是啊!要是他在那儿贪吃,我们怎么去找他?天色晚了,这儿也不是能住的地方,得找个落脚的地方才行。” 沙僧说:“没事儿。师父,您先在这儿坐着,我去找他回来。” 三藏说:“好,好。有没有斋饭都无所谓了,关键是要找到住的地方。” 沙僧拿起宝杖,走出松林去找八戒。

长老独自一人坐在林中,心里烦闷无聊,只能强打精神,站起身来。他把行李归拢到一处,将马拴在树上,摘下头上戴的斗笠,插好锡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缁衣,便慢步走进幽静的树林,权且当作散心解闷。长老看遍了周围的野草山花,却无心欣赏,耳边归巢鸟儿的喧闹声也让他愈发烦躁。这片树林本就草木幽深,道路狭窄,再加上他心思烦乱,不知不觉就走错了方向。他一方面是想散散心,另一方面也想着能找到八戒和沙僧,可没想到八戒和沙僧走的是直西路,而长老转来转去,竟朝着南边走去了。走出松林后,长老不经意间抬头,只见前方金光闪烁,瑞彩腾腾。他定睛细看,原来是一座宝塔,那金顶闪耀着光芒。这是西下的夕阳余晖,映照在金顶上才这般明亮。长老心想:“我这弟子可真是没缘分啊!自从离开东土,我就发愿,遇到庙宇就要烧香,见到佛像就要参拜,碰上宝塔就要清扫。那放光的不正是一座黄金宝塔吗?怎么就没走那条路呢?塔下肯定有寺院,寺院里必定有僧人,我且过去看看。这行李和白马,想来此处人迹罕至,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事。要是那里有方便落脚的地方,等徒弟们来了,我们就一起借住歇息。”

唉!长老这一时可真是倒霉透顶。只见他迈开步子,径直朝着宝塔走去。到了塔边,眼前所见的景象是这样的:

石崖高耸入云,有万丈之高,山峰与青天相接。山根与大地相连,根基深厚,山峰直插云霄,高耸入天。山的两边生长着数千棵杂树,前后藤萝缠绕,绵延百余里。花朵在草梢上随风摇曳,仿佛有影子在晃动;溪水从云间的洞穴中流淌而出,水中月影好似无根浮萍。倒下的树木横亘在深涧之上,干枯的藤萝缠绕在光秃秃的山峰上。石桥下,清泉滚滚流淌;台座上,洁白的石粉在阳光下闪耀。远远望去,这里就像海上的三座仙岛,又似那蓬莱仙境一般。芳香的松树和翠绿的竹子环绕着山溪,乌鸦、喜鹊、猿猴在峻岭间穿梭。洞门外,来来往往的走兽排成行;树林里,飞进飞出的鸟儿成群结队。青青的香草秀丽可爱,艳艳的野花肆意绽放。这地方分明透着一股凶险的气息,而倒霉的长老却一头撞了进来。

长老抬脚走进塔门,只见里面挂着一个斑竹帘子。他快步上前,揭开帘子,抬脚就往里走。刚一抬头,就看见石床上侧卧着一个妖魔。这妖魔长得什么模样呢?

他脸色青黑如靛,獠牙雪白,一张大口张着,发出 “呀呀” 的声响。两边的鬓毛乱蓬蓬的,像是用胭脂染过一般;三四缕紫巍巍的胡须,仿佛是荔枝刚刚冒出的嫩芽。鼻子像鹦鹉的嘴一样拱起,眼睛像黎明前的星星,目光灼灼。两只拳头,大得像和尚用的钵盂;两只蓝色的脚,就像悬崖边突兀的枯树杈。他斜披着一件淡黄色的袍帐,比那织锦袈裟还要耀眼。手里拿着一口刀,寒光闪闪;身下眠着一块石头,细腻温润,毫无瑕疵。他曾经率领小妖排兵布阵,也曾像老怪一样坐堂议事。你看他威风凛凛的样子,手下的小妖们齐声吆喝,喊他一声 “爷”。他也曾在月下与影子共饮美酒,仿佛成了三人;也曾在清风中品茶,两腋生风,飘飘欲仙。你看他神通广大,眨眼间就能游遍天涯海角。荒林里鸟儿喧闹,深草中潜藏着龙蛇。仙子在这里种下的白玉般的庄稼,道人在此修炼仙丹。这小小的洞门,虽说比不上阿鼻地狱那般恐怖,但这凶狠的妖怪,却如同那牛头夜叉一般可怕。

长老看到他这副模样,吓得往后退了一大步,浑身酥软,双腿发软,赶忙转身就跑。刚转过身,那妖魔灵性极高,勉强撑开一双金睛鬼眼,大声喊道:“小的们,看看门外是什么人!” 一个小妖探出头往门外瞅了一眼,见是个光头的长老,连忙跑进去报告:“大王,外面是个和尚。脑袋圆滚滚,脸盘大大的,两耳垂肩,一身嫩肉,皮肤细滑,看起来真是个不错的和尚!” 那妖魔听了,呵呵笑道:“这可真是‘蛇头上的苍蝇,送上门的美餐’。你们这些小的们,赶紧追上去,把他给我抓回来!抓住了重重有赏。” 那些小妖们一听,像一窝蜂似的,一起涌了上去。三藏见状,虽然心急如箭,跑得两脚如飞,但终究是心惊胆战,腿软脚麻。而且山路崎岖,此时天色已晚,树林幽深,脚步怎么能快得起来?很快就被那些小妖们抬了起来。这正是:

龙游到浅水里会被小虾戏弄,虎落到平地上会被犬欺辱。

即使好事多磨难,可谁像唐僧西行时这般波折不断?

你看那些小妖们,抬着长老来到竹帘外,兴高采烈地报告:“大王,把和尚抓来了。” 那老妖偷偷瞧了一眼,只见三藏头顶端正,相貌堂堂,果真是个出色的和尚。他心里琢磨着:“这么好的和尚,必定是天上下来的人物,不是一般人。我要是不摆出点威风,他怎么会服服帖帖地投降呢?” 于是,他一下子狐假虎威起来,红须倒竖,血发朝天,眼睛瞪得仿佛要迸裂开来,大声喝道:“把那和尚带进来!” 众妖们齐声响亮地答应:“是!” 然后就把三藏往里面一推。这真是 “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十,向他行礼。那妖问道:“你是哪里来的和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赶紧给我说清楚!” 三藏回答:“我本是唐朝的僧人,奉大唐皇帝的命令,前往西方寻求真经。路过贵山,特意来塔下拜谒圣物,没想到惊动了您的威严,希望您能饶恕我的罪过。等我从西方取得真经回到东土,一定会永远铭记您的大名。” 那妖听了,呵呵大笑道:“我就说你是上邦来的人物,果然没错。我正想吃你呢,你来得正好!正好!不然的话,可就白白错过了。你命中注定是我口中的食物,自然会自己送上门来,就算想放你走也不行,想逃也逃不掉!” 他命令小妖:“把那和尚绑了!” 那些小妖们立刻一拥而上,用绳索把长老捆绑起来,绑在定魂桩上。老妖拿着刀又问:“和尚,你一行有几个人?难道就你一个人敢上西天?” 三藏见他拿着刀,老老实实地说:“大王,我有两个徒弟,一个叫猪八戒,一个叫沙和尚,他们都到松林里化斋去了。还有一担行李和一匹白马,都放在松林里。” 老妖说:“又有好事了!两个徒弟加上你,一共三个,再加上一匹马,够我吃一顿了!” 小妖说:“我们去把他们抓来。” 老妖说:“别出去,把前门关上。他们两个化斋回来,肯定会找师父。找不到师父,就一定会找到我这洞门口。俗话说:‘上门的买卖好做。’我们就等着慢慢把他们抓住。” 众小妖听了,把前门关上了。

暂且不说三藏遭遇灾祸。再说那沙僧出了树林去找八戒,走了十多里路,都没看到一个村庄。他站在高处正四处张望,忽然听到草丛里有人说话。他急忙用宝杖拨开深草一看,原来是呆子在里面说梦话呢。沙僧揪住他的耳朵,才把他叫醒,说道:“你这好呆子!师父让你去化斋,你怎么在这儿睡觉?” 呆子迷迷糊糊地醒来,问道:“兄弟,现在什么时候了?” 沙僧说:“快起来!师父说有没有斋饭都无所谓,让你我赶紧找个住的地方。”

呆子懵懵懂懂地,托着钵盂,拿着钉钯,和沙僧一起往回走。回到树林一看,师父不见了。沙僧埋怨道:“都怪你这呆子,化斋不回来,肯定是有妖精把师父抓走了。” 八戒笑着说:“兄弟,别胡说。这树林是个清幽雅致的地方,肯定没有妖精。我猜是老和尚坐不住,到别处看风景去了。我们去找找他。” 于是二人牵着马,挑着担,收拾好斗篷和锡杖,走出松林去寻找师父。

这一回,也算是唐僧命不该绝。他们俩前后找了一会儿,没找到师父,忽然看见南边有金光闪烁。八戒说:“兄弟啊,有福的人就是有福,你看师父去那边了。那放光的是座宝塔,谁敢怠慢?肯定会安排斋饭,留他在那里享用。我们还不快点走,也赶上去吃点斋饭。” 沙僧说:“哥啊,这吉凶还不一定呢。我们先去看看。”

二人雄赳赳地来到门前。呀!门是关着的。只见门上横着一块白玉石板,上面刻着六个大字 “碗子山波月洞”。沙僧说:“哥啊,这可不是什么寺院,而是一座妖精的洞府。师父要是在这里,可就糟了。” 八戒说:“兄弟别怕。你先把马匹拴好,守着行李,我去问问情况。” 那呆子举起钉钯,上前大声喊道:“开门!开门!” 洞里把门的小妖打开门,忽然看到他们俩的模样,急忙转身跑进去报告:“大王!有买卖上门了!” 老妖问:“什么买卖?” 小妖说:“洞门外有一个长着长嘴大耳朵的和尚,还有一个脸色阴沉的和尚,来叫门了!” 老妖一听,十分高兴:“是猪八戒和沙僧找来了!咦,他们还真能找到这儿!怎么就找到我这洞门口了?既然他们长相凶狠,可不能怠慢了他们。” 他喊道:“拿我的披挂来!” 小妖把披挂抬来,老妖穿戴整齐,手持钢刀,径直走出门来。

再说八戒和沙僧在门前正等着,只见那妖魔气势汹汹地走了出来。这妖魔是怎么打扮的呢?

他脸色青绿,胡须泛红,头发飘飞,身上穿着的黄金铠甲闪闪发光。

腰间系着裹肚和石带,胸前勒着甲,脚下踏着步云绦。

闲站在山前,周围风声呼呼作响;烦闷时到海外游玩,海浪滔滔。

一双青黑色、瘦如焦筋的手,紧紧握着追魂夺命的钢刀。

若要知道这妖魔的名字,他就是声名远扬的黄袍怪。

黄袍老怪走出门来,问道:“你们是哪里来的和尚,在我家门口大喊大叫?” 八戒说:“你这小崽子,不认识你老爷我?我是大唐派往西天取经的!我师父是御弟三藏。要是他在你家里,趁早把他送出来,省得我用钉钯把你这洞给砸了!” 那怪冷笑道:“没错,没错,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我也没慢待他,还安排了些人肉包子给他吃呢。你们也进来吃几个,怎么样?”

呆子还真信了,抬脚就要进去,沙僧一把拉住他说:“哥啊,他骗你的。你什么时候吃过人肉?” 呆子这才醒悟过来,举起钉钯就朝妖怪脸上砸去。那怪物侧身一闪,用钢刀急忙抵挡。两人都使出神通,驾着云头,跳到空中厮杀起来。沙僧扔下行李和白马,举起宝杖赶忙上去帮忙。此时,两个勇猛的和尚和一个凶狠的妖魔,在云端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真可谓是:

宝杖挥起,钢刀相迎,钉钯砸来,钢刀招架。一个妖魔逞威,两个神僧显神通。九齿钉钯威力无穷,降妖宝杖也十分厉害。他们前后左右一起进攻,那黄袍怪却毫不畏惧。你看他手中的蘸钢刀,亮如白银,他的神通确实广大。只杀得满空中云雾缭绕,半山里山崩岭裂。一个为了师父的安危,绝不退缩;一个为了自己的声名,怎肯罢休。

他们三个在半空中来来往往,打了几十个回合,难分胜负。因为各自都性命攸关,所以这场战斗实在是难解难分。究竟他们如何才能救出唐僧,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