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话说贾琏听凤姐说有事情要商量,便停下脚步问是什么事。凤姐说:“二十一号是薛妹妹的生日,你打算怎么操办呢?” 贾琏说:“我哪知道该怎么办!你连那么多大生日都操办过了,这会儿倒没主意了?” 凤姐说:“大生日操办,有既定的规矩在那儿。可如今她这个生日,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所以才和你商量。” 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天,说:“你今天犯糊涂啦。有现成的例子啊,林妹妹就是个例子。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生日的,现在照着给薛妹妹过不就行了。” 凤姐听了,冷笑着说:“我难道连这个都不知道?我原本也是这么打算的。可昨天听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和生日,得知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说不是整生日,可也算是快及笄的年纪了。老太太说要给她办生日。想来要是真给她办,肯定和往年给林妹妹过生日不一样。” 贾琏说:“既然这样,那就比给林妹妹过生日时多添些东西。” 凤姐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来问问你的想法。我要是私自添了东西,你又该怪我没跟你说清楚了。” 贾琏笑着说:“罢了罢了,这空头人情我可不领。你不查问我就够了,我还敢怪你!” 说完,径直走了,这里暂且不提。

再说史湘云在贾府住了两天,打算回去。贾母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吧。” 史湘云听了,只好留下来。她一面派人回自己家,把自己以前做的两样针线活计取来,作为给宝钗的生日礼物。

没想到贾母自从宝钗来了之后,很喜欢她稳重平和的性子,正好赶上宝钗在贾府过第一个生日,便自己拿出二十两银子,把凤姐叫来,交给她置办酒席和演戏的事。凤姐凑趣儿地笑着说:“老祖宗给孩子们过生日,不管怎么操办,谁敢有意见,还办什么酒席演戏呀。既然老祖宗高兴想热闹热闹,那就免不了自己花上几两银子。巴巴地拿出这二十两旧银子来做东,这意思还想让我倒贴呀。要是真拿不出来也就罢了,您那些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宝贝,把箱子底都压塌了,却来为难我们。您看看,大家谁不是您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能陪您上五台山吗?那些私房钱就只留给他,我们现在虽说不配用,可也别亏待了我们呀。这点钱够办酒的吗?够演戏的吗?” 说得满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贾母也笑着说:“你们听听这张嘴!我也算会说话的了,怎么就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都不敢跟我顶嘴,你倒和我较上劲了。” 凤姐笑着说:“我婆婆也一样疼宝玉,我都没处喊冤去,倒说我顶嘴。” 说着,又逗得贾母笑了好一会儿,贾母十分开心。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贾母跟前,在例行请安之后,娘儿们、姊妹们在一起说说笑笑。贾母便问宝钗喜欢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之类的话。宝钗深知贾母年纪大了,喜欢热闹的戏文,爱吃甜软烂乎的食物,便顺着贾母平时的喜好说了出来。贾母听了越发高兴。第二天,贾母就先把衣服、玩物等礼物送过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人也都各自准备了礼物,根据各自的身份不同,礼物也有所差别,这里就不多说了。

到了二十一号,在贾母的内院里搭起了一个家常的小巧戏台,请了一个新组建的戏班子,昆曲和弋阳腔的戏都有。在贾母的上房摆了几桌家宴酒席,没有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算是客人,其余的都是自家人。这天一大早,宝玉因为没看到林黛玉,就到她房里去找,只见林黛玉正歪在炕上。宝玉笑着说:“起来吃饭去,马上就要开戏了。你喜欢看哪一出?我好去点。” 林黛玉冷笑着说:“你既然这么说,那你就专门请一个戏班子来,挑我喜欢的戏唱给我看。这会儿没必要借着别人的光来问我。” 宝玉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明天就这么办,也让他们沾沾咱们的光。” 一边说着,一边拉起林黛玉,手牵手出去吃饭了。

点戏的时候,贾母一定要宝钗先点。宝钗推辞了一番,没办法,只好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然很高兴,接着就让凤姐点。凤姐也知道贾母喜欢热闹,更喜欢诙谐搞笑的情节,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然更加欢喜,然后就让黛玉点。黛玉谦让着让薛姨妈、王夫人等人先点。贾母说:“今天本来就是我特意带着你们寻开心的,咱们自己顾自己的,别管他们。我辛辛苦苦地唱戏摆酒,是为了他们吗?他们在这儿白听戏白吃饭,已经占便宜了,还让他们点戏!” 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这才点了一出戏。接着宝玉、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人也都各自点了戏,按照顺序演出。

到了上酒席的时候,贾母又让宝钗点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说:“也就适合点这些戏。” 宝钗说:“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场面好,词藻更妙。” 宝玉说:“我向来就怕这些热闹的戏。” 宝钗笑着说:“要说这出戏热闹,那你可真不懂戏。你过来,我跟你说,这出戏到底热闹不热闹。它是一套北曲《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自然是好的;词藻里有一支《寄生草》,写得极其精妙,你哪里知道。” 宝玉见她说得这么好,便凑过去央求:“好姐姐,念给我听听。” 宝钗就念道: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

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高兴得拍着膝盖画圈,不停地称赞,又夸赞宝钗博闻强识,什么书都读过。林黛玉说:“安静看戏吧,还没唱《山门》呢,你倒先‘装疯’了。” 说得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就专心看戏。

到了晚上散戏的时候,贾母很喜欢那个演小旦的和一个演小丑的,便让人把他们带进来。仔细一看,越发觉得他们惹人怜爱。贾母问他们年纪,得知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都感叹了一番。贾母让人另外拿些肉干、果子给他们俩,又额外赏了两串钱。凤姐笑着说:“这个孩子扮上妆活像一个人,你们再仔细看看,肯定能看出来。” 宝钗心里明白,只是微微一笑,不肯说出来。宝玉也猜到了,却也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着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 宝玉听了,急忙瞅了湘云一眼,给她使了个眼色。众人听了这话,都仔细端详,然后都笑起来,说确实很像。不一会儿,大家就散了。

晚上,湘云换衣服的时候,就吩咐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好,都包起来。翠缕说:“急什么呀,等要走的那天再包也不迟。” 湘云说:“明天一大早我就走。在这儿干什么呢?看人家的脸色,有什么意思!” 宝玉听到这话,急忙赶过去拉住她说:“好妹妹,你误会我了。林妹妹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别人明明知道,却不肯说出来,也是怕她不高兴。谁知道你没注意就说出来了,她能不恼你吗。我是怕你得罪了她,所以才给你使眼色。你现在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还委屈了我。要是别人,哪怕他得罪了十个人,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湘云甩开他的手说:“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本来就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开玩笑都行,就我说了就不对。我本来就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可不行!” 宝玉着急地说:“我这是为了你,反倒落不是了。我要是有二心,立刻就化成灰,让万人践踏!” 湘云说:“大正月里的,别信口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毒誓、废话、歪话,说给那些小心眼、动不动就爱生气、能辖制你的人听去!别让我啐你。” 说完,径直走到贾母里间的屋子,气呼呼地躺下了。

宝玉觉得很没趣,只好又去找黛玉。刚走到门槛前,黛玉就把他推了出来,把门关上了。宝玉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能在窗外小声喊着 “好妹妹”。黛玉根本不理他。宝玉闷闷不乐地垂着头,自我反省。袭人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时候也没法劝解。宝玉就呆呆地站在那里。黛玉以为他回房去了,便起来开门,却看见宝玉还站在那里。黛玉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不好再关门,只好回到床上躺下。宝玉跟着进来问:“凡事都有个缘由,说出来,也不让人委屈。好好的就生气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林黛玉冷笑着说:“问我倒问得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本来就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和戏子比着取笑。” 宝玉说:“我没拿你比,也没笑,你为什么恼我呢?” 黛玉说:“你还要比?还要笑?你就算不比不笑,比那些比了笑了的人还过分呢!” 宝玉听了,无话可说,一声不吭。

黛玉又说:“这件事还能原谅。再者说,你为什么又给云儿使眼色?你安的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就自轻自贱了?她原本是公侯家的小姐,我原本是贫民家的丫头,她和我玩,要是我回了嘴,岂不是让她自讨没趣,被人轻视吗。你是不是这么想的?这也算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个人偏偏不领你的情,也恼了。你又拿我当人情,倒说我小心眼,动不动就爱生气。你又怕她得罪了我,怕我恼她。我恼她,跟你有什么关系?她得罪了我,又跟你有什么关系?”

宝玉听了,才知道自己和湘云私下说的话,黛玉也听到了。仔细想想,自己原本是为了她们两个人,怕她们产生矛盾,才在中间调和,没想到不但没调和好,反而两边都落了埋怨。这正应了前几天看的《南华经》里说的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还有 “山木自寇,源泉自盗” 等话。因此越想越觉得没意思。再仔细想想,眼下不过这两个人,自己都应付不好,将来还能做成什么事呢?想到这里,也没必要再辩解回答了,自己转身回房去了。林黛玉见他走了,便知道他是觉得无趣,赌气走了,一句话也没说,自己反而更加生气,便说:“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跟我说话。”

宝玉没有理会众人,回到房间后,躺在床上,两眼直直地瞪着。袭人心里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却不敢贸然开口,只能用其他事情来岔开话题,她说道:“今天看了戏,估计又能引出接下来几天的戏了。宝姑娘肯定得回请大家吃饭。” 宝玉冷笑一声说:“她回不回请,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袭人听他这话的语气和往常不一样,便又笑着说:“这是怎么了?大正月的,一家人都欢欢喜喜的,你怎么又这副模样了?” 宝玉冷笑着说:“他们一家人欢不欢喜,也跟我没关系。” 袭人笑着劝道:“他们都和和气气的,你也随和些,这样大家在一起不就都有意思了嘛。” 宝玉说:“什么叫‘大家彼此’!他们有他们的‘大家彼此’,我却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说到这句话,他不禁流下泪来。袭人见他这样,便不再多说。宝玉仔细琢磨着这句话的意味,忍不住大哭起来,他翻身起床,走到书桌前,拿起笔,立刻写下一首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完之后,宝玉自己虽然觉得有所领悟,但又担心别人看了不明白,于是又填了一首《寄生草》,也写在了偈语后面。他自己又念了一遍,觉得心中没有了牵挂,十分自得,便上床睡觉了。

谁知道黛玉见宝玉这次如此果断地离开,便以找袭人为借口,来看看情况。袭人笑着回答说:“宝玉已经睡了。” 黛玉听了,便打算回去。袭人笑着说:“姑娘请留步,有个字帖儿,您瞧瞧写的是什么。” 说着,就把刚才宝玉写的曲子和偈语悄悄拿出来,递给黛玉看。黛玉看了,知道这是宝玉一时感慨愤懑之作,觉得又可笑又可叹,便对袭人说:“他写的不过是闹着玩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完,就拿着回自己房间,和湘云一起看。第二天,又拿给宝钗看。宝钗看到那词写道: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完之后,又看那偈语,宝钗笑着说:“这个人算是有所领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天唱的那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容易改变人的性情。要是明天他真的说起这些疯话来,有了这种念头,那可都是因为我这支曲子,我可就成罪魁祸首了。” 说着,就把字帖撕了个粉碎,递给丫头们说:“快烧了吧。” 黛玉笑着说:“不该撕,等我去问问他。你们跟我来,保证能让他收回这些痴心妄想的话。”

于是三个人一起去了宝玉的房间。一进门,黛玉就笑着问:“宝玉,我问你:最珍贵的是‘宝’,最坚硬的是‘玉’。你有什么可珍贵的?又有什么坚硬之处?” 宝玉竟然回答不上来。三个人拍手笑道:“这么愚笨,还想着参禅呢。” 黛玉又说:“你那偈语最后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不错,可依我看,还不够完美。我再给你续两句。” 于是念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说:“这样才算是真正悟透了。当年南宗六祖惠能,刚开始去寻师,到了韶州,听说五祖弘忍在黄梅,他就去做了火头僧。五祖想要寻找法嗣,就让徒弟们和众僧人各自写一首偈语。上座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当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语,说:‘美是美,可还没有彻底了悟。’于是自己念了一首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了他。今天你这偈语,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刚才这几句机锋,还没有完全了结,就这么丢开手了?” 黛玉笑着说:“刚才答不上来,就算输了,这会儿答上来也没什么稀奇的。只是以后不许再谈禅了。连我们两个知道和能做到的,你都还不知道做不到呢,还去参什么禅。” 宝玉原本以为自己觉悟了,没想到突然被黛玉一问,就答不上来,宝钗又搬出禅宗 “语录” 来举例,而这些都是他平时没见她们展露过的才能。他自己想了想:“原来她们比我先有所觉悟,我还没彻底领悟,现在又何必自寻烦恼。” 想完,便笑着说:“谁又在参禅了,不过是一时说着玩罢了。” 说着,四个人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

忽然有人来报,说娘娘派人送出一个灯谜,让大家去猜,猜中了每人也要作一个送进去。四个人听了,急忙出去,来到贾母的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着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这灯是专门为灯谜制作的,上面已经有一个灯谜,众人都争着看,纷纷猜测。小太监又传达谕旨说:“各位小姐要是猜中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地写在纸上,一起封好送进宫去,娘娘自己会验证是否猜对。” 宝钗等人听了,走上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嘴上免不了称赞一番,只说很难猜,故意装着思考,其实一眼就猜出来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猜出了答案,各自默默地写了半天。随后把贾环、贾兰等人也叫了过来,大家各自费心思索,都猜出了灯谜,写在纸上。然后每个人又随手拿一样东西,作成一个灯谜,工整地写好,挂在灯上。

太监走了,到了晚上出来传达谕旨说:“前几天娘娘出的灯谜,大家都猜中了,只有二小姐和三爷没猜对。小姐们作的灯谜娘娘也都猜了,不知道对不对。” 说着,也把大家写的灯谜拿了出来。有的被猜中了,有的没被猜中,大家也不管对不对,都胡乱说猜中了。太监又把赏赐的东西送给猜中的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只有迎春和贾环两个人没有得到。迎春觉得这只是玩笑小事,并不在意,贾环却觉得很没趣。而且又听太监说:“三爷说的这个灯谜不通,娘娘也没猜出来,让我带回来问问三爷这是什么。” 众人听了,都来看贾环作的灯谜,上面写着: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众人看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贾环只好告诉太监说:“一个是枕头,一个是兽头。” 太监记了下来,拿着茶走了。

贾母见元春这么有兴致,自己也越发高兴,便让人赶紧制作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放在堂屋,让姊妹们各自悄悄地作灯谜,写出来粘在屏上,然后准备好香茶、精致的果品以及各种玩物,作为猜中灯谜的奖品。贾政退朝后,见贾母很高兴,况且又在过节期间,晚上也来凑趣取乐。他准备了酒果和玩物,在上房挂起彩灯,请贾母赏灯娱乐。上面贾母、贾政、宝玉坐一桌,下面王夫人、宝钗、黛玉、湘云坐一桌,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人坐一桌。地下站满了婆子丫鬟。李宫裁、王熙凤二人在里间又坐一桌。贾政因为没看到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 地下的婆子连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答说:“他说刚才老爷没叫他,他不肯来。” 婆子回去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着说:“这孩子天生的拗脾气。” 贾政急忙派贾环和两个婆子去把贾兰叫来。贾母让贾兰坐在自己身边,拿果品给他吃。大家说说笑笑,取乐玩耍。

往常只有宝玉能高谈阔论,今天贾政在这里,他便只能唯唯诺诺。其余的人,湘云虽然是闺阁中的弱女子,却一向喜欢谈论,可今天贾政在席上,也闭上了嘴,不敢多言。黛玉生性慵懒,不太愿意和人交流,本来就不多说话。宝钗向来不随便开口,做事稳重,此时也坦然自若。所以这一桌虽然是家常取乐,却反而显得有些拘束,大家都不太开心。贾母也知道是因为贾政在这里的缘故,酒过三巡后,便打发贾政去休息。贾政也明白贾母的意思,知道自己走了以后,她们姊妹兄弟才能尽情玩乐。贾政连忙赔笑着说:“今天听说老太太这里大摆春灯雅谜,所以也备了彩礼酒席,特地来参加。您这么疼孙子孙女,就不能也稍稍照顾一下儿子吗?” 贾母笑着说:“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反倒让我觉得闷得慌。你要是想猜谜,我就说一个给你猜,猜不着可是要罚的。” 贾政连忙笑着说:“那自然要罚。要是猜着了,也得有赏赐。” 贾母说:“那是自然。” 说着便念道:

猴子身轻站树梢。

—— 打一果名。

贾政其实已经知道答案是荔枝,却故意乱猜其他的,被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才猜中,也得到了贾母的赏赐。接着贾政也念了一个灯谜给贾母猜,他念道: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 打一用物。

说完,便悄悄地告诉了宝玉。宝玉心领神会,又悄悄地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想,果然没错,便说:“是砚台。” 贾政笑着说:“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中。” 回头说:“快把贺礼送上来。” 地下的妇女答应一声,大盘小盘一起捧了上来。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时用的新奇好玩的东西,很是喜欢,便吩咐:“给你老爷斟酒。” 宝玉拿着酒壶,迎春上前送酒。贾母说:“你看看那屏上,都是姊妹们作的灯谜,再猜几个给我听听。”

贾政答应着,起身走到屏前,只见第一个写道: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政说:“这是炮竹吧。” 宝玉回答说:“是的。” 贾政又看: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贾政说:“是算盘。” 迎春笑着说:“对。” 再往下看: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政说:“这是风筝。” 探春笑着说:“没错。” 又看: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贾政说:“这是佛前海灯吧。” 惜春笑着回答:“是海灯。”

贾政在心里暗自思量:“娘娘所作的爆竹,不过是响一声就消散的东西。迎春所作的算盘,寓意着拨弄起来杂乱如麻。探春所作的风筝,是在空中飘飘浮荡、难以掌控之物。惜春所作的海灯,更是象征着清净孤独。如今正值上元佳节,怎么大家作的灯谜都是这些不吉利的东西呢?” 他越想心里越烦闷,只是在贾母面前,不敢把情绪表露出来,只能强装镇定,继续勉强往下看。只见后面写着一首七言律诗,是宝钗所作,于是他念道: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贾政念完,心里暗自思忖:“这物件本身倒没什么。只是年纪轻轻的人作出这样的词句,更让人觉得不吉利,看来都不是能享有长久福寿的人。” 想到这儿,他愈发烦闷,脸上满是悲戚的神色,刚才的兴致一下子减去了**分,只是垂着头陷入沉思。贾母见贾政这副模样,心想或许是他身体太过劳累,也说不定是因为他在场,众姊妹们放不开,不能尽情玩耍。于是对贾政说:“你不用再猜了,去休息吧。让我们再坐一会儿,也该散了。” 贾政一听这话,连忙连说了几个 “是” 字,又勉强劝贾母喝了一会儿酒,这才退了出去。回到房间后,他心里一直在琢磨这些事,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满心的悲伤感慨,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贾母见贾政走了,便说:“这下你们可以自在地玩乐了。” 话还没说完,就见宝玉跑到围屏灯前,指手画脚,嘴里不停地批评着,一会儿说这个灯谜这句不好,一会儿又说那个灯谜破得不合适,就像一只挣脱了束缚的猴子,兴奋得不得了。宝钗见状,便说:“还是像刚才那样坐着,大家说说笑笑,这样多文雅啊。” 凤姐赶忙从里间出来,插嘴道:“你这个人,就该让老爷每天都把你看得紧紧的,一步都不许离开才好。刚才我都忘了,怎么没当着老爷的面,怂恿你也作个灯谜呢。要是真那样,这会儿你恐怕都急得出汗了。” 这话把宝玉急得不行,拉着凤姐,像扭股儿糖似的缠着她不放。贾母又和李宫裁以及众姊妹说笑了一会儿,也觉得有些困倦了。听了听,已经是四更天了,便吩咐把食物撤下去,赏给众人,然后起身说道:“我们去休息吧。明天还是节日,大家得早起。明天晚上再接着玩。”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