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四十三回 智宁俞假酖复卫 老烛武缒城说秦

话说周襄王接受诸侯朝见完毕后,便打算返回洛阳。众诸侯一直将襄王送出河阳的地界,随后晋文公命令先蔑将卫成公押送到京师。当时,卫成公身患微疾,晋文公派随行的医衍与卫成公一同前行,名义上是为卫成公看病,实际上是让医衍用毒酒害死卫成公,以此发泄心中的愤恨,并严厉告诫医衍:“若不尽心完成此事,定斩不赦!” 同时,晋文公又嘱咐先蔑:“此事要赶紧上心去办,办妥之后,你和医衍一同回来向我回话。”

襄王离开后,众诸侯尚未散去,晋文公说道:“寡人奉天子之命,有权主持征伐之事。如今许国一心归附楚国,与中原各国断绝往来。天子再次驾临,各位诸侯都忙于侍奉,许国离得这么近,却装作不知道,实在是太过怠慢。寡人希望能与各位一同前往许国问罪。” 众诸侯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您的命令。” 于是,以晋文公为主,齐、宋、鲁、蔡、陈、秦、莒、邾等八国诸侯,各自率领军队听从调遣,一同向颖阳进发。

唯有郑文公捷,原本是楚王的姻亲,因惧怕晋国才归附过来。但他见晋文公处置曹国、卫国的手段过于严苛,心中颇为不满。他暗自思忖:“晋侯流亡的时候,我也曾对他失礼。看他当初亲口答应恢复曹国、卫国,却至今不肯放手。如此心胸狭隘,恐怕也不会轻易忘记对郑国的怨恨。倒不如暂且与楚国保持联系,留条后路,日后若有患难,也能有个依靠。” 上卿叔詹见郑文公犹豫不决,似乎有背叛晋国的想法,便进谏道:“晋国已经接纳了郑国,国君您切不可怀有二心。一旦背叛,必定会获罪,且不会得到赦免。” 郑文公不听,对外宣称 “国内有疫病”,借口要举行祈祷仪式,便辞别晋国先行回国,还暗中派人向楚国通报:“晋侯厌恶许国亲近楚国,便驱使诸侯,打算前去问罪。寡君畏惧楚国的威严,不敢出兵相随,特此告知。” 许国得知有诸侯的军队前来,也赶忙派人向楚国求救。楚成王说:“我**队刚刚战败,先不要与晋国相争。等他们厌战之后,再去求和。” 于是,楚国没有出兵救援许国。诸侯的军队将颖阳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曹共公襄还被囚禁在五鹿城中,一直没有等到晋侯的赦免命令。他想找个能言善辩的人,去劝说晋侯。小臣侯獳主动请求,带着丰厚的财物前往。曹共公答应了他。侯獳听说诸侯都在许国,便径直赶到颖阳,想要拜见晋文公。恰好晋文公因操劳过度,染上寒疾,夜里梦见一个身着衣冠的鬼魂向他索要食物,他大声呵斥,将鬼魂赶走,可病情却愈发严重,卧床不起,正召来太卜郭偃,占问吉凶。侯獳便将一车金帛送给郭偃,把实情告诉了他,让他借鬼神之事,为曹国求情,还详细交代了该如何进言。郭偃收了贿赂,答应帮忙。

见到晋文公后,晋文公向郭偃讲述了自己的梦境。郭偃占卦,得到 “天泽” 之象,阴爻变为阳爻。他向晋文公献上卦辞:“阴极生阳,蛰虫开张;大赦天下,钟鼓堂堂。” 晋文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郭偃回答:“从卦象结合您的梦境来看,必定是有失去祭祀的鬼神,向您祈求赦免。” 晋文公说:“寡人在祭祀之事上,向来有增无减,从无荒废。况且鬼神有什么罪过,需要请求赦免呢?” 郭偃说:“依臣愚见,恐怕是曹国吧。曹国的始祖曹叔振铎,是文王的儿子。晋国的先君唐叔,是武王的儿子。从前齐桓公主持会盟,封立邢国、卫国这些异姓国家。如今您主持会盟,却灭掉曹国、卫国这些同姓国家。况且两国已经承蒙您答应恢复。践土之盟时,您恢复了卫国,却没有恢复曹国,同样的罪过却有不同的惩罚,导致振铎无人祭祀,他托梦给您,不也很合理吗?您若恢复曹伯的君位,安抚振铎的神灵,颁布宽仁的命令,享受钟鼓之乐,您的病又何足为患呢?” 这一番话,说得晋文公心中豁然开朗,感觉病情瞬间减轻了一半。当天,晋文公便派人到五鹿召回曹伯襄,让他回国复位,之前划给宋国的土地,也让宋国归还。曹伯襄重获自由,就像笼中的鸟儿重返云霄,槛中的猿猴重回山林。他立刻率领本**队,赶到颖阳,当面感谢晋侯复国之恩,随后协助众诸侯围攻许国。晋文公的病情也逐渐好转。许僖公见楚国的救兵迟迟未到,便双手反绑,口中衔着玉璧,到晋军军营中请求投降,还拿出大量金银财宝犒劳军队。晋文公于是与诸侯解除了对许国的围困,撤兵而去。

秦穆公在临别时,与晋文公相约:“日后若有战事,秦国出兵,晋国必定相助;晋国出兵,秦国也会相助,彼此同心协力,不能坐视不管。” 两位国君约定好后,便各自分路而走。晋文公在半路上,听说郑国派人再次与楚国通好,勃然大怒,当即想调转军队去讨伐郑国。赵衰劝谏道:“您的身体刚刚康复,不可过于操劳。况且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诸侯也都各自散去,不如暂且回国,休养生息一年,之后再做打算。” 晋文公这才作罢,班师回国。话分两头。再说周襄王回到京师,群臣纷纷前来拜见称贺。先蔑向襄王行稽首之礼,传达晋侯的命令,请求将卫成公交给司寇处置。当时,周公阅担任太宰,执掌朝政,他建议将卫成公囚禁在馆舍,让他反省。襄王说:“关在大牢里惩罚太重,安置在公馆又太轻。” 于是,在民间找了一间空房,另外设立囚室,将卫成公幽禁起来。襄王本想保全卫成公,只是因为晋文公对卫成公十分愤恨,又有先蔑监押,担心违背晋文公的意愿,所以将卫成公幽禁在别处,名义上是囚禁,实际上是给予他一定的宽待。宁俞紧紧跟随卫成公,无论起居都相伴左右,寸步不离。凡是饮食之类,宁俞必定亲自尝过,才让卫成公食用。

先蔑多次催促医衍动手,无奈宁俞防范严密,医衍根本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医衍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实情告诉宁俞:“晋君的强大和精明,您是知道的。有触犯他的必定诛杀,有怨恨他的必定报复。我这次前来,实在是奉命用毒酒行事,否则,我自身都将获罪。我打算想办法逃脱罪责,您就别管了。” 宁俞凑到医衍耳边说:“您既然推心置腹地告诉我,我怎敢不为您出谋划策呢?您的国君年事已高,不相信人的谋划,却迷信鬼神的旨意。最近听说曹君能获赦免,只是因为巫史的一句话。您若在毒酒里少放些毒药,然后假托鬼神之名,国君必定不会怪罪。我们国君会有薄礼相赠。” 医衍领会了宁俞的意思,便离开了。

宁俞以卫成公的名义,向医衍索要药酒治病,还暗中送给他一匣子宝玉。医衍告诉先蔑:“卫侯的死期到了!” 于是,他在小瓦盆里调好毒酒,里面毒药放得很少,又掺杂了其他药物,以混淆颜色。宁俞请求先尝,医衍假装不答应,强行逼迫卫成公喝下。卫成公刚喝下两三口,医衍突然瞪大眼睛,抬头看向庭院,接着大叫一声,倒地不起,口吐鲜血,昏迷过去,手中的瓦盆也掉在地上,毒酒洒了一地。宁俞故意大惊小怪,让左右将太医扶起。过了半晌,医衍才苏醒过来。宁俞问他原因,医衍说:“刚才灌酒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一个神人,身高一丈多,头大如斗,装束威严,从天而降,径直走进屋里。他说:‘奉唐叔之命,来救卫侯。’接着用金锤击落酒盆,吓得我魂魄都没了!” 卫成公也说自己看到的和医衍一样。宁俞假装发怒,说:“你竟然用毒酒害我国君,若不是神人相救,国君险些性命不保。我与你势不两立!” 说着便要冲上去与医衍搏斗,左右连忙上前劝解。先蔑听说此事,也急忙赶来查看,对宁俞说:“您的国君既然得到神灵庇佑,日后福泽深厚,我会向我们国君如实禀报。” 卫成公喝的毒酒药性很弱,剂量又少,因此中毒不深,只是略微有些不适,很快便痊愈了。先蔑和医衍回到晋国,将此事回复给晋文公。文公信以为真,赦免了医衍,没有将他诛杀。史臣为此写诗道:“酖酒何名毒卫侯?漫教医衍碎磁瓯。文公怒气虽如火,怎脱今朝宁武谋!”

再说鲁僖公原本与卫国世代友好,听闻医衍下毒却没能害死卫成公,晋文公也没有责怪医衍,便问臧孙辰:“卫侯还能恢复君位吗?” 臧孙辰回答:“能恢复。” 鲁僖公问:“何以见得?” 臧孙辰说:“大凡五刑的施行,重的用甲兵、斧钺,次一等的用刀锯、钻笮,最轻的用鞭扑。刑罚要么在原野上执行,要么在集市朝堂上公开,让百姓都清楚罪犯的罪行。如今晋侯对卫侯,不用刑罚却私下用毒酒;又不诛杀医衍,这是忌讳落下杀害卫侯的名声。卫侯没死,难道会在周国终老吗?若有诸侯求情,晋国必定会赦免卫侯。卫侯复国后,必定会更加亲近鲁国,诸侯们谁不会称赞鲁国的高义呢?” 鲁僖公听后十分高兴,派臧孙辰先将十双白璧献给周襄王,为卫国求情。襄王说:“这是晋侯的意思。若晋侯没有异议,我又怎会厌恶卫君呢?” 臧孙辰说:“寡君将派我向晋国求情,但没有天王的命令,下臣不敢擅自前往。” 襄王收下白璧,这显然是答应帮忙的意思。

臧孙辰随即前往晋国,见到晋文公,也献上十双白璧,说道:“寡君与卫国,如同兄弟一般。卫侯得罪了君侯,寡君坐立不安。如今听闻君侯已经释放曹伯,寡君愿献上微薄的财物,为卫君赎罪。” 晋文公说:“卫侯如今在京师,是天子的罪人,寡人怎敢擅自做主呢?” 臧孙辰说:“君侯代天子号令诸侯,您若赦免卫侯的罪过,与天子的命令又有何不同呢?” 先蔑也进言说:“鲁国与卫国亲近,您为了鲁国而释放卫侯,两国交好,一同归附晋国,对您有什么不利呢?” 晋文公答应了,立即命令先蔑再次与臧孙辰前往周国,一同向襄王求情。于是,襄王释放了卫成公,让他回国。

当时,元咺已经拥立公子瑕为国君,正在修缮城墙,加强防备,对人员出入检查得十分严格。卫成公担心回国时,元咺会发兵阻拦,便与宁俞秘密商议。宁俞说:“我听说周歂、冶仅因拥立公子瑕有功,却没能当上卿,心中心怀怨恨,这两人可以结为内应。我有个交情深厚的人,名叫孔达,他是宋国忠臣孔父的后代,胸中有谋略,周歂、冶仅二人也与孔父相识。若让孔达奉您的命令,用卿位引诱这两人,让他们杀掉元咺,其余的人便不足为惧了。” 卫成公说:“你替我秘密联系他们。若事情办成,卿位自然不会吝啬。”宁俞便派心腹之人四处散布消息:“卫侯虽然承蒙宽赦,但无颜回国,打算前往楚国避难。” 接着,宁俞拿出卫成公的亲笔书信,交给孔达作为凭证,让他私下结交周歂、冶仅二人,并详细说明了计划。周歂、冶仅商议道:“元咺每晚必定亲自巡城,我们在城门的隐蔽处设下伏兵,等他过来时突然袭击,将他刺死,然后杀入宫中,一并杀掉子瑕,清理宫廷,迎接卫侯,这样一来,功劳就没人能比得上我们了。” 两家各自召集家丁,埋伏妥当。

黄昏时分,元咺巡查到东门,只见周歂、冶仅二人一同前来迎接。元咺惊讶地问:“二位怎么在这儿?” 周歂说:“外面传言说原来的国君已经进入卫国境内,马上就到了。大夫您没听说吗?” 元咺惊愕地说:“这话从哪儿传来的?” 冶仅说:“听说宁大夫派人入城,约各位大臣前去迎接,大夫您打算怎么应对?” 元咺说:“这是谣言,不可轻信。况且国君之位已经确定,哪有再迎接原来国君的道理?” 周歂说:“大夫身为正卿,应当高瞻远瞩。如此大事,您却还不知道,要您有什么用!” 冶仅趁机一把抓住元咺的双手。元咺挣扎着想要逃脱,周歂拔出佩刀,大喝一声,当头砍去,一下子削掉了元咺半个天灵盖。伏兵顿时一拥而起,元咺的左右随从吓得纷纷逃窜。

周歂、冶仅率领家丁,沿途大声呼喊:“卫侯带领齐鲁的军队,已经集结在城外了!百姓们各自安心居家,不要慌乱!” 百姓们纷纷关门闭户。那些在朝为官的,此时也半信半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个个袖手旁观,静坐等待消息。周歂、冶仅二人杀入宫中。公子适正与弟弟子仪在宫中饮酒,听到外面有兵变,子仪拔剑出宫查看情况。他刚一出门,就遇到周歂,也被杀死。周歂、冶仅四处寻找公子适,却不见踪影。宫中乱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发现公子适已经投井自尽。周歂、冶仅将卫成公的手书张贴在朝堂上,召集百官,迎接卫成公入城复位。

后人评价宁武子,认为他能费尽心思帮助卫成公复位,可谓足智多谋。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若他能劝说卫成公将君位让给子瑕,子瑕得知卫成公回国,未必会派兵阻拦,或许还会退居臣子之位,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可宁武子却引导周歂、冶仅采取偷袭的手段,最终导致弑君叛逆之事发生,骨肉相残。虽说这与卫成公的刻薄寡恩有关,但宁武子也难辞其咎。有诗叹道:“前驱一矢正含冤,又迫新君赴井泉。终始贪残无谏阻,千秋空说宁俞贤。”

卫成公复位之后,选定日子祭祀太庙。他没有忘记之前的约定,封周歂和冶仅为卿,让他们穿上卿服,陪同自己在太庙祭祀。祭祀当天,凌晨五鼓时分,周歂登上马车先行出发。快要到达太庙门口时,他突然眼睛翻白,大声叫嚷起来:“周歂你这个鸡鸣狗盗的小人,猪狗不如的奸贼!我父子一心为国尽忠,你却贪图卿位的荣耀,害我性命。我父子含冤九泉,你却身着盛装陪祭,还挺快活!我拉你去见太叔和子瑕,看你还有什么话说?我是上大夫元咺!” 说完,他九窍流血,僵死在车中。冶仅随后赶到,见状大吃一惊,慌忙脱下卿服,借口自己受寒,匆忙返回。卫成公到达太庙后,只好改命宁俞和孔达陪同祭祀。回到朝堂时,冶仅辞去爵位的表章已经呈上。卫成公知道周歂死得蹊跷,便没有勉强冶仅接受卿位。不出一个月,冶仅也因病去世。可怜周歂和冶仅二人,仅仅为了贪图卿位,做下这等不义之事,一天的荣华富贵都没享受到,只落得被人千年唾骂,这不是愚蠢至极吗!卫成公认为宁俞有保护自己复位的功劳,打算任命他为上卿。宁俞谦让给孔达。于是,卫成公任命孔达为上卿,宁俞为亚卿。孔达为卫成公出谋划策,把元咺和公子瑕的死,全都推到已经死去的周歂和冶仅身上,还派使者前往晋国谢罪。晋侯对此也没有深究。

当时是周襄王十二年,晋军已经休养生息了一年多。一天,晋文公上朝时,对群臣说:“郑国人对我无礼的仇还没报,如今又背叛晋国,与楚国勾结。我想召集诸侯去问罪,你们觉得怎么样?” 先轸说:“诸侯们已经多次出征,太过劳累了。现在因为郑国的缘故,又要征调军队,这可不是安定中原的好办法。况且我们晋**队纪律严明,将士们都效命尽力,何必向外寻求帮助呢?” 晋文公说:“秦君临走时和我有约,一定会与我们共同出兵。” 先轸回答道:“郑国是中原的咽喉要地,所以齐桓公当年想要称霸天下,常常争夺郑国土地。现在如果让秦国一起讨伐郑国,秦国必定会争夺利益,不如只用我们本国的军队。” 晋文公说:“郑国离晋国近,离秦国远,秦国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于是,晋文公派人把出兵的日期告知秦国,约定在九月上旬,一同在郑国边境集结。晋文公出发时,带上了公子兰。公子兰是郑文公捷的庶弟,当年逃到晋国,在晋国担任大夫。晋文公即位后,公子兰在他身边尽心尽力,忠诚谨慎,所以晋文公很亲近他。这次带他出征,是想让他当向导。公子兰推辞说:“我听说‘君子即使身在他乡,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您要讨伐郑国,我不敢参与此事。” 晋文公称赞道:“你真是不忘本啊!” 于是,把公子兰留在东部边境,从这时起,晋文公就有了扶持公子兰成为郑国国君的想法。晋军进入郑国境内后,秦穆公也带着谋臣百里奚,大将孟明视,副将杞子、逢孙、杨孙等,率领二百辆兵车前来会合。两**队合兵一处,攻破了郑国的郊关,一直逼近曲洧,筑起长长的包围圈,把郑国团团围住。晋军驻扎在函陵,位于郑城的西边;秦军驻扎在泛南,位于郑城的东边。巡逻的士兵日夜巡查,郑国百姓连打柴都被阻断了。郑文公吓得手足无措。大夫叔詹进谏说:“秦晋两国合兵,来势汹汹,我们不能与他们硬拼。只要能找到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劝说秦公,让他退兵,秦国一撤兵,晋国就孤立无援了,也就不足为惧了。” 郑文公问:“谁可以去劝说秦公呢?” 叔詹回答:“佚之狐可以。” 郑文公便命令佚之狐去办此事。佚之狐却说:“我不行,我推荐一个人来代替我。这个人说起话来,口若悬河,能撼动山岳,只是因为年纪大了,一直没得到重用。主公如果给他加官进爵,派他去劝说,不怕秦公不听。” 郑文公问:“这个人是谁?” 佚之狐说:“他是考城人,名叫烛武,年过七十,在郑国担任圉正,历经三代君主都没有升迁。请主公以礼相待,派他前往!”

郑文公于是召见烛武。只见烛武眉毛胡须全白了,弯腰驼背,走路蹒跚,左右的人见状都忍不住偷笑。烛武拜见郑文公后,问道:“主公召老臣来,有什么事?” 郑文公说:“佚之狐说你口才过人,想劳烦你去劝说秦国退兵,事成之后,我将与你共同治理国家。” 烛武连忙拜谢推辞道:“我学识浅薄,才能笨拙,年轻力壮的时候,都没能建立什么功劳,何况如今年老体衰,筋疲力尽,说话都气喘吁吁,怎么能冒犯秦国国君,去说服拥有千军万马的他呢?” 郑文公说:“你为郑国效力三代,却一直没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封你为亚卿,你就勉强为我走一趟吧。” 佚之狐在一旁也劝说道:“大丈夫生不逢时,只能听天由命。现在国君了解先生,重用先生,先生可不能再推辞了。” 烛武这才接受命令,退了出去。

当时秦晋两国围城形势十分危急。烛武知道秦国在东边,晋国在西边,彼此照应不到。当天夜里,他让几个壮士用绳索把自己从东门放下去,径直奔向秦营。秦军将士阻拦他,不让他进去拜见秦穆公。烛武就在营外放声大哭。营中的官吏把他抓起来,带去见秦穆公。秦穆公问:“你是什么人?” 烛武说:“老臣是郑国的大夫烛武。” 秦穆公又问:“你哭什么?” 烛武说:“我哭郑国即将灭亡啊!” 秦穆公说:“郑国要灭亡了,你怎么跑到我的营寨外面来哭?” 烛武说:“老臣哭郑国,同时也是在哭秦国。郑国灭亡不足惜,可惜的是秦国啊!” 秦穆公大怒,呵斥道:“我们秦国有什么可惜的?你要是说得没道理,马上就砍了你的头!” 烛武面不改色,伸出两根手指,指东画西,说出了一番厉害关系。这一番话,真可谓: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

烛武说:“秦晋两国合兵攻打郑国,郑国灭亡是必然的了。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好处,老臣又怎敢多言?可实际上,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您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耗费钱财,去为别人效力呢?” 秦穆公问:“你说有害处,是什么道理?” 烛武说:“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晋国的西边,东西相距千里之遥。秦国东边隔着晋国,南边隔着周国,能越过周国和晋国,去占有郑国的土地吗?郑国就算灭亡了,一寸土地都归晋国所有,与秦国又有什么关系呢?秦晋两国相邻并立,势力不相上下。晋国越强大,秦国就越弱小。为别人兼并土地,却削弱自己的国家,有智慧的人不会这么做。况且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河外的五座城池,可他一回国就反悔了,这您是知道的。您对晋国的恩惠,已经延续好几代了,可曾见过晋国有分毫回报给您?晋侯自从复国以来,扩充军队,任命将领,每天都致力于兼并土地,增强国力。今天在东边拓展土地,灭亡了郑国,日后必定会想着在西边拓展,灾祸就会降临到秦国头上。您没听说过虞国和虢国的故事吗?晋国借虞国的路去灭掉虢国,回头就反过来攻打虞国。虞公不明智,帮助晋国,结果自己灭亡了,这难道不值得借鉴吗?您对晋国的恩惠靠不住,晋国对秦国的用心又难以捉摸。以您的贤明智慧,却甘愿陷入晋国的圈套,这就是我所说的‘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啊!”

秦穆公静静地听了很久,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频频点头说:“大夫说得有道理!” 百里奚进言说:“烛武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想离间我们两国的关系,您可不能听他的!” 烛武接着说:“您如果愿意现在就解除包围,我们郑国一定与您订立盟誓,抛弃楚国,归顺秦国。您如果有东边的事务,使者往来,所需物资都可以从郑国获取,郑国就如同您在外面的仓库一样。” 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和烛武歃血为盟,还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领,留下两千士兵帮助郑国戍守,没有告知晋国,就悄悄地班师回朝了。很快,就有侦察骑兵把这个消息报告到晋营。晋文公大怒,狐偃在一旁请求追击秦军。不知道晋文公是否听从,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