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三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吞声

话说探春和湘云正要离开时,忽然听到外面有个人大声叫嚷:“你这个不成器的小丫头!你算什么东西,敢到这园子里来瞎搅和!” 黛玉听到这话,大叫一声:“这里住不下去了!” 她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向上翻。原来黛玉住在大观园里,虽说靠着贾母疼爱,但在其他人面前,凡事都得小心翼翼。听到窗外老婆子这般骂着,换作别人,这话根本沾不上边,可黛玉却觉得像是专门骂自己的。她心想,自己一个千金小姐,只因没了爹娘,不知是谁指使这老婆子来这般辱骂,心中的委屈实在难以承受,顿时肝肠寸断,哭晕了过去。紫鹃在一旁只是哭着呼喊:“姑娘,你怎么样了,快醒醒啊!” 探春也跟着呼唤了一会儿。过了好半天,黛玉才缓过这口气,却还说不出话来,那只手仍指着窗外。

探春明白黛玉的心思,便开门出去,看到一个老婆子手里拿着拐棍,正赶着一个模样不太干净的小丫头,老婆子说:“我是来照看园子里的花果树木的,你跑来干什么!等我回家好好教训你,让你长点记性。” 那小丫头扭着头,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瞅着老婆子直笑。探春见状,厉声骂道:“你们这些人现在越发没规矩了,这里是你们能骂人的地方吗!” 老婆子一看是探春,连忙陪着笑脸说:“刚才那是我的外孙女,看见我来了就跟着跑来了。我怕她在这里捣乱,所以才吆喝她回去,哪敢在这里骂人呀。” 探春说:“别多说了,赶紧都给我出去。这里林姑娘身体不舒服,还不快走。” 老婆子连声称 “是”,说完一扭身就走了,那小丫头也跟着跑了。

探春回到屋里,只见湘云拉着黛玉的手,不停地哭泣,紫鹃一只手抱着黛玉,另一只手给黛玉揉胸口,黛玉的眼睛才渐渐有了神采。探春笑着问:“是不是听到老婆子的话,你多心了?” 黛玉只是摇摇头。探春接着说:“她是在骂她外孙女,我刚才也听到了。这种人说话从来没个道理,他们哪懂得什么避讳。” 黛玉听了,点了点头,拉着探春的手,喊了一声:“妹妹……” 便又说不出话了。探春又劝道:“你别心烦。我来看你,是姊妹之间应该做的,况且你身边又少人伺候。只要你安心吃药,多想想开心的事儿,能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咱们大家还能像以前一样结社做诗,那多好呀。” 湘云也说道:“就是三姐姐说的那样,那样多快乐呀。” 黛玉哽咽着说:“你们一心想让我高兴,可我哪能赶得上那样的日子,只怕是没希望了!” 探春说:“你这话太悲观了。谁还没个生病闹灾的时候,哪能就想到那种地步呢。你好好歇着吧,我们去老太太那边,回来再来看你。你要是缺什么东西,尽管让紫鹃告诉我。” 黛玉流着泪说:“好妹妹,你到老太太那里,就说我请安了,身体有点不舒服,但不是什么大病,也不用老太太操心。” 探春答应道:“我知道,你就安心养病吧。” 说完,探春便和湘云一起出去了。

这边紫鹃扶着黛玉躺在床上,地上的事儿自有雪雁照料,她自己就守在旁边,看着黛玉,心里又是心酸,又不敢哭出声来。黛玉闭着眼躺了半天,怎么睡得着呢?她觉得平日里园子里就透着寂寞,如今躺在床上,偏偏又听到风声、虫鸣声、鸟语声、人走动的脚步声,还有远远传来的孩子们的啼哭声,一阵一阵的,吵得她心里烦躁不已,便叫紫鹃放下帐子。雪雁端来一碗燕窝汤递给紫鹃,紫鹃隔着帐子轻声问:“姑娘,喝口汤吧?” 黛玉轻轻应了一声。紫鹃又把汤递给雪雁,自己过来搀扶黛玉坐起,然后接过汤,在唇边试了试温度,一只手搂着黛玉的肩臂,另一只手端着汤送到黛玉唇边。黛玉微微睁开眼,喝了两三口,便摇摇头,不喝了。紫鹃又把碗递给雪雁,轻轻扶着黛玉躺下。

安静了一会儿,黛玉稍微觉得安稳了些。只听窗外有人悄悄问:“紫鹃妹妹在家吗?” 雪雁连忙出去,一看是袭人,便小声说:“姐姐,屋里坐。” 袭人也小声问:“姑娘怎么样了?” 一边走,雪雁一边把夜里和刚才发生的事儿告诉了袭人。袭人听了,也吓了一跳,说道:“怪不得刚才翠缕到我们那边,说你们姑娘病了,把宝二爷吓得连忙打发我来看看情况。” 正说着,只见紫鹃从里间掀起帘子往外看,看到袭人,点头示意她进来。袭人轻轻走过来,问:“姑娘睡着了吗?” 紫鹃点点头,问道:“姐姐刚才听说了吧?” 袭人也点点头,皱着眉说:“这事儿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那位昨晚也把我吓得半死。” 紫鹃急忙问怎么回事,袭人道:“昨晚睡觉的时候还好好的,谁知道半夜里突然连声叫嚷心疼,嘴里胡言乱语,直说好像有刀子在割一样。一直闹到打梆子后才好点。你说吓人不吓人。今天他都没法上学了,还得请大夫来吃药呢。” 正说着,只听黛玉在帐子里又咳嗽起来。紫鹃连忙过来捧痰盒接痰。黛玉微微睁开眼,问道:“你在和谁说话呢?” 紫鹃说:“袭人姐姐来看姑娘了。” 说着,袭人已经走到床前。黛玉让紫鹃把自己扶起,一手指着床边,示意袭人坐下。袭人侧身坐下,赶忙陪着笑劝道:“姑娘,你还是躺着吧。” 黛玉说:“没事儿,你们别这么大惊小怪的。刚才说谁半夜里心疼起来了?” 袭人道:“是宝二爷,他偶然做了噩梦,不是什么大问题。” 黛玉心里明白,知道袭人是怕自己担心,既感激又伤心。于是趁机问道:“既然是做噩梦,没听见他还说什么吗?” 袭人道:“也没说什么。” 黛玉点点头,过了好一会儿,叹了口气,才说:“你们别告诉宝二爷我不好,免得耽误他的时间,又惹老爷生气。” 袭人答应了,又劝道:“姑娘,你还是躺躺,好好歇歇吧。” 黛玉点头,让紫鹃扶着自己歪下身子。袭人只好坐在旁边,又安慰了几句,然后告辞,回到怡红院,只说黛玉身体有点不舒服,没什么大病,宝玉这才放下心来。再说探春和湘云从潇湘馆出来,一路往贾母这边走。探春嘱咐湘云说:“妹妹,一会儿见了老太太,可别像刚才那样冒冒失失的了。” 湘云点头笑着说:“知道了,我刚才是被吓得失了神。” 说着,就到了贾母那里。探春说起黛玉的病情,贾母听了,心里自然烦闷,说道:“偏偏这两个玉儿,多病多灾的。林丫头也慢慢长大了,她这身子骨可得注意。我看这孩子心思太细腻了。” 众人听了,也不敢搭话。贾母便对鸳鸯说:“你告诉他们,明天大夫给宝玉看完病,就让他到林姑娘屋里去。” 鸳鸯答应着,出去告诉了婆子们,婆子们自去传话。这边探春和湘云就陪着贾母吃了晚饭,然后一起回园子里去了,暂且不表。

到了第二天,大夫来了,给宝玉瞧了病,只是说饮食不太规律,受了点风邪,没什么大碍,疏散调理一下就好了。这边王夫人、凤姐等人,一面派人拿着方子回禀贾母,一面派人到潇湘馆告诉说大夫马上就过去。紫鹃答应了,急忙给黛玉盖好被窝,放下帐子。雪雁赶忙收拾房里的东西。不一会儿,贾琏陪着大夫进来了,说道:“这位老爷常来,姑娘们不用回避。” 老婆子打起帘子,贾琏请大夫进入房中坐下。贾琏说:“紫鹃姐姐,你先把姑娘的病情给王老爷讲讲。” 王大夫说:“先别急着说。等我诊了脉,听听我说的对不对,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姑娘们再告诉我。” 紫鹃便从帐中扶出黛玉的一只手,放在迎手上。紫鹃又轻轻把黛玉的镯子和袖子挽起来,不让压住脉息。王大夫诊了好一会儿脉,又换另一只手诊了脉,然后和贾琏出来,到外间屋里坐下,说:“六脉都呈弦象,这是因为平日里郁结所致。” 这时,紫鹃也出来站在里间门口。王大夫便对紫鹃说:“这病常常会让人头晕,食欲减退,多梦,每天到五更天,肯定会醒几次。就算白天听到和自己不相干的事儿,也一定会动气,而且多疑多惧。不了解的人会以为是性情古怪,其实是因为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病在作怪。是不是这样?” 紫鹃点点头,对贾琏说:“说得很对。” 王太医说:“既然这样,那就没错了。” 说完起身,和贾琏到外书房去开方子。小厮们早就准备好了一张梅红单帖,王太医喝了口茶,便提笔写道:

六脉弦迟,一直以来都是因为积郁。左寸无力,说明心气已经衰弱。关脉唯独洪大,表明肝邪偏旺。肝气不能顺畅疏泄,必然会上侵脾土,导致饮食无味,甚至相克太过,肺金肯定会受到影响。气不能运化精微,凝结成痰;血随着气往上涌,自然就会咳吐。治疗应该疏肝保肺,涵养心脾。虽然有补药,但不能马上使用。暂且先用黑逍遥散来开路,之后再用归肺固金的药来跟进。我不自量力,还请高明之人斟酌服用。

接着又把七味药和引子写了下来。贾琏拿过来看,问道:“血势上冲,能用柴胡吗?” 王大夫笑着说:“二爷只知道柴胡是升提的药,是吐血、鼻出血患者忌讳使用的。可您不知道,用鳖血拌炒柴胡,没有柴胡就不能宣泄少阳甲胆之气。用鳖血炮制,能让它不致于升提,而且还能滋养肝阴,遏制邪火。所以《内经》里说:‘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柴胡用鳖血拌炒,正是‘借助周勃来安定刘家’的办法。” 贾琏点头说:“原来是这样,那就清楚了。” 王大夫又说:“先让姑娘服两剂,之后再根据情况加减药量或者换方子。我还有点小事,不能久坐,改天再来请安。” 说完,贾琏把他送了出来,问道:“舍弟的药就照这样开了?” 王大夫说:“宝二爷没什么大病,大概再吃一剂药就好了。” 说完,便上车离开了。

贾琏一边让人去抓药,一边回到屋里,把黛玉的病因以及大夫开的药方,一五一十地说给凤姐听。正说着,周瑞家的进来回了几件无关紧要的事儿。贾琏听了一半,便说道:“你去回二奶奶吧,我还有别的事儿要忙。” 说完就匆匆离开了。周瑞家的回完这件事,又说道:“我刚才去林姑娘那儿,看她那病情,实在不容乐观。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摸了摸她的身子,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了。跟她搭话,她也不怎么吭声,就只是掉眼泪。后来紫鹃跟我说:‘姑娘现在病着,想要什么又不肯开口,我想着跟二奶奶那边支用一两个月的月钱。虽说吃药是公中的开销,可平时零用也得花些钱。’我应下了她,所以回来跟奶奶您说一声。” 凤姐低着头,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这样吧,我送她几两银子用,也别告诉林姑娘。这月钱可不好支,要是开了这个先例,大家都来支,那怎么行呢。你还记得赵姨娘和三姑娘拌嘴那件事儿吧,不就是为了月钱。况且你也知道,最近家里出的钱比进的多,手头紧巴巴的。不知情的,还以为是我算计得不好;更有那些爱嚼舌根的,说我把家里的钱都搬到娘家去了。周嫂子,你也是经手事儿的人,这些情况你心里清楚。” 周瑞家的连忙说道:“这可真是冤枉死了!像咱们这么大的门户,也就只有奶奶您有这等心计当家了。别说女人家当不来,就是三头六臂的男人,也未必能撑得住。还说这些混帐话。” 说完,又笑了一声,接着道:“奶奶您还没听说呢,外头的人更是糊涂。前儿周瑞回家,说起外头的人都以为咱们府里不知道有多有钱呢。有人说‘贾府里银库好几间,金库也有好几间,用的家伙什儿都是金子镶边、玉石镶嵌的’。还有人说‘姑娘做了王妃,皇上家的东西自然得分一半给娘家。前儿贵妃娘娘省亲回来,我们还亲眼瞧见她带了好几车金银回来,所以家里收拾得像水晶宫似的。那天在庙里还愿,花了好几万银子,对贾府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有人甚至说‘贾府门前的狮子只怕都是玉石做的呢。园子里还有金麒麟,被人偷了一个,现在就剩一个了。家里的奶奶姑娘们就不用说了,就连屋里使唤的姑娘们,也是清闲得很,喝酒下棋、弹琴画画,反正有人伺候着。只管穿绫罗、披绸缎,吃的戴的都是别人见都没见过的稀罕玩意儿。那些哥儿姐儿们更不得了,想要天上的月亮,也有人想法子摘下来给他们玩’。外头还有歌谣呢,说是‘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吃不穷,穿不穷,算来……’” 说到这儿,周瑞家的猛地停住了。原来那歌谣后面一句是 “算来总是一场空”。周瑞家的说顺了嘴,话出口才突然想起这话不吉利,所以赶紧咽了回去。凤姐听了,心里明白这肯定是句不好的话,也不便追问,便说道:“那些都不重要。只是这金麒麟的传言是从哪儿来的?” 周瑞家的笑着解释道:“就是庙里的老道士送给宝二爷的小金麒麟。后来丢了几天,多亏史姑娘捡到还给他了,外头就传出了这种谣言。奶奶您说这些人可不可笑?” 凤姐道:“这些话倒不是好笑,而是可怕。咱们家如今是一天比一天艰难,可外头还这么传。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咱们这还是个虚名儿,真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 周瑞家的道:“奶奶您考虑得在理。只是满城里的茶坊酒铺、大街小巷都这么传,而且已经传了不止一年了,咱们也堵不住众人的嘴啊。” 凤姐点了点头,让平儿称了几两银子,递给周瑞家的,说道:“你先拿去交给紫鹃,就说是我给她添补着买东西用的。要是需要公中的钱,尽管去拿,别提月钱的事儿。紫鹃也是个机灵人,自然能明白我的意思。我有空就去瞧瞧林姑娘。” 周瑞家的接过银子,答应着就去了,暂且不提。再说贾琏走到外面,一个小厮迎上来报告:“大老爷叫二爷过去说话。” 贾琏赶忙过去见贾赦。贾赦说:“刚听说宫里头宣了一个太医院的御医、两个吏目去看病,想来病的不是宫里的宫女下人。这几天娘娘宫里有什么消息吗?” 贾琏回答:“没有。” 贾赦道:“你去问问二老爷和你珍大哥。不然,还得派人到太医院打听打听才行。” 贾琏答应了,一边吩咐人去太医院,一边急忙去见贾政和贾珍。贾政听了这话,问道:“这消息是从哪儿来的?” 贾琏说:“是大老爷刚说的。” 贾政道:“你干脆和你珍大哥到宫里去打听打听。” 贾琏道:“我已经派人去太医院打听了。” 说着,便退了出来,去找贾珍。刚巧贾珍迎面走来,贾琏赶忙把事儿告诉了他。贾珍说:“我也听说了这事儿,正打算来回大老爷和二老爷呢。” 于是两人一起去见贾政。贾政说:“如果是元妃娘娘,迟早总会有消息的。” 正说着,贾赦也过来了。

到了中午,派去打听消息的人还没回来。这时,门上的人进来报告:“有两个宫里的公公在外面,要见二位老爷。” 贾赦说:“请他们进来。” 门上的人领着两个老公进来。贾赦和贾政迎到二门外,先向娘娘请了安,然后一起把他们迎进厅里,让了座。老公说:“前些日子贵妃娘娘身体有些不适。昨天接到旨意,宣召四位亲眷进宫探望。允许每人带一个丫头,其他人都不用去。亲眷中的男丁只能在宫门外递上职名,请安听消息,不能擅自进入。准许明天辰时到巳时进宫,申时到酉时出来。” 贾政和贾赦站着听完旨意,又坐下,让老公喝了茶,老公便告辞离开了。

贾赦和贾政把老公送出大门,回来后先向贾母禀报。贾母说:“亲眷四个人,自然有我和你们两位太太。那还有一个人是谁呢?” 众人都不敢吭声,贾母想了想,说:“一定得是凤姐儿,她办事周到,能照应周全。你们爷儿们自己商量去吧。” 贾赦和贾政答应着出来,除了派贾琏和贾蓉看家外,凡是文字辈到草字辈的人都要去。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四乘绿轿、十几辆大车,明天黎明时分伺候着。家人答应着去了。贾赦和贾政又进去向老太太回明,明天辰巳时进宫,申酉时出来,今天早点休息,明天好早点起来收拾进宫。贾母说:“我知道了,你们去吧。” 贾赦和贾政便退了出来。这边邢夫人、王夫人和凤姐儿也聊了一会儿元妃的病情,又说了些别的闲话,才各自散去。

第二天黎明,各屋的丫头们把灯火都点好了,太太们也都梳洗完毕,爷们儿也都收拾整齐。刚到卯初,林之孝和赖大进来,到二门口禀报:“轿车都已经准备好了,在门外等着呢。” 不一会儿,贾赦和邢夫人也过来了。大家一起吃了早饭。凤姐先扶着老太太出来,众人簇拥着,每人带着一个使女,缓缓出发。又吩咐李贵等两人先骑马去外宫门接应,自家眷属随后跟上。文字辈到草字辈的人各自上车骑马,跟着众家人,一起出发了。贾琏和贾蓉则留在家里看家。

再说贾家的车辆轿马都在外西垣门口停下等候。过了一会儿,有两个内监出来说:“贾府前来省亲的太太奶奶们,奉命入宫探望;爷们儿都在宫门外请安,不得入内相见。” 门上的人连忙叫他们快点进去。贾府的四乘轿子跟着小内监往前走,贾家的爷们儿在轿子后面步行跟随,让众家人在外面等候。快走到宫门口时,只见几个老公坐在门上,看见他们来了,便站起来说:“贾府爷们儿到了。” 贾赦和贾政便依次站定。轿子抬到宫门口,众人都下了轿。早有几个小内监前来引路,贾母等人都有丫头搀扶着步行。走到元妃的寝宫,只见宫殿金碧辉煌,琉璃瓦闪闪发光。又有两个小宫女儿传谕说:“只请安就行,其他的礼仪都免了。” 贾母等人谢了恩,来到床前请安完毕,元妃赐大家坐下。贾母等人又谢了坐。元妃便问贾母:“最近身体还好吗?” 贾母扶着小丫头,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回答道:“托娘娘的洪福,起居还算康健。” 元妃又向邢夫人和王夫人问了好,邢、王二夫人站着回了话。元妃又问凤姐家里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凤姐站起来回禀道:“还能勉强维持。” 元妃说:“这几年辛苦你操心了。” 凤姐正要站起来回奏,只见一个宫女递进来许多职名,请娘娘过目。元妃一看,都是贾赦、贾政等一干人的名字。元妃看着职名,眼圈一红,忍不住流下泪来。宫女儿递过绢子,元妃一边擦泪,一边传谕说:“今天身体稍微好些了,让他们在外面暂时休息。” 贾母等人站起来,又谢了恩。元妃含泪说道:“父女弟兄,反倒不如普通人家能常常亲近。” 贾母等人都强忍着泪水说:“娘娘别伤心,家里已经托娘娘的福,好了很多了。” 元妃又问:“宝玉最近怎么样?” 贾母说:“最近挺肯念书的。因为他父亲管得严,如今文章也都能写得像模像样了。” 元妃说:“这样就好。” 于是命外宫摆宴,便有两个宫女儿、四个小太监领着贾母等人到一座宫里,宴席已经摆得整整齐齐,大家按照各自的座位坐下。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不一会儿,吃完饭,贾母带着婆媳三人谢过宴,又停留了一会儿。看看快到酉初了,不敢多留,便都告辞出来。元妃命宫女儿引路,送到内宫门,门外还是四个小太监送他们出去。贾母等人依旧坐着轿子出来,贾赦接着,大家一起回家。到家后又要安排明后天进宫的事儿,仍然让大家照应好,准备齐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话说薛家这边,夏金桂把薛蟠赶出家门后,白天连个能拌嘴的对手都没有,秋菱又住在宝钗那边,如今就只剩下宝蟾和她同住。宝蟾既然被薛蟠纳为妾室,那神气劲儿可跟从前不一样了。在金桂眼里,宝蟾更成了眼中钉,她自己也后悔不已。一天,金桂喝了几杯闷酒,躺在炕上,就想拿宝蟾撒气,醒醒酒,于是问宝蟾:“大爷前几天出门,到底去了哪儿?你肯定知道吧。” 宝蟾回道:“我哪儿能知道。他在奶奶您跟前都不说,谁晓得他那些事儿!” 金桂冷笑着说:“如今还提什么奶奶太太的,这都成你们的天下了。别人我可惹不起,有人护着,我也不敢去老虎头上拔毛。你好歹还是我的丫头,问你句话,你就给我甩脸色,说些不中听的话。你要有这能耐,怎么不把我勒死,你和秋菱随便谁做了奶奶,那不就清净了!偏偏我又不死,碍着你们的道儿了。” 宝蟾听了这话,哪里受得了,眼睛直直地瞪着金桂说:“奶奶,这些闲话您还是说给别人听吧!我可没跟您说什么。奶奶不敢招惹别人,何苦拿我们这些软柿子出气。正事儿上,奶奶又装作听不见,跟个没事儿人似的。” 说着,便哭天喊地起来。金桂越发来气,爬下炕就要打宝蟾。宝蟾也是夏家那种泼辣脾气,一点都不示弱。金桂把桌椅杯盏全都打翻了,宝蟾只管喊冤叫屈,根本不理会金桂。

薛姨妈在宝钗房里听到这边吵得厉害,就叫香菱:“你去看看,劝劝她们。” 宝钗说:“使不得,妈妈,别让她去。她去了不但劝不了,反而火上浇油。” 薛姨妈说:“既然这样,我自己过去。” 宝钗说:“依我看,妈妈您也别去,随她们闹去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了。” 薛姨妈说:“这还得了!” 说着,自己让丫头扶着,往金桂这边来。宝钗只好也跟着过去,还嘱咐香菱:“你就在这儿待着。”

母女俩走到金桂房门口,就听见里面还在吵嚷哭闹个不停。薛姨妈说:“你们这是怎么了,又在家里闹得鸡飞狗跳的,这还像个家的样子吗!咱们这房子又不隔音,难道不怕亲戚们听见笑话?” 金桂在屋里接口道:“我还怕人笑话呢!可这儿简直乱套了,没个主子奴才的规矩,也分不清妻妾,整个一糊涂世界。我们夏家可没见过这种规矩,实在受不了你们家这窝囊气!” 宝钗说:“大嫂子,妈妈是听见吵得凶,才过来的。就算问得急了点,没分清‘奶奶’‘宝蟾’这俩称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先把事情说清楚,大家和和气气过日子,也省得妈妈天天为咱们操心。” 薛姨妈也说:“是啊,先把事情说清楚,你再数落我的不是也不迟。” 金桂说:“好姑娘,好姑娘,你是个大贤大德的人。以后肯定能找个好人家,嫁个好女婿,可不像我,守着活寡,举目无亲,让人骑在头上欺负。我是个没心眼儿的人,只求姑娘你别对我说话挑三拣四的,我从小就没爹娘教导。再说了,我们屋里老婆汉子、大女人小女人之间的事儿,姑娘你也管不着!” 宝钗听了这话,又羞又气;看着母亲这样,心里又疼得慌。只好忍着气说:“大嫂子,我劝你少说几句吧。谁挑你毛病了?又有谁欺负你了?别说嫂子你,就是秋菱,我也从来没对她大声说过话。” 金桂听了这几句,更是拍着炕沿大哭起来,说:“我哪能跟秋菱比啊,她脚底下的泥我都比不上!她在这儿时间长了,知道姑娘的心思,还会讨好;我是新来的,又不会讨好,怎么能拿我跟她比。何必呢,天下能有几个像贵妃那样的命,行行好吧!别弄得像我,嫁个糊涂蛋守活寡,那可就丢人现眼了!” 薛姨妈听到这儿,实在气不过,站起身来说:“不是我护着自己女儿,她句句劝你,你却句句气她。你要是有什么不痛快,别找她,勒死我倒还容易些。” 宝钗赶忙劝道:“妈妈,您别生气。咱们既然来劝她,自己先气坏了,反而多一层烦恼。不如先出去,等嫂子歇会儿再说。” 又嘱咐宝蟾:“你可别再多嘴了。” 说完,跟着薛姨妈走出房间。

走到院子里,只见贾母身边的丫头和秋菱迎面走来。薛姨妈问:“你从哪儿来啊,老太太身体好吗?” 那丫头说:“老太太身体挺好的,让我来给姨太太请安,还谢谢前几天送的荔枝,给琴姑娘道喜。” 宝钗问:“你什么时候来的?” 丫头说:“来了好一会儿了。” 薛姨妈心想她肯定听到刚才的吵闹了,红着脸说:“如今我们家里闹得不像样,让你们那边听见笑话了。” 丫头说:“姨太太说哪儿的话,谁家过日子还没个磕磕碰碰的。是姨太太您多心了。” 说着,跟着她们回到薛姨妈房中,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宝钗正嘱咐香菱一些话,突然听到薛姨妈叫道:“左肋疼得厉害。” 说着,就往炕上躺了下去。宝钗和香菱吓得不知所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