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一○一回 大观园月夜感幽魂 散花寺神签惊异兆

话说凤姐回到房间,见贾琏还没回来,便着手安排那些负责操办探春嫁妆行装的人。此时已过黄昏,凤姐忽然想起探春,想去看看她,就叫丰儿和两个丫头跟着,前面一个丫头打着灯笼。出门后,只见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凤姐便对打灯笼的丫头说:“你回去吧。” 于是,她走到茶房窗下,听到里面有人叽叽喳喳,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还像是在议论着什么。凤姐心里明白,不过是家里的婆子们又在搬弄是非,心里十分不悦,便让小红进去,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仔细打听,想套出事情的原委。小红答应着进去了。凤姐只带着丰儿来到园门前,门还没关,只是虚掩着。主仆二人推门进去,只见园中的月色比外面更加明亮,地上树影重重,却杳无人声,显得格外凄凉寂静。

凤姐刚要往秋爽斋走去,只听 “呼” 的一阵风吹过,吹得园中的树枝上落叶沙沙作响,枝梢间发出 “吱喽喽” 的哨音,把那些栖息的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凤姐喝了酒,被风一吹,只觉得身上发冷。丰儿也缩了缩脖子说:“好冷啊!” 凤姐也忍不住了,便对丰儿说:“快回去把那件银鼠坎肩拿来,我在三姑娘那儿等你。” 丰儿正巴不得呢,她也想回去加件衣裳,便答应一声,转身就跑了。

凤姐刚走了没多远,只觉得身后有 “咈咈哧哧” 的声音,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闻嗅。她不禁头皮发麻,头发都竖了起来。不由自主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黑黝黝的东西在后面伸着鼻子闻她,那两只眼睛像灯光一样。凤姐吓得魂飞魄散,忍不住失声咳嗽了一声。原来是一只大狗。那狗抽回脑袋,转过身,拖着扫帚一样的尾巴,一口气跑上大土山才停下来,还回过头向凤姐拱着爪子。凤姐此时心跳加速,心神不宁,急忙朝着秋爽斋走去。

快要走到门口时,刚转过小山,只见迎面有个人影一闪。凤姐心中起疑,心想肯定是哪房的丫头,便问道:“是谁?” 问了两声,没人应答,她已经吓得六神无主。恍惚间,似乎背后有人说道:“婶娘,连我都不认得了!” 凤姐急忙回头一看,只见这人容貌俊俏,衣着风流,十分眼熟,可就是想不起是哪房哪屋的媳妇。只听那人又说:“婶娘只顾着享受荣华富贵,把我当年说的要立万年永远之基的话,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凤姐听了,低头沉思,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人冷笑道:“婶娘那时对我多好啊,如今却忘得一干二净了。” 凤姐这才想起,原来是贾蓉的前妻秦氏,便说道:“哎呀,你可是已经死了的人,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啐了一口,刚要转身,脚下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了一跤,仿佛从梦中惊醒,浑身大汗淋漓。虽然毛发直立,心里却清醒了许多,只见小红和丰儿影影绰绰地走过来了。

凤姐怕被人说闲话,连忙爬起来说:“你们干什么去了,去了这么半天?快把衣服拿来我穿上。” 丰儿走上前,服侍凤姐穿上坎肩,小红过来搀扶着她。凤姐说:“我刚到那儿,他们都睡了。咱们回去吧。” 说着,带着两个丫头匆匆忙忙回到家中。贾琏已经回来了,只是见她脸色异常,和往常不一样,本想问她,可又知道她的脾气,不敢贸然开口,只好睡了。

到了第二天五更天,贾琏就起来了,打算去总理内庭都检点太监裘世安家打听消息。因为太早了,他看到桌上有昨天送来的抄报,便拿起来随便看看。第一条是云南节度使王忠的奏本,说新抓获了一起私带神枪火药出境的案件,共有十八名人犯。为首的叫鲍音,自称是太师镇国公贾化的家人。第二条是苏州刺史李孝的奏本,弹劾有人纵容家奴,仗势欺辱军民,甚至因为奸情未遂,杀死了一个节妇一家三条人命。凶犯叫时福,自称是世袭三等职衔贾范的家人。贾琏看到这两条,心里顿时又不痛快起来,刚要看第三条,又怕去晚了见不到裘世安,于是急忙穿好衣服,也顾不上吃东西。正好平儿端上茶来,他喝了两口,就出门骑马走了。

平儿在房间里收拾贾琏换下来的衣服。这时凤姐还没起床,平儿说:“今儿夜里我听着奶奶没怎么睡觉,我这会儿给奶奶捶捶背,您好好打个盹儿吧。” 凤姐半天没说话。平儿觉得她这是默许了,便爬上炕,坐在她身边,轻轻捶了起来。才捶了几下,凤姐刚有了睡意,就听到那边大姐儿哭了起来。凤姐又睁开眼睛,平儿连忙朝那边喊道:“李妈,你到底怎么回事?姐儿哭了,你倒是拍拍她呀。你也太能睡了。” 那边的李妈从睡梦中惊醒,听到平儿这么说,心里很不高兴,只得使劲拍了几下,嘴里还嘟囔着:“真是个小短命鬼,大半夜的不睡觉,嚎什么丧!” 一边说,一边咬牙在孩子身上拧了一把。那孩子 “哇” 的一声,哭得更厉害了。

凤姐听到了,说:“不得了!你听听,她这是在折磨孩子呢。你过去狠狠打那个黑心的女人几下,把妞妞抱过来。” 平儿笑着说:“奶奶别生气,她哪敢折磨姐儿呀,说不定是不小心碰着了。这会儿打她几下倒没什么,明天要是让她们在背后嚼舌根,说咱们大半夜打人就不好了。” 凤姐听了,半天没说话,长叹一声说:“你瞧瞧,我现在还算风光吧!可等我哪天死了,剩下这小可怜,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平儿笑着说:“奶奶这说的什么话呀!大清早的,别这么说。” 凤姐冷笑着说:“你哪里懂,我心里早就清楚了。我也活不了多久了。虽说才二十五岁,该见的我见了,该吃的我也吃了,也算没什么遗憾了。世上该有的我都有了,气也赌够了,强也争够了,就是在寿命上差了点儿,也罢了。” 平儿听了,忍不住流下泪来。凤姐笑着说:“你这会儿不用假惺惺的,我死了你们高兴还来不及呢。你们以后和和气气的,省得我像根刺一样扎在你们眼里。只有一件事,你们要是懂事,就多疼疼我的孩子。” 平儿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了,像个泪人一样。凤姐笑着说:“别胡说八道了,我哪就死了。哭得这么伤心!我还没死,倒要被你哭死了。” 平儿听了,连忙止住哭,说:“奶奶说得太让人伤心了。” 说着,又接着给凤姐捶背,半天没人说话,凤姐又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了。

平儿刚要下炕离开,就听到外面有脚步声。原来贾琏去晚了,裘世安已经上朝去了,他没见到人,只好回来,心里正窝着火呢,一进来就问平儿:“那些人还没起床吗?” 平儿回答说:“还没呢。” 贾琏一路摔着帘子进来,冷笑着说:“好啊,好啊,这时候还都不起床,是打算跟我对着干,撒手不管了吧!” 接着又大声喊着要喝茶。平儿急忙倒了一碗茶过来。原来那些丫头婆子见贾琏出门了,又都回去睡觉了,没想到他这时候回来,根本没准备。平儿只好把温过的茶端了过来。贾琏生气地举起碗,“哗啦” 一声,把碗摔了个粉碎。

凤姐猛地惊醒,惊出了一身冷汗,“哎哟” 叫了一声,睁开眼睛,只见贾琏满脸怒气地坐在旁边,平儿正弯着腰捡地上的碗碎片。凤姐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问了一声,贾琏半天没回应,凤姐只好又问了一遍。贾琏大声叫嚷道:“你是不是不想我回来,想让我死在外面啊!” 凤姐笑着说:“这又是何必呢!平常看你回来没今天这么快,问你一句,也不至于发这么大脾气吧。” 贾琏又嚷道:“没见到人,我不快点回来,还在那儿干等着啊!” 凤姐笑着说:“没见到人,那就耐心点呗,明天早点去,肯定能见到。” 贾琏叫嚷道:“我可不想白忙活,为别人的事到处跑腿。我这边一大堆事都没人管,莫名其妙地为人家的事瞎忙乎了这么多天,这算什么呀!那正主还在家里享受呢,死活也不管,还听说要大张旗鼓地摆酒唱戏过生日。我这不是瞎折腾嘛!” 一边说,一边往地上啐了一口,还骂起了平儿。

凤姐听了,气得说不出话来,本想和他理论一番,可转念一想,又忍住了,强装笑脸说:“何必发这么大的火呢,大清早的冲我叫嚷什么。谁让你应下人家的事了?既然应了,就得耐心点,好歹帮人家把事情办了。也没见过自己有麻烦事,还有心思唱戏摆酒庆祝的人!” 贾琏说:“你可算说了句明白话,你明天去问问他!” 凤姐惊讶地问:“问谁?” 贾琏说:“问谁?问你哥哥王仁!” 凤姐说:“是他吗?” 贾琏说:“不是他还有谁!” 凤姐急忙问道:“他又有什么事让你替他跑腿?” 贾琏说:“你还蒙在鼓里呢。” 凤姐说:“这可真奇怪了,我一个字都不知道。” 贾琏说:“你怎么会知道呢,这件事连太太和姨太太都不知道。一来怕太太和姨太太担心,二来你身体又常常不舒服,所以我在外面瞒着,没让家里人知道。说起来真是气人!你今天不问我,我也不想告诉你。你以为你哥哥做事像个人样吗?你知道外面的人都怎么叫他?” 凤姐问:“叫他什么?” 贾琏说:“叫他‘忘仁’!” 凤姐忍不住扑哧一笑:“他可不叫王仁叫什么呀。” 贾琏说:“你以为是那个王仁啊,是忘了仁义礼智信的那个‘忘仁’!” 凤姐说:“这是谁这么尖酸刻薄,这样诋毁人。” 贾琏说:“不是诋毁他。今天索性跟你说清楚,让你也知道知道你哥哥的‘好事’,你知道他给他二叔做生日的事儿吗?”

凤姐想了想说:“哎呀,对呀,我还忘了问你,二叔不是冬天过生日吗?我记得年年都是宝玉去。之前老爷升官,二叔那边送过戏来,我还悄悄说,二叔为人最吝啬了,不像大舅太爷。他们自家兄弟之间还像乌眼鸡似的。不然,昨天大舅太爷去世了,你瞧他作为兄弟,出头揽过事吗!所以那天我还说,等二叔生日的时候,咱们还他一台戏,免得在亲戚面前落下人情亏欠。可现在这么早做生日,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贾琏说:“你还在做梦呢。他一到京城,接着舅太爷的丧事就办了个吊唁仪式,他怕咱们知道了阻拦他,所以没告诉咱们,捞了好几千银子。后来二舅责怪他,说他不该把钱都捞走。他没办法,就想出个法子,借着你们二叔的生日设了个局,想再弄点钱去打点二舅太爷,让他消消气,也不管亲戚朋友是冬天还是夏天,人家知不知道,这么做太丢人了!你知道我起早是为什么吗?现在因为海疆的事情,御史参了一本,说大舅太爷的亏空,他本人已经去世,应该由他弟弟王子胜、侄子王仁来赔补。他们爷俩急了,找我给他们托人情。我看他们吓得那样,再加上这事儿也关系到太太和你,我才答应了。想着找找总理内庭都检点老裘帮忙办一办,或者从前任、后任那里挪点钱。偏偏我去晚了,他进宫去了,我白跑了一趟。他们家里还在那儿定戏摆酒呢。你说,气人不气人!”凤姐听了,才知道王仁的所作所为如此不堪。但她向来要强,又爱护娘家,听贾琏这么说,便说:“不管怎么说,他到底是你的亲大舅子。再说了,这件事死去的大太爷和活着的二叔都会感激你。算了,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家的事,少不得我低声下气求你了,省得连累别人受气,背地里骂我。” 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掀开被窝坐起来,一边挽头发,一边披衣裳。贾琏说:“你不用这样,是你哥哥不是人,我又没说你。况且我出去的时候,你身体又不好,我都起来了,他们还在睡觉。咱们家老辈子有这个规矩吗!你现在当好好先生,什么事都不管了。我说了一句你就起来,明天我要是嫌弃这些人,难道你都要替他们干活吗?真没意思!”

凤姐听了这些话,才止住眼泪,说:“天也不早了,我也该起来了。你要是能替他们家上上心,把事情办好,那就是你的情分了。再说了,这也不光是为我,太太知道了也会高兴的。” 贾琏说:“知道了,‘大萝卜还用屎浇’(意为事情显而易见,不必多此一举)。” 平儿说:“奶奶这么早起来干什么呀,平时奶奶不都是按时起床的嘛。爷也不知道是哪儿来的火气,冲我们撒气。何必呢,奶奶为爷也挣够了面子,哪件事不是奶奶冲在前面。不是我说,爷现成的好处也不知道享受了多少,这会儿替奶奶办了点事,又牵扯到这么多关系,就开始拿捏起来,也不怕人家寒心。况且这也不只是奶奶的事呀。我们起晚了,爷生气是应该的,反正我们是奴才。奶奶在跟前尽心尽力,都累成病号了,这是何苦呢。” 说着,平儿自己的眼圈也红了。

贾琏本来一肚子闷气,哪里受得了这一对娇妻美妾又犀利又柔情的话,便笑着说:“够了,算了吧。有她一个人说就够了,不用你帮忙。反正我是外人,说不定哪天我死了,你们就清净了。” 凤姐说:“你别这么说,谁知道谁会怎么样呢。说不定你不死我还先死了,早死早省心。” 说着,又哭了起来。平儿只好又劝了一番。这时天已经大亮,阳光照在窗户上。贾琏也不好再说什么,站起来出去了。

这边凤姐自己起床,正在梳洗,忽然王夫人那边的小丫头过来,说:“太太说了,问二奶奶今天去不去舅太爷那边?要是去,就叫二奶奶和宝二奶奶一起去。” 凤姐因为刚才和贾琏的一番话,已经心灰意冷,恨娘家不争气;再加上昨晚在园子里受了惊吓,实在没精神,便说:“你先回太太的话,我还有一两件事没办完,今天去不了。况且他们那边又不是什么要紧事。宝二奶奶要去就让她自己去吧。” 小丫头答应着,回去回复了,这里暂且不表。

且说凤姐梳好头,换了衣服,心想,虽然自己不去,也该带个信儿。再说了,宝钗还是新媳妇,出门自然要有人照应。于是见过王夫人,找了个借口,便来到宝玉房中。只见宝玉穿着衣服,歪在炕上,两只眼睛呆呆地看着宝钗梳头。凤姐站在门口,还是宝钗一回头看见了,连忙起身让座。宝玉也爬起来,凤姐这才笑嘻嘻地坐下。宝钗对麝月说:“你们看,二奶奶进来了也不吱一声。” 麝月笑着说:“二奶奶刚才进来的时候摆手,不让我们出声呢。”

凤姐对宝玉说:“你还不走,等什么呢。没见过这么大个人了还像个小孩子似的。人家自己梳头,你趴在旁边看什么?整天在一个屋里还看不够?也不怕丫头们笑话。” 说着,哧地一笑,还瞅着宝玉咂嘴。宝玉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也没太在意,倒是把宝钗臊得满脸通红,既不好当没听见,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见袭人端过茶来,宝钗只好借着递烟来掩饰尴尬。凤姐笑着站起来接过烟,说:“二妹妹,你别管我们的事,快穿衣服吧。” 宝玉也在一旁找借口,一会儿找这个,一会儿弄那个。凤姐说:“你先去吧,哪有爷们等着奶奶们一起走的道理。” 宝玉说:“我只是觉得我这身衣服不太好,不如前年老太太给的那件雀金呢的好。” 凤姐故意逗他说:“你为什么不穿?” 宝玉说:“现在穿太早了。” 凤姐突然想起什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幸亏宝钗和王家也是亲戚,只是在那些丫头们面前有点不好意思。

袭人接着说:“二奶奶还不知道呢,就算能穿,他也不穿了。” 凤姐问:“这是为什么?” 袭人道:“跟二奶奶说,我们这位爷的行事总是出人意料。那一年二舅太爷生日,老太太给了他这件衣裳,谁知那天就烧坏了。我妈病重,我不在家。那时候还有晴雯妹妹呢,听说她病着还给他补了一整夜,第二天老太太才没看出来。去年有一天上学天冷,我叫焙茗拿给他披上。谁知这位爷看到这件衣裳就想起晴雯了,说再也不穿了,让我给他收着,要收一辈子呢。” 凤姐没等袭人说完,就说:“你一提晴雯,真是可惜了,那孩子模样和手艺都好,就是嘴厉害点儿。偏偏太太不知道听了什么谣言,活生生地把她的小命给要了。还有一件事,有一天我看见厨房里柳家的女人的女儿,叫什么五儿,那丫头长得跟晴雯简直一模一样。我心里想把她叫进来,后来问她妈,她妈说很愿意。我想着宝二爷屋里的小红跟了我,我还没把她还回去呢,就想把五儿补进来。平儿说太太那天说了,凡是像晴雯那样的,都不许派到宝二爷屋里。我就把这事儿放下了。现在宝二爷也成家了,还怕什么呢,不如我把她叫进来。可不知道宝二爷愿不愿意?要是想着晴雯,看到这五儿就像看到晴雯了。”宝玉本来要走,听到这些话,一下子愣住了。袭人道:“他怎么会不愿意呢,早就想把五儿弄来了,只是因为太太的话太坚决了。” 凤姐说:“那就这么说定了,明天我就把她叫进来。太太那边有我呢。” 宝玉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这才走到贾母那边去了。这边宝钗穿衣服。凤姐看着他们小两口如此恩爱缠绵,想起贾琏刚才的态度,心里好不伤心,坐不住了,便起身对宝钗笑着说:“我和你去老太太屋里吧。” 说完,笑着出了房门,和宝钗一起去见贾母。

宝玉正在向贾母回禀要去舅舅家。贾母点头说道:“去吧,不过要少喝点酒,早点回来。你身体才刚好些。” 宝玉答应着走出来,刚走到院子里,又转身回去,在宝钗耳边悄悄说了几句。宝钗笑着说:“知道了,你快去吧。” 催着宝玉离开了。

贾母和凤姐、宝钗没说上三句话,只见秋纹进来通报:“二爷派焙茗回来,说请二奶奶。” 宝钗说:“他又忘了什么,还专门叫人回来?” 秋纹说:“我让小丫头问了,焙茗说‘二爷忘了一句话,叫我回来告诉二奶奶:要是去舅舅家,就快点来;要是不去,别在风口里站着。’” 这话把贾母、凤姐,还有在地下站着的婆子丫头们都逗笑了。宝钗的脸一下子红了,啐了秋纹一口,说:“你这糊涂东西!这点事也值得慌慌张张跑回来讲。” 秋纹也笑着回去,叫小丫头去骂焙茗。那焙茗一边跑,一边回头说:“二爷把我匆匆忙忙叫下马,让我回来传话。我要是不说,等二爷回来问起来又要骂我。现在说了,你们又骂我。” 那丫头笑着跑回来,把焙茗的话学说了一遍。贾母对宝钗说:“你去吧,省得他这么惦记。” 说得宝钗有些不好意思,再加上凤姐又打趣她,宝钗实在难为情,这才走了。

这时,散花寺的姑子大了来了,给贾母请安,见过凤姐后,坐下来喝茶。贾母问她:“这段时间怎么不来了?” 大了说:“这几天庙里在做佛事,有几位诰命夫人时常在庙里,我忙着照应,所以抽不开身。今天特意来告诉老祖宗,明天还有一家要做佛事,不知道老祖宗有没有兴致,要是高兴,也可以去凑凑热闹。” 贾母便问:“做什么佛事呀?” 大了说:“上个月王大人府里不太平,老是闹鬼,那太太晚上还看见了去世的老爷。所以昨天她到我庙里跟我说,要在散花菩萨面前许愿烧香,做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保佑家里平安,去世的人能升入天堂,活着的人能获得福气。我因为忙这些,才没能来给老太太请安。”

凤姐平日里最讨厌这些事,可自从昨晚撞见鬼后,心里一直疑神疑鬼的。现在听了大了这番话,不知不觉改变了往日的态度,心里已经有了三分相信,就问大了:“这散花菩萨是谁呀?她怎么就能避邪驱鬼呢?” 大了见凤姐这么问,知道她有点信了,便说:“奶奶今天问我,那我就给奶奶讲讲。这个散花菩萨来历可不简单,道行高深。她出生在西天大树国,父母靠打柴为生。菩萨出生时,头上长着三只角,眼睛横着长有四只,身子有三尺长,两只手垂到地上。她父母觉得这是个妖精,就把她扔到了冰山后面。没想到山上有个得道的老猴子出来觅食,看到菩萨头顶白气冲天,虎狼都远远避开,知道她来历不凡,就把她抱回洞里抚养。这菩萨天生聪慧,会谈论佛法,每天和老猴子谈道参禅,说得天花纷纷飘落。一千年后,菩萨飞升成仙。直到现在,那山上还能看到谈经的地方有天花散落。这菩萨有求必应,常常显圣,拯救受苦的人。所以世人就盖了庙,塑了像来供奉她。” 凤姐说:“这有什么证据呢?” 大了说:“奶奶又要挑刺了。佛这种事,哪能有什么具体证据呢?就算有人想撒谎,也只能骗一两个人罢了,难道从古到今那么多明白人都被哄骗了不成?奶奶想想,只有佛家的香火一直都很旺盛,它总归是能保佑国家、造福百姓,有点灵验,人们才会信服。”

凤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说:“既然这样,我明天去试试。你们庙里有签吗?我去求一签,看看我心里的事,签上能不能批出来。要是能批出来,我从此就信了。” 大了说:“我们庙里的签可灵验了,明天奶奶去求一签就知道了。” 贾母说:“既然这样,干脆等到后天初一,你再去求签。” 说着,大了喝完茶,到王夫人等各房里请安后,就回去了,这里暂且不表。

到了初一一大早,凤姐强打精神,让人准备好了车马,带着平儿和许多奴仆来到散花寺。大了带着众姑子把他们迎了进去。献茶之后,凤姐洗净手,来到大殿上焚香。凤姐此时无心欣赏圣像,满心虔诚地磕了头,拿起签筒,默默地把撞见鬼的事以及身体不舒服等情况都向菩萨祷告了一番。刚摇了三下,只听 “唰” 的一声,签筒里跳出一支签来。凤姐赶忙叩头,捡起签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第三十三签,上上大吉”。大了急忙查看签簿,只见上面写着 “王熙凤衣锦还乡”。凤姐一看这几个字,大吃一惊,忙问大了:“古代也有叫王熙凤的人吗?” 大了笑着说:“奶奶您可是博古通今的,难道汉朝王熙凤求官的事您都不知道?” 周瑞家的在旁边笑着说:“前年李先儿说书的时候还讲过这一段,我们还跟他说,这名字和奶奶重了,让他别叫呢。” 凤姐笑着说:“对呀,我倒忘了。” 说着,又看下面的签文,写的是: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

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行人至,音信迟,讼宜和,婚再议。

凤姐看完,不太明白。大了说:“奶奶大喜啊。这一签太巧了,奶奶从小在这里长大,什么时候回过南京呀。现在老爷外放做官,说不定会接家眷过去,顺便回老家,奶奶这不就是‘衣锦还乡’了吗?” 一边说,一边抄了份签文交给丫头。凤姐听了,半信半疑。大了摆上斋饭,凤姐只是稍微动了一下,就放下碗筷要走,还送了香火钱。大了苦苦挽留也留不住,只好让她走了。

凤姐回到家,见到贾母、王夫人等人,她们问起求签的事,让人解签,大家都非常高兴,说:“说不定老爷真有接家眷回老家的打算,咱们走一趟也挺好。” 凤姐见大家都这么说,也就信了。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宝玉这天正在睡午觉,醒来没看到宝钗,正要问,只见宝钗进来了。宝玉问:“你去哪儿了?半天都没见你。” 宝钗笑着说:“我去给凤姐姐看了一回签。” 宝玉听了,就问签怎么样。宝钗把签文念了一遍,又说:“家里人都说这签好。依我看,这‘衣锦还乡’四个字里面还有别的意思,以后再看吧。” 宝玉说:“你又多心了,胡乱猜测签意。‘衣锦还乡’这四个字,从古至今大家都知道是好兆头,今天你偏偏又看出别的缘故来了。照你说,这‘衣锦还乡’还有什么别的解释?” 宝钗正准备解释,只见王夫人那边派丫头过来请二奶奶。宝钗马上过去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