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土授门人

话说唐僧满心欢喜地告别了郡侯,骑在马上对行者说道:“贤徒啊,这一场善事所结的善果,可比在比丘国搭救儿童还要了不起,这可全都是你的功劳啊。” 沙僧也说道:“在比丘国不过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哪比得上这场倾盆大雨,滋润大地,救活了千千万万的百姓!我也在心里暗自称赞大师兄法力高强,慈悲为怀,恩泽广大。” 八戒笑着说:“哥哥的恩情和善举自然是有的,可就是表面上仁义,实际上却爱捉弄人。每次和我一起,就变着法儿折腾我。” 行者问道:“我怎么折腾你了?” 八戒说:“还不够吗!总是让我被捆、被吊、被煮、被蒸!如今在凤仙郡对万千百姓施了大恩,就应该在这儿住上半年,让我能痛痛快快吃几顿饱饭,可你却只顾着催着赶路!” 长老听了,大声斥责道:“你这个呆子,怎么就只想着吃!赶紧走路,别再拌嘴了!” 八戒不敢再多说,撇了撇嘴,挑着行李,打着哈哈,师徒四人踏上了大路。时光飞逝,转眼间又到了深秋时节。只见:

水痕消退,山峦显得愈发瘦削。红叶纷纷飘落,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霜后的晴天让人感觉夜晚格外漫长,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家家户户在夕阳下升起袅袅炊烟,处处湖水波光粼粼,寒水潺潺流淌。白薠散发着清香,红蓼生长得十分繁茂。橘子翠绿,橙子金黄,柳树凋零,稻谷丰收。荒村里大雁落下,惊起一片片碎芦花,野店里传来鸡鸣声,人们在收获着菽豆。

师徒四人走了许久,又看到前方隐隐约约出现了城垣的影子。长老举起马鞭,远远地指着说道:“悟空,你看那里又有一座城池,却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行者说:“你我都没来过,怎么会知道呢?等走到跟前,问问路人便知。”

话还没说完,忽然看见从树林里走出一位老者,他手里拿着竹杖,身着轻便衣衫,脚上穿着一双棕鞋,腰间束着一条扁带。唐僧急忙从马上下来,走上前去,恭敬地向老者行礼问讯。老者拄着拐杖还礼道:“长老从哪里来的?” 唐僧双手合十说道:“贫僧是东土大唐派往雷音寺拜佛求经的。如今来到宝地,远远望见城垣,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特来向老施主请教。” 老者听了,说道:“原来是有道的禅师,我们这里是天竺国的下郡,名叫玉华县。县里的城主,是天竺皇帝的宗室,被封为玉华王。这位王爷十分贤明,特别敬重僧道,爱护百姓。老禅师要是去拜见他,一定会受到厚待。” 三藏向老者道谢后,老者便穿过树林离开了。

三藏转身把刚才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徒弟们。他们三人听了都很高兴,搀扶着师父上马。三藏说:“没多远的路,不用骑马了。” 于是师徒四人便步行到了城边,在街道上四处观看。只见城门口的人家,做买卖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生意也十分兴隆。这里人们的声音和相貌,和大唐的人没什么两样。三藏叮嘱道:“徒弟们,要小心谨慎,千万不可放肆。” 八戒低着头,沙僧遮着脸,只有孙行者搀扶着师父。街道两边的人都围过来看,纷纷说道:“我们这里只有降伏龙虎的高僧,可没见过降伏猪猴的和尚。” 八戒忍不住,把嘴一撅,说道:“你们可曾见过降伏猪王的和尚?” 吓得街上的人连连后退,都闪到了两边。行者笑着说:“呆子,快把嘴藏起来,别作怪。小心脚下过桥。” 八戒低着头,只是嘿嘿地笑。过了吊桥,进入城门内,又看见大街上酒楼歌馆林立,热闹繁华。这里果然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有诗为证:

锦城铁瓮历经万年依然坚固,依傍山水,景色格外秀丽。

各种货物通过湖泊运往集市,千家万户的酒店都挂着酒帘。

楼台处处人来人往,街巷每天都有客商喧闹。

这里的风景丝毫不亚于长安,鸡鸣犬吠的景象也如出一辙。

三藏心中暗自高兴,心想:“人们都说西域各国十分偏远,没想到这里如此繁华。仔细看来,这里的景象和我大唐又有什么不同呢!所谓的极乐世界,大概就是如此吧。” 又听到人们说,这里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真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好地方。

师徒四人走了好一会儿,才来到玉华王府。王府大门左右,有长史府、审理厅、典膳所、待客馆。三藏说:“徒弟们,这里是王府,等我进去,朝见王爷,验过通关文牒再行事。” 八戒问:“师父进去了,我们就在衙门前站着吗?” 三藏说:“你没看到这门上写着‘待客馆’三个字吗!你们都去那里坐下,看看有没有草料,买些来喂马。我见过王爷后,如果他赐斋饭,就来叫你们一起享用。” 行者说:“师父放心去吧,老孙自有安排。” 于是沙僧把行李挑到了待客馆中。馆里有负责看管的人役,见他们相貌丑陋,既不敢上前询问,也不敢赶他们出去,只好让他们在那里坐下,暂且不表。却说老师父换好衣帽,拿着通关文牒,径直来到王府前。早有引礼官迎上来问道:“长老从哪里来?” 三藏说:“我是东土大唐派往大雷音寺拜佛求经的僧人,如今来到贵地,想要倒换通关文牒,特来朝见千岁王爷。” 引礼官马上为他传奏。这位王子果然贤明通达,立刻传旨召见。三藏来到殿下,向王子行礼,王子马上请他上殿赐座。三藏把通关文牒呈上,王子看了,又见上面有各国的印信和签名,便欣然用宝印盖了章,签了花字,把文牒收起来放在桌上,问道:“国师长老,从你们大唐到这里,历经了众多国家,一共走了多少路程?” 三藏说:“贫僧也没记下具体的路程。只是前些年观音菩萨在我大唐皇帝面前显身时,曾留下一句话,说西方有十万八千里。贫僧在路上,已经经历了十四个春秋了。” 王子笑着说:“十四个春秋,也就是十四年了。想必是途中有很多耽搁吧。” 三藏说:“一言难尽啊!一路上历经千难万险,数不清的妖魔鬼怪,也不知道受了多少苦,才来到宝地!” 王子听了十分高兴,立刻吩咐典膳官准备素斋款待三藏。三藏说:“启禀殿下,贫僧有三个徒弟,在外面等候,不敢独自领受斋饭,只是担心耽误了行程。” 王子说:“当殿官,快去把长老的三位徒弟请进府来,一起用斋。”

当殿官随即出去相请,找了一圈后都说:“没看到,没看到。” 有跟随的人说:“待客馆里坐着三个相貌丑陋的和尚,想必就是他们。” 当殿官和众人来到待客馆中,就问看管的人:“哪几个是大唐取经僧的高徒?我家王爷有旨,请他们去吃斋。” 八戒正坐着打盹,听到一个 “斋” 字,忍不住跳起身来回答道:“我们是!我们是!” 当殿官一见到他,吓得魂飞魄散,浑身颤抖地说:“是个猪妖!猪妖!” 行者听到了,一把拉住八戒说:“兄弟,斯文点,别这么粗鲁。” 那些官员看到行者,又说道:“是个猴精!猴精!” 沙僧拱手说道:“各位不要惊慌。我们三个都是唐僧的徒弟。” 官员们看到沙僧,又说:“是灶君!灶君!” 孙行者就让八戒牵马,沙僧挑担,和众人一起进入玉华王府。当殿官先进去通报。

那王子抬头看到他们相貌如此丑陋,心中也不禁害怕起来。三藏双手合十说道:“千岁放心。我的徒弟们虽然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 八戒朝王子作了个揖,说道:“贫僧问讯了。” 王子越发觉得心惊胆战。三藏说:“这些徒弟都是我在山野中收来的,不懂什么礼仪,还望千岁恕罪。” 王子强忍着心中的惊恐,让典膳官请各位僧人到暴纱亭吃斋。三藏谢过恩,辞别王子下殿,和徒弟们一起来到亭内。三藏埋怨八戒道:“你这个笨家伙,一点礼仪都不懂!你索性不说话也就罢了,怎么能如此粗鲁!就你这一句话,简直能把泰山都冲倒!” 行者笑着说:“还是我不打招呼的好,还能省点力气。” 沙僧说:“他打招呼也不整齐,还没等人家反应过来,就先咧着嘴大声吆喝。” 八戒说:“真是气人!真是气人!师父前几天还教我,见了人要打个问讯,这是礼貌;今天我打了问讯,又说不好,那到底要我怎么做嘛!” 三藏说:“我教你见了人打问讯,可没教你见了王子也这样胡来!俗话说:‘物有不同种类,人有不同身份。’怎么能不分贵贱呢?” 正说着,只见典膳官带领着人役,摆好桌椅,端上斋饭。师徒们便不再说话,各自吃起斋来。

却说那王子退殿回到宫中,宫中有三个小王子,见父王面容变色,便问道:“父王今天为什么如此惊恐?” 王子说:“刚才有一个从东土大唐派来拜佛取经的和尚,来倒换通关文牒,他看起来气度不凡。我留他吃斋,他说有徒弟在府前,我就命人去请。不一会儿,他们进来了,见了我不行大礼,只是打了个问讯,我就已经有些不高兴了。等我抬头一看,他们一个个长得丑得像妖魔,心中不禁十分惊骇,所以才面容变色。” 原来这三个小王子和其他人不同,个个都喜好武术,争强好胜,一听这话,立刻挽起袖子,挥舞着拳头说:“说不定是从山里跑来的妖精,假扮成人的模样,我们拿上兵器出去看看!”

好一个王子,大王子拿起一条齐眉棍,二王子挥舞着一把九齿钯,三王子拿着一根乌油黑棒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王府,大声吆喝着:“什么取经的和尚!在哪里?” 这时,典膳官员等人连忙跪下说:“小王,他们在暴纱亭吃斋呢。” 小王子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闯进暴纱亭,喝道:“你们是人还是妖怪,赶紧说实话,饶你们性命!” 吓得三藏脸色大变,丢下饭碗,躬身说道:“贫僧是从唐朝来取经的。是人,不是妖怪。” 小王子说:“你看起来还像个人,那三个丑家伙,肯定是妖怪!” 八戒只顾着吃饭,不理他们。沙僧和行者站起身来,说道:“我们都是人,虽然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虽然身材笨拙,但本性纯善。你们三个是什么人,怎么如此口出狂言?” 旁边的典膳官等人说:“这三位是我们王爷的儿子,小殿下。” 八戒丢了碗说:“小殿下,你们拿着兵器想干什么?莫不是要和我们打架?”二王子迈开步子,双手舞动着钯,就要打八戒。八戒笑嘻嘻地说:“你那钯给我这钯当孙子都不够格!” 说着,掀开衣服,从腰间取出自己的钯,晃了一晃,顿时金光万道,施展开招数,瑞气千条,把王子吓得手软筋麻,不敢再舞弄。行者见大王子拿着一条齐眉棍,跳来跳去,便从耳朵里取出金箍棒,晃了一晃,变得碗口粗细,有一丈二三那么长,往地下一捣,捣出了三尺深的坑,然后把金箍棒竖在那里,笑着说:“我把这棍子送给你吧!” 那王子听了,立刻丢了自己的棍子,去拿金箍棒,双手使出全身力气去拔,却纹丝不动,再试着端一端,摇一摇,金箍棒就像生了根一样。三王子发起蛮劲,拿着乌油杆棒来打。被沙僧一把拨开,沙僧取出降妖宝杖,捻了一捻,宝杖顿时光芒四射,霞光耀眼,吓得那些典膳官等人,一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三个小王子一齐下拜说:“神师!神师!我们有眼不识泰山,还望你们施展一番本领,好让我们拜师学艺。” 行者走上前,轻轻把金箍棒拿起来说:“这里地方狭窄,不好施展。等我跳到空中,耍一路给你们看看。”

好一个大圣,口中唿哨一声,将筋斗云一抖,两只脚稳稳地踏在五色祥云之上,缓缓升上半空,离地大约有三百步的高度。他把金箍棒舞得虎虎生风,时而使出 “撒花盖顶”,时而施展 “黄龙转身”,一上一下,左旋右转。刚开始的时候,人和棒配合得相得益彰,仿佛锦上添花;到后来,只见漫天都是棒影飞舞,却不见人影。八戒在地面上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大声喝彩,手脚也跟着痒痒起来,扯着嗓子喊道:“等老猪也上去耍耍!” 这呆子,立刻驾起风头,也来到了半空之中。他丢开九齿钉钯,上三下四、左五右六、前七后八,使出浑身解数,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正耍得热闹的时候,沙僧对长老说:“师父,也让老沙上去操练操练。” 好和尚,双脚用力一跳,抡起降妖宝杖,也飞在了空中。只见他周身瑞气氤氲,金光缥缈;双手舞动降妖杖,一会儿使出 “丹凤朝阳”,一会儿又来个 “饿虎扑食”,迎敌挡击,进退自如,动作敏捷。兄弟三人就这样在半空中大展神通,扬威耀武。这正是:

真禅景象与众不同,大道的缘由充盈在整个天地之间。

金(悟空)与木(八戒)施展威风,法力遍布法界,调和阴阳,达到圆通之境。

神兵锐利,随时彰显威力,法宝如同花生般处处受到尊崇。

天竺之地虽高,仍需戒除贪嗔痴等习性,玉华王子最终也将归入正道。

这一番精彩绝伦的表演,把三个小王子吓得 “扑通” 一声跪在尘埃之中。暴纱亭里的大小官员,王府里的老王子,满城的军民男女、僧尼道俗等所有人,都纷纷在家中念佛磕头,户户拈香礼拜。果真是:

众人见到这般神奇景象,纷纷归心向佛,以此度化众生,人间因此得福,尽享清平。

从此踏上菩提正道,人人都成为参禅拜佛之人。

他们三人各自施展雄才,耍了一路后,按下祥云,收起兵器,来到唐僧面前,行了问讯之礼,感谢师父的教导之恩,然后各自坐下,暂且不表。

那三个小王子,急匆匆地跑回宫里,向老王奏报:“父王,大喜啊!今日有天大的功劳!您刚才可看见半空中的精彩表演了?” 老王笑着说:“我刚才看到半空中霞光异彩,就和你母亲等人在宫院里焚香叩拜,还不知道是哪里的神仙降临呢。” 小王子说:“不是什么神仙,就是那取经僧的三个丑徒弟。一个使金箍铁棒,一个使九齿钉钯,一个使降妖宝杖,把我们三个的兵器比得一文不值。我们请他们露一手,他们嫌地上地方狭窄,施展不开。说‘等我到空中,给你们表演一番’。然后他们就各自驾着云头,在满空中祥云缥缈、瑞气氤氲。刚才才落下来,现在都坐在暴纱亭里。儿子我十分欢喜,想要拜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的本领,来保护我们的国家。这可真是天大的功劳啊!不知道父王意下如何?” 老王听了,心中也动了念头,愿意成全此事。

当时,父子四人既没有摆驾,也没有张设华盖,就步行来到了暴纱亭。此时,师徒四人正收拾行李,打算进府感谢斋饭,向王爷辞行,准备启程。偶然间看到玉华王父子来到亭上,并且倒身下拜。长老吓得赶紧起身,伏地回礼,行者等人则闪到一旁,微微冷笑。众人拜完之后,请师徒四人进府堂中就座。师徒四人欣然入内。老王站起身来说道:“唐老师父,我有一事相求,不知道三位高徒能否答应?” 三藏说:“但凭千岁吩咐,小徒不敢不听从。” 老王说:“我刚开始见到各位时,只以为是从唐朝远道而来的行脚僧人,实在是肉眼凡胎,多有轻慢。刚才看到孙师父、猪师父、沙师父在空中施展神通,才知道你们是仙佛下凡。我这三个儿子,一生喜好武艺,如今诚心诚意,想要拜你们为师,学习武艺。还望老师大发慈悲,普度众生,传授小儿武艺,我必定以全城的财富作为酬谢。” 行者听了,忍不住呵呵笑道:“殿下,您这话说得就见外了!我们出家人,巴不得多传几个徒弟。您的儿子既然有向善之心,千万别说什么钱财酬谢,只要以真心相待,便是最好的情谊。” 王子听了,十分高兴,随即下令大排筵宴,就在本府正堂摆开。嘿!一声令下,转眼间一切准备就绪。但见:结彩飘扬,香烟袅袅。戗金的桌子上挂着绞绡,光彩夺目,晃人眼目;彩漆的椅子上铺着锦绣,增添了不少风光。桌上摆放的水果新鲜诱人,茶汤香气扑鼻。三五道闲食清甜可口,一两餐馒头丰盛洁净。蒸酥、蜜饯更是奇妙,油炸的糖食也美味至极。有几瓶香醇的素酒,斟出来如同琼浆玉液;献上的几杯阳羡仙茶,捧在手中,香气胜过丹桂。各种菜品应有尽有,每一样都独具特色。

一边还安排了承应的人进行歌舞吹弹,表演杂剧。师徒四人与王爷父子,尽情欢乐了一整天。不知不觉天色已晚,酒席散去,王爷又让人在暴纱亭铺设床帐,请师父们安歇,准备明天一早诚心焚香,再次拜求传授武艺。众人都听从安排,随即准备了香汤,请师父们沐浴,然后各自回房休息。此时:

众鸟高飞栖息,万籁俱寂,诗人停下笔,不再吟诵。

银河星光璀璨,天空更加明亮,野外的小路荒凉,野草长得更深。

捣衣的砧杵声从别院传来,关山遥远,勾起了思乡之情。

寒蛩的叫声清脆响亮,仿佛知晓人的心意,在床头 “呖呖” 作响,惊醒了梦中人。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老王父子又来拜见长老。昨天是以王爷的礼节相见,今天就行起了师徒之礼。那三个小王子,对着行者、八戒、沙僧当面叩头,拜问道:“尊师的兵器,能不能借给弟子们看一看?” 八戒听了,欣然取出钉钯,扔在地上。沙僧也把宝杖抛了出去,靠在墙边。二王子和三王子跳起来就去拿,却如同蜻蜓撼石柱一般,一个个涨得红头赤脸,却连分毫都没能挪动。大王子见状,叫道:“兄弟,别白费力气了。师父们的兵器,都是神兵,不知道有多重呢!” 八戒笑着说:“我的钯也没多重,正好是一藏之数,连柄带钯一共五千零四十八斤。” 三王子问沙僧:“师父,您的宝杖多重?” 沙僧笑道:“也是五千零四十八斤。” 大王子又请求看看行者的金箍棒。行者从耳朵里取出一个针儿,迎风一晃,就变得碗口粗细,直直地立在众人面前。王父子见了,都惊恐不已,众官员也个个心惊胆战。三个小王子行礼问道:“猪师父、沙师父的兵器,都能随身藏在衣服下面,随时取用。孙师父为什么从耳朵里取出来,而且见风就变大,这是为什么呢?” 行者笑道:“你们有所不知,我这棍子可不是凡间普通的东西。这棍子是:

混沌初开时冶炼的铁,由大禹神人亲自打造。无论是湖海江河,深浅如何,都曾用这棍子测量得清清楚楚。在开山治水的太平年代,它流落至东洋,镇守海阙。历经岁月,它能放出彩霞,可大可小,还能保持光洁。老孙有缘得到它,凭借口诀,它能变化无穷。变大能弥漫整个宇宙,变小就像针儿一样。这棍子名叫如意金箍棒,在天上人间堪称一绝。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粗细可以随心变化。它曾助我大闹天宫,也曾随我攻打地府。降伏虎龙,无往不利,降魔除怪,处处显威。只要举棒一指,太阳都会昏暗,天地鬼神都胆战心惊。这混沌仙物流传至今,原本就不是凡间的凡铁。

王子们听了,一个个不停地顶礼膜拜。三人走上前,郑重地行起大礼,虔诚地请求传授武艺。行者说:“你们三人想学哪般武艺?” 王子说:“愿意使棍的就学习棍法,习惯使钯的就学习钯术,喜欢用杖的就学习杖法。” 行者笑道:“教你们倒也容易,只是你们力气不够,使不动我们的兵器,恐怕学不精通,就像‘画虎不成反类狗’。古人说:‘教导不严是老师的失职,学问无成是学生的过错。’你们既然有诚心,那就去焚香拜过天地,我先传授你们一些神力,然后再传授武艺。”

三个小王子听了,满心欢喜,立刻亲自抬来香案,洗净双手,焚香朝天礼拜。拜完之后,请师父传授法术。行者转过身,对着唐僧行礼说:“禀告尊师,恕弟子冒昧。当年在两界山承蒙师父大德,救弟子脱离苦难,从此皈依佛门,一路西行。虽然还没有好好报答师父的恩情,但也为了取经事业,渡水登山,竭尽全力。如今来到佛国之地,有幸遇到贤王的三个儿子,他们拜我等为师,想要学习武艺。他们既然成了我等的徒弟,也就是师父您的徒孙了。所以特向师父禀告,以便能够传授他们本领。” 三藏听了,十分高兴。八戒、沙僧见行者行礼,也转身向三藏磕头说:“师父,我们愚笨,嘴笨不会说话。希望师父高坐法位,也让我们俩各自收个徒弟,也算是在西方取经路上的一段美好回忆。” 三藏欣然应允。

行者这才让三个王子到暴纱亭后面的静室中,画好罡斗,让三人都趴在里面,一个个闭目养神。行者在这里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们三人心腹之中,把他们的元神收归本舍,传授口诀,让他们各自获得了巨大的膂力,又运功添了火候,就如同脱胎换骨一般。运遍了子午周天之后,三个小王子才苏醒过来,一起爬起身,抹了抹脸,顿时精神抖擞,个个骨壮筋强。大王子立刻就能拿动金箍棒,二王子也能抡起九齿钯,三王子则能举起降妖杖。老王见了,欢喜得不得了,又摆下素宴,感谢师徒四人。就在筵席前,各自传授武艺:学习棍法的演练棍术,学习钯术的演练钯法,学习杖法的演练杖技。虽然他们打了几个转身,耍了几般招式,但终究还是有些吃力:走了一路,就气喘吁吁,不能持久。毕竟他们师父的兵器都有神奇变化,进退攻防之间,随着力量的消长,都有自然的妙处。他们毕竟只是凡夫俗子,一时之间难以企及。当天筵席散去。

第二天,三个王子又来道谢说:“承蒙神师传授了膂力,虽然能勉强拿起师父们的神器,但转换起来还是很困难。我们想让工匠按照师父们兵器的样式,减轻重量,打造类似的兵器,不知道师父们是否同意?” 八戒说:“好!好!好!说得在理。我们的兵器,一来你们使不动,二来我们还要护法降魔,确实应该另外打造。” 王子随即宣召铁匠,买来万斤钢铁,就在王府内的前院搭起工棚,支起炉灶开始铸造。第一天先把钢铁炼熟,第二天请行者三人把金箍棒、九齿钯、降妖杖都取出来,放在工棚里,让工匠照着样子打造。就这样日夜不停地赶工。

唉!这些兵器原本是他们随身的宝贝,一刻也不能离身,各自带在身上时,都有许多光彩护体。如今放在工棚里几天,那霞光万道冲天,瑞气千般罩地。当天夜里,有一个妖精,它住在离城七十里左右的地方,那座山叫豹头山,洞叫虎口洞。夜里它正坐着,忽然看见霞光瑞气,就驾着云头前去查看,发现原来是州城方向发出的光彩。它按下云头,靠近一看,原来是这三件兵器在放光。妖精又惊又喜,说道:“好宝贝!好宝贝!这是什么人用的,怎么放在这里?…… 这也是我的机缘,拿走!拿走!” 它贪心一起,便施展威风,将这三件兵器一股脑儿收走,径直返回自己的洞穴。正是:

道一刻也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神兵就这样全部落入妖精之手,白白浪费了修炼之人的一番心血。

毕竟不知道他们如何才能找回这些兵器,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