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一念之间,心魔丛生,修行之路充满艰辛,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唯有不断洗涤心灵,去除尘世的污垢,同时也需要自我约束,磨砺自身。扫除万千杂念,回归宁静寂灭,荡除众多妖怪,绝不可虚度光阴。如此这般,定能跳出尘世的樊笼,功成行满,飞升大罗仙境。

话说孙大圣费尽心思,请如来佛祖收服了一众妖怪,解救了三藏师徒的劫难后,便离开了狮驼城,继续西行。又经过了好几个月,转眼间就到了冬天。但见:山岭上的梅花含苞待放,池水渐渐结冰。红叶纷纷飘落,青松却愈发翠绿。淡淡的云朵飘动,似要下雪,枯草倒伏,与山齐平。满目皆是寒冷的光芒,寒气阴阴,透骨生寒。

师徒四人冒着严寒,风餐露宿,一路前行。走着走着,又看到一座城池。三藏问道:“悟空,前面那又是什么地方?” 行者回答道:“到跟前自然就知道了。如果是国王的都城,我们需要倒换关文;要是普通的府州县,直接路过就行。” 师徒四人正说着,很快就来到了城门外。

三藏下了马,师徒四人走进月城,看见一个老军,正靠着向阳的墙壁,在避风处睡觉。行者走上前去,轻轻摇了摇他,喊道:“长官。” 老军猛地惊醒,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到行者,吓得连忙跪下磕头,叫道:“爷爷!” 行者说道:“你别惊慌失措的。我又不是什么凶神恶煞,你叫我‘爷爷’干什么!” 老军一边磕头一边说:“您是雷公爷爷吗?” 行者哭笑不得地说:“胡说!我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僧人,刚到这里,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问你一声。” 老军听了,这才定下神来,打了个哈欠,爬起身,伸了伸懒腰说:“长老,长老,恕小人无礼。这里原本叫比丘国,如今改成了小子城。” 行者问道:“这国中有帝王吗?” 老军回答道:“有!有!有!” 行者转身对唐僧说:“师父,这里原来是比丘国,现在改叫小子城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名。” 唐僧疑惑地说:“既然叫比丘,怎么又叫小子呢?……” 八戒猜测道:“说不定是比丘王驾崩了,新登基的国王是个小孩子,所以才叫小子城。” 唐僧连忙说:“没这道理!没这道理!我们先进城,到街上再打听打听。” 沙僧也说:“没错。那老军一来可能真不知道,二来被大哥你吓着了,说的都是胡话。我们还是进城去问问吧。”

师徒四人又走进三层城门,来到繁华的街市上。只见这里的人们衣着整齐,容貌清秀。但见:酒楼歌馆里人声喧闹,彩铺茶房高挂着门帘。千家万户生意兴隆,六条大街、三个集市财源广进。买卖金银绸缎的人多如蚂蚁,人们争名逐利,都是为了钱财。这里礼仪庄重,风景优美,真是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

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在街市上走了许久,看不尽这繁华的景象。忽然,他们发现家家门口都放着一个鹅笼。三藏问道:“徒弟们啊,这里的人家,为什么都把鹅笼放在门口呢?” 八戒听了,左右张望,果然看到鹅笼整齐地排列着,上面还遮着五彩的绸缎幔子。呆子笑着说:“师父,今天想必是黄道吉日,适合结婚或者会友,大家都在办喜事呢。” 行者说:“别瞎猜!哪能家家都在办喜事!这里面肯定有缘故。等我上前去看看。” 三藏一把拉住他说:“你别去。你这副嘴脸太丑陋,怕人家见了怪罪。” 行者说:“那我变个模样去。”

好个大圣,捏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蜜蜂。他展开翅膀,飞到鹅笼边,钻进幔子里查看。原来里面坐着的是个小孩子。他又飞到第二家的鹅笼去看,还是个小孩子。连着看了**家,都是小孩子,而且都是男孩,没有女孩。有的小孩子在笼中玩耍,有的在啼哭,有的在吃果子,有的则在睡觉。行者看完,变回原形,回来向唐僧报告说:“那些笼子里装的都是小孩子,大的不满七岁,小的只有五岁,不知道为什么。” 三藏听了,心中疑虑重重,拿不定主意。

走着走着,他们忽然转到一条街上,看到一座衙门,原来是金亭馆驿。长老高兴地说:“徒弟们,我们先到这驿馆里去,一来问问这地方的情况,二来给马匹喂些草料,三则天色已晚,正好在此投宿。” 沙僧连忙说:“没错,没错,快进去吧。” 师徒四人高兴地走进驿馆。驿馆的官员得知后,立刻报告给驿丞。驿丞把他们迎进门,大家相互见礼。坐定之后,驿丞问道:“长老从什么地方来?” 三藏回答说:“贫僧是从东土大唐,奉差前往西天取经的。如今到了贵地,有关文需要查验,想在贵衙暂且休息一晚。” 驿丞马上吩咐上茶。喝完茶,又安排好了一应事务,让当值的人准备饭菜招待他们。三藏连连称谢,又问道:“今天能不能入朝拜见国王,查验关文呢?” 驿丞说:“今晚不行,得等到明天早朝。今晚就请在敝衙门安心住下吧。”不一会儿,饭菜准备好了,驿丞请师徒四人一起吃了斋饭,又让手下人打扫客房,安排他们休息。三藏感激不已。坐下之后,长老说道:“贫僧有一件不明白的事,想请教一下,还望您能指点一二。贵地养育孩子,不知是怎样的习俗?” 驿丞说:“‘天无二日,人无二理。’养育孩童,是父母精血结合,怀胎十月,到时候生下孩子;生下后再哺乳三年,孩子才渐渐长成。这道理谁不知道呢!” 三藏说:“听您这么说,和我们大唐倒是没什么不同。但贫僧进城的时候,看到街坊人家,每家都设了一个鹅笼,里面都藏着小孩子。这件事我不明白,所以冒昧地问一下。” 驿丞凑到三藏耳边,低声说道:“长老您别管,别问,也别理,更别说这件事。请您安心休息,明天一早就赶路吧。” 长老听了,一把拉住驿丞不放,一定要问个明白。驿丞摇着头,摆着手,只是说:“小心说话!” 三藏更是不放手,坚持要问个详细。驿丞没办法,只好让所有当值的人都退下,只在灯光下,悄悄地说:“您刚才问的鹅笼的事,是当今国主无道的行为。您何必管它呢!” 三藏问道:“怎么个无道法?您一定要说明白,我才能放心。” 驿丞说:“这个国家原本是比丘国,最近有民谣传出,就改成小子城了。三年前,有个老人,打扮成道士的模样,带着一个小女子,年纪才十六岁 —— 这女子容貌娇美,长得像观音菩萨 —— 进献给当今国王。陛下见她长得漂亮,十分宠爱,把她留在宫中,封为美后。近来,国王对三宫娘娘、六院妃子都不看一眼,日夜与美后寻欢作乐。现在国王弄得精神疲惫,身体瘦弱,饮食也少了,性命危在旦夕。太医院用尽了良方,也治不好他的病。那个进女子的道士被国王诰封,称为国丈。国丈有海外的秘方,据说能延年益寿。之前他去十洲、三岛采集药材,现在都已经准备好了。只是这药引子太可怕了: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子的心肝,煎汤服药。服了之后能有千年不老的功效。这些鹅笼里的小孩子,都是选好的,养在里面。孩子的父母害怕王法,都不敢啼哭,于是就传出了谣言,把这里叫做小儿城。这不是无道又是什么呢?长老明天早朝,只管去倒换关文,千万别提这件事。” 说完,驿丞就抽身离开了。

三藏听了,吓得骨软筋麻,忍不住泪流满面,突然失声叫道:“昏君,昏君!就因为你贪恋美色,寻欢作乐,弄出病来,怎么能伤害这么多小孩子的性命!太惨了!太惨了!真让我痛心啊!” 有诗为证:

邪主无知失正真,贪欢不省暗伤身。

因求永寿戕童命,为解天灾杀小民。

僧发慈悲难割舍,官言利害不堪闻。

灯前洒泪长吁叹,痛倒参禅向佛人。

八戒走上前说:“师父,您这是怎么了?‘别老是为别人的事操心难过’!别烦恼了!俗话说:‘君让臣死,臣不死就是不忠;父让子亡,子不亡就是不孝。’他伤害的是他自己的子民,和咱们有什么关系!您还是宽宽心,脱了衣服睡觉吧,‘别为古人瞎操心’。” 三藏流着泪说:“徒弟啊,你太没有慈悲心了!我们出家人,积功累德,最重要的就是要行方便。可这昏君怎么能这么胡作非为呢!从来没听说过吃人的心肝能延年益寿的。这都是无道的事,叫我怎么能不伤心!” 沙僧说:“师父您先别伤心。等明天倒换关文的时候,当面和国王讲讲。要是他不听,咱们再看看那个国丈到底是什么来头。说不定那国丈是个妖精,想吃人的心肝,才想出这个办法,也未可知。”

行者说:“悟净说得有道理。师父,您先睡觉,明天老孙和您一起进朝,看看国丈到底是好是坏。如果是人,只怕他走了歪门邪道,不懂得正道,只以为采药是真的,到时候老孙我用先天的要旨,点化他走上正途;要是妖邪,我就把他抓住,给国王看看,让国王知道要克制**,保养身体,绝不能让他伤害那些小孩子的性命。” 三藏听了,急忙恭敬地向行者行礼说:“徒弟啊,你这主意太好了!太好了!只是见到昏君的时候,可不能直接问这件事,怕那昏君不分青红皂白,把我们也当成造谣的人治罪,那可怎么办呢?” 行者笑着说:“老孙我自有办法。现在我先把那些鹅笼里的小孩子都摄离这座城,让他明天没有东西可取心肝。地方官自然会上奏表。那昏君肯定会下旨意,要么和国丈商量,要么再另行挑选。到时候,我们借着这个机会上奏,绝对不会被治罪。” 三藏听了,十分高兴,又说:“现在怎么才能把小孩子带出城呢?要是真能救他们脱离险境,那你可真是贤徒,有天大的功德!你赶紧去做吧,稍微晚一点,恐怕就来不及了。” 行者抖擞精神,站起身来,吩咐八戒、沙僧:“你们和师父在这里坐着,看我施展神通。你们只要看到有阴风刮起,就说明小孩子出城了。” 于是,他们三人一起念道:“南无救生药师佛!南无救生药师佛!”大圣出了门,打了个唿哨,飞到半空,捻起诀,念动真言,叫了一声 “唵净法界”,把城隍、土地、社令、真官,以及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与护教伽蓝等众神都召唤到空中。众神向他行礼说:“大圣,这么晚叫我们来,有什么急事?” 行者说:“如今我们路过比丘国,这国王无道,听信妖邪的话,要用小孩子的心肝做药引子,妄图长生不老。我师父非常不忍心,想要救这些孩子,除掉妖怪。所以老孙特地请各位施展神通,帮我把这城中各街坊人家鹅笼里的小孩子,连笼子一起摄到城外的山凹里,或者树林深处,收藏一两天,给他们些果子吃,别让他们饿着,还要暗中护持,别让他们受到惊吓啼哭。等我除掉妖怪,治理好国家,劝国王走上正道,临走的时候,再把孩子们送还给我。” 众神听了命令,立刻各自施展神通,按下云头。一时间,满城中阴风滚滚,惨雾漫漫:

阴风刮暗一天星,惨雾遮昏千里月。起初时,还荡荡悠悠;次后来,就轰轰烈烈。悠悠荡荡,各寻门户救孩童;烈烈轰轰,都看鹅笼援骨血。冷气侵人怎出头,寒威透体衣如铁。父母徒张皇,兄嫂皆悲切。满地卷阴风,笼儿被神摄。此夜纵孤恓,天明尽欢悦。

有诗为证:

释门慈悯古来多,正善成功说摩诃。

万圣千真皆积德,三皈五戒要从和。

比丘一国非君乱,小子千名是命讹。

行者因师同救护,这场阴骘胜波罗。

当夜三更时分,众神把鹅笼摄到各处妥善安置。

行者按下祥光,径直来到驿庭上,只听见唐僧他们三人还在念 “南无救生药师佛” 呢。他心中暗自高兴,走上前去说:“师父,我回来了。这阴风刮得怎么样?” 八戒说:“好厉害的阴风!” 三藏问道:“那救孩子的事,怎么样了?” 行者说:“都已经一一救出去了,等我们启程的时候再送回来。” 长老连连道谢,这才安心就寝。

天亮了,三藏从睡梦中醒来,整理好行装后说道:“悟空,我趁早上早朝,去倒换关文。” 行者说道:“师父,您独自前去恐怕不太妥当。老孙陪您一同前往,顺便看看那国丈是正是邪。” 三藏说:“你去的话恐怕不懂行礼,国王会怪罪。” 行者回答:“我不现身,暗中跟着您,权当保护您。” 三藏听了十分欢喜,吩咐八戒、沙僧看守行李和马匹。刚要迈步出发,驿丞又前来相见。只见长老今日的打扮与昨日大不相同,显得格外庄重:

身上穿着一领锦襕异宝佛袈裟,头戴金顶毘卢帽。手中拿着九环锡杖,胸中藏着一点神秘的神光。通关文牒紧紧带在身上,包裹在锦套中缠好。走起路来就像阿罗汉降临世间,容貌宛如活佛一般。

驿丞与三藏行过礼后,凑近三藏耳边低声叮嘱,让他千万别管闲事。三藏点头表示知晓。大圣闪身躲在门旁,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化作一只蟭蟟虫,“嘤” 的一声,飞到了三藏的帽檐上。师徒二人出了馆驿,直奔朝中而去。

到了朝门外,见到黄门官,三藏赶忙施礼说道:“贫僧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僧人。如今到了贵地,理应倒换关文。希望能面见陛下,恳请您帮忙转奏。” 黄门官果然进去传奏。国王听闻,高兴地说:“远方来的僧人,必定有高深的道行。” 便下令请进来。黄门官再次奉旨,将长老请入宫中。长老在台阶下朝见完毕,国王又请他上殿赐座。长老谢恩后坐下。只见那国王面容憔悴,精神萎靡,抬手作揖时动作迟缓,开口说话时声音断断续续。长老将文牒呈上,国王眼神昏花,看了又看,才拿起宝印盖上花押,递给长老。长老收好关文。

国王正打算询问取经的缘由,这时当驾官突然奏道:“国丈爷爷来了!” 国王立刻扶着身边的小宦官,挣扎着离开龙床,躬身迎接。长老见状,急忙起身,侧身站在一旁。回头望去,只见一个老道者,从玉阶前摇摇晃晃地走进来。那老道的模样是:

头上戴着一顶淡鹅黄九锡云锦纱巾,身上穿着一领筯顶梅沉香绵丝鹤氅。腰间系着一条纫蓝三股攒绒带,脚下穿着一对麻经葛纬云头履。手中拄着一根九节枯藤盘龙拐杖,胸前挂着一个描龙刺凤团花锦囊。面色光洁,胡须在颔下飘动。眼睛里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长长的眉毛超过了眉梢。走起路来仿佛有云跟随脚步,周身萦绕着缥缈的香雾。台阶下的众官员都拱手相迎,齐声高呼国丈进入朝堂。

国丈来到宝殿前,并不行礼,昂首阔步,径直走上殿去。国王欠身说道:“国丈今日来得真早,令朕欣喜。” 说着便请国丈在左手的绣墩上就座。三藏向前一步,躬身施礼道:“国丈大人,贫僧向您问讯了。” 国丈却端坐在那里,并不回礼,转而面向国王问道:“这个僧人从何而来?” 国王回答:“是东土唐朝派往西天取经的。现在来倒换关文。” 国丈笑着说:“西方之路,黑暗无边,有什么好的!” 三藏说道:“自古以来,西方乃是极乐胜境,怎么会不好呢?” 国王问道:“朕听说上古有这样的说法:‘僧是佛家弟子。’但不知做僧人能否不死,信奉佛教能否长生?” 三藏听了,急忙合掌回应道:“作为僧人,应摒弃一切尘世杂念;领悟佛性之人,心中万物皆空。拥有大智慧之人悠然自得,淡泊于无生无灭的境界;玄机暗藏,逍遥于寂静涅盘之中。三界空灵则诸事皆安,六根清净则烦恼皆除。若要坚定地觉悟,必须认识本心:心若纯净,则能独自洞察一切;心若被尘世沾染,则会被万千境界侵扰。人的真实容貌并无增减,生前便能知晓;虚幻的表象虽有形状,终究会消亡,何必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打坐修行,是进入禅定的根源;布施恩惠,是修行的根本。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似笨拙,知晓凡事应顺应自然;善于谋划的人并不依靠算计,必须放下一切。只要心中坚定不移,各种修行自然圆满;若说采阴补阳,那纯粹是荒谬之语,服用丹药以求长寿,也不过是虚假之言。只要能彻底抛弃尘世的一切因缘,让万物皆空。保持纯净寡欲的心境,自然能够享有无穷无尽的寿命。”

国丈听了,付之一笑,用手指着唐僧说道:“呵!呵!呵!你这和尚满口胡言!在寂灭的境界中,虽要领悟佛性,但你却不知那佛性该如何寂灭!枯坐参禅,不过是盲目地修行。俗话说:‘坐,坐,坐!你的屁股破!被火煎熬,反而会招来灾祸。’你更不懂我这修仙之道:

修仙之人,骨骼坚韧清秀;通达大道之人,精神最为灵妙。带着箪瓢进山拜访友人,采集各种草药济世救人。采摘仙花装饰斗笠,折断香草铺设床铺。歌唱时鼓掌欢笑,舞蹈后卧于云端。阐扬道法,传播太上老君的正教;施符水,消除世间的妖氛。夺取天地的灵秀之气,采集日月的精华。调和阴阳使丹药凝结,按照水火规律使灵胎凝聚。十六岁时阴气渐消,恍恍惚惚;二十七岁时阳气渐长,幽深玄妙。顺应四季采集药物,经过九次修炼使丹药炼成。骑着青鸾飞升紫府,驾着白鹤前往瑶京。观赏满天的绚丽光彩,表达对妙道的虔诚。相比你那静禅的佛教,寂灭阴神,涅盘后只留下臭皮囊,还无法超脱凡尘!在儒释道三教之中,唯有道是无上的上品,自古以来,只有道被尊为至高无上!”

国王听了,十分欢喜。满朝官员都齐声喝彩道:“好一句‘惟有道独称尊’!‘惟有道独称尊’!” 长老见众人都称赞国丈,心中感到十分羞愧。国王又吩咐光禄寺准备素斋,招待远方来的僧人,让他们用完斋饭后就出城往西而去。

三藏谢恩后告退。刚下殿,正往外走,行者从帽顶上飞下来,在三藏耳边说道:“师父,大事不好!那国丈是个妖邪,国王已被妖气迷惑。您先回驿馆等斋饭,老孙留在这里探听消息。” 三藏明白了,独自走出朝门,暂且不表。

再说行者,展翅飞到金銮殿的翡翠屏上停住。只见班部中走出五城兵马官,上奏道:“陛下,昨夜一阵冷风,把各坊各家鹅笼里的小儿,连同笼子都刮走了,没有留下一点踪迹。” 国王听了,又惊又恼,对国丈说:“这件事是上天要灭朕啊!朕连续几个月病重,御医都治不好。幸亏国丈赐下仙方,专门等今日午时开刀,取这些小儿的心肝做药引,没想到被冷风刮走了。这不是上天要灭朕是什么?” 国丈笑着说:“陛下不必烦恼。这些小儿被刮走,正是上天送长生给陛下呢。” 国王问道:“小儿都被刮走了,怎么反倒说是上天送长生?” 国丈说:“我刚才入朝,看到了一个绝妙的药引,比那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强多了。那些小儿的心肝,只能让陛下延年千年;而这个药引,吃了我的仙药,可保陛下万年长寿。” 国王茫然不知是什么药引,再三询问,国丈才说:“那个从东土来取经的和尚,我看他气质清净,容颜端正,是个十世修行的真体 —— 自幼出家为僧,元阳未泄,比那些小儿强上万倍。如果能取他的心肝煎汤,服用我的仙药,足以保陛下万年之寿。” 昏庸的国王听了,深信不疑,对国丈说:“你怎么不早说?如果真有这样的效果,刚才就该留住他,不让他走了。” 国丈说:“这有何难!刚才吩咐光禄寺准备斋饭招待他,他必定吃了斋饭才出城。现在赶紧传旨,把各门紧闭,派兵围住金亭馆驿,把那和尚抓来,一定要以礼求取他的心肝。如果他答应,就立刻剖腹取出,然后厚葬他的尸体,为他立庙祭祀;如果他不答应,就来硬的,马上把他捆住,剖开肚子取心。有什么难的!” 昏君听从了国丈的话,立即传旨紧闭各门,又派遣羽林卫的大小官军,围住了馆驿。

行者听到这个消息,展翅飞奔回馆驿,现出本相,对唐僧说:“师父,大祸临头了!大祸临头了!” 三藏刚刚和八戒、沙僧领了御赐的斋饭,突然听到这话,吓得三魂出窍,七窍生烟,倒在地上,浑身是汗,眼神呆滞,说不出话来。沙僧急忙上前搀扶,不停地叫道:“师父,快醒醒!师父,快醒醒!” 八戒说道:“到底有什么祸事?你慢慢说不行吗,把师父吓成这样!” 行者说:“自从师父出了朝堂,老孙回去查看,发现那国丈是个妖精。不一会儿,五城兵马官来奏报冷风刮走小儿的事。国王正烦恼,那妖精却让国王转忧为喜,说:‘这是上天送长生给陛下。’他要取师父的心肝做药引,说这样能保国王万年长寿。那昏君听信了妖精的胡言乱语,所以点派精兵来围馆驿,还派锦衣官来请师父,要取您的心肝呢。” 八戒苦笑着说:“做了这么多慈悲的事,救了那些小儿,刮了一阵阴风,没想到现在惹出大祸了!”三藏战战兢兢地爬起来,拉住行者哀求道:“贤徒啊!这可如何是好?” 行者说:“要想平安无事,就得把大事化小。” 沙僧问道:“什么叫‘大事化小’?” 行者说:“要想保全性命,师父扮作徒弟,徒弟扮作师父,这样才能保住大家。” 三藏说:“你若能救我性命,我情愿给你做徒子徒孙。” 行者说:“既然如此,别再犹豫了。” 接着喊道:“八戒,快去和些泥来。” 呆子立刻用钉钯挖了些土,又不敢到外面去取水,便撩起衣服,撒了泡尿,和了一团带着臊味的泥,递给行者。行者无奈,将泥拍成一片,往自己脸上一贴,做出个猴脸模样。他让唐僧站起来别动,别再说话,然后把这片泥贴在唐僧脸上,念动真言,吹了口仙气,喊道:“变!” 唐僧瞬间变成了行者的模样。行者脱下唐僧的衣服,让唐僧穿上自己的衣服,而行者则穿上师父的衣服,捏着诀,念起咒语,摇身一变,变成了唐僧的模样。八戒和沙僧都几乎认不出来。

就在他们装扮妥当之时,只听得锣鼓声齐鸣,又见枪刀林立,原来是羽林卫的官员,率领三千士兵把馆驿包围了。接着,一个锦衣官走进驿庭,问道:“东土唐朝的长老在哪里?” 驿丞吓得战战兢兢地跪下,指着客房说:“在下面的客房里。” 锦衣官立刻走到客房,说道:“唐长老,我王有请。” 八戒和沙僧一左一右,小心翼翼地护着假行者。只见假唐僧出门施礼道:“锦衣大人,陛下召见贫僧,有何事吩咐?” 锦衣官上前一把拉住他说:“跟我进朝去。想必陛下有什么事要差遣你。” 唉!这真是:妖邪的谎言战胜了善良,善良反而招来灾祸。不知此番前去,他们的性命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