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齐纳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话说高虎趁着雍巫统兵出城,便在城楼上埋伏了壮士,派人去请竖刁来商议事情。竖刁毫无怀疑,昂首挺胸地来了。高虎在酒楼里设宴款待他,三杯酒过后,高虎开口说:“如今宋公纠集诸侯,率领大军送太子到这里,我们该怎么抵御呢?” 竖刁回答:“已经有易牙(雍巫)统兵到郊外迎敌了。” 高虎说:“敌众我寡,这可怎么办?老夫想借助您的力量,来挽救齐国的危难。” 竖刁说:“我能有什么能耐呢?要是老大夫有什么差遣,我一定听从命令!” 高虎说:“我想借您的脑袋,去向宋国谢罪!” 竖刁惊愕地立刻站起身来。高虎回头对左右的人喝道:“还不动手!” 墙壁后面埋伏的壮士冲了出来,抓住竖刁,将他斩杀。高虎随即大开城门,派人传呼说:“世子已经到城外了,愿意去迎接的人跟我来!” 百姓们向来厌恶雍巫和竖刁的为人,因此不拥护公子无亏,看到高虎出城迎接世子,无不踊跃跟随,随行的人何止上千。国懿仲进入朝堂,径直来到宫门口,求见公子无亏,上奏说:“人心都想拥戴世子,大家都来迎接他,老臣无法阻拦,主公您应该赶紧想办法避难。” 公子无亏问道:“雍巫和竖刁在哪里?” 国懿仲回答:“雍巫胜负还不知道。竖刁已经被国人杀了。” 公子无亏大怒,说:“国人杀了竖刁,你怎么可能不知道?” 回头示意左右的人要抓住国懿仲,国懿仲赶紧逃出朝门。公子无亏带领数十名内侍,乘坐一辆小车,怒气冲冲地手持宝剑出宫,下令要征发壮丁,发放兵器,亲自去抵御敌人。内侍们四处呼喊,可国里没有一个人响应,反而招来了许多冤家对头。这真是:“恩德终须报,冤仇撒不开。从前作过事,没兴一齐来。”

这些冤家,大多是高氏、国氏、管氏、鲍氏、宁氏、陈氏、晏氏、东郭氏、南郭氏、北郭氏、公孙氏、闾邱氏等众官员的子孙。当初他们只因不依附公子无亏,被雍巫和竖刁杀害,他们的家属个个心怀怨恨,如今听说宋君送太子回国,雍巫统兵抵抗,从私心来讲,巴不得雍巫战败。又担心宋国的军队到来,会有一番残酷的杀戮,大家心里都忐忑不安。等到听说高老相国杀了竖刁,去迎接太子,无不欢喜,都说:“今天终于天理昭彰了!” 大家都带着器械防身,到东门打探太子的消息,恰好撞见公子无亏乘车赶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人带头,众人相助,各自拿着器械,将公子无亏团团围住。内侍大声喝道:“主公在这里,你们不得无礼!” 众人说:“他哪里是我们的主公!” 说着就向内侍乱砍,公子无亏抵挡不住,急忙下车逃跑,也被众人杀死。东门一片混乱,幸好国懿仲赶来安抚了一番,众人才散去。国懿仲把公子无亏的尸体抬到别的馆舍殡殓,一面派人飞速去报告高虎。

再说雍巫正屯兵在东关,与宋军对峙,忽然军中在夜里大乱,传言说:“无亏和竖刁都死了,高虎相国率领国人,迎接太子昭为君,我们不能助纣为虐。” 雍巫知道军心已经动摇,心里像被芒刺扎着一样,急忙带着几个心腹,连夜逃到鲁国去了。天亮时,高虎赶到,安抚了雍巫所率领的士兵。接着一直来到郊外,迎接世子昭,并且与宋、卫、曹、邾四国讲和。四**队退兵。高虎护送世子昭来到临淄城外,暂时在公馆停下,派人报国懿仲准备好天子的车驾,率领百官出城迎接。

却说公子元、公子潘得知此事,约公子商人一同出城,去迎接新君。公子商人不高兴地说:“我们在国内奔丧,昭却不让我们参与哭泣之礼,如今他借助宋国的兵力,以小欺大,强行夺取齐国君位,于理不合。听说诸侯的军队已经退了,我们不如各自率领家中的卫士,声称是为无亏报仇,赶走子昭。在我们三个人当中,让大臣们公平商议,推举一人为君,这样也免得受宋国的控制,灭了先公作为盟主的志气。” 公子元说:“如果这样,应当奉宫中的命令行事,这样才名正言顺。” 于是他们进宫向长卫姬禀告。长卫姬哭着说:“你们能为无亏报仇,我死也无憾了!” 随即命令召集无亏旧日的一班随从,再加上三位公子的党羽,一同抗拒世子。竖刁的手下也有心腹之人,想为他们的主子报仇,也来相助,分头守住临淄城的各个城门。国懿仲畏惧这四家的人多势众,便紧闭府门,不敢露面。

高虎对世子昭说:“无亏和竖刁虽然死了,但他们的余党还在,况且有三位公子带头,紧闭城门不让我们进去。如果想要进城,就必须交战,倘若战败,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不如还是去宋国求救,这才是上策。” 世子昭说:“一切听从国老的主张。” 高虎于是护送世子昭再次逃到宋国。宋襄公刚刚班师回到边境,就看到世子昭来了,十分惊讶,询问他的来意。高虎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他。襄公说:“这是我班师太早的缘故。世子放心,有我在,还愁进不了临淄吗?” 当即命令大将公孙固增加车马(先前有卫、曹、邾三国一起出兵,只用了二百辆兵车,如今独自出兵,增加到四百辆)。任命公子荡为先锋,华御事为后卫,自己亲自率领中军,护送世子,再次离开宋国边境,进入齐国郊外。此时有高虎在前面开路,把关的将士望见是高相国,立刻打开城门迎接,宋军一直逼近临淄城下安营扎寨。宋襄公见城门紧闭,便吩咐三军准备攻城器具。城内的公子商人对公子元、公子潘说:“宋军要是攻城,必然会惊动百姓。我们率领四家的人众,趁他们休息尚未安定,合力攻打。幸运的话能取胜固然好,不幸战败,就暂且各自设法避难,再做打算。总比死守在这里强,万一诸侯的军队都聚集过来,那可怎么办?” 公子元、公子潘觉得有道理。于是在这天夜里,打开城门,各自率领军队出来偷袭宋营。他们不知道宋军的虚实,只偷袭了先锋公子荡的前营。公子荡措手不及,弃寨而逃。中军大将公孙固听说前寨有失,急忙率领大军前来救援。后军华御事,同齐国老大夫高虎,也各自率领部下接应。双方混战,一直打到天亮。四家的党羽虽然人多,但各为其主,人心不齐,怎么能抵挡得住宋国的大军。当下混战了一夜,四家的人众被宋兵杀得七零八落。公子元担心世子昭回国后,自己会遭遇灾祸,趁着混乱带着几个心腹,逃到卫国避难去了。公子潘、公子商人收拾残兵败将进城。宋兵紧追其后,他们来不及关闭城门,崔夭为世子昭驾车,长驱直入。上卿国懿仲听说四家的军队被打散,世子已经进城,便聚集百官,同高虎一起拥立世子昭即位。就把这一年定为元年,这就是齐孝公。

齐孝公即位后,论功行赏,晋升崔夭为大夫。拿出大量的金银财宝,重重犒赏宋军。宋襄公在齐国边境停留了五天,才返回宋国。当时鲁僖公率领大军来救援无亏,听说孝公已经即位,便中途返回,从此鲁齐两国产生了嫌隙。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说公子潘和公子商人商议,把出兵抵抗的事情,都推到公子元身上。国、高两位老臣,心里明白是四家共同谋划,但为了让孝公消除怨恨,与大家修好,便只惩治了带头作乱的雍巫和竖刁二人的罪行,将他们的党羽全部诛杀,其他人都赦免不予追究。这年秋天八月,将齐桓公安葬在牛首堈之上,接连筑起三座大坟。把晏蛾儿葬在旁边,另外筑起一座小坟。又因为无亏和公子元的缘故,将长卫姬、少卫姬两宫的内侍和宫女,全部下令陪葬,死去的有好几百人。后来到了晋永嘉末年,天下大乱,有村民挖开齐桓公的坟墓,墓前有一个水银池,寒气刺鼻,人不敢进去,过了几天,寒气渐渐消散。于是村民牵着猛犬进入墓中,得到几十斛金蚕,还有珠襦玉匣、丝绸彩缎、兵器等,数不胜数,墓中的骸骨杂乱无章,都是殉葬的人。由此可知孝公当年安葬父亲的隆重。但这又有什么用呢!髯仙有诗写道:“疑冢三堆峻似山,金蚕玉匣出人间。从来厚蓄多遭发,薄葬须知不是悭。”

话分两头。却说宋襄公自从打败齐兵,送世子昭成为齐国国君,自认为立下了盖世奇功,便想号召诸侯,取代齐桓公成为盟主。又担心大国难以召集,便先邀约滕、曹、邾、鄫等小国,在曹国南部结盟。曹、邾两国国君到了之后,滕子婴齐才赶到。宋襄公不许婴齐参加结盟,把他囚禁在一个房间里。鄫君畏惧宋国的威势,也来赴会,但已经逾期两天了。宋襄公问群臣说:“我刚刚倡导结盟友好,鄫这样的小国,竟敢怠慢,迟到两天,不重重惩罚它,怎么能树立我的威望!” 大夫公子荡进言说:“从前齐桓公南征北讨,唯独没有征服东夷各部。您想要在中原树立威望,必须先征服东夷。想要征服东夷,必须利用鄫子。” 襄公问:“怎么利用他呢?” 公子荡说:“睢水边上,有个神灵能兴风雨。东夷人都立祠庙祭祀它,四季祭祀从不间断。您如果真的用鄫子作为祭品,祭祀睢水之神,不仅神灵会降福,让东夷人听说后,都认为您能对诸侯生杀予夺,谁能不畏惧而前来归服呢?然后借助东夷的力量,去征讨诸侯,霸业就可以成就了。” 上卿公子目夷劝谏说:“不行,不行!古时候小事都不用大的牲畜作为祭品,这是重视生命,何况是人呢?祭祀,是为了给人祈福。杀人来祈求人的福气,神灵肯定不会享用。况且国家有常规的祭祀,由宗伯掌管。睢水的河神,不过是个妖鬼罢了!这是夷人的习俗祭祀的,您也去祭祀,看不出您比夷人高明在哪里,又有谁会归服您呢?齐桓公主盟四十年,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存续,使断绝的世系得以延续,每年都对天下施予恩德。如今您才举行一次盟会,就杀戮诸侯去讨好妖神,我只看到诸侯会因为恐惧而背叛我们,没看到他们会归服。” 公子荡说:“子鱼(公子目夷字子鱼)的话错了!您谋求霸业的方式和齐桓公不同。齐桓公治理国家二十多年,然后才主盟,您能等吗?情况缓和时就用德政,情况紧急时就用威势,快慢的次序,不能不弄清楚。不与夷人亲近,夷人就会怀疑我们;不让诸侯畏惧,诸侯就会轻视我们。国内轻视,国外怀疑,怎么能成就霸业呢?从前武王砍下纣王的头,悬挂在太白旗上,从而得到天下。这是诸侯对天子的做法,对小国的国君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您一定要这么做。”宋襄公本心急于得到诸侯的拥护,便不听公子目夷的话,让邾文公抓住鄫子,将其杀死并烹煮,用来祭祀睢水之神。还派人召集东夷的君长,都来睢水参加祭祀。东夷人向来不习惯宋国的政令,没有一个人来。滕子婴齐大惊,派人用重金贿赂宋襄公,请求释放自己,宋襄公这才解除了对婴齐的囚禁。曹国大夫僖负羁对曹共公襄说:“宋国急躁又暴虐,这件事肯定不会成功,我们不如回去。” 曹共公便告辞回国,于是没有尽到主人的礼节。宋襄公发怒,派人责备他说:“古时候国君相见,有肉干、粮食、活牲口等礼物,来增进宾主之间的友好。我在您的国境上停留,已经不是一天了。三军将士,还不知道您的态度。希望您考虑一下!” 僖负羁回答说:“提供馆舍、赠送食物,这是朝聘的常规礼节。如今您因为公事来到我国南部边境,我急于应付,来不及考虑其他事情。现在您用主人的礼节来责备我,我的国君十分惭愧,希望您能原谅!” 曹共公于是回国。宋襄公大怒,传令调兵攻打曹国。公子目夷又劝谏说:“从前齐桓公盟会的足迹,遍布列国,赠送的礼物丰厚,收取的礼物微薄,不责备别人的施舍,不惩罚别人的不足,这是为了体谅别人的力量,体恤别人的感情。曹国缺乏礼节,对您并没有损害,何必用兵呢?” 宋襄公不听,派公子荡率领三百辆兵车,攻打曹国,包围了曹国的都城。僖负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防御,与公子荡相持了三个月,公子荡无法取胜。

这时,郑文公率先去朝拜楚国,约鲁、齐、陈、蔡四国的国君,与楚成王在齐国边境结盟。宋襄公听说后十分震惊。一来担心齐鲁两国中,或许会有倡导霸业的人,宋国无法与之竞争;二来又担心公子荡攻打曹国失利,挫伤锐气,被诸侯嘲笑,于是召回公子荡。曹共公也担心宋军再次来攻打,派人到宋国谢罪。从此宋曹两国又像当初一样和睦相处了。

话说宋襄公一门心思谋求霸主之位,眼见小国诸侯纷纷对自己不服,大国反倒与楚国结盟,心中又愤懑又焦急,便与公子荡商议对策。公子荡进言说:“当今的大国,没有比齐国和楚国更强的了。齐国虽是霸主之后,但国内纷争刚平定,国势尚未重振。楚国僭越称王,刚与中原各国互通往来,诸侯都惧怕它。您若不惜用谦卑的言辞、丰厚的财物,向楚国求助召集诸侯,楚国必定会答应。借助楚国的力量聚集诸侯,再凭借诸侯来压制楚国,这是眼下的权宜之计。” 公子目夷却劝谏道:“楚国要是已经掌控诸侯,怎会把诸侯让给我们?我们向楚国求助召集诸侯,楚国又怎会甘居我们之下?恐怕争端就此开启了!” 宋襄公却不以为然,当即命令公子荡带着厚礼前往楚国,求见楚成王。楚成王询问来意后,答应在第二年春天,在鹿上这个地方与宋襄公会面。公子荡回来向宋襄公禀报,宋襄公说:“鹿上是齐国的地盘,这事不能不告知齐侯。” 于是又派公子荡前往齐国访问,讲述楚王约定会面之事。齐孝公也答应了。此时是宋襄公十一年,即周襄王十二年。

第二年春正月,宋襄公率先抵达鹿上,修筑盟坛,等待齐、楚两国国君到来。二月上旬,齐孝公才到。宋襄公自认为有帮助齐孝公即位的功劳,见面时,脸上颇有居功自傲之色。齐孝公感激宋国的恩德,也尽到了做东的礼节。又过了二十多天,楚成王才到。宋、齐二君与楚成王相见时,按照爵位排序。楚国虽然僭越称王,但实际上是子爵。所以宋公排在首位,齐侯次之,楚子再次之。这是宋襄公定下的位次。到了会盟的日子,三人一同登上鹿上之坛,宋襄公毫不犹豫地以盟主自居,抢先握住牛耳进行歃血仪式,一点也不谦让。楚成王心中不高兴,但也勉强接受了歃血。宋襄公拱手说道:“我兹父(宋襄公名兹父)有幸身为先代之后,忝列周室宾客,虽然自知德薄力微,但私下里想恢复盟会之政。只是担心人心不齐,所以想借助二位国君的威望,在我国的盂地会合诸侯,时间定在秋八月。如果二位国君不嫌弃,能倡导并率领诸侯前来参加盟会,那我愿与各位世代结为兄弟之好。自殷商先王以下,都会感激二位国君的恩赐,又岂止是我一人呢?” 齐孝公拱手将话语权让给楚成王,楚成王也拱手谦让给齐孝公,二君互相推让,许久都没有结果。宋襄公说:“二位国君若不嫌弃我,那就一同签署盟书吧。” 于是拿出盟会的文书,没有先送给齐侯,而是先递给楚成王请他署名。齐孝公心中也很不痛快。楚成王举目浏览文书,上面叙述了会合诸侯、举行盟会的意图,效仿齐桓公举行不带兵车的 “衣裳之会”。文书末尾宋公已经先署名了。楚成王暗暗发笑,对宋襄公说:“诸侯您自己就能召集,何必借助我呢?” 宋襄公说:“郑国长期处于您的势力范围之下,而陈国、蔡国近来又与齐国结盟,如果不借助您的威望,我担心诸侯们会有不同意见。所以我才向贵国求助。” 楚成王说:“既然如此,那齐君应当先署名,然后轮到我就可以了。” 齐孝公说:“我对于宋国,就像处于贵国的势力范围之下,难以召集的是贵国的威严号令。” 楚王笑着署了名,然后把笔递给齐孝公。齐孝公说:“有楚国参与就不必有齐国。我历经万死才得以存活,幸运的是国家没有灭亡,能参与盟会已是荣幸,我又有什么重要的,何必玷污这盟书呢?” 坚决不肯署名。从齐孝公的心思来看,他是怪宋襄公先把盟书送给楚王求署名,看透了宋襄公重楚轻齐,所以才不署名。而宋襄公自认为对齐国有恩,却以为齐孝公说的是真心话,于是收起盟书保存起来。三位国君在鹿上又叙谈了几天,相互叮嘱后才分别。髯仙写诗感叹道:“诸侯原自属中华,何用纷纷乞楚家?错认同根成一树,谁知各自有丫叉?”楚成王回国后,将这件事告诉了令尹子文。子文说:“宋君太狂妄了!大王您为什么答应他召集诸侯会盟呢?” 楚王笑着说:“我想主宰中原的政事已经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如今宋公倡导举行不带兵车的会盟,我借此机会来会合诸侯,不也可以吗?” 大夫成得臣进言说:“宋公这个人好虚名而无实际才能,轻信他人且缺乏谋略,如果埋伏甲士劫持他,定能将他俘获。” 楚王说:“我正有此意。” 子文说:“答应人家会盟却又劫持他,人们会说楚国不讲信用,那还怎么让诸侯归服呢?” 成得臣说:“宋公乐于当盟主,必然有傲视诸侯之心。诸侯们还不熟悉宋国的政令,不会有人支持他。劫持他来展示楚国的威势,劫持后再释放他,又能显示楚国的恩德。诸侯们耻笑宋国无能,不归服楚国,还能归服谁呢?拘泥于小信用而丧失大功,这可不是好策略。” 子文上奏说:“子玉(成得臣字子玉)的计策,我比不上。” 楚王于是派成得臣、斗勃二人为将,各自挑选五百名勇士,进行操练,听候命令,预定好了劫持盟会的计策。具体细节不必详述,下文自然会提到。

再说宋襄公从鹿上回来,满脸喜色,对公子目夷说:“楚国已经答应帮我召集诸侯了。” 目夷劝谏道:“楚国是蛮夷之国,心思难以捉摸。您只是得到了他们的口头承诺,并未得到他们的真心支持。我担心您会被欺骗。” 宋襄公说:“子鱼你太多心了。我以忠信待人,别人怎么会忍心欺骗我呢?” 于是不听目夷的劝告,传发檄文召集诸侯。先派人在盂地筑起盟坛,修缮公馆,务必使其极尽华丽。仓库中储备了粮草,以供应各**马的食用费用。凡是奉献、犒劳的礼仪,都十分优厚,全都预先准备好了。到了秋七月,宋襄公准备乘车前往会盟之地。目夷又劝谏说:“楚国强大且不讲道义,请您带兵车前往。” 宋襄公说:“我与诸侯约定举行‘衣裳之会’,如果带兵车去,那就是自己订立约定,又自己破坏约定,日后还怎么取信于诸侯呢?” 目夷说:“您想用乘车来保全信义,那我请求在三里之外埋伏一百辆兵车,以防万一,怎么样?” 宋襄公说:“你带兵车,和我带兵车有什么区别?绝对不行!” 临行之时,宋襄公又担心目夷在国内起兵接应,坏了他的信义,于是要目夷一同前往。目夷说:“我也放心不下,正想一同前去。” 于是君臣一同来到会盟之处。楚、陈、蔡、许、曹、郑六国国君如期到达。只有齐孝公心中不痛快,鲁僖公没有与楚国往来,这两位国君没有来。宋襄公派迎宾人员迎接六国诸侯,分别安排他们在馆舍休息,迎宾人员回来报告说:“各国诸侯都乘坐乘车前来。楚王的侍从虽然众多,但也是乘车。” 宋襄公说:“我就知道楚国不会欺骗我!”

太史占卜了盟会的吉日,宋襄公命令传告各国。在会盟前几天,预先安排好了坛上的执事人员。这天凌晨五鼓时分,坛的上下都设置了庭燎,照得如同白昼。坛的旁边,另有休息的地方,宋襄公先前往那里等候。陈穆公谷、蔡庄公甲午、郑文公捷、许僖公业、曹共公襄五位诸侯陆续到达。众人等候了很久,天色将明时,楚成王熊恽才到。宋襄公暂且遵循做东的礼节,与楚成王相互作揖谦让了一番,然后分别从左右两阶登上盟坛。右边是宾客登坛的台阶,众诸侯不敢僭越楚成王,让他走在首位。成得臣、斗勃二位将领跟随其后,众诸侯也都有随行的臣子,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左边是主人登坛的台阶,只有宋襄公和公子目夷君臣二人。刚刚登阶的时候,还讲究宾主之礼,可登上盟坛之后,要陈列牲畜、歃血为盟,对天发誓,列名签署盟书,这时就要推举盟主为尊了。宋襄公指望楚王开口推举自己,便用目光示意他。楚王却低头不语。陈、蔡等国的诸侯面面相觑,没人敢先开口。宋襄公忍不住了,于是昂首而出,说道:“今日举行盟会,我想要复兴先代霸主齐桓公的旧业,尊崇周天子,安定百姓,停止战争,让天下共享太平之福,各位觉得如何?” 诸侯们还没来得及回应,楚王就挺身而出,说:“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盟主之位现在该归谁呢?” 宋襄公说:“有功劳的论功劳,没功劳的论爵位,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楚王说:“我称王已经很久了。宋国虽是上公,却难以排在王的前面,我就冒昧占先了。” 说罢便站在了第一个位次上。目夷扯了扯宋襄公的衣袖,示意他暂且忍耐,再想办法应对。宋襄公本以为盟主之位已稳操胜券,却在这关键时刻发生变故,怎能不恼怒。他强忍着一肚子气,不免言辞急切、脸色严厉地对楚王说:“我有幸凭借先代的福泽,忝居上公之位,天子也以宾客之礼相待。您说称王是僭越名号。怎么能用假王来压制真公呢?” 楚王说:“我既然是假王,那是谁叫我来这里的?” 宋襄公说:“您能来到这里,也是因为在鹿上事先有约定,并非我随意邀约。” 成得臣在一旁大声喝道:“今日之事,只问各位诸侯,是为楚国而来,还是为宋国而来?” 陈、蔡等国平素畏惧楚国,齐声说:“我们确实是奉楚王之命,不敢不来。” 楚王呵呵大笑,说:“宋君还有什么可说的?” 宋襄公见形势不妙,想要和楚王讲理,可楚王根本不理会道理;想要脱身,又没有一兵一卒保护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只见成得臣、斗勃脱去礼服,里面穿着厚重的铠甲,腰间各插着一面小红旗,他们将旗向坛下一招,那跟随楚王的众人,何止千人,一个个都脱去外衣,露出铠甲,手持暗器,如同蜂群、蚁群一般,飞奔上坛。各国诸侯都吓得魂飞魄散。成得臣先紧紧揪住宋襄公的两袖,与斗勃指挥众甲士,抢夺坛上陈设的玉帛、器皿等物品。一班执事人员四处逃窜。宋襄公见公子目夷紧紧跟在身旁,便低声对他说:“真后悔没听你的话,才落到如此地步。你赶快回去守卫国家,不要挂念我!” 目夷料想跟随在旁也无济于事,于是趁着混乱逃回宋国。不知道宋襄公将如何脱身,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