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话说贾蓉见家中各项事务都已安排妥当,连忙赶到铁槛寺,向贾珍汇报。于是,他们连夜分派各类执事人员,并准备好出殡所需的幡杠等物品。选定在初四日卯时将灵柩迎进城,同时派人通知各位亲友。

到了那天,丧礼场面宏大,宾客众多,从铁槛寺到宁国府,沿途围观的人多达数万。人群中,有人感叹,有人羡慕,还有一些略懂皮毛的读书人,议论着 “丧礼与其铺张奢华,不如节俭而心怀哀戚”,一路上众说纷纭。直到未申时,灵柩才运到,停放在宁国府的正堂之内。众人举行祭祀、哀悼仪式后,亲友们渐渐散去,只剩下贾府族中的人负责接待宾客、迎来送往等事务。近亲中只有邢大舅陪伴着,尚未离开。

贾珍和贾蓉此时因受礼法约束,只能在灵柩旁以草为席、以土块为枕,辛苦地守丧。等人都散了,他们仍找机会与小姨子们相聚。宝玉也每天在宁国府穿孝,到晚上人都走光了,才回到大观园。王熙凤身体尚未痊愈,虽然不能常来,但遇到开坛诵经、亲友祭祀的日子,也会勉强支撑着过来,帮尤氏料理事务。

一天,吃完早饭后,因为此时白昼还长,贾珍等人连日劳累,不免在灵柩旁打个盹。宝玉见没有客人来,便想回家看望黛玉,于是先回到怡红院。走进院门,只见院子里寂静无声,几个老婆子和小丫头在回廊下乘凉,有的在睡觉,有的坐着打盹。宝玉也不去惊扰他们。只有四儿看见了,连忙上前打起帘子。刚要掀起帘子时,只见芳官笑着从里面跑出来,差点和宝玉撞个满怀。芳官一看到宝玉,笑着站住说:“你怎么来了?快帮我拦住晴雯,她要打我呢。”

话还没说完,只听见屋内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撒了一地。接着,晴雯追出来骂道:“我看你这小丫头往哪儿跑,输了还不让打。宝玉不在家,我看谁能救你。” 宝玉连忙笑着拦住,说:“她年纪小,不知道怎么得罪你了,看在我的面子上,饶了她吧。” 晴雯没想到宝玉这个时候回来,猛地一见,忍不住好笑,便笑着说:“芳官简直是个狐狸精变的,就算是会拘神遣将的符咒,也没这么快把你招来。” 又笑着说:“就算你真请了神仙来,我也不怕。” 说完,挣脱宝玉的手,仍要去抓芳官。芳官早已躲到宝玉身后。

宝玉一手拉着晴雯,一手牵着芳官,走进屋内。一看,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绡等人正在玩抓子儿赢瓜子的游戏。原来是芳官输给了晴雯,她不肯让晴雯打,就跑了出去。晴雯追芳官的时候,把怀里的子儿撒了一地。宝玉高兴地说:“这么长的白天,我不在家,正担心你们寂寞,吃完饭就睡觉,睡出病来。大家找点事消遣消遣,挺好的。” 因为没看见袭人,又问道:“袭人姐姐呢?” 晴雯说:“袭人啊,越发假正经了,一个人在屋里对着墙发呆呢。好一会儿我都没进去,不知道她在干什么,一点动静都听不见。你快去看看吧,说不定这会儿她参透什么了呢。”

宝玉听了,一边笑,一边走到里间。只见袭人坐在靠窗的床上,手里拿着一根灰色绦子,正在打结。见宝玉进来,袭人连忙站起来,笑着说:“晴雯那丫头编排我什么呢。我因为想赶紧打完这个结子,没时间和她们瞎闹,就哄她们说:‘你们去玩吧,趁着二爷不在家,我在这儿静一静,养养神。’她就编排了我这些瞎话,什么‘面壁’‘参禅’的,等会儿我不撕烂她的嘴。”

宝玉笑着靠近袭人坐下,看她打结子,问道:“这么长的白天,你也该休息休息,或者和她们一起玩玩,要不,去看看林妹妹也好。天这么热,打这个有什么用?” 袭人道:“我看你戴的扇套,还是那年东府里蓉大奶奶的事情时做的。那种青色的东西,只有族中或亲友家夏天办丧事的时候才用得着,一年也就戴一两次,平常也用不着做。如今那边府里有事,这是要天天戴的,所以我赶紧另做一个。等打完了结子,给你把旧的换下来。你虽然不在乎这些,但要是让老太太看见了,又该说我们偷懒,连你的穿戴都不上心了。” 宝玉笑道:“真难为你想得这么周到。不过也别太赶了,热着了可不是小事。”

正说着,芳官早端了一杯用新打上来的井水湃凉的茶过来。因为宝玉向来体质娇弱,即使在暑天也不敢用冰,只是把茶连壶浸在盆里,用新打的井水不时更换,取其凉意。宝玉就着芳官的手喝了半盏,然后对袭人道:“我来的时候已经吩咐茗烟了,如果珍大哥那边有要紧的客人来,让他马上送信;要是没什么要紧事,我就不过去了。” 说完,出了房门,又回头对碧痕等人说:“要是有事,就去林姑娘那儿找我。” 于是,径直往潇湘馆去看黛玉。

过了沁芳桥,只见雪雁带着两个老婆子,手里都拿着菱角、莲藕、瓜果之类的东西。宝玉忙问雪雁:“你们姑娘向来不吃这些凉东西,拿这些瓜果干什么?不是要请哪位姑娘奶奶吧?” 雪雁笑着说:“我告诉你,可不许你对姑娘说。” 宝玉点头答应。雪雁便让两个婆子:“先把瓜果送去交给紫鹃姐姐。她要是问我,你就说我有点事,马上就来。” 那婆子答应着走了。雪雁这才说:“我们姑娘这两天才觉得身体好点了。今天饭后,三姑娘来找她,要一起去看二奶奶,姑娘没去。又不知道想起什么了,自己伤感了一阵,还提笔写了好多东西,也不知道是诗还是词。让我送瓜果去的时候,又听见她让紫鹃把屋里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拿下来,把桌子挪到外间屋子中间,还让把那个龙文鼒放在桌上,等瓜果来了用。要说请人吧,也不用先忙着把香炉摆出来。要说点香吧,我们姑娘平时屋里除了摆些新鲜花果、木瓜之类的,不太喜欢熏衣服;就算点香,也该点在经常坐卧的地方。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熏臭了,要用香熏一熏?到底是怎么回事,连我也不知道。” 说完,便匆匆走了。宝玉听了,不由低头暗自寻思:“听雪雁这么说,肯定有原因。要是和哪位姐妹闲坐,也没必要先准备这些吃的。或许是姑爹姑妈的忌日,但我记得每年到这个日子,老太太都会吩咐另外准备酒菜,让林妹妹私下祭祀,现在这个日子已经过了。大概是因为七月是瓜果之节,家家户户都去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所感触,所以在自己屋里祭奠,取《礼记》中‘春秋荐其时食’的意思,也说不定。但我现在要是去,见她伤心,肯定会极力劝解,又怕她烦恼憋在心里;要是不去,又担心她太伤心,没人劝她。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让她生病。不如先去凤姐姐那儿看看,在那儿坐一会儿就回来。要是看见林妹妹伤心,再想办法开导她,既不让她太悲伤,又能让她抒发一下哀愁,也不至于抑郁成病。” 想完,便出了园子,径直往凤姐那儿去。

正好有许多执事婆子回完话,纷纷散去。凤姐正倚着门和平儿说话呢。一看见宝玉,笑着说:“你回来了?我刚吩咐林之孝家的,让她派人告诉跟着你的小厮,要是没什么事,就顺便请你回来休息休息。再说那边人多,你哪受得了那些气味。没想到你正好来了。” 宝玉笑道:“多谢姐姐惦记。我也是因为今天没事,又见姐姐这两天没去那边府里,不知道你身体好点了没,所以回来看看。” 凤姐说:“反正也就这样,三天好两天坏的。老太太、太太不在家,这些婆子们,唉,没一个安分的,每天不是打架就是拌嘴,连赌博、偷盗的事都出了两三件。虽说有三姑娘帮忙处理,可她毕竟是个没出阁的姑娘。有些事能让她知道,有些事又不能跟她说,我也只好勉强支撑着。总不得清静一会儿。别说病好了,能不加重就不错了。” 宝玉道:“话虽这么说,姐姐还是要保重身体,少操点心。” 说完,又聊了些闲话,告别凤姐,一直往大观园里走。

进了潇湘馆的院门,只见香炉里残烟袅袅,祭奠用的美酒还剩一些。紫鹃正看着人把桌子往屋里搬,收拾祭祀用的东西。宝玉就知道已经祭完了,走进屋内,只见黛玉面向里侧卧着,病容憔悴,显得十分虚弱。紫鹃连忙说:“宝二爷来了。” 黛玉这才慢慢起身,含笑让座。宝玉道:“妹妹这两天好点了吗?气色看起来平静些了,只是为什么又伤心了?” 黛玉道:“你这说的什么话,我好好的,什么时候又伤心了?” 宝玉笑道:“妹妹脸上还有泪痕,还哄我呢。我只是觉得妹妹向来体弱多病,凡事应该自己放宽心,别做那些无益的悲伤之事。要是把身体折腾坏了,让我……” 说到这儿,觉得下面的话不太好说,连忙打住。因为他虽然和黛玉一起长大,情投意合,甚至愿同生共死,但这些想法一直都在心里,从未当面说出来过。况且黛玉心思细腻,常常说话急躁,得罪过他。今天本来是来劝解的,没想到话又说急了,接不下去,心里一着急,又怕黛玉生气。再想想自己确实是一番好意,于是由急转悲,眼泪已经流了下来。黛玉一开始还恼宝玉说话没轻没重,如今见他这样,心里有所触动,她本就爱哭,此时也忍不住和宝玉默默相对流泪。

这时,紫鹃端了茶进来,以为两人又因为什么事吵架了,便说:“姑娘才好点,宝二爷又来惹她生气了,到底怎么回事?” 宝玉一边擦眼泪,一边笑着说:“谁敢惹妹妹生气呀。” 一边找个由头站起来,在屋里踱步。只见砚台底下露出一点纸角,忍不住伸手拿起来。黛玉连忙起身去抢,已经被宝玉揣进怀里,宝玉笑着央求道:“好妹妹,给我看看吧。” 黛玉道:“不管什么东西,一来就乱翻。”

话还没说完,只见宝钗走了过来,笑着问:“宝兄弟,你要看什么呢?” 宝玉因为还没看到纸上写的是什么,也不清楚黛玉心里的想法,不敢贸然回答,只是望着黛玉笑。黛玉一边请宝钗坐下,一边笑着解释:“我曾在古史里看到,有才又有貌的女子,一生的遭遇有的让人欣喜羡慕,有的令人悲哀叹息。今天饭后没什么事,我就想挑出几个人,随便作几首诗来抒发感慨。刚好探春妹妹来找我,要一起去看凤姐姐,可我身上懒洋洋的,没跟她去。刚作了五首诗,一会儿就犯困了,就把诗放在那儿。没想到二爷来了就看到了,其实给他看也没什么,只是我怕他动不动就把诗拿给别人看。” 宝玉赶忙说:“我什么时候给别人看过呀。昨天那把扇子,我是因为喜欢那几首白海棠诗,才自己用小楷抄了下来,只是为了拿在手里看方便。我难道不知道闺阁中的诗词字迹轻易不能往外传吗?自从你说过之后,我就再也没把这些诗带出园子。”

宝钗说:“林妹妹考虑得对。你既然把诗写在扇子上,万一不小心忘了,拿到书房去,被那些相公们看到了,他们怎么会不问是谁写的呢。要是传扬出去,反而不好。自古就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还是要以贞静为主,女工是其次。至于诗词,不过是闺阁中的消遣,会也可以,不会也没关系。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没必要追求这些才华的名声。” 接着又笑着对黛玉说:“拿出来给我看看没关系,只要不让宝兄弟拿出去就行。” 黛玉笑着说:“既然这么说,那连你也不用看了。” 又指着宝玉笑着说:“他早就抢去了。” 宝玉听了,这才从怀里拿出诗稿,凑到宝钗身旁,两人一起仔细看。只见上面写道: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

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宝玉看完,赞不绝口,又说:“妹妹这诗刚好做了五首,不如就叫《五美吟》吧。” 说着,不由分说,就提笔在后面写上了诗名。宝钗也说:“作诗不管什么题目,关键要善于翻出古人没有的新意。要是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就算字句写得再精巧,也落了下乘,终究算不得好诗。就像前人写昭君的诗有很多,有的悲叹昭君的命运,有的怨恨毛延寿,还有的讥讽汉帝不能让画工画出贤臣,却只画美人,说法各种各样。后来王荆公又写了‘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写了‘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这两首诗都能各抒己见,与众不同。今天林妹妹这五首诗,也可谓立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宝钗还想继续往下说,这时有人来禀报:“琏二爷回来了。刚才外面传说,他去东府好一会儿了,估计马上就回来。” 宝玉听了,连忙起身,到大门里面去迎接。刚好贾琏从外面下马进来。于是宝玉先迎着贾琏跪下,口中向贾母、王夫人等请安,又给贾琏请安。两人手拉手走了进来。只见李纨、凤姐、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等人早已在中堂等候,大家一一见过面。只听贾琏说:“老太太明天一大早到家,一路上身体挺好的。今天先派我回来看看家里,明天五更天,我还得出城去迎接。” 说完,众人又问了些路上的情况。因为贾琏刚从远处回来,大家便告别,让贾琏回房休息。这一晚的情况,就不详细说了。

到了第二天吃饭前后,果然看到贾母、王夫人等人到了。众人见过面后,稍微坐了一会儿,喝了一杯茶,贾母就带着王夫人等人去宁国府。只听见里面哭声震天,原来是贾赦、贾琏送贾母到家后,就马上到这边来了。当下贾母走进里面,贾赦、贾琏早就率领族里的人哭着迎了出来。父子俩一边一个扶着贾母,走到灵前,贾珍、贾蓉又跪着扑进贾母怀里痛哭。贾母年纪大了,看到这场景,也抱着贾珍、贾蓉痛哭不止。贾赦、贾琏在旁边苦苦相劝,贾母才渐渐止住哭声。又转到灵柩右边,见到尤氏婆媳,免不了又相拥大哭一场。哭完后,众人才上前一一请安问好。贾珍考虑到贾母刚回家,还没休息,坐在这里看着不免伤心,就再三请求贾母回家;王夫人等人也一再劝说。贾母没办法,只好回去了。果然,年纪大的人经不住风霜和伤感,到了晚上,贾母就觉得头晕目酸,鼻塞声重。连忙请了医生来把脉开药,忙乱了足足半夜一天。幸好病情发散得快,没有发展到其他病症,到了三更天,出了点汗,脉搏平稳,身体也凉快了,大家这才放下心来。第二天,贾母仍在服药调养。

又过了几天,到了贾敬出殡的日子,贾母还没完全康复,就留下宝玉在家侍奉。王熙凤因为身体也还没大好,也没去。其余贾赦、贾琏、邢夫人、王夫人等带领家人仆妇,都送到铁槛寺,到晚上才回来。贾珍、尤氏和贾蓉仍在寺中守灵,要等过了百日后,才扶着灵柩回原籍。家里就托付尤老娘和尤二姐、尤三姐照管。

说起贾琏,他平日里就听说过尤氏姐妹的美名,只恨没机会见到。最近因为贾敬停灵在家,每天和尤二姐、尤三姐渐渐熟悉起来,不禁动了心思。况且他知道贾珍、贾蓉和她们之间有些传闻,于是趁机百般讨好,眉目传情。尤三姐只是淡淡地回应,只有尤二姐对他也很有意。但因为人多眼杂,贾琏无从下手。他又怕贾珍吃醋,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和尤二姐心照不宣。

出殡之后,贾珍家里人少,除了尤老娘带着尤二姐、尤三姐和几个粗使的丫鬟老婆子住在正室,其余婢妾都跟着在寺中。外面的仆妇,不过是晚上巡夜,白天看守门户。白天没事的时候,也不进里面去。所以贾琏就想趁这个机会行动。他借口陪伴贾珍,也在寺中住宿,又时常借着帮贾珍料理家务,不时到宁国府来和尤二姐套近乎。

一天,小管家俞禄来向贾珍汇报:“之前用的棚杠、孝布,还有雇请的杠夫、穿青衣的人,一共花了银子一千一百一十两,已经给了五百两,还欠六百一十两。昨天两边的买卖人都来催讨,我特地来请爷示下。” 贾珍说:“你去库房领钱就是了,这还用得着来问我。” 俞禄说:“昨天我已经去库房领过了,但是老爷去世以后,各处支领的钱太多,剩下的钱还要预备百日道场和庙里的用度,现在实在发不出这笔钱。所以我今天特地来回爷,要么从爷的内库里暂时发给他们,要么挪借别的款项,请爷吩咐,我好去办。” 贾珍笑着说:“你还当和以前一样,有银子放着不用。你随便从哪儿借了给他就行。” 俞禄笑着回答:“要说借个一二百两,我还能想办法;这五六百两,我一时实在凑不出来。”贾珍想了一会儿,对贾蓉说:“你去问你娘,昨天出殡以后,江南甄家送来的打祭银五百两,还没交到库房去,你先把这笔钱要来,给他拿去。” 贾蓉答应了,连忙到这边来问尤氏,然后又回来对他父亲说:“昨天那笔银子已经用了二百两,剩下的三百两让人送到家里,交给老娘收起来了。” 贾珍说:“既然这样,你就带他去,向你老娘要出来交给他。再看看家里有没有事,问问你两个姨娘好。剩下的钱,让俞禄先借了补上。”

贾蓉和俞禄答应了,正要退出去,只见贾琏走了进来。俞禄连忙上前请安。贾琏便问什么事,贾珍把事情一一告诉了他。贾琏心里想:“趁这个机会正好可以到宁国府去找尤二姐。” 于是便说:“这多大点事,何必向别人借呢。我昨天刚得了一笔银子还没用,不如拿出来给他添上,多省事。” 贾珍说:“这样很好。你就吩咐蓉儿,让他一起去取。” 贾琏赶忙说:“这事儿我得亲自去取。再说我这几天没回家了,还得给老太太、老爷、太太们请安。到大哥那边查查家人们有没有生事,再给亲家太太请安。” 贾珍笑着说:“又要麻烦你,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贾琏也笑着说:“自家兄弟,这有什么关系。” 贾珍又吩咐贾蓉:“你跟着你叔叔去,也到那边给老太太、老爷、太太们请安,就说我和你娘都请安,打听打听老太太身体好了没?还在服药吗?” 贾蓉一一答应了,跟着贾琏出来,带了几个小厮,骑上马一起进城。

在路上,叔侄俩闲聊。贾琏有意提起尤二姐,夸赞她长得标致,为人也好,举止大方,言语温柔,没有一处不让人尊敬喜爱,还说:“人人都说你婶子好,依我看,你婶子可比不上你二姨万分之一。” 贾蓉猜到了他的心思,便笑着说:“叔叔既然这么喜欢她,我给叔叔做媒,把她娶来做二房,怎么样?” 贾琏笑着问:“你这是开玩笑还是说真的?” 贾蓉说:“我当然是说真的。” 贾琏又笑着说:“那敢情好。只是怕你婶子不同意,也怕你老娘不愿意。况且我听说你二姨已经许配人家了。”

贾蓉说:“这些都不成问题。我二姨和三姨都不是我父亲亲生的,是我老娘改嫁时带过来的。听说,我老娘在前夫家的时候,就把我二姨许配给了皇粮庄头张家,是指腹为婚。后来张家吃了官司,家道败落了,我老娘又从那家改嫁出来,这十几年来,两家都没了联系。我老娘常常抱怨,想和张家退婚,我父亲也打算给二姨另找人家。只要有合适的人家,不过是找人找到张家,给他们十几两银子,写一张退婚的字据。张家穷得叮当响,见了银子,哪有不答应的。再说,他们也知道咱们家的势力,不敢不依。又是叔叔您这样的人要娶二姨做二房,我保证我老娘和我父亲都会乐意。只是婶子那边会有些麻烦。” 贾琏听到这儿,心里乐开了花,哪还能说得出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傻笑。

贾蓉又琢磨了一下,笑着说:“叔叔要是有胆量,依我的主意,保证没问题,就是得多花点钱。” 贾琏急忙说:“什么主意,快说来听听,我没有不答应的。” 贾蓉说:“叔叔回家后,千万别露出一点风声。等我跟我父亲说清楚,再跟我老娘商量妥当,然后在咱们府附近买一所房子,配上应用的家具,再调两拨家人过去伺候。选个日子,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人娶过去,叮嘱家人不许走漏半点风声。婶子住在深宅大院里,哪能那么容易知道。叔叔两边住着,过上一年半载,就算事情闹出来,大不了挨老爷一顿骂。叔叔就说婶子一直没生孩子,是为了延续子嗣,所以才私下在外面办了这事。就算是婶子,看到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只能认了。再求求老太太,没有办不成的事。”

俗话说 “欲令智昏”,贾琏一心只贪图尤二姐的美色,听了贾蓉这一番话,觉得这计策十分周全,把自己现在还在服丧、停妻再娶、父亲严厉又有妒妻等种种不妥的地方,都抛到了脑后。他却不知道贾蓉也不是安好心,贾蓉平日里和他姨娘就有些不清不楚,只是因为贾珍在,不能随心所欲。如今要是贾琏把尤二姐娶了,肯定得在外面住,等贾琏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去和尤二姐厮混。贾琏哪能想到这些,于是向贾蓉道谢说:“好侄儿,你要是真能说成这事,我买两个绝色的丫头谢你。” 说着,就到了宁国府门口。

贾蓉说:“叔叔进去,向我老娘把银子要出来,交给俞禄就行。我先去给老太太请安。” 贾琏含笑点头说:“在老太太跟前,别说我和你一起回来的。” 贾蓉说:“知道了。” 又凑到贾琏耳边说:“今天要是碰到二姨,可别太心急,闹出事情来,以后反倒不好办了。” 贾琏笑着说:“少胡说,你快去,我在这儿等你。” 于是贾蓉自己去给贾母请安。

贾琏走进宁国府,早有家仆头儿带着一群家人来请安,一路簇拥着他到了厅上。贾琏随便问了些话,不过是敷衍一下,就吩咐家人散开,自己往里面走去。贾琏和贾珍平日里关系亲密,又是兄弟,本来就没什么可避讳的,向来都是不用通报就进去的。于是他走到上房,早有在廊下伺候的老婆子打起帘子,让贾琏进去。贾琏走进房间一看,只见南边炕上只有尤二姐带着两个丫鬟在做针线活,却没看到尤老娘和尤三姐。贾琏赶忙上前问好。尤二姐笑着让座,自己靠着东边的排插儿坐下。贾琏仍把上首位子让给尤二姐,说了几句见面的客套话,就笑着问道:“亲家太太和三妹妹去哪儿了,怎么没见着?” 尤二姐笑着说:“刚有点事到后面去了,马上就回来。” 这时,伺候的丫鬟去倒茶了,屋里没人,贾琏不停地用眼睛瞟尤二姐。尤二姐低下头,只是含笑不说话。

贾琏也不敢贸然动手动脚,看到尤二姐手里拿着一条拴着荷包的绢子在摆弄,就找个话头,伸手往腰里摸了摸,说:“槟榔荷包忘记带了,妹妹有槟榔的话,赏我一点吃。” 尤二姐说:“槟榔倒是有,可我的槟榔从来不随便给人吃。” 贾琏笑着想凑过去拿。尤二姐怕被人看见不好,连忙一笑,把槟榔扔了过去。贾琏接在手里,把槟榔都倒出来,挑了半块吃剩下的放进嘴里,又把剩下的都揣了起来。刚要亲自把荷包送过去,只见两个丫鬟倒了茶进来。

贾琏一边接过茶喝着,一边偷偷把自己带的一个汉玉九龙佩解下来,拴在手绢上,趁丫鬟转身的时候,扔了过去。尤二姐也不去拿,装作没看见,坐着喝茶。只听后面一阵帘子响,原来是尤老娘和尤三姐带着两个小丫鬟从后面走了过来。贾琏给尤二姐使眼色,让她把东西捡起来,尤二姐却像没看见似的。贾琏不知道尤二姐是什么意思,心里很着急,只得迎上去和尤老娘、尤三姐打招呼。他又回头看尤二姐,只见尤二姐笑着,像个没事人一样;再看看绢子,已经不知道去哪儿了,贾琏这才放下心来。

大家都坐下后,聊了些家常。贾琏说:“大嫂子说,前几天有一包银子交给亲家太太收着,今天因为要还钱,大哥让我来取。顺便看看家里有没有事。” 尤老娘听了,连忙让尤二姐拿钥匙去取银子。这时贾琏又说:“我也来给亲家太太请安,看看二位妹妹。亲家太太看起来气色不错,只是二位妹妹在我们家,可别受了委屈。” 尤老娘笑着说:“咱们都是至亲骨肉,说这些见外的话。在家里也是住,在这儿也是住。不瞒二爷说,我们家自从先夫去世,日子过得很艰难,全靠这里的姑爷帮忙。如今姑爷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我们也帮不上别的忙,就帮忙看看家,哪会受委屈呢。” 正说着,尤二姐取了银子过来,交给尤老娘。尤老娘递给贾琏。贾琏叫了一个小丫头,又喊来一个老婆子,吩咐她:“你把这个交给俞禄,让他到那边等我。” 老婆子答应着出去了。

只听见院子里传来贾蓉说话的声音。不一会儿,贾蓉进来,给他老娘和姨娘请安,又对贾琏笑着说:“刚才老爷还问叔叔呢,说有什么事要吩咐。本来要派人到庙里去叫,我回老爷说叔叔马上就来。老爷还嘱咐我,路上碰到叔叔,让叔叔赶紧过去。” 贾琏听了,连忙要起身,又听贾蓉对他老娘说:“上次我跟老太太说的,我父亲要给二姨说的姨父,和我这叔叔的长相身材差不多。老太太说好不好?” 一边说着,又悄悄用手指着贾琏,朝他二姨努努嘴。尤二姐不好意思说什么,只见尤三姐似笑非笑、似恼非恼地骂道:“坏透了的小猴崽子!没你娘说的话了!什么时候我撕烂你的嘴!” 一边说着,就追了过来。贾蓉早笑着跑了出去,贾琏也笑着告辞出来。走到厅上,又嘱咐家人们不许赌博喝酒之类的话。又悄悄央求贾蓉,回去赶紧跟他父亲说。然后就带着俞禄过去,把银子补足,交给他拿走。接着,贾琏去给贾赦请安,又到贾母那儿请安,这些就不多说了。

再说贾蓉,见俞禄跟着贾琏去取银子,自己没事,就又回到里面,和他两个姨娘说笑了一阵,才离开。晚上到了寺庙,见到贾珍,回禀说:“银子已经交给俞禄了。老太太的病已经好多了,现在都不用吃药了。” 说完,又趁机把路上贾琏想娶尤二姐做二房的想法说了出来。还说怎么在外面买房子住,不让凤姐知道,“眼下不过是因为子嗣艰难。二姨是见过的,亲上加亲,比从别处找个不了解的人家要强。所以二叔再三求我跟父亲说。” 就是没说是他自己出的主意。

贾珍想了想,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不行的。只是不知道你二姨心里愿不愿意。明天你先去跟你老娘商量,让你老娘问清楚你二姨,再做决定。” 接着又教了贾蓉一番话,就过去把这事告诉了尤氏。尤氏知道这事不妥,极力劝阻。无奈贾珍主意已定,尤氏平时又惯于顺从,况且她和尤二姐又不是亲姐妹,也不好管得太严,只好由着他们折腾。

第二天一大早,贾蓉果然又进城来见他老娘,把他父亲的意思说了。还添了不少话,说贾琏为人多么好,眼下凤姐身体有病,好不了了,先在外面买房子住着,过上一年半载,等凤姐一死,就把二姨接进去做正室。又说他父亲怎么下聘,贾琏那边怎么迎娶,怎么把尤老娘接过去养老,往后三姨的婚事也由那边负责,说得天花乱坠,尤老娘不由得不动心。况且平时全靠贾珍接济,这次又是贾珍做主给尤二姐说亲,而且嫁妆都不用自己准备,贾琏又是个年轻公子,比张华强十倍,尤老娘赶忙过来和尤二姐商量。尤二姐本就水性杨花,之前和姐夫关系就不一般,又常抱怨当初错许了张华,害得自己终身无所依靠,如今见贾琏对自己有意,又是姐夫做主把她嫁出去,哪有不答应的,便点头同意了。当下尤老娘回复了贾蓉,贾蓉又回去告诉了他父亲。

第二天,贾珍派人把贾琏请到寺庙里,当面把尤老娘答应的事告诉了他。贾琏自然是喜出望外,对贾珍、贾蓉父子感激不尽。于是两人商量着,派人去看房子、打首饰,给尤二姐置备嫁妆和新房里要用的床帐等物品。没过几天,这些事就都办妥了。他们在宁荣街后面二里左右的小花枝巷买了一所房子,一共有二十多间。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还拨了一家仆人,男的叫鲍二,夫妻两口,准备等尤二姐过来时伺候她。鲍二两口子听到这等好事,哪有不来的道理?他们又派人把张华父子叫来,逼着他们给尤老娘写退婚书。

说起张华的祖父,原本是皇粮庄头,后来去世了。到张华父亲这一辈,还做着这个差事,因为和尤老娘的前夫关系好,所以给张华和尤二姐定了指腹为婚。后来没想到吃了官司,家产败落,连饭都吃不饱,哪还娶得起媳妇。尤老娘又改嫁出来,两家十几年都没联系。如今被贾府的人叫来,逼着给尤二姐退婚,心里虽然不愿意,可害怕贾珍等人的权势,不敢不答应,只得写了一张退婚文约。尤老娘给了二十两银子,两家就此退亲,这事暂且不提。

这边贾琏等人见诸事都已安排妥当,就选了初三这个黄道吉日,准备迎娶尤二姐过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