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五十六回 诣芳邻姑嫂巧遇 游瀚海主仆重逢

末空说道:“原来小姐不知道这里面的详细情况,那就让我讲讲其中的缘由:我本姓祁,丈夫名叫乔琴,他无心追求功名,一直在骆府教导公子读书。骆老爷因为与王府联姻,跟我丈夫说明后,就把我推荐给了九王爷,去教导大郡主。还不到一年,大郡主就去世了。我想回去,娘娘却再三挽留,我只好继续留下。那时九王爷因为娘娘又有了身孕,就和骆老爷指腹为婚,如果生的是郡主,愿意让她与骆公子再续前缘。没想到刚刚定完婚,骆老爷就带着公子,和徐老爷一起起兵,结果遭遇变故。我丈夫当时跟在军中,生死不明。第二年,娘娘生下了二郡主。我因为这郡主将来会是骆公子的妻子,所以格外用心照料,精心教导,盼望着将来丈夫和公子能回来,一家人还能团聚。谁知道九王爷因为皇上被贬到房州,久久不能复位,心中不平,就和河北都督姚禹率领一支大军,前去迎接皇上复位;却不想时运不济,很快就遇害了。我和太监瞿权带着二郡主以及小王爷李素,暗中逃亡,没想到逃到半路,被大兵冲散了,太监和小王爷不知去向;我历经千辛万苦,才保护着郡主逃到这座庵里。幸好庵主对我们很好,问明来历后,就留下我们在这里带发修行。庵主去世后,我就暂且担任住持,到现在已经七年了。至今我仍然带发修行,这就是证明。郡主今年十五岁,每天只是用诗书、佛经来消遣,从不出门,所以外人都不知道她的事情。”

洛红蕖心想:“指腹为婚的事情,以前母亲也曾说起过;至于乔琴夫妇分别在两处教书,也确有其事。如今听老尼这么一说,丝毫不差,看来我嫂嫂真的在这座庵里。”于是说道:“师傅既然是祁氏师母,我又怎么敢再隐瞒呢?刚才实在是因为不认识师母,所以才含糊其辞,还请您多多谅解。我嫂嫂现在在哪里?就请您带我去见一见。”末空说:“让我领她出来。”于是走进内室,把宋良箴带了出来。众人一看,只见她生得龙眉凤目,举止高雅,不同寻常,大家连忙行礼让座。末空把事情的经过跟宋良箴说了。洛红蕖见到嫂嫂,想起哥哥,忍不住流下泪来,说道:“原来嫂嫂在这里。要不是今天来进香,怎么能知道呢?没想到府上也因为迎接皇上复位,落得合家离散,真是所谓的六亲同运,怎能不让人伤感!”宋良箴听了,泪如雨下,欲言又止,只好含羞带泪地回答:“听说太公、婆婆都逃到海外去了,近来身体可安好?姐姐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洛红蕖忍不住哽咽着说:“祖父和母亲都已经去世了。我多亏唐伯伯的帮助,才能回到故乡。”

洛红蕖正要讲述逃到海外的种种事情,史氏接着说:“在这里说话不太方便。郡主既然是至亲,自然应该请到家里,再详细聊聊。”宋良箴说:“侄女出家多年,已经是方外之人了,怎么能擅自离开这座庵呢?还请伯母谅解。”闺臣说:“话虽然这么说,但好在彼此离得很近,现在过去聊聊,就算晚上再回来,也不麻烦。”宋良箴仍想推辞,众姐妹不由分说,一起簇拥着她,出了庵门,告别末空,来到唐府,与林氏、缁氏等人见过面。姑嫂二人相互诉说着这些年的苦难经历,感叹不已。到了晚上,林氏再三挽留宋良箴,并劝她一起去参加考试,慢慢打听骆公子的下落。宋良箴哪里肯答应?无奈众姐妹早就命人把她的行李搬来了,她身不由己,只好勉强住下。闺臣也替她在县里递上了履历。从此,众姐妹都聚在了一起。只要遇到除日,若花就和红红等人煎汤洗浴,就连良氏、缁氏也跟着一起煎洗。闺臣因为想起泣红亭的事情,就托末空在魁星祠内塑了一尊女像,以了却在海外许下的心愿。

这一天县考,缁氏也跟着她们十一个姐妹一同去参加考试。幸好太后的诏书中有允许女子带一两个女亲随陪伴出入的规定,所以,凡是有女眷陪考的,都不仔细检查。点名的时候,缁氏暗中让丫环顶替,混在其中,随便考了一场。等到发榜,闺臣考了第一名,若花、红红、亭亭也都名列前茅,只有缁氏考了最后一名,心里十分懊恼。颜紫绡的文字不太好,幸亏有众姐妹帮她修改润色,才得以考中。每个人都竖起了匾额。

到了郡考,众人都以为缁氏肯定不会去了,谁知道她还是兴致勃勃地说:“以天朝这么大的地方,难道会没有赏识文章的伯乐?这次再去,怎么知道就遇不到知音呢?”于是又去考了一场。等到放榜,她竟然考中了第一名郡元。若花考了第二,闺臣第三,红红第四,亭亭第五,其他人也都排在前面。颜紫绡多亏众人帮忙,也高中了。大家忙着去拜谢老师,缁氏只好假装生病。各家都竖起了“文学淑女”的匾额,十分荣耀。

缁氏这才心满意足,于是对闺臣众人说:“这次郡考,我本来不想再去,就怕又考个倒数第一,那岂不是把老脸都丢尽了。无奈连续做了几个梦,都说我如果不去应考,日后才女榜上就会缺一个人,必须我去,才能凑够一百人的数目。所以我才勉强去考,谁知道倒侥幸考了第一。将来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去参加部试呢?其实要这个第一又有什么用呢?”闺臣说:“伯母要是没有年龄限制,要是去参加殿试,说不定能夺得头名才女回来呢!明年把这第一留给亭亭姐姐,也是一样的。”林氏说:“听说郡考录取的不足二十人,如今我们家就有十二人之多,可见本郡的文风都汇聚到我们家了。要说喝喜酒,得连着十二天才能喝完。明天又有喜酒,还是寿酒,更热闹了。今天就先从老元开始喝起!”良氏问:“‘老元’二字是什么意思?”史氏说:“缁氏嫂嫂本来就是老才女,如今又中了郡元,难道不是老元吗?”大家说说笑笑,畅饮喜酒。第二天是唐敏五十岁的大寿,家中演戏庆祝。本府、本县以及节度使都与唐敏有师生或宾主的情谊,都来拜寿。随后,各家小姐印巧文、窦耕烟、祝题花也来叩拜祝贺。还有本地乡宦的女儿苏亚兰、钟绣田、花再芳,因为平日里拜唐敏为师学习,再加上郡考中选,都来拜谢,并祝寿。颜紫绡也随众人一起来了。闺臣一一将他们让到客座看戏,众姐妹都来作陪,彼此询问姓名,大家都十分投缘,相互怜爱。缁氏怕被众人识破身份,另外在一桌坐下。吃过早面后,闺臣把众人带到自己的书房,只见书房里诗书摆满书架,笔砚精致优良,众人都称赞不已。

印巧文说:“之前拜读诸位姐姐的佳作,真是让人满口生香。家父阅卷的时候,因为想起诏书中有‘灵秀不钟于男子’这句话,可见太后这么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只是这郡元的这份卷子,让人有些怀疑。要是论潇洒清雅,闺臣姐姐当属第一;论华丽堂皇,若花姐姐当属第一。至于郡元的文字,虽然比不上二位姐姐的英气勃发,但扎实老练,全场没有人能超过她,似乎不像是出自年轻女子之手。当时家父再三斟酌,说这个人如果不是刻苦用功,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笔力。这样的读书人如果不另眼相看,又怎么能鼓励人才呢?所以把她取为第一。其实在风格上还是比不上二位姐姐。”祝题花说:“郡元之前在县考时,家父也喜欢她的文字,只是因为笔力太过老成,恐怕不是年轻女子所写,又担心是请人代笔,所以把她取在最后一名。可惜这个人刚刚考中,就染上重病,到现在都没能见上一面。到底不知道她年纪多大?诸位姐姐可曾见过她?”众人都回答说没有见过。婉如说:“这位郡元,只怕亭亭姐姐一直和她很熟悉。”亭亭连忙说:“妹妹可别开玩笑。你们都是本地人都不认识,何况我是外地人呢!”秦小春说:“原来姐姐和她也是素不相识,这就对了。”

印巧文说:“家父前几天评价红红、亭亭二位姐姐的文章,都可以排在首位;无奈在评判郡元之后,恰好看到闺臣、若花二位姐姐的卷子,所以二位姐姐稍稍有些委屈。”红红说:“我身处偏僻的海边,见识很少,如今能名列前茅,已经是意外之喜,怎么敢当‘奉屈’这两个字呢。”亭亭说:“我本来就才疏学浅,但也不会轻易认输。现在老师把闺臣、若花姐姐排在前面,我也只能甘拜下风了。”祝题花说:“昨天印伯伯和家父评价诸位姐姐的文章,说天下人才虽然众多,但要是论明年部试的头名答卷,除了闺臣、若花二位姐姐,再没有第三个人选。如果评价有误,以后就不敢再自认为是品鉴文章的行家了。可见二位姐姐的学问,不仅本郡众人比不上,就算是天下的才女,也得自愧不如呢!”窦耕烟道:“昨天听家父说,当今品鉴文章最有眼光的,应当首推印伯伯。诸位姐姐既然得到他的称赞,将来在京师声名远扬,那是必然的。今天能有幸相遇,实在不是偶然。”若花说:“我在海外见识浅薄,本来就为自己知识匮乏而惭愧,刚才承蒙夸奖,更是羞愧难当。至于闺臣妹妹,向来才名远播,自然应当名列前茅。我有什么才能呢,昨天虽然侥幸考了前列,不过是偶然罢了,怎么能当作定论呢?”廉锦枫说:“部试的头名答卷,老师既然这么评价,来年殿试的第一名自然也不会超出闺臣、若花二位姐姐。”印巧文说:“殿试的名次,家父倒是没有评论。”兰音说:“依我看,老师之所以不说,大概是因为恩诏条例规定殿试不许誊抄试卷,也不密封试卷,担心太后会有偏爱,所以不敢预先确定名次的高低。”祝题花点头说:“姐姐说得没错。”

花再芳说:“殿试要是不密封试卷,那殿试第一名我倒有点机会。”钟绣田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花再芳说:“听说当年我们还没出生的时候,太后曾下令让百花齐放,大宴群臣,大家吟诗做赋,太后十分高兴。明年阅卷的时候,看到我‘花再芳’这三个字,就好像又要百花齐放的样子,太后一时高兴,把我点为殿试第一名,也不是没有可能。”秦小春冷笑着说:“姐姐太谦虚了。要是论文章,姐姐本来就可以被点为殿试第一名,和名字有什么关系呢?”花再芳说:“外面锣鼓喧天,这么精彩的戏,我们却在这里闲聊,岂不是辜负了主人的一番好意?要是诸位姐姐不去,我可要失陪了。”闺臣连忙说:“姐姐既然喜欢看戏,我陪你一起去。”洛红蕖说:“这里客人多,姐姐是主人,得在这里陪客。我替你去,陪再芳姐姐去看戏。”再芳说:“姐姐是客人,怎么好麻烦你呢?”宋良箴说:“她虽然是客人,但她是唐府的人,也算是半个主人,这有什么关系呢?”红蕖听了,看了良箴一眼,满脸通红,和再芳一起去了。窦耕烟问:“红蕖姐姐莫非就是嫂子吗?”闺臣说:“正是。”苏亚兰说:“巧文、题花二位世姐和耕烟姐姐学问渊博,我常听老师提起;今天有幸相遇,果然是名不虚传。现在各地的人都在纷纷应考,你们为什么还在这里耽搁呢?”窦耕烟说:“昨天我和印、祝两位姐姐商量,今天给老师过完寿,就打算尽快回原籍。她们二位都是家学深厚,这次回去肯定能接连考中。我学问浅薄,自知和才女之名无缘,大概明春去京师赴考,只能让给诸位姐姐了。”闺臣说:“姐姐这是什么话!要是姐姐不去京师,只怕这殿试第一名还没人能拿呢!”

颜紫绡说:“我有个想法:今天难得大家有缘相聚,又都志趣相投,我们为什么不结拜为异姓姊妹呢?日后到了京师,彼此也能有个照应。诸位姐姐觉得怎么样?”众人都说:“这样太好了。”田凤翾说:“再芳姐姐一门心思地想中殿试第一名,看她那架势,未必把我们放在眼里。况且她现在在看戏,可以不去打扰她,不如悄悄把红蕖姐姐找来,我们十七个人一起结拜吧。”婉如说:“姐姐说得太对了。”随即让丫鬟把洛红蕖请来,把这个想法告诉她,红蕖非常高兴。当时铺上红毡,众姊妹一起团团下拜,结拜为姐妹。过了一会儿,林氏进来,邀请大家去看戏。到了晚上,宴会结束,众人各自散去。窦耕烟、印巧文、祝题花各自回到原籍准备应考;颜紫绡也拜唐敏为师学习文章,众姊妹都在唐府用功读书。

寒冬过去,到了正月,闺臣和众人准备去赴考,先在府县办好文书。因为担心缁氏要去,也把她的文书一并办了。后来幸亏良氏、史氏再三劝阻,缁氏才答应不去。唐敏担心家中的仆人在路途上难以照顾好众人,就和林氏商量,送了老尼末空和多九公许多银两,委托他们一同前去照应。多九公正要照应甥女田凤翾、秦小春赴考,听到这话,正合心意;末空也因为担心徒弟宋良箴上京,现在见林氏送银相托,哪有不高兴的,立刻换上旧日衣服,过来等候出发。当时选了个吉日,因为这一年有闰二月,就选了二月中旬的日子。这一天,林氏安排酒宴为众人送行。闺臣拜别母亲、叔叔、婶婶,嘱咐小峰好好在家侍奉长辈,然后就和颜紫绡、林婉如、洛红蕖、廉锦枫、田凤翾、秦小春、宋良箴、黎红红、卢亭亭、枝兰音、阴若花共十二人,各自带着仆妇,一起前往西京进发。众姊妹本来打算去年腊月就动身,因为洛红蕖早就写信通知薛蘅香,想等她从海外回来;又因为婉如说徐丽蓉、司徒娬儿当初曾说要来岭南,担心她们也去赴考,好一起结伴同行。谁知道等了很久,都没有一点消息,众人只好先出发了。

原来徐承志自从和唐敖分别后,带着徐丽蓉、司徒娬儿,改姓余,直奔淮南。一路上,他十分感激唐敖从淑士国救出他们的恩情,司徒娬儿也感激唐敖赎身救命的大恩。余丽蓉说:“哥哥、嫂嫂这次幸亏遇到唐伯伯,我们才能骨肉团圆。这一去淮南,不知道机缘如何?那位文伯伯,哥哥以前见过吗?他家还有什么人?文伯母姓什么呢?”余承志说:“文伯伯我只见过一面,那时我年纪还小,至于文伯母姓什么,我就更不知道了。只能先到淮南,再去打听。”

这一天,他们走到半路,船上的几个舵工突然都生病了。兄妹三人正在惊慌之际,恰好迎面遇到一艘熟悉的船,于是请了一位舵工过来。那艘船上还有一位老翁,想搭船一起去淮南。余承志因为船主人一再相托,实在不好拒绝,只好答应。等老翁上船后细谈,原来他是丽蓉乳母的丈夫,名叫宣信。当年被大兵冲散后,逃到淮南节度使文老爷府里,在那里待了十多年。文老爷早就知道徐公子逃到海外,因为一直没有音信,就派奶公到海外寻访。这奶公因为看到承志的面容很像敬业主人,所以借着搭船的名义过来探听消息。没想到不仅主仆得以重逢,而且夫妻也再次团聚。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