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话说宝玉听了,急忙走进来一看,只见琥珀站在屏风跟前说:“快去吧,大家正等着你说话呢。” 宝玉来到上房,看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以及众姊妹们商量着给史湘云还席的事儿。宝玉便说道:“我有个主意。既然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固定样式和数量了,就挑大家平日里爱吃的做几样。也不用按桌席来,每人面前摆一张高几,放上各人爱吃的一两样东西,再摆一个什锦攒心盒子,配上自斟壶,这样岂不是很别致?” 贾母听了,连说 “很是”,赶忙吩咐传给厨房:“明天就挑我们爱吃的东西做,按照人数,再装到盒子里送过来。早饭也安排在园子里吃。” 商议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下来掌了灯,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大早,可喜这天天气晴朗。李纨一大早就起来了,看着老婆子和丫头们清扫那些落叶,擦拭桌椅,准备茶酒器皿。只见丰儿带着刘姥姥和板儿进来,说:“大奶奶可真忙啊。” 李纨笑着说:“我说你昨天走不成,你还偏急着要走。” 刘姥姥笑着说:“老太太把我留下了,让我也热热闹闹地玩一天。” 丰儿拿着几把大小钥匙,说道:“我们奶奶说了,外头的高几恐怕不够用,不如打开楼,把收着的那些拿下来用一天。奶奶本应该亲自来的,可正和太太说话呢,就请大奶奶开一下楼,带着人去搬吧。” 李氏便让素云接过钥匙,又让婆子出去叫了几个二门上的小厮来。李纨站在大观楼下,抬头往上看,让人上去打开缀锦阁,把东西一张一张地往下抬。小厮、老婆子和丫头们一起动手,抬下来二十多张。李纨说:“小心着点,别慌慌张张的,跟有鬼追着似的,仔细碰坏了边角。” 又回头对刘姥姥笑着说:“姥姥,你也上去看看。” 刘姥姥一听,求之不得,立刻拉着板儿登梯上去了。进了里面,只见黑压压地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的东西,刘姥姥虽然不太认得,但只见五彩斑斓,各有各的奇妙之处。她念了几声佛,便出来了。然后锁上门,大家一起下来。李纨说:“怕老太太高兴,索性把船上的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下来预备着。” 众人答应着,又打开门,把这些东西一样样地搬了下来。李纨让小厮去传驾娘们到船坞里撑出两只船来。

正忙着安排的时候,只见贾母带着一群人进来了。李纨赶忙迎上去,笑着说:“老太太高兴,这么早就进来了。我还以为您没梳头呢,刚摘了菊花正打算给您送去。” 一边说着,碧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挑了一朵大红色的,插在鬓角上。一回头看见了刘姥姥,连忙笑着说:“过来戴朵花儿。” 话还没说完,凤姐就把刘姥姥拉过来,笑着说:“让我给你打扮打扮。” 说着,就把一盘子花横七竖八地插了刘姥姥一头。贾母和众人笑得停不下来。刘姥姥笑着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么体面起来。” 众人笑着说:“你还不拔下来扔到她脸上,把你打扮得像个老妖精了。” 刘姥姥笑着说:“我虽说老了,年轻时也爱打扮,喜欢花儿粉儿的,今儿当个老风流也挺好。”

说说笑笑间,众人已来到沁芳亭子上。丫鬟们抱来一个大锦褥子,铺在栏杆边的榻板上。贾母靠着柱子坐下,让刘姥姥也坐在旁边,问她:“这园子好不好?” 刘姥姥念着佛说:“我们乡下人到了过年的时候,都上城来买画儿贴。平日里闲了,大家都说,要是能到画儿里去逛逛就好了。想着那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有这样真实的地方呢。谁知道我今儿进了这园子一看,竟比那画儿还好上十倍。要是有人能照着这园子画一张,我带回去给他们瞧瞧,就算死了也值了。” 贾母听了,指着惜春笑着说:“你看我这个小孙女儿,她会画画。等明天让她画一张怎么样?” 刘姥姥听了,高兴得连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我的姑娘,你年纪这么小,模样又这么好,还有这本事,莫不是神仙投胎来的吧。”

贾母休息了一会儿,自然要带着刘姥姥到处见识见识。先来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道,地上布满了苍苔,中间是一条羊肠小道,铺着石子。刘姥姥让开路,让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在土地上。琥珀拉着她说:“姥姥,你到路上面来走,小心苍苔滑。” 刘姥姥说:“没事儿,我们走惯了,姑娘们尽管走。可惜了你们的绣鞋,别弄脏了。” 她只顾着和上头的人说话,没防备脚下真的滑了一下,“咕咚” 一声摔了一跤。众人拍手哈哈大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赶紧扶起来,就知道站着笑。” 说话间,刘姥姥已经爬了起来,自己也笑着说:“刚夸口就打脸了。” 贾母问她:“有没有扭到腰?让丫头们给你捶一捶。” 刘姥姥说:“哪能呢,我哪有那么娇贵。哪一天不摔个一两跤,要是都要捶,那还得了。”紫鹃早早地打起湘帘,贾母等人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献给贾母。王夫人说:“我们不喝茶,姑娘不用倒了。” 林黛玉听了,便让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下。刘姥姥见窗下案上摆着笔砚,书架上堆满了书,便说:“这肯定是哪位公子的书房了。” 贾母笑着指着黛玉说:“这是我外孙女儿的屋子。” 刘姥姥仔细打量了黛玉一番,才笑着说:“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简直比上等的书房还好。” 贾母问:“宝玉怎么没看见?” 众丫头们回答说:“在池子里的船上呢。” 贾母说:“谁又预备下船了?” 李纨赶忙回话说:“刚才开楼拿高几,我怕老太太高兴,就顺便预备下了。” 贾母正要说什么,有人回禀说:“姨太太来了。” 贾母等人刚站起来,只见薛姨妈已经进来了,一边入座,一边笑着说:“今儿老太太高兴,这么早就来了。” 贾母笑着说:“我刚说来得晚的要罚,没想到姨太太就来晚了。”

说笑了一会儿,贾母见窗上的纱颜色旧了,就和王夫人说:“这纱刚糊上的时候好看,过段时间就不翠绿了。这院子里又没有桃杏树,竹子已经是绿的了,再用这绿纱糊窗就不太搭配。我记得咱们以前有四五样颜色的糊窗纱,明天给她把这窗上的换了。” 凤姐连忙说:“昨天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多匹银红蝉翼纱,有各种折枝花样的,有流云卍福花样的,还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鲜艳,纱又轻软,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拿了两匹出来,打算做两床绵纱被,想来肯定很不错。” 贾母听了笑着说:“呸,人人都说你见多识广,连这个纱都不认得,还敢吹牛。” 薛姨妈等人都笑着说:“不管她见过多少,哪能和老太太比呢。老太太快教教她,我们也听听。” 凤姐也笑着说:“好祖宗,快教教我吧。”

贾母笑着对薛姨妈众人说:“那种纱,比你们的年纪都大呢。怪不得她认成蝉翼纱,确实有点像,不知道的,都以为是蝉翼纱。它正经的名字叫‘软烟罗’。” 凤姐说:“这名字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贾母笑着说:“你才活了多大,见过几样稀罕东西,就开始吹牛了。那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种雨过天晴色,一种秋香色,一种松绿色,一种就是银红色,要是做成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看去,就像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那银红色的又叫‘霞影纱’。如今宫里用的府纱,也没有这么软、厚、轻、密的了。” 薛姨妈笑着说:“别说凤丫头没见过,连我都没听说过。”

凤姐一边说着,早让人取了一匹来。贾母说:“可不是这个!以前也就是用来糊窗屉,后来我们拿它做被、做帐子,试过之后发现也挺好。明天就找出几匹来,用银红色的给她糊窗子。” 凤姐答应着。众人都看了,纷纷称赞。刘姥姥也眯着眼看个不停,念着佛说:“我们想拿它做衣裳都舍不得,拿来糊窗子,多可惜呀。” 贾母说:“用来做衣裳反倒不好看。” 凤姐连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的衣襟拉出来,给贾母和薛姨妈看,说:“看看我的这袄儿。” 贾母和薛姨妈都说:“这已经是很好的了,这是如今宫里特制的,竟然都比不上这个。” 凤姐说:“这薄纱片子,还说是宫里特制的呢,连官用的都比不上。” 贾母说:“再找找,说不定还有青色的。要是有,都拿出来,送两匹给刘亲家,我做个帐子挂,剩下的添上里子,给丫头们做些夹背心穿,不然白白放着发霉坏掉了。” 凤姐连忙答应,仍旧让人把纱送了回去。

贾母站起身来笑着说:“这屋子有点窄,再到别处逛逛。” 刘姥姥念着佛说:“人人都说大户人家住大房子。昨天见了老太太的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气派。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不得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又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做什么呢?后来我才想起来,肯定是为了开顶柜收放东西,没那梯子,怎么能够得着上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比大的更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好看得很,都叫不上名字,我越看越舍不得离开这里。” 凤姐说:“还有更好的呢,我都带你去看看。” 说着,一行人就离开了潇湘馆。

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船。贾母说:“他们既然预备下船了,咱们就坐。” 一边说着,便朝着紫菱洲蓼溆一带走去。还没到池边,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凤姐急忙问王夫人早饭在哪里摆。王夫人说:“问老太太在哪里,就在哪里摆吧。” 贾母听了,回头说:“你三妹妹那里就挺好。你就带人去摆,我们从这里坐了船过去。”

凤姐听了,便转身和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一群人,抄近路来到了秋爽斋,在晓翠堂里摆开桌案。鸳鸯笑着说:“平日里咱们总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时,都有个清客相公在一旁供人取笑。咱们今儿也有了个女清客了。” 李纨为人厚道,一时没听明白。凤姐心里清楚说的是刘姥姥,也笑着说:“那咱们今儿就拿她逗个乐子。” 两人便这般这般地商量起来。李纨笑着劝道:“你们呀,一点正事儿不做,又不是小孩子了,还这么顽皮,小心老太太说你们。” 鸳鸯笑着说:“这跟你可没多大关系,有我呢。”正说着,只见贾母等人来了,大家各自随意坐下。先是丫鬟端上两盘茶,众人喝完。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筷子,估量着众人的座位,按照席次摆放好。贾母说:“把那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 众人听了,赶忙把桌子抬了过来。凤姐一边给鸳鸯使眼色,鸳鸯便拉着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对刘姥姥叮嘱了一番,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是错了,我们可要笑话的。” 安排妥当后,大家才各自归座。

薛姨妈已经吃过饭了,便不吃,只坐在一旁喝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坐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人坐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坐一桌。贾母平日里吃饭,都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拂尘、巾帕等物件。如今鸳鸯本不当这个差事了,可今日鸳鸯偏偏接过拂尘在一旁伺候。丫鬟们知道她要捉弄刘姥姥,便都躲开,由着她。鸳鸯一边站着伺候,一边悄悄对刘姥姥说:“可别忘了。” 刘姥姥说:“姑娘放心。” 刘姥姥入座后,拿起筷子,只觉得沉甸甸的,不太顺手。原来是凤姐和鸳鸯商量好了,特意给刘姥姥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见了,说道:“这筷子比俺们那儿的铁锨还沉,哪能使得动它。” 这话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着一个盒子站在屋子中间,一个丫鬟上前揭开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却偏偏挑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了声 “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说完,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说话。

众人先是一愣,随后一听,上上下下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忍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得岔了气,伏在桌子上直叫 “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着搂着宝玉叫 “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忍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扣在了迎春身上;惜春离开座位,拉着她奶母叫着要揉一揉肠子。地下的人没有一个不笑得弯腰屈背的,有的躲出去蹲着笑,有的忍着笑上来给她们姊妹换衣裳,唯独凤姐和鸳鸯还强撑着,继续招呼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筷子,只觉得不听使唤,又说道:“这里的鸡儿长得俊俏,下的蛋也小巧玲珑,真好看。我且吃一个。” 众人刚止住笑,听到这话又笑了起来。贾母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琥珀在后面给她捶背。贾母笑道:“这肯定是凤丫头这个调皮鬼搞的,别信她的话。” 刘姥姥正夸赞鸡蛋小巧,要吃一个,凤姐笑着说:“这一个鸡蛋一两银子呢,你快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 刘姥姥便伸筷子去夹,哪里夹得起来,在碗里折腾了好一阵,好不容易夹起一个,刚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掉在地上,她赶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底下的人捡了出去。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还没听见个响声就没了。”

众人都没心思吃饭了,都看着刘姥姥笑。贾母又说:“这会儿又把那象牙筷子拿出来了,又不是请客摆大宴席。都是凤丫头指使的,还不赶紧换了。” 底下的人原本没准备这象牙筷子,这是凤姐和鸳鸯特意拿来的,听贾母这么说,赶忙收了回去,又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说:“金的拿走了,又是银的,到底不如俺们家的用着顺手。” 凤姐说:“菜里要是有毒,这银子下去就能试出来。” 刘姥姥说:“这菜里要是有毒,俺们那儿的菜都成砒霜了。哪怕毒死了,我也要把它吃完。” 贾母见刘姥姥如此有趣,吃得又香甜,便把自己的饭菜也端过去给她吃。又让一个老嬷嬷,把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到碗里。

不一会儿吃完了饭,贾母等人都到探春卧室里去说闲话。这边收拾完残桌,又摆上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和凤姐对坐着吃饭,感叹道:“别的也就罢了,我就喜欢你们家这行事做派。怪不得说‘礼出大家’。” 凤姐赶忙笑着说:“您可别多心,刚才不过是大家开个玩笑。” 话还没说完,鸳鸯也进来笑着说:“姥姥别生气,我给您老人家赔个不是。” 刘姥姥笑着说:“姑娘这是说的什么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心,我怎么会生气呢!你事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是大家取个乐子。我要是心里不高兴,也就不说了。” 鸳鸯便责怪道:“怎么不给姥姥倒茶喝。” 刘姥姥赶忙说:“刚才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喝过了。姑娘也该吃饭了。” 凤姐便拉着鸳鸯说:“你坐下和我们一起吃吧,省得一会儿又要闹。” 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筷,三人吃完了饭。

刘姥姥笑着说:“我看你们这些人都只吃这么一点儿就完了,亏你们也不觉得饿。怪不得风都能把你们吹倒。” 鸳鸯便问:“今儿剩下的菜不少,都怎么处理了?” 婆子们说:“都还没分呢,在这里等着一起分给他们吃。” 鸳鸯说:“他们吃不了这么多,挑两碗给二奶奶屋里的平丫头送去。” 凤姐说:“她早吃过饭了,不用给她。” 鸳鸯说:“她不吃,喂你们的猫也行。” 婆子听了,赶忙挑了两样菜,用盒子装着送去了。鸳鸯又问:“素云去哪儿了?” 李纨说:“他们都在这里一起吃,找她做什么。” 鸳鸯说:“那就罢了。” 凤姐说:“袭人不在这里,你倒是叫人送两样菜给她送去。” 鸳鸯听了,便让人也送了两样菜过去。之后,鸳鸯又问婆子们:“待会儿吃酒用的攒盒准备好了吗?” 婆子说:“估计还得一会儿。” 鸳鸯说:“催着点儿。” 婆子答应了。凤姐等人来到探春房中,只见她们母女们正在说笑。探春向来喜欢宽敞开阔,这三间屋子并没有隔断。屋子中间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还有几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里插的笔像树林一样多。另一边摆着一个斗大的汝窑花囊,里面插满了水晶球般的白菊。西墙上正中间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是颜鲁公的墨迹,写的是:“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摆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里盛着几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挂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板儿这会儿稍微熟络了些,便要去摘那小锤敲击,丫鬟们赶忙拦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挑了一个给他,说:“拿着玩吧,这可吃不得。” 东边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挂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去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 刘姥姥赶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没个干净样儿,瞎闹什么。带你来看看,你还得寸进尺了。” 打得板儿哭了起来,众人赶忙劝解,这才作罢。贾母隔着纱窗往后院看了一会儿,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长得也不错,就是细了点儿。”

正说着话,忽然一阵风吹过,隐隐约约听到鼓乐声。贾母问:“是哪家娶亲呢?这里离街近。” 王夫人等人笑着回答:“街上的声音哪能听得这么清楚,这是咱们家那十几个女孩子在演习吹打呢。” 贾母便笑着说:“既然她们在演习,何不让她们进来演习给咱们看看。她们也能逛一逛,咱们又能乐一乐。” 凤姐听了,赶忙让人出去把她们叫来,又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说:“就把演奏的地方安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听起来更好听。待会儿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喝酒,那里又宽敞,又能听得清楚。” 众人都说这个安排好。

贾母对薛姨妈笑着说:“咱们走吧。她们姊妹们都不太喜欢人到她们屋里坐着,怕弄脏了屋子。咱们别不识趣,还是赶紧去坐船喝酒吧。” 说着,大家站起身来就走。探春笑着说:“这是哪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妈、太太来坐坐还求之不得呢。” 贾母笑着说:“我这三丫头就是好,就是那两个玉儿讨厌。待会儿喝醉了,咱们偏要到他们屋里去闹一闹。”

众人一边说笑着,一边一同往外走。没走多远,就来到了荇叶渚。那几个从姑苏选来的驾娘,早就把两只棠木舫撑了过来。众人搀扶着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和玉钏儿上了其中一只船,随后李纨也跟了上去。凤姐也上了船,站在船头,还说要亲自撑船。贾母在船舱里说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虽说不是在河里,水也挺深的。你快别折腾,给我进来。” 凤姐笑着说:“怕什么!老祖宗尽管放心。” 说着,就用竹篙把船撑开了。船行到池塘中央,因为船小人多,凤姐只觉得船晃得厉害,赶忙把竹篙递给驾娘,这才蹲下身子。接着,迎春姊妹和宝玉上了另一只船,跟在后面。其余的老嬷嬷和丫鬟们,则沿着河岸随行。

宝玉说:“这些破荷叶真讨厌,怎么还不叫人来拔掉。” 宝钗笑着说:“这几天,园子就没闲过,天天有人来逛,哪有时间叫人来收拾。” 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唯独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要把残荷拔掉。” 宝玉说:“确实是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了。” 说话间,船已经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只觉得四周阴森透骨,两岸滩涂上的衰草残菱,更增添了几分秋意。

贾母见岸上有一座清幽宽敞的房屋,便问:“这是不是你薛姑娘的屋子?” 众人回答说:“是。” 贾母连忙让船靠岸,顺着云步石梯走上去,一同走进了蘅芜苑,只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扑鼻而来。那些奇草仙藤,越是寒冷,越发显得苍翠欲滴,还结了果实,像珊瑚豆子一般,一串串垂挂着,十分可爱。走进屋子,里面像雪洞一样,一件玩物都没有,案几上只有一个土定瓶,里面插着几枝菊花,还有两部书、一套茶具和茶杯而已。床上挂着青纱帐幔,被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感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怎么不跟你姨娘要些。我也没留意,没想到你没把东西从家里带来。” 说着,便让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责怪凤姐说:“也不送些玩器给你妹妹,这么小气。” 王夫人和凤姐等人都笑着回答说:“是她自己不要的。我们原本送了来,她都退回去了。” 薛姨妈也笑着说:“她在家里也不太摆弄这些东西。” 贾母摇着头说:“这可不行。虽说她喜欢省事,可要是来了亲戚,看着不像样;再说年轻姑娘的房间,这么素净,也不太吉利。我们这些老婆子,倒该去住马圈了。你们看看那些书上、戏里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得不得了。她们姊妹们虽说比不上那些小姐,但也不能太离谱。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上?要是真喜欢素净,少摆几样倒是可以。我最会收拾屋子了,如今老了,没这份闲心了。她们姊妹们也该学着收拾得好一些,就怕弄得俗气,把好东西都摆坏了。我看她们倒还不俗。现在让我来替你收拾,保证又大方又素净。我有两件珍藏的宝贝,一直留到现在,宝玉都没见过,要是被他瞧见了,估计也留不住。” 说着,把鸳鸯叫过来,亲自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那架纱桌屏,还有那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几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鸳鸯答应着,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放在东楼上的某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明天再拿过来吧。” 贾母说:“明天后天都行,可别忘了。” 说完,坐了一会儿便出来了,径直来到缀锦阁下。文官等人上前请安,问:“要演习什么曲子?” 贾母说:“就挑你们不太熟练的几套演习吧。” 文官等人退下,前往藕香榭,这里暂且不表。这边凤姐已经带着人把一切摆设整齐,上面左右摆着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张榻前有两张雕漆几,有海棠式、梅花式、荷叶式、葵花式,有方的,也有圆的,样式各不相同。一张几上放着炉瓶和一个攒盒;另一张几上空着,预备放大家喜欢吃的食物。上面两张榻、四张几,是贾母和薛姨妈坐的;下面一张椅子、两张几,是王夫人的,其余的都是一张椅子、一张几。东边是刘姥姥,刘姥姥旁边是王夫人。西边是史湘云,其次是宝钗,再其次是黛玉,然后是迎春、探春、惜春依次排下去,宝玉在最后。李纨和凤姐的几案放在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攒盒的样式,也和几案的样式相对应。每人面前有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大家都坐定后,贾母先笑着说:“咱们先喝两杯,今天也得行个酒令才有意思。” 薛姨妈等人笑着说:“老太太肯定有绝妙的酒令,我们哪里会呢,您这是存心要把我们灌醉。我们多喝两杯就是了。” 贾母笑着说:“姨太太今天也太谦虚了,莫不是嫌我老了。” 薛姨妈笑着说:“不是谦虚,就怕行不好酒令,惹人笑话。” 王夫人连忙笑着说:“就算说不上来,多喝一杯酒,醉了回去睡觉,也没人会笑话咱们。” 薛姨妈点头笑着说:“那就听老太太的。老太太怎么也得先喝一杯令酒才行。” 贾母笑着说:“那是自然。” 说完便喝了一杯。

凤姐连忙走到众人中间,笑着说:“既然要行酒令,还是叫鸳鸯姐姐来主持更好。” 众人都知道贾母行酒令,得靠鸳鸯提示,所以听了这话,都说 “很对”。凤姐便把鸳鸯拉了过来。王夫人笑着说:“既然参与行酒令,就没有站着的道理。” 回头吩咐小丫头:“搬一张椅子,放在你二位奶奶的席上。” 鸳鸯半推半就,谢过座后便坐下,也喝了一杯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身份尊卑,我是主持。谁要是违抗我的话,可要受罚。” 王夫人等人都笑着说:“那是自然,快说说怎么行令。” 鸳鸯还没开口,刘姥姥就离了席,摆摆手说:“可别这样捉弄我,我要回家了。” 众人都笑着说:“这可不行。” 鸳鸯喝令小丫头们:“把她拉回席上!” 小丫头们笑着,果真把刘姥姥拉回了座位。刘姥姥直喊:“饶了我吧!” 鸳鸯说:“再啰嗦就罚一壶酒。” 刘姥姥这才住了口。

鸳鸯说:“现在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开始,依次往下说,到刘姥姥为止。比如说一副牌,把这三张牌拆开,先讲第一张,再讲第二张,接着讲第三张,说完后,合成这副牌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对上一句,都要押韵。说错了就罚一杯酒。” 众人笑着说:“这个酒令不错,快说吧。”

鸳鸯说:“有了一副。左边是张‘天’。” 贾母说:“头上有青天。” 众人说:“好。” 鸳鸯说:“当中是个‘五与六’。” 贾母说:“六桥梅花香彻骨。” 鸳鸯说:“剩得一张‘六与幺’。” 贾母说:“一轮红日出云霄。” 鸳鸯说:“凑成便是个‘蓬头鬼’。” 贾母说:“这鬼抱住钟馗腿。” 说完,大家笑着说:“太妙了。” 贾母饮了一杯酒。

鸳鸯又说:“有了一副。左边是个‘大长五’。” 薛姨妈说:“梅花朵朵风前舞。” 鸳鸯说:“右边还是个‘大五长’。” 薛姨妈说:“十月梅花岭上香。” 鸳鸯说:“当中‘二五’是杂七。” 薛姨妈说:“织女牛郎会七夕。” 鸳鸯说:“凑成‘二郎游五岳’。” 薛姨妈说:“世人不及神仙乐。” 说完,大家纷纷称赏,饮了酒。

鸳鸯又说:“有了一副。左边‘长幺’两点明。” 湘云说:“双悬日月照乾坤。” 鸳鸯说:“右边‘长幺’两点明。” 湘云说:“闲花落地听无声。” 鸳鸯说:“中间还得‘幺四’来。” 湘云说:“日边红杏倚云栽。” 鸳鸯说:“凑成‘樱桃是九熟’。” 湘云说:“御园却被鸟衔出。” 说完饮了一杯。

鸳鸯说:“有了一副。左边是‘长三’。” 宝钗说:“双双燕子语梁间。” 鸳鸯说:“右边是‘三长’。” 宝钗说:“水荇牵风翠带长。” 鸳鸯说:“当中‘三六’九点在。” 宝钗说:“三山半落青天外。” 鸳鸯说:“凑成‘铁锁练孤舟’。” 宝钗说:“处处风波处处愁。” 说完饮完了酒。

鸳鸯说:“左边一个‘天’。” 黛玉说:“良辰美景奈何天。” 宝钗听了,回头看了她一眼。黛玉只顾着怕被罚酒,也没在意。鸳鸯说:“中间‘锦屏’颜色俏。” 黛玉说:“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鸳鸯说:“剩了‘二六’八点齐。” 黛玉说:“双瞻玉座引朝仪。” 鸳鸯说:“凑成‘篮子’好采花。” 黛玉说:“仙杖香挑芍药花。” 说完,喝了一口酒。

鸳鸯说:“左边‘四五’成花九。” 迎春说:“桃花带雨浓。” 众人说:“该罚!押错韵了,而且也不太像。” 迎春笑着饮了一口酒。原来凤姐和鸳鸯都想听听刘姥姥的笑话,故意让大家说错,都罚了酒。轮到王夫人时,鸳鸯替她说了一个,接下来就该刘姥姥了。

刘姥姥说:“我们庄家人闲的时候,也常几个人一起玩这个,只是说得没这么好听。我也来试试吧。” 众人都笑着说:“很容易说的。你尽管说,没关系。” 鸳鸯笑着说:“左边‘四四’是个人。” 刘姥姥听了,想了好一会儿,说:“是个庄家人吧。” 众人哄堂大笑。贾母笑着说:“说得好,就这么说。” 刘姥姥也笑着说:“我们庄家人,就会说些实在话,众位可别见笑。” 鸳鸯说:“中间‘三四’绿配红。” 刘姥姥说:“大火烧了毛毛虫。” 众人笑着说:“这倒说得通,还是你那实在话。” 鸳鸯说:“右边‘幺四’真好看。” 刘姥姥说:“一个萝卜一头蒜。” 众人又笑了。鸳鸯笑着说:“凑成便是一枝花。” 刘姥姥两只手比划着,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众人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只听见外面一阵喧闹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