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十八回 子牙谏主隐溪

古典白话合集 第十八回 子牙谏主隐溪

作者:清风随竹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4 20:27:59 来源:书海阁

渭水潺潺,日夜流淌不息,姜子牙当年在渭水之滨,独自垂钩。那时他尚未进入周文王的飞熊之梦,不知有多少回,在斜阳之下,感叹岁月流逝,白发渐生。

话说姜子牙看完鹿台的图样,纣王问道:“建造这座台,需要多少时日才能完工?” 姜子牙回答:“此台高四丈九尺,要建造琼楼玉宇,配上精美的栏杆和雕刻,工程极其浩大。若要建成,没有三十五年是完不成的。” 纣王听了,对妲己说:“御妻,姜尚启奏说,建造鹿台要三十五年才能完工。我想光阴似箭,岁月匆匆。人年少时才能尽情行乐,照这样计算,人生短暂,怎能长久等待?建造此台,实在没有益处。” 妲己说:“姜尚不过是个方外术士,尽说些荒谬之言,哪有三十五年才能完工的道理?他狂妄悖逆,欺瞒君主,罪该施以炮烙之刑。” 纣王说:“御妻所言极是。” 于是传令承奉官:“给朕把姜尚抓来,施以炮烙之刑,以正国法。”

姜子牙说:“臣启奏陛下,建造鹿台,劳民伤财,希望陛下打消这个念头,切不可为之。如今四方战乱纷起,水旱灾害频繁,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陛下若不关心国家根本,为百姓谋福祉,反而整日沉迷于酒色,疏远贤臣,亲近奸佞,荒废国政,杀害忠良,必然导致民怨沸腾,上天也会降下警示。可陛下全然不知反省,如今又听信狐媚之言,肆意大兴土木,陷害万民,臣实在不知陛下的结局会怎样!臣承蒙陛下知遇之恩,不得不赤胆忠心,冒死进谏。若陛下不听臣言,恐怕又会重蹈昔日建造琼宫的覆辙。可怜这社稷和百姓,不久就会沦为他人之物,臣怎能忍心坐视不管而不进言呢?” 纣王听了,大骂道:“你这匹夫,竟敢侮辱诽谤天子!” 他命令两边的承奉官:“给朕把他拿下,碎尸万段,以正国法。” 众人正要上前捉拿,姜子牙抽身向楼下飞奔而去。

纣王见状,又气又笑,对妲己说:“御妻,你看这老匹夫,一听‘拿’字就跑了,全然不懂礼节法度,哪有跑得了的?” 他传旨:“命奉御官把他抓回来。” 众官员追赶姜子牙,经过龙德殿、九间楼,姜子牙跑到九龙桥边。只见众官员追得很急,姜子牙说:“承奉官不必追我,无非一死罢了。” 他按住九龙桥的栏杆,纵身一跃,跳进水中,溅起一个巨大的水花。众官员急忙跑到桥上查看,连个水星儿都没见着,原来姜子牙借水遁逃走了。承奉官回到摘星楼复旨,纣王说:“便宜了这老匹夫。” 暂且按下纣王这边不表。

话说姜子牙跳入桥下,有四名执殿官扶着栏杆望着水面叹息。这时,上大夫杨任走进午门,看到桥边执殿官趴在栏杆上望水,便问道:“你们在此看什么?” 执殿官说:“启禀老爷,下大夫姜尚投水自尽了。” 杨任问:“因为什么事?” 执殿官回答:“不清楚。” 杨任便走进文书房看奏章,暂且不提。

且说纣王与妲己商议:“鹿台该派哪位官员去监造?” 妲己上奏说:“若要建造此台,非崇侯虎不可。” 纣王同意,派承奉官去宣召崇侯虎。承奉官领旨,走出九间殿,前往文书房见杨任。杨任问道:“下大夫姜子牙因何事忤逆君主,竟然投水而死?” 承奉官回答:“天子命姜尚建造鹿台,姜尚上奏时忤逆了圣旨,天子便命承奉官捉拿他,他逃到这里投水死了。如今下诏让崇侯虎去督造鹿台。” 杨任问:“什么是鹿台?” 承奉官回答:“是苏娘娘献上的图样,高四丈九尺,上面要建造琼楼玉宇,殿阁飞檐重重叠叠,栏杆用玛瑙砌成,栋梁用珠玉装点。如今命崇侯虎监造。卑职见天子所行之事,都是桀纣那般的无道之举,不忍心看到社稷沦为废墟,特地来见大人。大人您一向忠心耿耿,希望您能劝谏天子停止这项工程,拯救万民免受搬泥运土之苦,也能避免商贾血本无归。大人这份爱护天下百姓的心,定会在后世传颂。”

杨任听罢,对承奉官说:“暂且把这诏书停下,等我进见圣上,再做定夺。” 杨任径直前往摘星楼下等候圣旨,纣王宣杨任上楼见驾。纣王问:“卿有什么奏章?” 杨任上奏说:“臣听闻治理天下的道理,在于君主圣明,臣子正直,君主能听取臣子的建议,任用贤能的太师、太保,亲近忠良,疏远奸佞。与外国和睦相处,顺应民心,赏罚分明,如此则四海归顺,八方敬仰。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会拥护,万民安居乐业,这才是圣主的作为。如今陛下听信后妃之言,却不听忠言,要建造鹿台。陛下只知寻欢作乐,歌舞宴饮,只图自己一时之乐,却让百姓忧愁困苦。臣担心陛下还没享受到这乐,就先有了心腹大患。陛下若不赶紧整顿,臣恐怕陛下的祸患,将难以救治。主上有三大外患,一大内患。臣且说这三大外患:其一,东伯侯姜文焕率领百万雄兵,欲报父仇,游魂关战事不断,军队屡屡受挫,苦战三年,钱粮耗尽,粮草日益艰难,此为一患。其二,南伯侯鄂顺因陛下无辜杀害他的父亲,大兴人马,日夜攻打三山关,邓九公也苦战多年,库藏空虚,军民失望,此为二患。其三,太师远征北海,与大敌对峙十余年,至今未能回国,胜负未分,吉凶难料。陛下何苦听信谗言,杀戮正直之士!过分听信狐媚之言,对忠言却置之不理,小人日益亲近君主,君子却纷纷退避,宫廷内外毫无秩序,奸佞之臣扰乱深宫。三大外患严重,八方都在作乱。陛下不容谏官进言,阻挠忠良之士。如今又无端大兴土木。如此下去,不仅社稷不能安稳,宗庙也难以保全。臣不忍心看到朝歌百姓遭受如此苦难,希望陛下速速停止建造鹿台的工程,让百姓安居乐业,或许还能挽救一二。不然,百姓一旦离心,就会天下大乱。古语说:‘民乱则国破,国破则主君亡。’只可惜这六百年安定的天下,一旦被他人夺走,实在可惜!”纣王听罢,大骂道:“你这匹夫,舞文弄墨的书生,竟敢无知地直言冒犯君主!” 他命令奉御官:“把这匹夫的双眼剜去,朕念他前岁有功,姑且饶恕他一次。” 杨任说:“臣甘愿被剜目,只是只怕天下诸侯不忍心看到臣被剜目的惨状。” 纣王命:“奉御官把这匹夫的双眼剜去。” 一声令下,剜下的双眼被献上楼来。

且说杨任忠肝义胆,一心为了纣王,虽然被剜去双眼,忠心却丝毫未减。他的一股怨气,直冲上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面前。真君早已洞悉其意,命令黄巾力士:“快去把杨任救回山上。” 力士领旨,来到摘星楼下,施展法术,顿时刮起三阵清风,异香弥漫。摘星楼下尘土飞扬,沙灰漫天,一声巨响过后,杨任的尸骸竟然不见了。纣王急忙跑到楼下躲避沙土,不一会儿,风停沙散。两边的官员启奏纣王说:“杨任的尸首,被风刮得不见了!” 纣王感叹道:“就像前番朕斩杀太子,太子的尸首也被风刮走了,类似这样的事,都是常有的,不足为怪。” 纣王对妲己说:“鹿台的工程,已经下诏给崇侯虎。杨任劝谏朕,是自讨苦吃,速速宣召崇侯虎。” 侍驾官赶忙去催诏了。

且说杨任的尸首,被力士摄回紫阳洞,向真君复命。道德真君走出山洞,命令白云童儿从葫芦中取出两粒仙丹,放入杨任的眼眶之中。真人运用先天真气,吹在杨任脸上,大喝一声:“杨任还不起来,更待何时?” 真是仙家妙术,起死回生。只见杨任眼眶里长出两只手来,手心里生出两只眼睛,能上看天庭,下看地府,洞悉人间万事。杨任站起身来,定了定神,看到自己眼睛化作这般奇异模样,又看见一位道人站在山洞前。杨任问道:“道长,这里莫非是幽冥地界?” 真君说:“不是,这里是青峰山紫阳洞,贫道是气士清虚道德真君。因见你忠心赤胆,直言劝谏纣王,怜悯救助万民,却遭此剜目之灾。贫道念你阳寿未尽,特来度你上山,日后辅佐周王,成就正道。” 杨任听罢,连忙拜谢说:“弟子承蒙真君怜悯救助,指引我重生,再见人世,此恩此德,怎敢忘怀!希望真君不嫌弃,弟子愿拜您为师。” 于是杨任就在青峰山居住下来,只等日后破瘟癀阵时,下山协助姜子牙成就大业。有诗为证:

大夫直谏犯非刑,剜目伤心不忍听;不是真君施妙术,焉能两眼察天庭?

暂且不说杨任在青峰山安心居住,单说纣王诏令崇侯虎监督建造鹿台。这项工程规模庞大,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征调无数的人力。搬运木材、泥土、砖瓦等材料,百姓们承受着难以计数的劳累与困苦。各州府县的军民,每三丁中要抽走两人服劳役,单丁家庭也不能幸免。有钱的人家可以花钱买通关系,在家清闲度日,而没钱的人家只能任凭劳役折磨,甚至累死。百姓们惊恐万分,日夜不得安宁,男女老少都满心哀怨。家家紧闭门户,纷纷逃向四方。崇侯虎依仗权势,虐待百姓,可怜那些老老少少,累死的人数都数不清,他们的尸体都被填进了鹿台之中。朝歌城中逃避灾祸、四处逃亡的人不计其数。

不提崇侯虎监督鹿台工程的事,且说姜子牙施展水遁之术,回到了宋异人庄上。马氏迎上来,说道:“恭喜大夫今日回家!” 姜子牙却无奈地说:“我如今已经不做官了。” 马氏大吃一惊,忙问:“这是因为什么事?” 姜子牙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她:“天子听信妲己的话,要建造鹿台,还命我去督工。我不忍心看到万民遭受苦难,百姓陷入灾祸,于是上奏劝谏。可天子不听,我便直言进谏,结果圣上大怒,把我罢职,让我回乡了。我觉得纣王并非我该辅佐的君主,娘子,我们一同往西岐山去,等待时机。一旦我时来运转,必定能官居显要,成为朝中一品大员,那时才能不辜负我心中的才学。”

马氏听后,不以为然地说:“你又不是靠科举出身,不过是个江湖术士罢了。能有幸做个下大夫,受天子的恩德已经不浅了。如今命你造台,这是天子看重你,让你监工。况且工程钱粮众多,不管怎样,你总能赚些回来。你官又不大,还上本谏言,说到底,还是你没这个福气,就是个术士的命!” 姜子牙耐心解释道:“娘子,你放心。这样的官位,根本无法施展我胸中的才学,也难以实现我平生的志向。你收拾好行装,准备和我一起往西岐去。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官居一品,位列公卿,你也能被封为一品夫人,身着华丽的霞帔,头戴珍贵的珠冠,在西岐享受荣耀,这才不枉我出仕一场。”

马氏却冷笑着说:“子牙,你说的都是不切实际的话!现成的官你没福气做,却要两手空空地去别处寻找机会。这不是异想天开、走投无路吗?放着近处的好处不要,偏要去远处追求,还指望能官居一品。天子让你监造台工,明明是在照顾你。你做的哪门子清官?如今大大小小的官员,哪个不是顺应时势,捞取好处。” 姜子牙无奈地说:“你一个女人家,目光短浅,不懂这其中的远大道理。天数早已注定,富贵来得迟早都有定数,也各自有它的主人。你和我一起到西岐去,自然会有好的结果。一旦时机到来,富贵自然是少不了的。”马氏却心意已决,说:“我和你夫妻缘分也就到此为止了。我在朝歌长大,绝对不会去他乡外国。从现在起,你走你的路,我干我的事,别再说别的了。” 姜子牙着急地说:“娘子,你这话可就说错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妻哪有分离的道理?” 马氏态度坚决,说:“我本就是朝歌女子,绝不会离乡背井。子牙,你老实写一纸休书给我,我们各自过活,我是绝对不会去的。” 姜子牙仍不死心,劝道:“娘子,跟我一起去多好。日后我飞黄腾达,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马氏却不为所动,说:“我的命就该如此,也享受不了大福分。你去做你的一品大官,我在这里受些穷苦就是了。你再娶一房有福的夫人吧!” 姜子牙无奈地说:“你可不要后悔。” 他不禁点头叹息,“你太小看我了。既然嫁给我为妻,为何不跟我走?你一定要和我一起走。” 马氏一听,顿时大怒,说:“姜子牙,你要是识趣,我们好聚好散;要是不肯,我就跟父兄说,和你一起进朝歌去见天子,把事情说个明白。”

夫妻二人正在激烈争吵,宋异人带着妻子孙氏赶来劝解姜子牙:“贤弟啊,当初你们这桩婚事,是我做的媒。弟妇既然不愿跟你去,你就写个字据给她吧。贤弟你是个奇男子,还怕没有好的姻缘?何必苦苦留恋她呢?常言说:‘心去意难留。’勉强在一起,终究不会有好结果。” 姜子牙无奈地说:“长兄、嫂嫂在上,马氏跟我一场,也没享过什么福,我实在不忍心离开她,可她却有离开我的心思。既然长兄这么吩咐,我就写休书给她吧。”

姜子牙写好了休书,拿在手中,对马氏说:“娘子,这休书在我手中,夫妻还是团圆的好。你若接了这休书,我们可就再也无法复合了。” 马氏毫不犹豫地伸手接过休书,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情。姜子牙见状,不禁长叹:“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是可,最毒妇人心啊!” 马氏收拾好东西,回娘家去了,从此改嫁他人,这暂且不提。

姜子牙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向宋异人、嫂嫂孙氏辞行:“姜尚承蒙兄嫂的看顾和提携,没想到今日却要分别。” 宋异人准备了酒菜,为姜子牙饯行。饮完酒,又送了他一程,途中宋异人问道:“贤弟,你这是要去哪里?” 姜子牙回答:“小弟与兄长分别后,打算往西岐去做一番事业。” 宋异人叮嘱道:“倘若贤弟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给我捎个信,也让我放心。” 二人洒泪而别,真是:

异人送别在长途,两下分离心思孤;只为金兰思义重,几回搔首意踌躇。

话说姜子牙离开了宋家庄,踏上前往孟津的路。过了黄河,又径直朝着渑池县、临潼关而去。途中,他看到一群从朝歌逃出来的百姓,有七八百人之多。只见他们父携子哭,弟为兄悲,夫妻落泪,男女悲哭的声音此起彼伏,弥漫在道路上。姜子牙见状,上前询问:“你们是朝歌的百姓吗?” 人群中有人认出了姜子牙,众人纷纷喊道:“姜老爷!我们是朝歌的百姓。因为纣王要建造鹿台,命崇侯虎监督。那个可恶的奸臣,每三丁中抽两丁服劳役,单丁也不放过。有钱的可以买通关系在家,我们这些没钱的,累死了数万人,尸体都被填到鹿台下面,日夜不得休息。我们实在受不了这样的苦楚,所以逃到这五关之外。没想到总兵张老爷不放我们出关,如果被抓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才伤心痛哭。”

姜子牙听后,安慰他们说:“你们不必如此难过,待我去见张总兵,替你们说说情,放你们出关。” 众人连忙道谢:“这真是老爷的天恩,如同普降甘露,让我们这些枯骨得以重生。” 姜子牙把行囊交给众人看守,独自一人前往总兵府。守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有何事?” 姜子牙说:“麻烦你进去通报一声,商都下大夫姜尚前来拜见你们总兵。” 守门人进去通报:“启禀老爷,商都下大夫姜尚前来拜见。” 张凤心想,下大夫姜尚来拜访,他是文人,我是武官,他在朝廷任职,我驻守关隘,日后说不定有很多事要麻烦他。于是急忙命令左右:“快请进。”

姜子牙身着道家服饰,没有穿官服,径直走进里面去见张凤。张凤见姜子牙穿着道服前来,便坐在那里问道:“来者何人?” 姜子牙回答:“我乃是下大夫姜尚。” 张凤又问:“大夫为何穿着道服前来?” 姜子牙答道:“卑职此次前来,不为别的事,只为这些百姓的痛苦。天子不辨是非,听信妲己的话,大兴土木,建造鹿台,还命崇侯虎督工。岂料他欺压万民,贪图贿赂,完全不顾惜民力!况且四方战事未平,上天降下警示,水旱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天下百姓失望,黎民百姓遭殃,可怜无数百姓累死,被填在鹿台之中。纣王荒淫无度,奸臣蛊惑天子,狐媚之辈蒙蔽圣听。当初命我督造鹿台,我怎能误国害民、劳民伤财?因此直言进谏。可天子不听,反而要加罪于我。我本想以死报答天子的爵禄之恩,无奈天数未尽,承蒙天子赦免,放我回归故乡。所以走到贵地,偶然看到这么多百姓,携男带女,扶老携幼,悲号痛哭,实在是让人心痛。如果把他们抓回去,又怕他们遭受炮烙、虿盆等惨刑恶法,肢体残缺,魂飞魄散。可怜百姓无故死去,冤魂含屈!如今我看到这一幕,实在不忍心。所以冒昧前来,拜见将军,恳请将军放这些百姓出关。将军若能如此,百姓们便能从死路走向生路,将军的恩德如同天高海阔,也彰显了上天好生之德。”张凤听了,却大怒道:“你不过是个江湖之士,一朝富贵,却不思报答君恩,反而用花言巧语来迷惑我。况且这些逃民不忠,若听了你的话,岂不是让我陷入不义?我受命执掌关隘,自然要尽臣子的本分。这些逃民违反法规,不遵守国规,就应该抓起来送回朝歌。我只要不放他们出关,他们自然会回到本国,我这也算是给他们留了一线生机。若论国法,连你也该一并解回朝歌,以正国法;只是我们初次见面,暂且饶过你。” 说完,喝令两边的人把姜尚推了出去。

姜子牙满面羞愧地走了出来,众人见姜子牙回来,连忙问道:“姜老爷,张老爷肯放我们出关吗?” 姜子牙无奈地说:“张总兵连我都要抓进朝歌城去,是我求情才作罢。” 众人听了,齐声叫苦,七八百黎民放声痛哭,哀声传遍原野。姜子牙见此情景,心中不忍,说:“你们这些百姓不必啼哭,我送你们出五关去。” 有些不明事理的百姓,听了这话,以为姜子牙只是在宽慰他们,便说:“老爷自己都出不去,怎么救我们呢?” 其中有明白事理的百姓,连忙哀求道:“老爷若肯救援,那真是我们的再生之恩!” 姜子牙说:“你们想要通过五关,到黄昏时候,我叫你们闭眼,你们就闭眼。若听到耳内有风响,千万不要睁眼,一旦睁开眼,跌出脑浆可不要怪我。” 众人纷纷应承下来。

到了一更时分,姜子牙朝着昆仑山拜了几拜,口中念念有词。只听一声巨响,这一次,姜子牙施展土遁之术,救出了万民。众人只听得风声飒飒,不一会儿,便越过了四百里的路程,出了临潼关、穿云关、界牌关、汜水关。到了金鸡岭,姜子牙收了土遁之术,众人落到地上。姜子牙说:“众人可以睁开眼了。” 众人睁开眼睛,姜子牙说:“此处就是汜水关外的金鸡岭,已经是西岐州的地界了,你们可以好好离开了。” 众人纷纷叩头道谢:“老爷如同上天降下甘露,普救众生,此恩此德,我们何时才能报答?” 众人拜别姜子牙,各自离去,暂且不表。

且说姜子牙前往磻溪隐居起来,正是:

弃却朝歌远市尘,法施土遁救颠连;闲居渭水垂竿钓,只等风云际会缘。

武吉灾殃为市道,飞熊梦兆主求贤;八十才逢明圣主,方立周朝八百年。

话说众人等到天明,发现这里果然是西岐地界。过了金鸡岭,便是首阳山。又走过燕山,经过白柳村,向前来到西岐山。走了七十里,到达西岐城。众人进城后,看到这里的景象,百姓富足,财物丰饶,行人互相让路,老幼之间没有欺诈,市井之中一片谦和。真可谓是尧天舜日,有着与别处截然不同的美好风景。

众人写了一份联名上书,投递到上大夫府。散宜生接到这份上书,第二天,伯邑考传令:“既然是从朝歌逃来的百姓,因为纣王失德,前来归附我们的土地。没有妻子的,给他们银子娶妻;再给些银子,让众人搬迁到合适的地方安居。鳏寡孤独的人,在三济仓登记造册,自行领取口粮。” 散宜生领命而去。伯邑考接着说:“父王被囚禁在羑里已经七年了,我想亲自前往朝歌,代父赎罪,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散宜生上奏说:“臣启禀公子,主公临别时曾说,七年之厄已满,灾祸磨难即将结束,自然会归国。公子切不可贸然行事,以免违背主公临别时的嘱托。如果公子实在放心不下,可以派一名士卒前去问安,这也算是尽了为人子的孝道,何必亲自奔波,置身险地呢?”

伯邑考长叹一声,说:“父王有难,被囚禁在异乡七年,举目无亲。为人子者,于心何忍!我们建立国家、家族,若不能在此时为父分忧,那还有什么意义?要我们这九十九个儿子又有何用?我决定带上祖上传下来的三件宝贝,前往朝歌进贡,以此赎回父亲的罪过。” 伯邑考此去,不知是吉是凶?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