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六十回 智武子分军肆敌 逼阳城三将斗力

周简王十三年夏四月,楚共王采用右尹壬夫的计策,亲自统领大军,与郑成公一同讨伐宋国。他们以鱼石等五位大夫为向导,顺利攻下彭城。楚共王让鱼石等人占据彭城,并留下三百辆兵车,屯驻戍守此地。共王对这五位大夫说道:“晋国如今与吴国往来密切,与楚国作对,而彭城正是吴晋两国往来的必经之路。现今我留下重兵协助你们,主动出击能够夺取宋国的土地,防守也可截断吴晋之间的联系。你们应当尽心尽力,不要辜负我的嘱托!” 说完,共王便返回楚国。

这年冬天,宋成公派遣大夫老佐率领军队包围彭城。鱼石统领戍守的士兵迎战,却被老佐击败。楚国令尹婴齐听闻彭城被围,立即率兵前来救援。老佐仗着自己勇猛,轻视敌人,贸然深入楚军阵地,不幸中箭身亡。婴齐于是乘势进兵,侵犯宋国。宋成公大为惊恐,赶忙派右师华元前往晋国告急。韩厥对晋悼公进言说:“昔日晋文公成就霸业,就是从救援宋国开始的。如今晋国兴衰的关键,就在这一次行动,不可不全力以赴。” 晋悼公听后,立即大规模派遣使者,向诸侯各国征兵。他亲自统领大将韩厥、荀偃、栾黶等人,率先将军队驻扎在台谷。婴齐得知晋军大举来袭,便撤兵返回楚国。

周简王十四年,晋悼公率领宋国、鲁国、卫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等八国的军队,进军包围彭城。宋国大夫向戍让士兵登上了望车,朝着城上四面高声呼喊:“鱼石等人是背叛国君的逆贼,天理难容!如今晋国统领二十万大军,即将踏平这座孤城,让这里寸草不留。你们要是明白顺逆之理,为何不擒获这些逆贼前来投降?以免无辜百姓惨遭杀戮。” 如此反复呼喊了数遍,彭城的百姓听闻后,都知道鱼石理亏,于是打开城门,迎接晋军入城。当时楚国的戍守士兵虽然众多,但鱼石等人对他们不加体恤,士兵们都不肯为其效力。晋悼公入城后,楚国的戍卒纷纷逃散。韩厥擒获了鱼石,栾黶和荀偃擒获了鱼府,宋国的向戍擒获了向为人和向带,鲁国的仲孙蔑擒获了鳞朱,他们各自将俘虏押解到晋悼公处邀功。晋悼公下令将这五位大夫斩首,并将他们的族人安置在河东壶邱之地。随后,晋悼公便移师前往郑国,兴师问罪。楚国右尹壬夫侵犯宋国以救援郑国,诸侯的军队又返回救援宋国,之后各**队便各自散去,班师回国。

这一年,周简王驾崩,世子泄心即位,他就是周灵王。灵王从出生时起,嘴上就长有胡须,所以周人称他为髭王。髭王元年夏天,郑成公病重,他对上卿公子騑说:“楚王因为救援郑国的缘故,被箭射中眼睛,这份恩情我始终不敢忘怀。我死后,你们千万不要背叛楚国!” 嘱咐完后,郑成公便与世长辞。公子騑等人拥立世子髡顽即位,他就是郑僖公。

晋悼公因为郑国尚未归服,便在戚地大规模会合诸侯,共同商讨对策。鲁国大夫仲孙蔑献计说:“郑国地势险要之处,莫过于虎牢,而且它还是楚国与郑国相通的重要要道。如果能在此修筑城池,设置关卡,留下重兵逼迫郑国,郑国必定会归从。” 楚国的降将巫臣也献计道:“吴国与楚国一水相连,自从我当年出使吴国,与他们约定共同攻打楚国后,吴国人多次侵扰楚国的属地,楚人深受其苦。如今不如再派遣一位使者,引导吴国讨伐楚国,楚国东边受吴**队困扰,又怎能在北边与我们争夺郑国呢?” 晋悼公采纳了这两条计策。当时,齐灵公也派遣世子光,与上卿崔杼一同前来会盟,听从晋国的命令。晋悼公于是集合九路诸侯的兵力,大规模修筑虎牢城,增设了望台。大国抽调一千名士兵,小国抽调五百或三百名士兵,共同守卫此地。郑僖公果然心生恐惧,开始与晋国讲和。晋悼公这才率军返回。

此时,中军尉祁奚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请求告老还乡,辞去官职。晋悼公问道:“谁可以接替你的职位呢?” 祁奚回答说:“没有人比解狐更合适。” 晋悼公惊讶地说:“我听说解狐是你的仇人,为何要举荐他呢?” 祁奚回答道:“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并非问我的仇人是谁。” 晋悼公于是召见解狐,然而还没来得及任命官职,解狐就因病去世了。晋悼公又问:“除了解狐,还有其他人选吗?” 祁奚回答说:“其次就数祁午了。” 晋悼公疑惑地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奚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并非问我的儿子是谁。” 晋悼公接着说:“如今中军尉的副手羊舌职也去世了,你也帮我一并挑选合适的接替人选。” 祁奚回答说:“羊舌职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羊舌赤和羊舌肹,二人都很贤能,您可以任用他们。” 晋悼公听从了祁奚的建议,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副手。各位大夫对此无不心悦诚服。

话说回来,巫臣的儿子巫狐庸,奉晋悼公之命,前往吴国拜见吴王寿梦,请求吴国出兵讨伐楚国。寿梦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世子诸樊为将领,在江口整治军队。很快,就有谍报人员将此事传入楚国。楚国令尹婴齐上奏说:“吴国的军队从未踏入过楚国境内,如果这一次让他们入境,日后必定还会再来。倒不如我们提前出兵讨伐吴国。” 楚共王认为有理。婴齐于是大规模检阅水军,挑选出两万精锐士兵,从长江出发,突袭攻破鸠兹,随后便打算顺流而下。骁勇善战的将领邓廖进言说:“长江水流湍急,前进容易,后退却困难。小将我愿意率领一支军队先行,若能取胜就继续前进,即便失利也不至于大败。元帅可将军队驻扎在郝山矶,根据形势变化相机而动,这样便能万无一失。” 婴齐觉得这个计策不错,于是挑选出三百名身着组甲的士兵,三千名穿着练袍的士兵,这些人都身强力壮,一人能抵得上十人。他们乘坐大小船只共一百艘,随着一声炮响,船头朝着东方进发。很快,哨船就探知鸠兹失陷的消息,并报告给世子诸樊。诸樊说:“鸠兹既然已经失陷,楚军必定会乘胜东下,我们应当提前做好防备。” 于是,他派公子夷昧率领数十艘水军战船,在东西梁山诱敌;公子余祭则在采石港设下伏兵。邓廖的军队经过郝山矶时,望见梁山有吴国的兵船,便奋勇向前推进。夷昧稍作抵抗,就佯装战败,向东逃窜。邓廖追击过采石矶后,遭遇诸樊的大军,双方刚交战不到十几个回合,采石港中突然炮声震天,余祭的伏兵从后方夹击,前后箭矢如雨点般射来。邓廖面部中了三箭,却仍奋力拔箭继续战斗。夷昧乘坐着艨艟大舰赶到,舰上都是精选的勇士,他们手持大枪,奋力捣毁敌船,致使许多楚军船只倾覆沉没。邓廖最终力竭被擒,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楚军得以逃脱的,只有八十名身着组甲的士兵和三百名穿着练袍的士兵。

婴齐害怕获罪,本想隐瞒战败的消息,谎报战功。然而,吴世子诸樊乘胜反进兵袭击楚国,婴齐大败而归,鸠兹又重新回到吴国手中。婴齐羞愧愤懑,一病不起,还没回到郢都,便去世了。史臣为此写诗道:“乘车射御教吴人,从此东方起战尘。组甲成擒名将死,当年错着族巫臣。”

楚共王于是提拔右尹壬夫为令尹。壬夫生性贪婪卑鄙,向附属国索取贿赂。陈成公不堪忍受,于是派辕侨如前往晋国,表示愿意归服。晋悼公在鸡泽大规模会合诸侯,又在戚地再次会合诸侯。吴王寿梦也前来交好,中原各国的势力因此大振。楚共王因失去陈国而发怒,将罪责归咎于壬夫,将其处死。随后,共王任用自己的弟弟公子贞,字子囊,代为令尹。公子贞大规模检阅军队,出动五百辆兵车讨伐陈国。当时,陈成公午已经去世,世子弱即位,他就是陈哀公。陈哀公惧怕楚国的兵威,又重新归附楚国。晋悼公听闻此事后大怒,想要起兵与楚国争夺陈国。

就在这时,忽然传来消息,无终国国君嘉父派遣大夫孟乐来到晋国,献上一百张虎豹之皮。孟乐上奏说:“山戎各国,自从被齐桓公征服后,一直平安无事。近来因为燕国和秦国势力衰弱,山戎见中原没有霸主,又开始肆意侵扰。我们国君听闻晋君英明睿智,将继承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业,因此宣扬晋国的威望和德行,各戎族愿意接受盟约。所以我们国君派我前来告知,希望您能定夺。” 晋悼公召集各位将领商议,众人都说:“戎狄之人反复无常,不如出兵讨伐他们。昔日齐桓公成就霸业,就是先平定山戎,后征讨荆楚,正是因为戎狄豺狼成性,不用武力威慑就无法制服他们。” 只有司马魏绛说:“不可。如今诸侯刚刚会合,大业尚未完成,如果兴兵讨伐戎狄,楚国必定会乘虚而入,诸侯也会背叛晋国,转而朝拜楚国。戎狄就如同禽兽,而诸侯则如同兄弟。如今为了得到禽兽而失去兄弟,这可不是好计策。” 晋悼公问道:“戎狄可以与之讲和吗?” 魏绛回答说:“与戎狄讲和有五大好处:戎狄与晋国相邻,他们的土地广阔空旷,轻视土地而看重财物,我们用财物交换土地,可以拓展国土,这是好处之一;戎狄停止侵扰掠夺,边境百姓能够安心耕种,这是好处之二;用仁德安抚远方的戎狄,无需劳师动众,这是好处之三;戎狄归服晋国,周边各国都会受到震动,诸侯也会畏惧顺服,这是好处之四;我们没有了北方的后顾之忧,就可以专心对付南方,这是好处之五。有这五大好处,您为何不答应讲和呢?” 晋悼公听后十分高兴,当即任命魏绛为与戎狄讲和的使者。魏绛与孟乐一同先前往无终国,与国王嘉父商议妥当。嘉父于是召集山戎各国,一同来到无终,歃血为盟:“如今晋侯继承霸主之位,主持中原盟会,各戎族愿意接受约束,扞卫北方,不侵犯、不背叛,各自守护安宁的疆土。如有违背盟约,天地不容!” 各戎族接受盟约后,都十分欢喜,纷纷将当地的特产献给魏绛,魏绛却分毫不取。各戎族见状,相互说道:“上国的使臣,竟然如此廉洁!” 对魏绛倍加敬重。魏绛带着盟约回国,向晋悼公复命,晋悼公十分满意。

此时,楚国令尹公子贞已经占领陈国,又转而移兵讨伐郑国。由于虎牢有重兵戍守,楚军没有走汜水这条路,而是从许国朝着颍水方向进发。郑僖公髡顽十分恐惧,召集六卿共同商议对策。这六卿分别是:公子騑,字子驷;公子发,字子国;公子嘉,字子孔,这三位都是郑穆公的儿子,对于郑僖公来说,是叔祖辈;公孙辄,字子耳,是公子去疾的儿子;公孙虿,字子蟜,是公子偃的儿子;公孙舍之,字子展,是公子喜的儿子,这三位都是郑穆公的孙子,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卿,对于郑僖公来说,是叔辈。(这六位卿大夫在郑国位高权重,长期执掌国政。)郑僖公髡顽心高气傲,对他们不太礼遇,因此君臣之间矛盾不断,积怨很深。上卿公子騑与僖公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在这次会议上,郑僖公主张坚守郑国,等待晋国救援。公子騑却开口说道:“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我们不如归从楚国。” 郑僖公反问道:“归从楚国,那晋国的军队来了,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公子騑回答说:“晋国和楚国,谁会真正怜惜我们呢?我们又何必在两国之间做出选择?谁强大我们就侍奉谁。今后,我们准备好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帛,在境外等待。楚国来,我们就与楚国结盟;晋国来,我们就与晋国结盟。两国相争,必有一方会屈服。等强弱分明后,我们选择强大的一方来庇护百姓,不也可以吗?” 郑僖公没有采纳他的计策,说道:“按照子驷你的说法,郑国岂不是每天都要准备结盟,永无安宁之日了!” 僖公打算派遣使者向晋国求援。然而,各位大夫害怕违背公子騑的意愿,没有人愿意前往。郑僖公一气之下,决定亲自前往,当晚便住在驿舍。公子騑指使门客埋伏在驿舍,刺杀了郑僖公,对外谎称僖公暴病身亡。随后,公子騑拥立僖公的弟弟嘉为国君,他就是郑简公。公子騑派人向楚国报告说:“归从晋国都是髡顽的主意,如今髡顽已死,我们愿意听从楚国的盟约,请求罢兵!” 楚国公子贞接受了郑国的盟约,撤兵而去。

晋悼公听闻郑国又归从楚国,便向各位大夫询问:“如今陈国和郑国都背叛了我们,我们应该先讨伐哪个国家呢?” 荀罃回答说:“陈国弱小,地处偏远,对于晋国霸业的成败影响不大。而郑国是中原的枢纽,自古以来想要成就霸业,必须先使郑国归服。宁可失去十个陈国,也不能失去一个郑国。” 韩厥说:“子羽(荀罃)见识高明,决断英明,能够平定郑国的,必定是他。我年事已高,才智衰退,愿意将中军元帅的职位让给他。” 晋悼公没有答应,韩厥坚持请求,晋悼公最终只好同意。韩厥告老还乡,辞去官职,荀罃于是接替他成为中军元帅,统领大军讨伐郑国。晋军抵达虎牢,郑国人请求结盟,荀罃答应了他们。等到晋军班师回朝,楚共王亲自率军讨伐郑国,郑国再次与楚国讲和,楚国得胜而归。

晋悼公十分恼怒,向各位大夫问道:“郑国人反复无常,我们的军队一到,他们就归从;军队一撤,他们又背叛。如今想要让郑国坚定地归附我们,应该用什么计策呢?” 荀罃献计说:“晋国之所以无法收服郑国,是因为楚国与我们争夺得太过激烈。如今想要收服郑国,必须先使楚国疲惫,而要使楚国疲惫,就必须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 晋悼公问:“什么是‘以逸待劳’的策略呢?” 荀罃回答说:“军队不能频繁调动,频繁调动就会疲惫;诸侯不能屡次劳烦,屡次劳烦他们就会心生怨恨。内部疲惫,外部又有诸侯怨恨,在这种情况下抵御楚国,我不认为我们能够取胜。我请求将四军的兵力分成三部分,将各国的军队也进行合理搭配。每次只出动一军,轮流交替。楚国进攻,我们就撤退;楚国撤退,我们就进军。用我们的一军,牵制楚国的全军。他们求战不得,求休息也不得。我们不会有士兵战死沙场的危险,而他们却要遭受长途奔波的劳苦。我们能够频繁前往,他们却不能频繁前来。如此一来,楚国就会疲惫不堪,郑国也能够稳固地归附我们。” 晋悼公称赞道:“此计甚妙!” 当即命令荀罃在曲梁整治军队,将四军分为三部分,确定了轮流交替的制度。

荀罃登上将坛,发布命令。坛上竖起一面杏黄色的大旗,上面写着 “中军元帅智”(他原本姓荀,为何却写 “智” 字呢?因为荀罃和荀偃叔侄同为大将,军中同姓,容易混淆。荀罃的父亲荀首受封于智地,荀偃的父亲荀庚在晋国设立三行军队时,曾担任中行将军,因此又用智氏、中行氏来加以区分。从这时起,荀罃被称为智罃,荀偃被称为中行偃,这样军中的人员关系就不会混乱了。这都是荀罃制定的规矩。)坛下分立三军:第一军,由上军元帅荀偃统领,副将是韩起,鲁国、曹国、邾国三国的军队跟随其后,中军副将范匄负责接应;第二军,由下军元帅栾黶统领,副将士鲂,齐国、滕国、薛国三国的军队跟随,中军上大夫魏颉负责接应;第三军,由新军元帅赵武统领,副将魏相,宋国、卫国、郳国三国的军队跟随,中军下大夫荀会负责接应。

荀罃下达命令:第一次由上军出征,第二次派下军出征,第三次则新军出征。中军的兵将负责分配接应,如此循环往复。只要能取得郑国的盟约回来复命,就算立下功劳,严禁与楚**队交战。公子杨干,是晋悼公的同母弟弟,年仅十九岁,刚被任命为中军戎御之职。他血气方刚,尚未经历过战阵。听闻要整顿军队讨伐郑国,他摩拳擦掌,满心期待能独自率领一队人马,立刻奔赴前线厮杀。然而,他见荀罃并未点他出征,心中那股锐气实在按捺不住,便主动请缨担任先锋,发誓愿拼死效力。荀罃说道:“我如今制定的分军计策,重点在于速进速退,不以战胜为目的。兵力分派已经确定,小将军虽然勇猛,却用不上。” 杨干再三坚决请求,荀罃无奈,只好说:“既然小将军坚持,那就暂且在荀大夫部下接应新军。” 杨干又说:“新军被安排在第三次出征,我等不及,请求拨到第一军部下。” 荀罃没有答应。杨干自恃是晋侯的亲弟弟,竟然擅自率领本部的车卒,自成一队,排列在中军副将范匄的后面。司马魏绛奉将军之令整顿军队行伍,看到杨干不按次序排列队伍,当即敲响战鼓,向众人宣告:“杨干故意违抗将令,扰乱行伍秩序,按照军法本应斩首。但念在他是晋侯的亲弟弟,暂且将他的车夫斩首,以此严肃军政。” 随即命令军校将杨干的御车之人擒获斩首,并将首级悬挂在将坛之下,军中顿时一片肃然。

杨干平日里骄横惯了,肆意妄为,根本不懂军法。看到自己的车夫被杀,吓得魂飞魄散,既十分害怕,又觉得无比羞愧和恼怒。他当下驾车冲出军营,径直跑到晋悼公面前,哭着拜倒在地,哭诉魏绛如何欺负他,让他在众将面前颜面尽失。晋悼公心疼弟弟,来不及详细了解情况,顿时勃然大怒,说道:“魏绛羞辱我的弟弟,就如同羞辱我一样。必须杀了魏绛,绝不能放过他!” 于是召见中军尉副羊舌职,让他去捉拿魏绛。

羊舌职进宫拜见晋悼公,说道:“魏绛是个坚守志节的人,遇事不逃避困难,有罪也不逃避刑罚。等军务结束,他必定会主动前来谢罪,无需我去捉拿。” 没过一会儿,魏绛果然来了,他右手持剑,左手拿着书信,准备入朝等待治罪。来到午门时,魏绛听说晋悼公要派人来抓自己,便将书信交给仆人,让他呈奏给晋悼公,自己则准备自刎。就在这时,只见两位官员气喘吁吁地跑来,原来是下军副将士鲂和主侯大夫张老。他们见魏绛要自刎,急忙夺下他的剑,说道:“我们听说司马入朝,想必是因为杨公子的事情,所以急忙赶来,想一起向主公禀明情况。不知司马为何要如此轻生?” 魏绛便将晋侯召见羊舌大夫的事情告诉了他们。二人说:“这是国家公事,司马执法公正无私,何必自我了断?不必让仆人上书,我们愿意代为启奏。” 于是三人一同来到宫门,士鲂和张老先进去求见晋悼公,并呈上魏绛的书信。

晋悼公打开书信阅读,上面大致写道:“主公不嫌弃臣无能,让臣担任中军司马之职。臣听闻,三军的命运系于元帅,元帅的权威在于命令。有令不遵,有命不行,这正是河曲之战无功而返、邲城之战导致失败的原因。臣处决不服从命令的人,是在尽司马的职责。臣自知冒犯了主公的弟弟,罪该万死!请求在主公身旁自刎,以彰显主公重视亲情的情谊。”

晋悼公读完书信,急忙问士鲂和张老:“魏绛在哪里?” 士鲂等人回答说:“魏绛害怕获罪想要自杀,我们极力劝阻,他现在正在宫门等待治罪!” 晋悼公听后,惊恐地站起身,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就走出宫门,握住魏绛的手说:“我之前说的话,是出于兄弟之情;而你所做的,是为了军旅之事。我没能教导好弟弟,让他触犯了军刑,过错在我,与你无关,你赶紧回去任职。” 羊舌职在一旁大声说道:“主公已经饶恕魏绛无罪,魏绛应当退下!” 魏绛于是叩谢晋悼公不杀之恩。羊舌职与士鲂、张老同时跪地叩首,祝贺道:“主公拥有如此奉公守法的臣子,何愁霸业不能成就?” 四人辞别晋悼公,一同出朝。晋悼公回宫后,大骂杨干:“你不懂礼法,差点让我犯下大错,杀害我的爱将!” 随后派内侍将杨干押送到公族大夫韩无忌那里,学习礼法三个月,才允许他进宫相见。杨干满脸羞愧,心情郁闷地离开了。髯翁为此写诗道:“军法无亲敢乱行,中军司马面如霜;悼公伯志方磨励,肯使忠臣剑下亡?”

荀罃确定了分军的命令,正要出兵讨伐郑国,这时廷臣传来消息:“宋国有文书送来。” 晋悼公接过阅览,原来是楚国和郑国联合,多次兴兵侵犯宋国边境,把逼阳作为进攻宋国的通道,宋国因此前来告急。上军元帅荀偃请求说:“楚国得到陈国和郑国后又侵犯宋国,意在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逼阳是楚国讨伐宋国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先兴兵攻打逼阳,可一鼓作气将其攻克。之前彭城之围,宋国的向戍立有功劳,可将逼阳封给他作为附庸,让他截断楚国的通道,这也是一条计策。” 荀罃说:“逼阳虽然是个小城,但城墙十分坚固,如果围攻却攻不下来,必定会被诸侯嘲笑。” 中军副将士匄说:“彭城之战时,我们讨伐郑国,楚国就侵犯宋国来救援。虎牢之战时,我们平定郑国,楚国又侵犯宋国来报复。如今想要收服郑国,必须先为稳固宋国谋划,荀偃的话有道理。” 荀罃问:“你们二人能确定逼阳一定可以被灭掉吗?” 荀偃和士匄异口同声地回答:“都包在我们二人身上。如果不能成功,甘愿接受军令处罚!” 晋悼公说:“有荀偃倡导,士匄协助,还怕事情办不成吗?” 于是派出第一军前往攻打逼阳,鲁国、曹国、邾国三国也都派兵跟随。

逼阳大夫妘斑献上一计:“鲁**队驻扎在北门,我们假装打开城门出战,他们的军队必然会入城进攻。等他们进入一半时,放下悬门截断他们。鲁**队战败,那么曹国和邾国必然会害怕,晋**队的锐气也会受挫。” 逼阳子采纳了这个计策。鲁国将领孟孙蔑率领他的部将叔梁纥、秦堇父、狄虒弥等人攻打北门,只见悬门没有关闭,秦堇父和狄虒弥仗着勇猛率先冲入,叔梁纥紧跟其后。忽然听到城上 “豁喇” 一声,悬门朝着叔梁纥的头顶放了下来。叔梁纥立即把手中的兵器扔到地上,双手轻轻一托,竟将悬门稳稳地举了起来。这时,后军敲响了收兵的金锣。秦堇父和狄虒弥二位将领担心后队发生变故,急忙转身退回。城内鼓角齐鸣,妘斑率领大队人马,在后面追赶。他们望见一个大汉用手托着悬门,放鲁军将士出去,妘斑大为惊骇,心想:“这悬门从上面放下来,没有千斤力气,怎么能抬得住?如果冲出去,他再把悬门放下,那可就危险了!” 于是暂且停车观望。叔梁纥等晋军全部退尽,大声喊道:“鲁国有名的上将叔梁纥在此!有人想出城的,趁我还没放手,赶快出去!” 城中无人敢回应。妘斑弯弓搭箭,正要射叔梁纥,叔梁纥双手一掀,顺势将悬门撒开,悬门便落回闸口。叔梁纥回到本营,对秦堇父和狄虒弥说:“二位将军的性命,悬在我这两只手腕上啊。” 秦堇父说:“要不是鸣金收兵,我们已经杀入逼阳城,立下大功了。” 狄虒弥说:“就看明天,我要独自攻打逼阳,让大家见识一下鲁国人的本事。”

到了第二天,孟孙蔑整顿队伍,向城上挑战,每一百人为一队。狄虒弥说:“我不需要别人帮忙,只我一个人就可以独自带领一队。” 于是他取来一个大车轮,用坚固的铠甲蒙在上面,紧紧地捆绑好,左手拿着当作盾牌,右手握着大戟,跳跃着前进,速度如飞。逼阳城上的守军,望见鲁国将领展示勇力,便在城下悬挂起一块布,喊道:“我拉你们登城,谁敢上来,才见真勇。” 话还没说完,鲁**队中一员将领应声而出:“有什么不敢的!” 这位将领便是秦堇父。他伸手抓住布,左右交替用力,不一会儿就攀爬到了城堞。逼阳人用刀割断了布,秦堇父从半空中重重地摔了下来。逼阳城高数仞,如果是别人,这一摔,即使不死,也会身受重伤。但秦堇父却好像全然没有感觉。城上又垂下布来,问道:“还敢再登吗?” 秦堇父又回应道:“有什么不敢的!” 他借助布的力量,再次腾身而上。又被逼阳人割断布,再次重重地摔在地上。他刚爬起来,城上的布又垂了下来,问道:“还敢不敢?” 秦堇父声音愈发洪亮,回答道:“不敢就不算好汉!” 又像之前一样拉住布往上爬。逼阳人见秦堇父两次坠落又两次攀爬,毫无畏惧之色,顿时慌了神。急忙割布时,秦堇父已经抓住一个人,朝着城下一扔,把那人摔了个半死。秦堇父也随着布坠下,反而朝着城上喊道:“你们还敢悬布吗?” 城上回应道:“已经知道将军神勇,不敢再悬布了。” 秦堇父于是取来三段割断的布,向各队展示,众人无不惊叹咋舌。孟孙蔑感叹道:“《诗经》说‘有力如虎’,这三位将领足以担当此评价!”

妘斑见鲁国将领如此凶猛,一个比一个厉害,便不敢出战,吩咐军民竭尽全力坚守城池。各军从夏四月丙寅日开始围城,到五月庚寅日,一共二十四天,攻城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而守城的军队却仍然精力充沛。忽然天降大雨,平地积水三尺,军中人心惶惶,惊恐不安。荀偃和士匄担心水患引发变故,一同来到中军,向荀罃禀报,想要请求班师回朝。不知荀罃是否会听从他们的请求,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