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话说金荣因为对方人多势众,再加上贾瑞强行要求,只好给秦钟赔礼道歉,还磕了头,宝玉这才不再吵闹,大家也都散学了。金荣回到家,越想越气,自言自语道:“秦钟不过是贾蓉的小舅子,又不是贾家的正经子孙,不过是跟着来学堂读书,和我没什么两样。他仗着宝玉和他关系好,就目中无人。他要是真有本事,就该做点正经事,别人也就没话说了。平日里他还总和宝玉偷偷摸摸的,以为别人都是瞎子,看不见。今天他又去和别人勾勾搭搭,偏偏被我撞见了。就算闹出事来,我又有什么好怕的?”

他母亲胡氏听到他嘟嘟囔囔的,便问道:“你又在和谁置气呢?好不容易我求你姑妈,你姑妈想尽办法,在西府的琏二奶奶面前说了好话,你才有了这个念书的地方。要不是靠着人家,咱们家哪有能力请先生?再说了,人家学堂里,茶水、饭菜都是现成的。这两年你在那儿念书,家里也能省下不少开销。省下的钱,你又爱买些鲜亮的衣服穿。还有,要不是因为你在那儿念书,你能认识薛大爷吗?这薛大爷虽说不是年年给钱,可这两年也帮了咱们七八十两银子了。你要是把这学堂闹没了,再想找这么个地方,我跟你说,比登天还难!你给我老老实实玩一会儿,然后睡觉去,这样才好。” 于是金荣只好忍气吞声,没过多久就自己去睡觉了。第二天,他依旧去上学,暂且不提。

再说金荣的姑妈,原本嫁给了贾家玉字辈的嫡派子孙,名叫贾璜。不过贾家的族人,哪能都像宁国府和荣国府那样富贵有势,这也就不必细说了。贾璜夫妻守着一些小产业,还时常到宁荣二府去请安,又特别会奉承凤姐儿和尤氏,所以凤姐儿和尤氏也经常资助他们,他们才能维持生活。这天,天气晴朗,家里也没什么事,璜大奶奶便带着一个婆子,坐上马车,回娘家看望寡嫂和侄儿。

闲聊的时候,金荣的母亲不经意间提起了昨天贾家学堂里的事,从头到尾,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小姑子。璜大奶奶一听,顿时怒从心头起,说道:“这秦钟小崽子是贾家的亲戚,难道荣儿就不是贾家的亲戚了?人可别太势利了,况且他们干的都是些什么见不得人的好事!就算是宝玉,也犯不着这么偏袒他。等我去东府见见我们珍大奶奶,再跟秦钟他姐姐说说,让她评评这个理。” 金荣的母亲听了这话,急得不行,赶忙说道:“都怪我嘴快,跟姑奶奶你说了这事,求姑奶奶千万别去,别管他们谁对谁错。要是闹起来,咱们在那儿还怎么待得住。要是待不住了,家里不但请不起先生,还得在他身上多花好多钱呢。” 璜大奶奶却说:“哪管得了那么多,等我去说了,看看会怎么样!” 也不听嫂子的劝阻,马上叫婆子备好马车,就坐着车往宁府去了。

到了宁府,进了大门,在东边小角门前下了车,进去见到了贾珍的妻子尤氏。璜大奶奶也不敢太放肆,客客气气地和尤氏寒暄了几句,说了些家常话,才问道:“今天怎么没见蓉大奶奶呢?” 尤氏说:“她这几天也不知道怎么了,月经都两个多月没来了。请大夫看了,又说不是怀孕。那几天,一到下午就懒得动,话也懒得说,眼神都发晕。我跟她说:‘你也别太拘礼了,早晚不用按规矩过来请安,就好好调养调养吧。就算有亲戚来,有我呢。要是长辈们怪罪你,我替你解释。’我连蓉哥也嘱咐了,我说:‘你不许折腾她,不许惹她生气,让她安安静静地养养就好了。她要是想吃什么,尽管到我这儿来拿。要是我这儿没有,就去你琏二婶子那儿要。要是她有个好歹,你再想娶这么一个模样好、性情好的媳妇,打着灯笼都没处找去。’她为人处世,哪个亲戚、哪个长辈不喜欢她?所以我这几天特别烦心,急得不得了。偏偏今天早上她弟弟来看她,那小孩子不懂事,看见他姐姐身体不舒服,就算有事也不该告诉她,更别说这么点小事了。就算你受了天大的委屈,也不该跟她说啊。谁知道他们昨天在学堂里打架,说是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个学生欺负了他。还说了些不好听的话,都告诉了他姐姐。婶子,你是知道那媳妇的,她虽然见人有说有笑,会办事,可心思细腻,又爱操心,不管听到什么话,都要琢磨个三天五夜才罢休。她这病就是这么操心操出来的。今天听说有人欺负了她弟弟,又是生气又是恼怒。气的是那群狐朋狗友,净在那儿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恼的是她弟弟不争气,不好好念书,才在学堂里闹出这种事。她听了这事,今天连早饭都没吃。我听说了,赶紧到她那儿安慰了她一会儿,又劝了劝她弟弟。我让她弟弟到那边府里找宝玉去了,看着她喝了半盏燕窝汤,我才过来。婶子,你说我能不心焦吗?况且现在也没有好大夫,一想到她这病,我心里就像针扎一样。你们知道有什么好大夫吗?”

金氏听了半天,原本在嫂子家时那股要找秦氏理论的气势,早吓得烟消云散了。听到尤氏问她有没有知道的好大夫,连忙回答说:“我们也没听人说过有什么好大夫。听大奶奶这么一说,说不定还是怀孕了呢。嫂子可别让人瞎治。要是看错了,那可不得了。” 尤氏说:“可不是嘛。” 正说着,贾珍从外面进来,看见金氏,就问尤氏:“这不是璜大奶奶吗?” 金氏上前给贾珍请安。贾珍对尤氏说:“让大妹妹留下来吃顿饭再走。” 说着,就到另一个房间去了。金氏本来是来跟秦氏说秦钟欺负她侄儿的事,可听说秦氏病了,不但说不出口,连提都不敢提了。况且贾珍和尤氏对她又这么好,她的气也消了,又聊了一会儿,就回家去了。金氏走后,贾珍才过来坐下,问尤氏:“今天她来,有什么事吗?” 尤氏回答说:“没说什么。刚进来的时候,脸上好像有点生气的样子,等说了半天话,又说起媳妇的病,她的脸色才渐渐平静下来。你又叫她吃饭,她听说媳妇病了,也不好意思久坐,又说了几句闲话就走了,也没求什么事。现在还是说说媳妇的病吧,你赶紧找个好大夫来给她看看,可别耽误了。咱们家现在请的这些大夫,都不行,一个个就知道顺着别人的意思说,别人怎么说,他们就添几句文绉绉的话重复一遍。倒是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天轮流着来看四五次脉。他们一起商量着开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反倒害得媳妇一天要换四五次衣服,坐起来见大夫,其实对病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贾珍说:“可不是嘛。这孩子也糊涂,何必换来换去的,要是再着了凉,病情加重,那可怎么得了。衣裳再好又有什么用,孩子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天换一套新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正进来要跟你说,刚才冯紫英来看我,他见我有点愁眉不展的,问我怎么了。我就跟他说了,媳妇忽然身体很不舒服,因为找不到好太医,也不知道是怀孕还是生病,有没有危险,所以这两天我心里特别着急。冯紫英说起他有个小时候的老师,姓张,叫张友士,学问渊博,医术也特别高明,还能断人生死。今年来京城给他儿子捐官,现在住在他家呢。这么看来,说不定媳妇的病能在他手里治好呢。我马上派人拿着我的名帖去请他了。要是今天太晚了他来不了,明天肯定会来。况且冯紫英也马上回家亲自去请他,一定要请他来看看。等这位张先生来了再说吧。”

尤氏听了,心里很高兴,就问:“后天是太爷的寿辰,到底该怎么办呢?” 贾珍说:“我刚才去太爷那儿请安,顺便请太爷回家,让一家子给他行礼。太爷说:‘我过惯了清净日子,不愿意去你们那些是非之地凑热闹。你们非要说是我的生日,让我去受众人磕头,还不如把我以前批注的《阴骘文》找人好好写出来刻了,这比让我无缘无故受众人磕头强百倍。要是这两天一家子要来,你就在家里好好招待他们就行了。也不用给我送什么东西,连你后天也别来了。你要是心里过意不去,今天就给我磕个头。要是后天你还来,还带着那么多人来吵我,我可跟你没完。’他说了又说,后天我可不敢去了。还是叫来升,让他准备两天的宴席吧。” 尤氏于是让人把贾蓉叫来,说:“吩咐来升,按照惯例准备两天的宴席,要丰盛些。你再亲自去西府,把老太太、大太太、二太太和你琏二婶子请来玩玩。你父亲今天又听说了一个好大夫,已经派人去请了,明天肯定会来。你把她这几天的病症详细地跟大夫说说。”

贾蓉一一答应着出去了。正好碰上刚才去冯紫英家请那位先生的小厮回来了,小厮回禀说:“奴才刚才到了冯大爷家,拿着老爷的名帖去请那位先生。那位先生说:‘刚才冯大爷也跟我说了。但是我今天出去拜访了一天的客人,刚回到家,现在实在没精神,就算去了府上也没法看脉。’他说休息一晚上,明天一定到府上来。他还说,他‘医术浅薄,本来不敢接受这么重要的推荐,但是冯大爷和府上的大人都这么说了,又不能不去,你先替我回明大人。大人的名帖我实在不敢当。’还是让奴才把名帖拿回来了。请哥儿替奴才回禀一声吧。” 贾蓉转身又进去,把小厮的话回禀了贾珍和尤氏,这才出来叫来升,吩咐他准备两天宴席的事。来升听了,就去按惯例安排,暂且不提。

到了第二天中午,有人回禀说:“请来的张先生到了。” 贾珍便把他请进大厅坐下。喝过茶,贾珍才开口说:“昨天承蒙冯大爷介绍,得知老先生人品学问俱佳,又精通医术,小弟我钦佩不已。” 张先生说:“晚生我不过是个粗鄙之人,见识浅薄,昨天冯大爷告诉我,府上大人谦逊有礼,又承蒙呼唤,我哪敢不奉命。只是我实在没什么真才实学,实在惭愧。” 贾珍说:“先生不必过谦。就请先生进去看看我儿媳妇,仰仗先生的高明医术,让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于是,贾蓉陪着张先生一同进去。来到贾蓉的住处,见到了秦氏,张先生便向贾蓉问道:“这位就是尊夫人吧?” 贾蓉回答:“正是。先生请先坐下,我把内人的病症跟您说一说,然后再看脉,您看怎么样?” 张先生说道:“依我的想法,最好还是先看脉。我初次到贵府,本也不太了解情况,只是冯大爷非要让我来看看,我实在推脱不掉。现在看过脉象,看看我说得对不对,然后再讲讲这些日子的病情,大家一起商量个方子,看看可用不可用,到时候大爷再做决定。” 贾蓉说:“先生果然高明,只恨今日才得相见。那就请先生看看脉象,这病能不能治,也好让我父母放心。” 于是,家中的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边帮秦氏挽起袖口,露出手腕。张先生这才伸手按在秦氏的右手脉搏上,调整呼吸,凝神仔细地诊脉,大约过了半刻钟,才换过左手,同样仔细地诊了一遍。诊完脉后,张先生说:“咱们到外面坐吧。”贾蓉便和张先生来到外间房里,在床边坐下。一个婆子端来茶水,贾蓉说道:“先生请用茶。” 陪着张先生喝了茶,贾蓉接着问道:“先生看这脉象,这病还能治吗?” 张先生说:“看尊夫人的脉象,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濡而无神。左寸沉数,是心气虚导致生热;左关沉伏,表明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意味着肺经气分太虚;右关濡而无神,说明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生热,会导致月经不调,夜晚难以入睡。肝家血亏气滞,必然会感到肋下胀痛,月经推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会时常头晕目眩,在寅卯时刻必然自汗,就像坐在船上一样。脾土被肝木克制,肯定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依我看这脉象,应该会有这些症状。要是有人把这脉象当成喜脉,那我可不敢苟同。” 旁边一个贴身服侍的婆子说:“确实是这样啊。先生说得太准了,都不用我们多讲。如今我们家里请了好几位太医来看,可都没像先生说得这么准确明白。有的说是喜脉,有的说是病,这个说没什么大碍,那个说怕过不了冬至,一直都没有个准话。还请先生给个明确的说法。”

张先生笑着说:“大奶奶这个病,可真是被那几位给耽误了。要是在初次月经不调的时候就用药治疗,不但不会有今天的毛病,而且现在早就痊愈了。如今既然把病拖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命中该有此灾。依我看,这病还有三分治愈的希望。吃了我的药看看,如果夜里能睡得着觉,那就又多了两分把握。从这脉象来看,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极为聪慧的人。但太过聪明,不如意的事就常常发生;不如意的事常有,就会思虑过度。这病是忧虑伤脾,肝木过旺,所以经血不能按时到来。大奶奶从前月经的日子,您问问,肯定不是经常提前,而是经常推迟,对吧?” 婆子回答道:“可不是嘛,从来没有提前过,有时候推迟两天三天,甚至推迟过十天呢。” 张先生听了,说道:“这就对了!这就是病源。要是从前能服用养心调经的药,何至于到现在这个地步。如今明显是水亏木旺的症状。且用药试试看。” 于是,张先生写下药方,递给贾蓉,上面写着:...

贾蓉看了,说道:“先生真是高明。还想请教先生,这病对性命终究有没有妨害?” 张先生笑着说:“大爷是明白人。人病到这个程度,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吃了这药也要看机缘。依我看,今年一冬没什么问题。只要过了春分,就有希望痊愈。” 贾蓉也是个聪慧之人,听到这话,也就不再往下追问了。

贾蓉送走了张先生,便把药方和脉案都拿给贾珍看,还把张先生说的话都回禀给了贾珍和尤氏。尤氏对贾珍说:“从来没见过大夫说得这么明白,想必他开的药也不错。” 贾珍说:“人家本来就不是那种混饭吃、惯于行医的人。因为冯紫英和咱们关系好,好不容易才把他请来。既然有了这个人,媳妇的病或许就有希望治好。他那方子上有人参,就用前几天买的那一斤好的吧。” 贾蓉听完,便出去让人抓药煎给秦氏服用。不知秦氏服了这药后病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