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 会葵邱义戴周天子

话说屈完再次来到齐军,请求面见齐侯商议事情。管仲说:“楚国使臣又来,想必是来请求结盟的。您应以礼相待。” 屈完见到齐桓公后,行再拜之礼。桓公回礼,询问他的来意。屈完说道:“我国国君因为没有进贡的缘故,招致您的征讨,我国国君已经知道错了。您若肯退兵三十里,我国国君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 桓公说:“大夫若能辅佐你们国君恢复旧日的职分,让我能向天子有所交代,我还有什么别的要求呢?” 屈完称谢后离去。回到楚国,他向楚王禀报说:“齐侯已答应我退兵,我也承诺进贡,国君不可失信。” 没过多久,谍报传来:“八国的军队已经拔营起寨。” 成王再次派人去核实,回报说:“军队已退了三十里,在召陵驻扎。” 楚王说:“齐军退兵,肯定是怕了我们。” 便想反悔进贡的事。子文说:“那八国的国君,对一个普通人都不失信,国君您怎能让一个普通人对国君失信呢?” 楚王听后,沉默不语。于是命令屈完带着八车金帛,再次前往召陵犒劳八国的军队,又准备了一车菁茅,先在齐军面前展示过,然后备好表文,前往周朝进贡。

再说许穆公的灵柩运回本国,世子业继位,主持丧事,这就是僖公。僖公感激桓公的恩德,派遣大夫百佗率领军队前往召陵会合。桓公听说屈完再次到来,便吩咐诸侯:“把各国的战车和士兵,分成七队,分别驻扎在七个方位。齐国的军队驻扎在南方,以抵挡楚国的正面进攻。等齐军的战鼓敲响,七路军队同时击鼓,兵器铠甲务必十分整齐,以此彰显中原的威势。” 屈完进入齐军营地后,向齐侯献上犒劳军队的物品。桓公命令将这些物品分发给八**队。菁茅查验过后,仍让屈完收管,由楚国自行进贡。桓公问:“大夫可曾见识过我们中原的军队?” 屈完回答:“我僻居南方,从未见过中原的强盛,希望能见识一下。” 桓公与屈完一同登上战车,只见各国的军队分别占据一方,连绵数十里不断。齐军中一声鼓响,七路鼓声随即呼应,如同雷霆轰鸣,惊天动地。桓公喜形于色,对屈完说:“我有这么多的军队,用来作战,何愁不能取胜?用来攻城,何愁不能攻克?” 屈完回答道:“您之所以能在中原主持会盟,是为天子宣扬德意,抚恤百姓。您若用仁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若依仗人多势众逞威风,楚国虽然狭小,却有坚固的方城作为城墙,有滔滔的汉水作为护城河,城高池深,您即便有百万大军,也未必能派上用场!” 桓公听后,面露惭色,对屈完说:“大夫真是楚国的良臣啊!我希望能与贵国重修先君时的友好关系,怎么样?” 屈完回答:“承蒙您的恩惠,为楚国的社稷祈福,愿意接纳我国国君加入同盟,我国国君怎敢置身事外?请让我与您定下盟约,可以吗?” 桓公说:“可以。” 当晚,桓公留屈完在营中住宿,设宴款待。

第二天,在召陵设立盟坛,桓公手持牛耳,担任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代表楚王的命令,与各国共同立下盟书:“从今往后,世代通好结盟。” 桓公率先歃血,七国诸侯与屈完依次歃血。仪式结束后,屈完再次行礼致谢。管仲私下与屈完交谈,请求释放聃伯,让他回到郑国。屈完也代蔡侯向齐国谢罪。双方各自许下承诺。管仲下令班师回朝。

在途中,鲍叔牙问管仲:“楚国的罪行,以僭越称王最为严重。您却以不进贡包茅为由,我实在不理解。” 管仲回答:“楚国僭越称王已经三代了,我因此将它视为蛮夷,排斥它。倘若责令楚国取消王号,楚国怎会低头听从我们?若它不听从,势必引发战争,一旦战端开启,双方相互报复,灾祸数年都难以平息,南北从此不得安宁。我以包茅为借口,能让楚国容易接受我们的命令。只要它有服罪的名声,就足以在诸侯面前炫耀,向天子交差,这不比兵连祸结、没完没了要好吗?” 鲍叔牙听后,赞叹不已。胡曾先生写诗道:“楚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运筹。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

髯翁也写诗讥讽桓公和管仲就这样草草收场,对楚国并没有实质性的损害,所以齐兵退后,楚兵依旧侵犯中原,桓公和管仲却无法再次兴兵讨伐楚国。诗中写道:“南望踌躇数十年,远交近合各纷然。大声罪状谋方壮,直革淫名局始全。昭庙孤魂终负痛,江黄义举但贻愆。不知一歃成何事,依旧中原战血鲜!”

陈国大夫辕涛涂得知班师的命令后,与郑国大夫申侯商议:“军队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粮草衣物的耗费巨大,国家必定不堪重负。不如向东沿着海道返回,让徐国和莒国承担供给的劳役,这样我们两国便能稍得安宁。” 申侯说:“好,您去试试进言。” 涛涂对齐桓公说:“您北伐戎狄,南征楚国,若率领诸侯的大军,到东夷展示军威,东方的诸侯畏惧您的威严,怎敢不前来朝见进贡呢?” 桓公说:“大夫所言极是。” 过了一会儿,申侯求见,桓公将他召入。申侯进言说:“我听说‘军队出征不宜超过时限’,这是怕劳顿百姓。如今从春天到夏天,历经霜露风雨,军队疲惫多病。若取道陈国和郑国,粮草衣物就如同从自家仓库取用一样方便。若取道东方,倘若东夷阻塞道路,军队恐怕难以作战,那该如何是好?涛涂这是为自己的国家考虑,并非良策。您可要明察啊!” 桓公说:“若不是大夫这番话,我差点误了大事!” 于是下令在军中捉拿涛涂,让郑伯把虎牢之地赏赐给申侯,以表彰他的功劳。还让申侯扩建城邑,作为南北的屏障。郑伯虽然听从了命令,但从此心中不快。陈侯派使者送上财物,再三请罪,桓公才赦免了涛涂。诸侯各自回到本国。桓公因管仲功劳巨大,便剥夺大夫伯氏的骈邑三百户,赏赐给管仲,增加他的封地。楚王见诸侯的军队退去,便不想进贡菁茅。屈完说:“不可对齐国失信!况且楚国因为与周朝断绝往来,才让齐国得以借此树立威望。若借助进贡重新与周朝沟通,那我们便能与齐国共同享有尊荣了。” 楚王问:“那楚武王、楚文王僭越称王的事怎么办?” 屈完说:“进贡时不称爵位,只称远方的臣子某某就可以了。” 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即派屈完为使者,带着十车菁茅,外加金帛,向周天子进贡。周惠王十分高兴,说:“楚国不履行进贡的职责已经很久了。如今如此恭顺,大概是先王的神灵庇佑吧!” 于是在文王、武王的宗庙祭告此事,还将祭祀用的胙肉赏赐给楚国。并对屈完说:“镇守好南方,不要侵犯中原!” 屈完再次行礼叩拜后退出。屈完刚离开,齐桓公便派隰朋随后赶到,向周天子报告楚国归服的消息。惠王对隰朋格外礼遇。隰朋趁机请求拜见世子,惠王听后,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于是让次子带与世子郑一同出来相见。隰朋暗中观察惠王的神色,似乎十分慌张,心中没底。隰朋从周朝返回后,对齐桓公说:“周朝恐怕要大乱了!” 桓公问:“为什么这么说?” 隰朋说:“周王的长子名叫郑,是先皇后姜氏所生,已被立为东宫太子。姜后去世后,次妃陈妫得宠,被立为继后,她生有一子名叫带。带善于讨好奉承,周王很宠爱他,称他为太叔。周王甚至想废黜世子,改立带为太子。我看周王神色慌张,肯定是因为这件事。恐怕《小弁》中太子被废的事,又要在今天重演了!您作为盟主,不能不有所谋划。” 桓公于是召来管仲商议。管仲回答:“我有一计,可以稳定周朝。” 桓公问:“仲父有什么计策?” 管仲说:“世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他的党羽势单力薄。您现在向周王上表,说:‘诸侯想见世子,请让世子出来与诸侯会面。’世子一旦出来,君臣的名分就确定了,周王即便想废立太子,也难以施行。” 桓公说:“好。” 于是传檄文给诸侯,约定明年夏天在首止会合。又派隰朋前往周朝,说:“诸侯想见世子,以表达尊崇周王的心意。” 周惠王原本不想让子郑出去与诸侯会面,但因齐国势力强大,且理由正当,难以推辞,只得答应。隰朋回来报告了此事。

到了第二年春天,桓公派陈敬仲先到首止,建造宫室,等待世子驾临。夏天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齐聚首止。世子郑也到了,在行宫停留。桓公率领诸侯前去请安,子郑再三谦让,想用宾主之礼相见。桓公说:“我等忝为王室藩臣,见了世子就如同见到天子,怎敢不行叩拜之礼!” 子郑答谢道:“诸君不必如此。” 当晚,子郑派人邀请桓公到行宫,诉说太叔带图谋夺位的事。桓公说:“我会与各位大臣立盟,共同拥戴世子,世子不必担忧!” 子郑感激不已,便留在了行宫。诸侯也不敢回国,各自留在馆舍,轮流进献酒食,犒劳世子的随从等人。子郑担心长时间劳烦各国,便想告辞返回京城。桓公说:“我们之所以希望与世子多相处些时日,是想让天王知道我们爱戴世子,不忍与世子分离的心意,以此杜绝那些邪念。如今正值夏日大暑,等秋凉一些,我们便送您回朝。” 于是预先选定盟期,定在秋八月的吉日。

再说周惠王见世子郑久久未回,知道是齐侯在拥戴他,心中不悦。再加上惠后与叔带整日在旁边进言,不断地影响惠王。太宰周公孔前来拜见,惠王对他说:“齐侯名义上是讨伐楚国,实际上对楚国并没有多大的打击。如今楚人进贡,十分恭顺,与往日大不相同,看不出楚国有哪里比不上齐国。齐国又率领诸侯拥戴并留住世子,不知是何用意,这将把我置于何地!我想麻烦太宰送一封密信给郑伯,让郑伯抛弃齐国,归附楚国,顺便替我向楚王转达,让他努力侍奉周朝,不要辜负我的心意!” 宰孔上奏说:“楚国归服,也是齐国的功劳。大王为何要抛弃长久亲近的伯舅之国,而去亲近刚刚归附的蛮夷呢?” 惠王说:“郑伯不离开,诸侯就不会散去,怎能保证齐国没有异心?我主意已定,太宰不必多言。” 宰孔不敢再说话。惠王于是写了一封加盖玉玺的书信,封得十分严实,秘密交给宰孔。宰孔不知道信中写了什么,只得派人连夜送给郑伯。郑文公打开信封一看,上面写道:“子郑违背父命,结党营私,不配做继承人。我属意次子带。叔父若能舍弃齐国,归附楚国,共同辅佐少子,我愿意把国家托付给你!” 郑伯高兴地说:“我的先公武公、庄公,世代担任周王的卿士,为诸侯领袖,没想到后来中断,沦为小国。厉公又有迎立周王的功劳,却未得到重用。如今王命唯独降临到我身上,执掌国政的机会就要来了,各位大夫可以祝贺我了。” 大夫孔叔劝谏道:“齐国因为我们的缘故,出兵征讨楚国。如今我们却要背叛齐国,归附楚国,这是违背道德的。况且拥戴世子,是天下的大义,您不能独自违背。” 郑伯说:“跟随霸主哪比得上跟随天子?况且天子的心意不在世子身上,我又何必维护他呢!” 孔叔说:“周朝主持祭祀的,只能是嫡长子。幽王宠爱伯服,桓王宠爱子克,庄王宠爱子颓,这些您都知道。人心不归附,最终身死而无所成。您不遵从大义,却要重蹈那五位大夫的覆辙吗?日后必定后悔!” 大夫申侯说:“天子的命令,谁敢违抗?若参加齐国的盟会,就是抛弃王命。我们离开,诸侯必定起疑,诸侯起疑就会散去,盟会未必能成功。况且世子有外部的党羽,太叔也有内部的党羽,两人谁成谁败,还未可知。不如暂且回国,观察局势的变化。” 郑文公于是听从了申侯的建议,借口国内有事,不辞而别。齐桓公听说郑伯不辞而别,勃然大怒,当即打算拥戴世子郑去讨伐郑国。管仲进谏道:“郑国与周朝接壤,郑伯此举想必是周朝有人暗中怂恿。他一人的离去,不足以阻碍我们的大计。况且盟期已近,等会盟结束后再谋划此事也不迟。” 桓公听后,觉得有理,便说:“好。” 于是,众人就在首止的旧盟坛,举行了歃血为盟的仪式。参与会盟的有齐、宋、鲁、陈、卫、许、曹,共七国诸侯。世子郑亲临现场,但不参与歃血,以此表示诸侯不敢与世子平起平坐。盟词写道:“凡是我们参与同盟的国家,都要共同辅佐王储,匡扶安定王室。若有违背盟约的,神明定当严惩!” 仪式结束后,世子郑走下台阶,作揖致谢道:“各位凭借先王的庇佑,没有忘记周室,亲近于我。自文王、武王以来的列祖列宗,都会感激诸位!何况我又怎敢忘记各位的恩赐呢?” 诸侯们纷纷下拜,行叩首之礼。第二天,世子郑打算返回京城,各国都派出战车和士兵护送。齐桓公和卫侯更是亲自将他送出卫国边境,世子郑感动得热泪盈眶,与众人依依惜别。史官写诗称赞道:“君王溺爱冢嗣危,郑伯甘将大义违。首止一盟储位定,纲常赖此免凌夷。” 郑文公听说诸侯会盟,还准备讨伐郑国,便不敢再归附楚国了。

再说楚成王听闻郑国没有参加首止的盟会,欣喜道:“我要得到郑国了!” 于是派遣使者与申侯沟通,打算与郑国修好关系。原来申侯以前曾在楚国为官,他口才出众,为人贪婪且善于谄媚,楚文王十分宠信他。等到楚文王临终之际,担心后人容不下申侯,便赠送给他一块白璧,让他投奔其他国家躲避灾祸。申侯于是逃到郑国,在栎地侍奉厉公,厉公对他的宠信如同楚文王在世时一样。后来厉公恢复君位,申侯便成为了郑国的大夫。楚国的大臣们与申侯都有旧交情,所以这次他们打通关系,想让申侯从中劝说郑伯,背叛齐国,归附楚国。申侯私下对郑伯说:“除了楚国,没有哪个国家能与齐国抗衡,更何况这是天子的命令呢?不然的话,齐、楚两国都会与郑国为敌,郑国可承受不起啊。” 郑文公被他的话迷惑,于是暗中派申侯向楚国表示愿意归降。

周惠王二十六年,齐桓公率领同盟诸侯讨伐郑国,包围了新密。当时申侯还在楚国,他对楚成王说:“郑国之所以愿意归附您,正是因为只有楚国能够对抗齐国。大王如果不救援郑国,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去复命了。” 楚王与群臣商议对策。令尹子文进谏说:“召陵之战时,许穆公在军中去世,齐国很怜惜他。许国侍奉齐国最为殷勤,大王要是出兵攻打许国,诸侯必然会去救援,那么郑国的围困自然就解除了。” 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亲自率军讨伐许国,也包围了许国的都城。诸侯们听说许国被围,果然放弃攻打郑国,转而救援许国,楚国的军队于是撤退。申侯回到郑国,自认为有保全郑国的大功,得意洋洋,满心期待着能得到加封。但郑伯觉得在虎牢关的赏赐中,申侯已经得到了过多好处,便没有再给他加官进爵。申侯不免口出怨言。

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再次率领军队讨伐郑国。陈国大夫辕涛涂,自从讨伐楚国回来后,就与申侯结下了仇怨。他写信给郑国的孔叔说:“申侯之前为了讨好齐国,独占了虎牢关的赏赐。如今又为了讨好楚国,让你们的国君背信弃义,招来战争,祸及国家和百姓。只有杀了申侯,齐国的军队才可能不战而退。” 孔叔将这封信呈给郑文公。郑文公因为之前不听从孔叔的劝告,逃离盟会,导致齐国两次派兵攻打郑国,心中既愧疚又后悔,也将过错归咎于申侯。于是召来申侯,斥责道:“你说只有楚国能对抗齐国。如今齐**队多次前来,楚国的救援在哪里?” 申侯刚想辩解,郑伯便喝令武士将他推出去斩首。随后将申侯的首级装在盒子里,派孔叔送到齐军营地,说:“我们国君之前误听了申侯的话,没能与您保持友好关系。如今已经将他处死,派我前来向您请罪,希望您能宽恕我们!” 齐侯向来知道孔叔贤能,便答应与郑国讲和。于是在宁母会合诸侯。郑文公始终对周王的命令心存疑虑,不敢公然赴会,便派世子华代他前往宁母听命。

世子华与弟弟子臧,都是嫡夫人所生。起初,嫡夫人很受宠,所以立世子华为继承人。后来郑文公又娶了两位夫人,她们也都生了儿子。嫡夫人的宠爱逐渐减弱,不久便病逝了。还有南燕姞氏的女儿,作为陪嫁来到郑国宫廷,一直没有得到郑文公的宠幸。一天晚上,她梦见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手持兰草对她说:“我是伯倏,是你的祖先。现在把这象征国家的香草送给你,让你生下贵子,昌盛你的国家。” 说完便把兰草递给她。她醒来后,满屋子都是香气,便把这个梦告诉了同伴。同伴们开玩笑说:“你肯定会生下尊贵的儿子。” 当天,郑文公进入后宫,见到这个女子后很是喜欢。左右的人都相视一笑。郑文公询问原因,众人便把女子的梦告诉了他。郑文公说:“这是个好兆头,我来帮你实现。” 于是命令女子采摘兰草的花蕊佩戴,说:“就把这个当作信物。” 当晚便宠幸了她,女子因此怀孕,生下的儿子取名为兰。这个女子也渐渐受到宠爱,人们称她为燕姞。世子华见父亲宠爱众多,担心日后自己的世子之位被废。于是私下与叔詹商量对策。叔詹说:“得失自有天命,你只需尽孝就好。” 世子华又找孔叔商议,孔叔也劝他要尽孝道。世子华听后很不高兴,便离开了。子臧性格古怪,喜欢收集鹬鸟的羽毛做成帽子戴。师叔劝说道:“这不符合礼仪规范,希望公子不要戴。” 子臧厌恶师叔的直言,便向哥哥世子华告状。因此,世子华与叔詹、孔叔、师叔这三位大夫之间,心里都有了隔阂。

此时,郑伯派世子华代他前往宁母赴会,世子华担心齐侯怪罪,不想去。叔詹催促他赶紧出发。世子华心中更加怨恨,便思考自保的办法。见到齐桓公后,他请求齐桓公屏退左右,然后说:“郑国的政务,都由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掌控。之前逃离盟会,就是这三族主导的。如果凭借您的威望,除掉这三位大臣,我愿意带领郑国归附齐国,像附庸国一样侍奉齐国。” 齐桓公说:“好。” 随后便将世子华的计谋告诉了管仲。管仲连忙说:“不行,不行!诸侯之所以服从齐国,靠的是礼和信。世子华违抗父亲的命令,这不能称为礼。带着友好的名义来,却谋划扰乱自己的国家,这不能称为信。而且我听说这三族的大夫,都是贤能之人,郑国人称他们为‘三良’。作为盟主,最可贵的是顺应人心。违背人心,肆意妄为,灾祸必然降临。依我看,世子华自身都将难保,您千万不要答应他。” 齐桓公于是对世子华说:“世子所说的,确实是国家大事。等你的国君来了,我们再一起商量。” 世子华听后,满脸通红,汗流浃背,只好告辞回到郑国。

管仲厌恶世子华的奸诈,故意将他们的谈话内容泄露给郑国人。很快就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郑伯。等到世子华回来复命,谎称:“齐侯对您不亲自前往赴会非常生气,不肯与我们讲和,我们不如归附楚国。” 郑伯听后,大声呵斥道:“逆子,你差点出卖了我们国家,还敢在这里胡说八道?” 喝令左右将世子华囚禁在密室中。世子华挖墙试图逃跑,郑伯得知后将他处死,果然如管仲所料。公子臧逃到宋国,郑伯派人在途中将他追杀。郑伯感激齐国没有听从世子华的计谋,再次派孔叔前往齐国致谢,并请求加入盟约。胡曾先生写了一首咏史诗:“郑用‘三良’似屋楹,一朝楹撤屋难撑。子华奸命思专国,身死徒留不孝名。” 这是周惠王二十二年发生的事情。

这一年冬天,周惠王病情危急。王世子郑担心惠后趁机生变,先派下士王子虎向齐国告急。不久,惠王驾崩。子郑与周公孔、召伯廖商议,决定先不发丧,连夜派人秘密将消息报告给王子虎。王子虎将此事告知齐侯,齐侯于是大规模会合诸侯在洮地。郑文公也亲自前来参加盟会。参与歃血的有齐、宋、鲁、卫、陈、郑、曹、许,共八国诸侯。各国诸侯都写好奏表,派本国大夫前往周朝。这几位大夫分别是:齐国大夫隰朋,宋国大夫华秀老,鲁国大夫公孙敖,卫国大夫宁速,陈国大夫辕选,郑国大夫子人师,曹国大夫公子戊,许国大夫百佗。八国大夫车队相连,浩浩荡荡,以问安的名义,聚集在王城之外。王子虎先行通报消息,王世子郑派召伯廖前去慰问,然后才公布惠王驾崩的消息。各国大夫坚决请求拜见新王,周、召二公侍奉子郑主持丧事,大夫们便假借灵活处置的名义,以君命进行吊唁。接着,众人共同请求王世子郑继承王位,百官纷纷朝贺,这就是周襄王。惠后与叔带心中暗暗叫苦,不敢再萌生异心。襄王于是在第二年改元,并传谕各国。

襄王元年,春天祭祀完毕后,襄王命令宰周公孔将祭祀用的胙肉赐给齐国,以此彰显齐国辅佐王室的功劳。齐桓公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又一次大规模地召集诸侯在葵邱会合。当时,齐桓公在途中偶然与管仲谈论起周朝的事情。管仲说:“周王室嫡子和庶子的名分不分,几乎引发了祸乱。如今您的储君之位还空缺着,也应该尽早确立,以杜绝后患。” 桓公说:“我有六个儿子,都是庶出。论年长是无亏,论贤能则是昭。长卫姬侍奉我最久,我已经答应立无亏为继承人了。易牙和竖貂这两个人,也多次跟我提及此事。但我喜爱昭的贤能,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现在就由仲父你来帮我决定吧。”

管仲深知易牙和竖貂二人奸佞,而且他们向来受到长卫姬的宠信,担心无亏日后成为国君,内外勾结,必然会扰乱国家政事。而公子昭是郑姬所生,郑国刚刚与齐国结盟,借此机会还可以与郑国进一步交好。于是回答说:“若想要传承霸业,非立贤能之人不可。您既然知道昭贤能,立他为继承人就可以了。” 桓公说:“可我担心无亏会凭借年长来争夺,这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周王的储君之位,还得靠您来稳定局势。这次会盟,您不妨挑选诸侯中最贤能的人,把公子昭托付给他,这样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桓公听后,点头表示赞同。等到了葵邱,诸侯们都已齐聚,宰周公孔也到了,大家各自住进馆舍。当时,宋桓公御说去世,世子兹父将国君之位让给公子目夷,目夷不接受,于是兹父即位,这就是宋襄公。襄公遵循盟主的命令,虽然正处于服丧期间,却不敢不来,于是穿着黑色的丧服前来赴会。管仲对桓公说:“宋君有让国的美德,可以称得上贤能了!而且他穿着丧服来参加会盟,对齐国非常恭敬。关于储君的事情,可以托付给他。” 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当即让管仲私下前往宋襄公的馆舍,传达齐侯的意思。襄公亲自前来拜见齐侯。齐侯握住他的手,诚恳地将公子昭托付给他,说:“日后就仰仗您主持大局,让昭能继承国家大业。” 襄公既愧疚又感激,不敢答应,但心里已经对齐侯的托付之意有所动容,暗自应下了。

到了会盟那天,众人衣冠整齐,服饰上的环佩叮当作响。诸侯们先请天子的使者登上盟坛,然后依次登坛。坛上设有天王的虚位,诸侯们面向北方叩拜,行朝觐之礼,之后才各自就座。宰周公孔捧着胙肉,面向东方站立,传达新王的命令:“天子祭祀文王和武王,派我赐给伯舅胙肉。” 齐侯准备下台阶跪拜接受。宰孔阻止他说:“天子还有后命:因为伯舅年事已高,又有功劳,特加一级赏赐,不必下拜。” 桓公想要听从,管仲在一旁进言说:“您虽然谦逊,但臣子不能不恭敬。” 桓公于是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我小白怎敢贪图王命,而荒废臣子的职责呢?” 于是快步走下台阶,行再拜稽首之礼,然后登上堂接受胙肉。诸侯们都对齐国的有礼表示钦佩。

桓公见诸侯还未散去,便再次重申结盟友好之事,宣读周朝的 “五禁”:“不要堵塞泉水,不要阻止粮食流通,不要更换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国事。” 并立下誓言:“凡是我们同盟的国家,都要言归于好。” 只是将盟书放在牺牲之上,让人宣读,不再杀牲歃血,诸侯们无不信服。髯翁写诗道:“纷纷疑叛说春秋,攘楚尊周握胜筹。不是桓公功业盛,谁能不歃信诸侯?”

盟会结束后,桓公忽然对宰周公孔说:“我听说夏、商、周三代有封禅的仪式,这仪式是怎样的?能讲给我听听吗?” 宰周公孔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封泰山,就是筑起土坛,用金泥玉简来祭祀上天,报答上天的功劳。天在高处,所以堆高土坛来象征天的高远。禅梁父,就是清扫地面进行祭祀,来象征地的卑下。用蒲草做车,用菹秸做垫子,祭祀后将其掩埋,以此报答大地。三代受天命而兴起,得到天地的庇佑,所以举行这种隆重的祭祀来回报天地。” 桓公说:“夏朝都城在安邑,商朝都城在亳,周朝都城在丰镐。泰山和梁父离都城很远,他们尚且去封禅。如今这两座山在我的封地内,我想祈求天王的恩宠,举行这盛大的典礼,各位觉得怎么样?” 宰周公孔见桓公趾高气扬,有骄傲自大的神色,便回应说:“您觉得可以,谁敢说不可以呢!” 桓公说:“等明天再和各位诸侯商议此事。” 诸侯们于是都散去了。

宰周公孔私下找到管仲说:“封禅这件事,不是诸侯应该谈论的。仲父您难道不能说句话劝阻一下吗?” 管仲说:“我们国君好胜,只能委婉地劝诫,难以直接纠正。我现在就去跟他说。” 于是在夜里来到桓公面前,问道:“您真的想要封禅吗?” 桓公说:“为什么不真呢?” 管仲说:“古代举行封禅的,从无怀氏到周成王,可考证的有七十二家,都是受天命之后,才得以封禅。” 桓公生气地说:“我向南讨伐楚国,到达召陵;向北讨伐山戎,征服令支,灭掉孤竹;向西穿越流沙,到达太行。诸侯没有敢违抗我的。我主持过三次兵车之会,六次衣裳之会,九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即使是三代受天命而兴,又怎能超过我呢?封泰山、禅梁父,以此昭示子孙,不也可以吗?” 管仲说:“古代受天命的人,先有祥瑞的征兆显现,然后准备好各种物品才进行封禅,仪式非常隆重完备。鄗上的优质黍米,北里的茁壮嘉禾,用来作为祭祀的供品。江淮之间,有一种一茅三脊的草,叫做‘灵茅’,只有王者受天命时才会生长,用来作为祭祀的垫子。东海会出现比目鱼,西海会出现比翼鸟,祥瑞之物,有十五种是不召自来的。将这些记载在史册上,让子孙感到荣耀。如今凤凰麒麟不来,而鸱鸮却多次出现;嘉禾不生长,而蓬蒿却繁茂丛生。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举行封禅,恐怕列国中有见识的人一定会嘲笑您的!” 桓公听后,沉默不语。第二天,便不再提及封禅之事。

桓公回到齐国后,自认为功劳无人能及,越发大规模地修建宫室,追求壮丽。他乘坐的车马、穿着的服饰以及使用的器具等规制,都堪比王者,国内百姓对此颇有非议,认为他僭越了礼制。管仲于是在自己府中修筑了三层高台,取名为 “三归之台”,意思是百姓归附、诸侯归附、四方夷狄归附。又设置了塞门,用来遮蔽内外。还建造了反坫,用来接待各国的使臣。鲍叔牙对此感到疑惑,问道:“国君奢侈,您也奢侈;国君僭越,您也僭越,这恐怕不合适吧?” 管仲说:“君主不辞辛劳成就霸业,也不过是想图一时的快意罢了。如果用礼制来约束他,他会感到痛苦从而产生懈怠。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帮国君分担一些指责。” 鲍叔牙虽然嘴上答应着,但心里并不认同。

话分两头。再说周太宰孔从葵邱告辞返回,在途中遇到晋献公也赶来赴会。宰周公孔说:“会盟已经结束了。” 献公跺着脚遗憾地说:“我国地处偏远,没能赶上这盛大的会盟,真是太遗憾了!” 宰周公孔说:“您不必遗憾。如今齐侯自恃功劳高,有骄傲自大的表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齐国的衰败很快就会到来,没参加会盟又有什么损失呢?” 献公于是掉转车头向西返回。在途中生病了,回到晋国后就去世了,晋国随即陷入大乱。想要知道晋国大乱的前因后果,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