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话说薛蟠听母亲这么一说,气才渐渐消了下去。过了三五天,他身上的疼痛倒是好了些,可伤痕还没完全消退,便一直装病在家,不好意思见亲戚朋友。

转眼间就到了十月,薛家各店铺的伙计中,有些要结算年账回家过年的,家里自然少不了置办酒席为他们饯行。其中有个叫张德辉的,年过六十,从小就在薛家的当铺里担任总管,家里也有二三千两银子的积蓄,今年也打算回家,明年春天才回来。席间,张德辉说起:“今年纸张、香料短缺,明年价格肯定会上涨。明年我先派大儿子到当铺里照管生意,赶在端午节前,我顺路贩些纸张、香扇来卖。除去关税和其他开销,应该还能赚上几倍的利息。” 薛蟠听了,心里琢磨着:“我现在挨了打,正没脸见人,本想着躲个一年半载的,可又没地方可去。天天装病也不是个事儿。再说了,我长这么大,文不成武不就,虽说做买卖,可压根儿没拿过戥子和算盘,对各地的风土人情、路途远近也一概不知。倒不如拿出些本钱,跟着张德辉出去闯荡一年。赚不赚钱是其次,先躲躲这丢人的事儿。再者,也能出去游历游历,看看山水。” 心里主意一定,酒席散后,他就把想法跟张德辉说了,让他等个一两天,一起出发。

晚上,薛蟠把这事告诉了母亲。薛姨妈听了,虽说心里高兴儿子想出去历练,但又担心他在外面惹事生非,花了本钱倒是小事,因此不同意他去,只说:“好歹你留在我身边,我心里还能踏实些。况且咱们也不靠做这买卖赚钱,也不缺这几百两银子花。你在家里老老实实的,比赚这几百两银子强多了。” 可薛蟠主意已定,怎么肯听。他说:“你们天天说我不懂世事,这也不会那也不学。现在我下定决心,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儿都抛开,打算出去闯荡,学着做买卖,你们又不同意,那到底要我怎样?我又不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什么时候是个头?况且张德辉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咱们两家又是世交,我跟他去,能出什么岔子?就算我一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肯定会提醒我、教导我。再说了,关于货物的贵贱行情,他都门儿清,到时候我事事问他,肯定顺顺利利的,你们却不让我去。过两天我瞒着家里,自己收拾好行李就走,等明年赚了钱回来,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本事了。” 说完,赌着气就去睡觉了。

薛姨妈听他这么说,便和宝钗商量。宝钗笑着说:“哥哥要是真打算出去经历正事,那自然是好事。只是他在家的时候说得好听,到了外面,万一旧毛病又犯了,就更难管束了。不过也没办法,愁也愁不完。他要是真能改过自新,那是他一生的福气。要是改不了,妈您也没别的办法,只能一半靠人力管教,一半听天由命了。哥哥都这么大个人了,要是总怕他不懂世事,出不了门,干不了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老样子。他既然说得头头是道,妈您就权当丢了八百一千两银子,让他去试试。反正有伙计们帮衬着,他们也不好意思哄骗哥哥。再说了,他出去了,身边没有那些狐朋狗友怂恿,也没了可以依仗的人,在外面谁也不怕谁,有吃的就吃,没吃的就饿着,孤立无援的,说不定比在家里还能省些事呢。” 薛姨妈听了,沉思了好一会儿,说:“还是你说得在理。花点钱,让他吃点苦头,学些教训,也值了。” 母女俩商量好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薛姨妈让人把张德辉请来,在书房里让薛蟠设宴款待。她自己则在后廊下,隔着窗户,千叮咛万嘱咐张德辉照顾好薛蟠。张德辉满口答应,吃过饭后告辞,还回话说:“十四号是个出行的好日子,大少爷可以赶紧收拾行李,雇好骡子,十四号一大早就能出发了。” 薛蟠听了,高兴得不得了,把这话告诉了薛姨妈。薛姨妈便和宝钗、香菱,还有两个年长的嬷嬷,连着几天忙着收拾行李。安排了薛蟠的乳父老苍头一人,还有两个经验丰富的老仆人,另外加上薛蟠身边常用的两个小厮,主仆一共六人。雇了三辆大车专门拉行李物品,又雇了四头长途脚程的骡子。薛蟠自己骑一匹家里养的铁青大走骡,还另外备了一匹坐骑。一切准备妥当,薛姨妈和宝钗连夜对薛蟠的叮嘱,自然不必细说。

到了十三号,薛蟠先去辞别了舅舅,然后又来贾家向众人辞行。贾珍等人免不了又摆酒为他饯行,这些细节也就不详细描述了。十四号一大早,薛姨妈、宝钗等人一直把薛蟠送出仪门,母女俩泪眼相送,看着他离去,才转身回家。

薛姨妈从老家上京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户,还有两三个老嬷嬷和小丫头。如今跟着薛蟠一去,外面就只剩下一两个男丁。因此,薛姨妈当天就到书房,把里面的陈设、玩器,还有帘幔等物品都收了起来,让那两个跟去的男丁的妻子也一并到内宅来睡觉。又吩咐香菱把她自己的屋子收拾好,锁上门,晚上跟自己睡。宝钗说:“妈,您既然有这些人作伴,不如让菱姐姐跟我作伴吧。我们园子里又空,夜里又长,我每晚做针线活,多一个人不是更好吗?” 薛姨妈听了,笑着说:“哎呀,我都忘了,本就该让她跟你去。我前几天还跟你哥哥说,文杏年纪小,做事毛手毛脚的,莺儿一个人又忙不过来服侍你,还得再买个丫头给你使唤。” 宝钗说:“买的人不了解底细,要是看走了眼,花点钱倒是小事,就怕惹来麻烦。倒不如慢慢打听,找个知根知底的再买。” 说着,就吩咐香菱收拾好被褥、梳妆用品,让一个老嬷嬷和臻儿送到蘅芜苑去,然后宝钗和香菱一起回园子里去了。香菱说:“我本来就想跟奶奶说,大爷走了,我想跟姑娘作伴。又怕奶奶多心,以为我是贪图园子里好玩。没想到你先提出来了。” 宝钗笑着说:“我知道你早就羡慕这园子了,只是一直没机会。就算每天来一趟,匆匆忙忙的,也不尽兴。所以趁着这次机会,索性住上一年,我也有个伴,你也能遂了心愿。” 香菱笑着说:“好姑娘,你趁着这机会,教教我作诗吧。” 宝钗笑着说:“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看你今天刚搬进来,先从园子里的东角门出去,从老太太那儿开始,到各处去看看大家,问候一声。也不用特意告诉他们你搬进来的事儿。要是有人问起,你就顺便说我带你进来作伴的就行了。回来进了园子,再到各位姑娘的房里串串门。”

香菱答应着,刚要走,就看见平儿匆匆忙忙地走来。香菱赶忙问好,平儿也只好笑着回应。宝钗对平儿说:“我今天带她来作伴,正打算去跟你家奶奶说一声呢。” 平儿笑着说:“姑娘这说的是什么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宝钗说:“这是应该的。开店要有个店主,庙里要有个住持。虽说不是什么大事,但到底得说一声,这样园子里值夜的人知道多了两个人,也好注意关门、守好门户。你回去告诉一声吧,我就不派人去了。” 平儿答应着,又对香菱说:“你既然来了,也不去拜访一下街坊邻居吗?” 宝钗笑着说:“我正让她去呢。” 平儿说:“你先别去我们家,二爷病了,在家躺着呢。” 香菱答应着就走了,先去了贾母那里,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平儿见香菱走了,就拉着宝钗急忙说:“姑娘,你听说我们家的事儿了吗?” 宝钗说:“我没听说什么事儿。这几天忙着打发我哥哥出门,你们这边的事儿,我一概不知,这两天连姐妹们都没见着。” 平儿笑着说:“老爷把二爷打得动弹不了,姑娘你竟然没听说?” 宝钗说:“早上好像恍惚听到一句,也不太相信。我正打算去看看你家奶奶呢,没想到你来了。二爷又是因为什么被打?”

平儿气得咬牙切齿地说:“还不是那个贾雨村,什么风村的,也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饿不死的野种!认了不到十年,惹出多少事儿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几把旧扇子,回家一看,觉得家里收藏的那些好扇子都比不上,立刻让人四处寻找。谁知道有个不知死活的人,外号叫石呆子,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可偏偏他家有二十把旧扇子,打死都不肯拿出大门。二爷好不容易托了很多人情,才见到这个人,说了半天好话,人家才把二爷请到家里,拿出扇子让他瞧了瞧。据二爷说,那些扇子可都是世间罕见的,有湘妃竹、棕竹、麋鹿竹、玉竹做的,上面还有古人的书画真迹。二爷回来就把这事儿告诉了老爷。老爷就让二爷去买,多少钱都愿意给。可那石呆子偏说:‘我就是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办法,天天骂二爷没本事。已经答应给他五百两银子,先付银子再拿扇子,他还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拿我的命去!’姑娘你想想,这能有什么办法?谁知那没天理的贾雨村听说了,就想出个坏主意,诬陷石呆子拖欠官银,把他抓到衙门里,说要用他的家产抵债,就把那些扇子抄了来,按官价送给了老爷。那石呆子现在也不知道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二爷:‘人家是怎么弄来的?’二爷就说了一句:‘为了这点小事,弄得人家倾家荡产,这也不算什么本事!’老爷听了就生气了,说二爷拿话顶撞他,这就是第一件大事。这几天还有几件小事,我也记不清了,反正都凑到一块儿,老爷就动手打起来了。也没把二爷拉倒用板子棍子打,就站着,也不知道拿什么乱打了一顿,脸上都打破了两处。我们听说姨太太这儿有治棒疮的药丸,姑娘你快找一丸给我。” 宝钗听了,连忙让莺儿去拿了一丸给平儿。宝钗说:“既然这样,替我问候你家二爷,我就不过去了。” 平儿答应着走了,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话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人都去贾母那儿了,她便独自前往潇湘馆。此时黛玉的身体已经好了大半,见香菱也住进园子里,心里自然欢喜。香菱笑着说:“我这一住进来,可算有时间了,姑娘无论如何得教教我作诗,那可就是我的福气了。” 黛玉笑着回应:“既然想学作诗,那就拜我为师吧。我虽说不算精通,但教你个大概还是没问题的。” 香菱赶忙笑道:“真要是这样,我就拜您为师。您可千万别嫌我烦啊。”

黛玉说道:“作诗有什么难的,也值得这么大费周章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中间承转的部分是两副对子,讲究平声对仄声,虚词对实词,实词对虚词。但要是真有了绝妙的诗句,就算平仄虚实不相对,那也是可以的。” 香菱笑着说:“怪不得我常常抽空翻看一本旧诗集,有的对仗极为工整,有的却不怎么对仗。还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有的符合这个规则,有的在二四六的位置上却不对。所以我天天都疑惑不解。现在听您这么一说,原来这些格律规矩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词句要新奇。” 黛玉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终究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立意。要是意趣真切,就算词句不修饰,自然也是好的,这就叫‘不以词害意’。”香菱笑着说:“我特别喜欢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写得可真有意思!” 黛玉却道:“可千万别读这样的诗。你们因为不懂诗,所以一看到这种浅显易懂的就喜欢。一旦陷入这种风格,就很难再学到别的东西了。你听我的,要是真心想学诗,我这儿有《王摩诘全集》,你先把他的五言律诗认认真真读上一百首,仔细揣摩透彻,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接着再读一二百首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的诗作打底,之后再看看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你又这么聪明伶俐,不出一年,不愁成不了大诗人!” 香菱听了,高兴地说:“既然这样,好姑娘,您就把那本书拿给我,我带回去,晚上读几首也好。”

黛玉听了,便让紫鹃把王维的五言律诗拿来递给香菱,还说:“你看有红圈标注的都是我选出来的,有一首就念一首。要是有不明白的,就问你宝姑娘,要是碰到我,我再给你讲解。” 香菱拿着诗回到蘅芜苑,一门心思扑在上面,在灯下一首接一首地读起来。宝钗多次催她睡觉,她都不肯。宝钗见她如此用心,也只好由着她去了。

一天,黛玉刚梳洗完毕,只见香菱满脸笑意地来还书,还想换杜甫的律诗来读。黛玉笑着问:“一共读了多少首了?” 香菱笑着回答:“凡是红圈标注的我都读完了。” 黛玉又问:“那领会到其中的滋味了吗?” 香菱笑着说:“是领会到了一些,也不知道对不对,说给您听听。” 黛玉笑道:“作诗就是要多探讨、多交流,才能有进步。你快说来我听听。”

香菱笑着说:“依我看,诗的妙处就在于,有些意思用嘴巴说不出来,可仔细琢磨起来却特别真实。有些诗句看似没道理,可深入一想,却又觉得合情合理。” 黛玉笑着说:“这话有点意思,不过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呢?” 香菱说:“我看他那首《塞上》,其中有一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就想,烟怎么会是直的呢?太阳自然是圆的。这‘直’字好像没道理,‘圆’字又好像太俗气。但合上书再想,眼前就好像真的出现了那样的画面。要是想找两个字换掉这两个字,还真找不出来更合适的。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好像没什么道理。但仔细想来,非得这两个字才能把那种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念在嘴里,就像含着一颗沉甸甸的橄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和‘上’字,真不知道诗人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们那年进京,有一天傍晚把船停泊在岸边,岸上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户人家在做晚饭,那炊烟竟然是碧青色的,直直地冲上云霄。没想到我昨天晚上读到这两句诗,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地方。”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来了,也都坐下来听香菱讲诗。宝玉笑着说:“既然如此,也不用专门去读诗了。领悟诗意不在乎读多少,听你说了这几句,就知道你已经掌握了作诗的诀窍。” 黛玉笑着说:“你觉得他这‘上孤烟’写得好,你还不知道,他这一句其实是借鉴了前人的诗句。我给你看一句,比这句更平淡自然。” 说着,就把陶渊明的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翻出来递给香菱。香菱看了,点头赞叹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演化而来的。” 宝玉哈哈大笑说:“你已经领悟了,不用再讲了,再讲就反而学杂了。你现在就试着作诗,肯定能写出好诗来。” 探春笑着说:“明天我补上一份请帖,邀请你加入诗社。” 香菱笑着说:“姑娘可别打趣我了,我不过是心里喜欢,才学着玩玩罢了。”

探春和黛玉都笑着说:“谁不是玩玩呢?难道我们还真把作诗当成正事儿了!要是说我们真做出了好诗,出了这园子,还不得把别人的牙都笑掉了。” 宝玉说:“你们这可就是自暴自弃了。前几天我在外面和一些文人商量作画的事儿,他们听说咱们起了诗社,求我把诗稿给他们看看。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他们没有一个不真心佩服的,还都抄了去刻印了。” 探春和黛玉连忙问道:“这是真的吗?” 宝玉笑着说:“我要是说谎,就让那架子上的鹦哥惩罚我。” 探春和黛玉听了,都说:“你真是胡闹!先不说诗写得怎么样,就算写得好,我们女孩子的诗稿也不该传到外面去。” 宝玉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古代闺阁女子的笔墨要是都不流传出去,现在也就没人知道了。” 正说着,只见惜春派入画来请宝玉,宝玉这才离去。

香菱又缠着黛玉换了杜甫的律诗,还央求黛玉和探春:“你们出个题目,让我试着写一首,写完了帮我修改修改。” 黛玉说:“昨晚的月色很美,我本来也想写一首,结果没写成,你就以这个为题作一首吧。用十四寒的韵,你想用哪几个字都行。”香菱听了,高兴地拿着诗题回去了。她苦苦思索,写了两句诗,又舍不得放下杜甫的诗,忍不住又读了两首。就这样,茶不思饭不想,坐立不安。宝钗说:“你何苦自己折磨自己呢。都是颦儿把你引到这条道上的,我得找她算账去。你本来就呆呆傻傻的,再加上这个,可真要变成呆子了。” 香菱笑着说:“好姑娘,别逗我了。” 说着,就作了一首诗,先拿给宝钗看。宝钗看了,笑着说:“这首不太好,不是这么个写法。你别不好意思,只管拿去给颦儿看,听听她怎么说。” 香菱听了,就拿着诗去找黛玉。

黛玉接过诗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着说:“立意倒是有,只是用词不够文雅。这都是因为你读的诗太少,被束缚住了。把这首诗先放下,再重新作一首,大胆地去写,别畏手畏脚的。”

香菱听了,默默地回去了。她甚至连房间都不进,就在池塘边的树下,一会儿坐在山石上出神,一会儿蹲在地上抠泥土,来往的人都觉得她很奇怪。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人听说了这件事,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看着她。只见她一会儿皱着眉头,一会儿又自己笑了起来。

宝钗笑着说:“这个人肯定要疯了!昨天晚上嘟嘟囔囔地闹到五更天才睡,还没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听见她早早起来,匆匆忙忙梳了头就去找颦儿。回来之后,又发呆了一整天,作了一首诗又不好,这会儿肯定又在重新作呢。” 宝玉笑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赋予每个人的才情都不是平白无故的。我们整天感叹香菱这么好的人,可惜被世俗埋没了,没想到今天终于有了转机。可见老天是公平的。” 宝钗笑着说:“你要是能有她这份苦心就好了,学什么还能学不成呢。” 宝玉没有回答。

只见香菱兴致勃勃地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着说:“咱们跟过去看看,看她这次有没有进步。” 说着,大家一起往潇湘馆走去。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香菱讨论。众人问黛玉香菱作得怎么样。黛玉说:“对她来说,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只是还不够好。这首诗太牵强附会了,还得重新作。”

众人要看诗,只见上面写着: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着说:“这首不像是写月亮了,在‘月’字后面加个‘色’字倒还勉强说得通,你看句句都像是在写月色。不过这也没关系,作诗本来就是从胡诌开始的,再过几天肯定会更好。”

香菱本以为这首诗绝妙无比,听大家这么说,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她还是不肯放弃,继续冥思苦想。看到姐妹们在一旁说笑,她便独自走到台阶前的竹林下踱步,绞尽脑汁,耳朵听不见周围的声音,眼睛也不看别的地方。这时,探春隔着窗户笑着说:“菱姑娘,你歇会儿吧。” 香菱却愣愣地回答:“‘闲’字是十五删的韵,你用错韵了。” 众人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宝钗说:“她可真是成了诗魔了。都是颦儿把她带成这样的!” 黛玉说:“圣人说‘诲人不倦’,她来问我,我哪有不教的道理。” 李纨笑着说:“咱们拉着她去四姑娘房里,让她看看画,醒醒神儿。”

说着,大家真的拉着香菱出了潇湘馆,经过藕香榭,来到暖香坞。惜春正困倦地歪在床上睡午觉,画绢立在墙边,用纱罩着。众人叫醒惜春,揭开纱罩一看,这幅画才完成了十分之三。香菱看到画上有几个美人,便指着笑着说:“这一个是我们宝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 探春笑着说:“凡是会作诗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你快学着点儿吧。” 大家说笑了一阵。

各自散去后,香菱心里还是想着作诗的事儿。晚上对着灯发了半天呆,三更以后才上床睡觉,可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直到五更天,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天亮后,宝钗醒了,听了听,发现香菱睡得很安稳,心里想:“她折腾了一整夜,也不知道诗写成了没有?这会儿她正乏着呢,先别叫醒她。” 正想着,只听香菱在梦中笑着说:“这下可写成了,难道这首还不好吗?” 宝钗听了,既觉得可怜,又觉得好笑,连忙叫醒她,问道:“你想出什么了?你这份诚心都快感动神仙了。要是学不成诗,再把身体弄出病来可怎么办。” 说着,便开始梳洗,然后和姐妹们一起去贾母那儿。

原来香菱一心苦学作诗,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了,白天写不出来,没想到在梦中竟然得了八句诗。她梳洗完毕,便急忙把诗抄录下来,自己也不知道写得好不好,就又拿着去找黛玉。刚走到沁芳亭,只见李纨和众姐妹刚从王夫人那儿回来,宝钗正在跟她们说香菱梦中作诗说梦话的事儿。众人正笑着,一抬头看见香菱来了,便都争着要看她的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