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九回 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咸阳市五牛分商鞅

话说庞涓与太子申起兵讨伐韩国,行军路过外黄时,有个平民徐生求见太子。太子问道:“先生屈尊来见我,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 徐生说:“太子此次出征,是为了讨伐韩国。我这儿有百战百胜的策略,太子想听听吗?” 太子申说:“这正是我乐意听闻的。” 徐生说:“太子您想想,自己的财富能超过魏国,地位能超过魏王吗?” 太子申说:“没有能超过的了!” 徐生说:“如今太子亲自率军攻打韩国,就算幸运取胜,财富也超不过魏国,地位也超不过魏王;万一失败了,那该怎么办呢?没有失败的隐患,却有称王的荣耀,这就是我所说的百战百胜之术。” 太子申说:“说得好!我听从先生的教导,马上班师回朝。” 徐生说:“太子虽然认同我的话,但肯定不会这么做。就好比一人烹煮食物,众人都想分一杯羹。如今想从太子这儿获利的人太多了,太子即便想回师,又有谁会听从呢?” 徐生说完便告辞离开了。

太子申下令准备班师,庞涓却说:“大王把三军托付给太子,还没见胜负就匆忙班师,这和战败有什么区别?” 众将领也都不想空手而归。太子申无法自己做决定,于是继续率军前进,直逼韩国都城。韩哀侯派人向齐国告急,请求齐国出兵救援。

齐宣王召集众多大臣,询问道:“救韩国和不救韩国,哪个做法对呢?” 相国驺忌说:“韩国和魏国相互争斗,这是邻国的幸事,不如不救。” 田忌和田婴都说:“如果魏国战胜韩国,那灾祸必然会殃及齐国,救韩国才是正确的。” 唯独孙膑沉默不语。宣王问:“军师一言不发,难道救与不救这两个策略都不对吗?” 孙膑回答说:“是的。魏国自恃强大,前年攻打赵国,今年又攻打韩国,他们心里难道会一时忘记齐国吗?如果不救,就是放弃韩国来增强魏国,所以说不救不对。魏国刚攻打韩国,韩国还没有疲惫,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战争,韩国享受安宁,而我们遭受危险,所以说救也不对。” 宣王问:“那该怎么办?” 孙膑回答说:“为大王考虑,应该答应韩国一定会救援,让他们安心。韩国知道有齐国救援,必然会全力抵抗魏国,魏国也必然会全力攻打韩国。我们等魏国疲惫了,再慢慢率军前往,攻打疲惫的魏国来保全危急的韩国,这样用力少而功效大,难道不比前两个策略好吗?” 宣王鼓掌称赞:“好。” 于是答应韩国使者,说:“齐国的救兵很快就到。”

韩昭侯非常高兴,于是全力抵抗魏国。前后交锋五六次,韩国都没有取胜,又派使者前往齐国,催促救兵。齐国再次任用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领五百辆战车去救韩国。田忌又想直接前往韩国,孙膑说:“不行,不行!我们之前救赵国,都没有到赵国去,如今救韩国,怎么能去韩国呢?” 田忌问:“军师的意思,打算怎么做?” 孙膑说:“化解纷争的办法,在于攻打敌人必定要救援的地方。如今的计策,只有直接攻打魏国都城。”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于是命令三军一起向魏国进发。

庞涓接连击败韩**队,即将逼近韩国新都时,突然接到本国警报,说:“齐**队又侵犯魏国边境,希望元帅赶紧班师!” 庞涓大惊,立刻传令从韩国撤兵回魏国,韩**队也没有追击。孙膑知道庞涓即将到来,对田忌说:“三晋的士兵向来勇猛而轻视齐国,齐国被称为怯懦之国,善于作战的人会根据这种形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去争利的,会使上将受挫;急行军五十里去争利的,军队只有一半能按时到达。’我们的军队深入魏国境内,应该伪装出弱小的样子来引诱他们。” 田忌问:“怎么引诱他们呢?” 孙膑说:“今天我们设置十万个灶,明天后天逐渐减少,他们看到军灶突然减少,必然会认为我们的士兵胆怯逃跑,逃亡的人超过一半,就会日夜兼程来追逐利益。他们的士气必然骄傲,兵力必然疲惫,我们就能用计策战胜他们。”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

再说庞涓的军队向西南行进,他心里想着韩**队屡次战败,正好可以继续进攻,却被齐国人干扰,破坏了他的成功,心中十分愤怒。等到了魏国境内,得知齐**队已经离开了。看到齐**队留下的安营痕迹,地方非常宽广,派人清点军灶,足足有十万个,庞涓惊讶地说:“齐**队竟然这么多,不可轻视!” 第二天又到了前一天的营地,查看军灶只剩下五万多个,第三天,军灶只剩下三万个。庞涓高兴地拍手说:“这是魏王的洪福啊!” 太子申问:“军师还没看到敌人的情况,为什么这么高兴?” 庞涓回答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国人向来怯懦,如今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已经超过一半了,他们还敢拿起武器与我们对抗吗?” 太子申说:“齐国人多狡诈,军师一定要格外小心。” 庞涓说:“田忌他们这次是自己来送死,我虽然不才,但愿意生擒田忌等人,来洗刷桂陵之战的耻辱。” 当下传令:挑选精锐士兵两万人,与太子申分为两队,日夜兼程,步兵都留在后面,让庞葱率领缓慢前进。孙膑时刻派人打探庞涓的消息,回报说:“魏**队已经过了沙鹿山,不分昼夜,兼程前进。” 孙膑屈指计算路程,傍晚必定到达马陵。那马陵道在两山中间,溪谷幽深狭窄,适合设伏。道路旁边树木茂密,孙膑只挑选了一棵特别粗大的树留下,其余的树都砍倒,横七竖八地堆在路上,阻塞道路。然后把那棵大树向东的树干砍白,用黑煤写上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上面还横着写了四个字:“军师孙示。” 命令部将袁达和独孤陈,各挑选五千名弓弩手,埋伏在左右两边,吩咐说:“只要看到树下有火光,就一起放箭。” 又命令田婴率领一万士兵,在离马陵三里的地方埋伏,只等魏**队过去,就从后面截杀。安排妥当后,孙膑自己和田忌率领军队远远地驻扎,准备接应。

再说庞涓一路打听,得知齐**队离得不远,恨不得一步追上,只顾催促行军。来到马陵道时,正好日落西山,当时是十月下旬,又没有月色。前军回报:“有砍倒的树木堵塞道路,难以前进。” 庞涓呵斥道:“这是齐**队怕我们追击,所以设下这个计策。” 正想指挥士兵搬开木头开路,忽然抬头看见树上砍白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字迹,但天色昏暗看不清楚。他命令士兵取火照明。众士兵一起点起火来。庞涓在火光下看得清清楚楚,大惊说:“我中了被砍去双脚的孙膑的计了!” 急忙命令士兵:“赶快撤退!” 话还没说完,袁达和独孤陈两支伏兵,看到火光,万箭齐发。箭像暴雨一样射来,士兵大乱。庞涓身负重伤,料想无法逃脱,叹息说:“我恨自己没有杀了这个被砍去双脚的人,才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于是抽出佩剑自刎而死。庞英也中箭身亡。被射死的士兵不计其数。史官有诗写道:

昔日伪书奸似鬼,今宵伏弩妙如神;

相交须是怀忠信,莫学庞涓自陨身!

从前庞涓下山时,鬼谷先生曾说:“你一定会因为欺骗别人的事,反过来被别人欺骗。” 庞涓用假书信的手段,欺骗孙膑并砍去他的双脚,如今也受到孙膑的欺骗,中了减灶之计。鬼谷先生还说:“遇马而瘁。” 庞涓果然死在马陵。算起来庞涓在魏国做官到身死,刚好十二年,正应了马兜铃花开十二朵的预兆。由此可见鬼谷先生的占卜,细微之处都能应验,神妙莫测。

当时太子申在后面的队伍,听说前军失利,慌忙扎营不敢前进。没想到田婴的军队,反而从后面杀来,魏国士兵心惊胆战,无人敢战,各自四散逃命。太子申势单力薄,被田婴生擒,绑在车里。田忌和孙膑率领大军前来接应,杀得魏**队尸横遍野,各种兵器都被齐国缴获。田婴献上太子申立功,袁达和独孤陈献上庞涓父子的尸首立功。孙膑亲手砍下庞涓的头颅,挂在车头上。齐**队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当晚太子申害怕受辱,也自刎而死。孙膑不禁叹息。

大军行进到沙鹿山,正好遇到庞葱率领的步兵,孙膑让人挑起庞涓的头颅给他们看,庞葱的步兵不战而溃。庞葱下车叩头请求饶命,田忌想一并杀了他。孙膑说:“作恶的只有庞涓一人,他的儿子都无罪,何况他的侄子呢?” 于是把太子申和庞英的尸体交给庞葱,让他回去告诉魏王:“赶紧上表朝贡,不然齐**队再来,国家就保不住了。” 庞葱连连答应着离开了。(这是周显王二十八年发生的事。)

田忌等人班师回朝,齐宣王非常高兴,设宴犒劳,亲自为田忌、田婴、孙膑敬酒。相国驺忌,想到自己以前私下接受魏国贿赂,想要陷害田忌的事,心里不免愧疚,于是称病重,派人交还相印。齐宣王于是任命田忌为相国,田婴为将军,孙膑依旧担任军师,还加封了大的城邑。孙膑坚决推辞不接受。他亲手抄录祖父孙武的《兵书》十三篇,献给宣王说:“我作为一个受过刑罚的人,承蒙您破格任用,如今上能报答主上的恩情,下能报个人的仇怨,我的心愿已经满足了。我所学的都在这本书里,留下我也没什么用,希望能有一片闲山,作为我养老的地方!” 宣王留不住他,于是把石闾之山封给他。孙膑在山里住了一年多,一天晚上突然不见了,有人说鬼谷先生度他出世了。这是后话。武成王庙有《孙子赞》写道:

孙子知兵,翻为盗憎;刖足衔冤,坐筹运能。

救韩攻魏,雪耻扬灵;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再说齐宣王把庞涓的头颅悬挂在国门示众,以彰显国威。派人向诸侯报捷,诸侯无不震惊恐惧。韩国和赵国的国君,尤其感激齐国的救兵之恩,亲自前来朝贺。宣王想和韩国、赵国合兵攻打魏国,魏惠王非常害怕,也派使者前来求和,并请求到齐国朝拜。齐宣王约请三晋的国君,一同在博望城相会,韩国、赵国、魏国没有敢违抗的。三位国君同时前来朝见,齐国在天下声名大噪。宣王于是自恃强大,沉迷于酒色,在城内修筑雪宫,用来设宴作乐。在郊外开辟四十里作为苑囿,用来打猎。又听信一些文学游说之士的话,在稷门设立左右讲室,聚集了数千游客(其中像驺衍、田骈、接舆、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赐予宅第,封为上大夫),每天只知道高谈阔论,不务实际政务。宠臣王欢等人掌握大权,田忌多次劝谏,宣王都不听,田忌最终郁郁而死。

一天,宣王在雪宫设宴,大肆陈列女乐。忽然有一个妇人,额头宽阔,眼睛深陷,鼻子高耸,喉咙粗大,驼背肥颈,手指修长,脚很大,头发像秋草一样,皮肤黝黑如漆,穿着破旧的衣服,从外面走进来,声称 “想见齐王”。武王拦住她问:“你这个丑妇人是谁,竟敢来见大王!” 丑妇说:“我是齐国无盐人,复姓钟离,名春,四十多岁了,还没嫁出去。听说大王在离宫游玩设宴,特地来求见,希望能进入后宫,做些洒扫的活儿。” 左右的人都捂着嘴笑着说:“这真是天下脸皮最厚的女子!” 于是奏报给宣王。宣王召她进来。群臣中陪宴的人,看到她的丑陋模样,也都忍不住发笑。

宣王问:“我宫中妃嫔侍女已经齐备,如今你这个妇人容貌丑陋,乡里都容不下你,却以平民身份想求见大国之君,难道有什么特殊才能吗?” 钟离春回答说:“我没有特殊才能,只有隐语之术。” 宣王说:“你试着施展隐语之术,为我猜猜看。如果说得不对,就斩首。” 钟离春于是瞪大双眼,露出牙齿,多次举手,拍着膝盖呼喊:“危险啊,危险啊!” 宣王不明白她的意思,问群臣,群臣也没人能回答。宣王说:“钟离春,到前面来,给我说明白。” 钟离春叩头说:“大王赦免我的死罪,我才敢说。” 宣王说:“赦免你无罪。” 钟离春说:“我瞪大双眼,是替大王看烽火的变化;露出牙齿,是替大王惩治拒绝进谏的嘴巴;举手,是替大王赶走谗佞的臣子;拍膝盖,是替大王拆除游玩设宴的高台。”

宣王大怒说:“我哪有这四点过失?你这个村妇胡说八道!” 喝令将她斩首。钟离春说:“请让我说明大王的四点过失,然后再受刑。我听说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不久就会出兵函谷关,与齐国争胜,齐国必定首先遭受祸患,大王国内没有良将,边境防备逐渐松弛,所以我替大王瞪大双眼看。我听说‘国君有直言劝谏的臣子,国家不会灭亡;父亲有直言劝谏的儿子,家庭不会衰败。’大王对内沉迷女色,对外荒废国政,拒绝接纳忠谏之士,我露出牙齿就是为了让大王接受劝谏。而且王欢等人阿谀奉承,窃取高位,驺衍等人高谈阔论,空洞无物,大王却信任任用这些人,我担心他们会耽误国家大事,所以举手为大王赶走他们。大王修筑宫殿苑囿,建造台榭池塘,耗尽民力,虚耗国家赋税,所以我拍膝盖为大王拆除。大王这四点过失,危险得像堆积起来的蛋,却只图眼前的安逸,不顾及将来的祸患。我冒着死罪进言,如果大王能采纳,我死也无憾!”

宣王叹息说:“如果没有钟离氏的话,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当天就停止宴会,用车子载着钟离春回宫,立她为正后。钟离春推辞说:“大王不采纳我的话,要我有什么用?” 于是宣王开始招贤纳士,疏远宠臣佞臣,遣散稷下的游说之士,任命田婴为相国,聘请邹国人孟轲为上宾,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宣王还把无盐邑封给钟离春的家人,称钟离春为无盐君。这都是后话了。

话说这事儿得分两头来讲。秦国相国卫鞅听闻庞涓战死,便对秦孝公说道:“秦国和魏国是相邻的国家,对于秦国而言,魏国就如同人腹心的疾病。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这种势不两立的局势再明显不过了。如今魏国刚被齐国打得大败,诸侯纷纷背叛它。我们可以趁这个时机讨伐魏国,魏国难以支撑,必然会向东迁徙。之后秦国凭借山河的险固,向东控制诸侯,这可是成就帝王大业的契机啊!” 秦孝公觉得很有道理,便任命卫鞅为大将,公子少官为副将,率领五万大军讨伐魏国。军队从咸阳出发,一路向东进发,警报很快传到了西河。西河守臣朱仓的告急文书,一天之内就送来了三份。

魏惠王急忙召集众多大臣,商议抵御秦国的计策。公子卬进言说:“卫鞅以前在魏国时,和我关系很好,我曾经向大王举荐过他,可大王没有采纳。如今我愿意领兵前往,先去和他讲和。要是他不答应,我们就坚守城池,再向韩国和赵国求救。” 大臣们都称赞这个策略。魏惠王于是任命公子卬为大将,也率领五万大军,前去救援西河,进驻吴城。(这吴城是吴起驻守西河时修筑的,用来抵御秦国,非常坚固,易于防守。)

公子卬正打算写信,派人前往秦**营与卫鞅沟通,希望他能撤兵。这时,守城将士来报告说:“现在有秦国相国派来的人送书信,就在城外。” 公子卬让人用绳子把送信人从城墙上拉上来,打开书信一看,上面写道:我起初与公子您相处得极为融洽,情同骨肉。如今我们各自侍奉自己的君主,成为两国的将领,怎么忍心兴兵作战,让两国百姓生灵涂炭呢?我心里想着与公子您约定,双方都撤去兵车,脱下盔甲,以和平的会面形式,在玉泉山相聚,痛饮一番后各自罢兵,避免两国百姓遭受苦难,也能让千秋万代之后的人,称赞我们两人的交情如同管仲和鲍叔牙那般深厚。公子如果愿意依从,还望告知会面日期!

公子卬读完信后十分高兴,说:“我的想法正和这一样。” 于是热情款待使者,并回了一封信:

相国没有忘记往日的情谊,效仿齐桓公当年的做法,以和平会面替代战争,让秦魏两国的百姓安宁,彰显如管鲍般的情谊,这正是我的心愿。三天之内,就等相国确定日期,我定当听从安排。

卫鞅收到回信后,欣喜地说:“我的计策要成功了!” 他再次派人进城确定日期,并表示:“秦**队的前营已经撤离,先行打发回去了,只等与元帅会面后,就拔营全部撤离。” 同时,他还送了旱藕和麝香给公子卬,说:“这两样东西是秦国特产,旱藕对人有益,麝香能够辟邪,略表旧日情谊,愿我们永远交好。” 公子卬以为卫鞅真心对自己好,越发相信他没有别的企图,便回信表示感谢。

卫鞅暗中假传军令,让前营全部撤离,公子少官率领军队先行出发。他又悄悄吩咐,一路上对外声称是打猎获取食物,在狐岐山、白雀山等地分散埋伏,约定在当天午后未时,一齐赶到玉泉山下,只等山上放炮为信号,就立刻杀出来,把来人全部捉拿,不许放走一个。

到了约定的日子,一大早,卫鞅就先派人进城通报:“相国已经先前往玉泉山等候,随行人员不超过三百人。” 公子卬对此深信不疑,也带着装着酒食的轻便车子,以及一支乐工队伍,乘车前往赴会,人数与卫鞅的随行人员相当。卫鞅在山下迎接。公子卬见对方人少,而且没有携带兵器,便毫无疑虑。双方见面后,各自叙说往日的交情,以及如今两国通和的意愿。魏国的随从人员,个个都很欢喜。两边都摆好了酒席,公子卬作为主人,先为卫鞅敬酒。三次敬酒,三次回敬,还演奏了三次音乐。

卫鞅让军吏在席间报时,随即下令撤去魏国的筵席,改用秦国的酒食。两个侍酒的,都是秦国有名的勇士,一个叫乌获,能举起千钧重物;一个叫任鄙,徒手就能与虎豹搏斗。卫鞅刚举起第一杯酒相劝,便用眼神示意左右,随即在山顶上放起一声号炮,山下也放炮回应,声音震动山谷。公子卬大惊,问道:“这炮声从何而来?相国莫不是在欺骗我?” 卫鞅笑着说:“暂时欺骗一次,还请见谅!” 公子卬心慌意乱,想要逃跑,却被乌获紧紧抓住,动弹不得。任鄙指挥左右士兵捉拿其他人。公子少官率领军士,扣押了车辆、人员等,真是滴水不漏。

卫鞅吩咐把公子卬押上囚车,先送回秦国报捷。又把俘获的随行人员松绑,赐酒给他们压惊,仍旧让他们乘坐原来的车辆,告诉他们:“你们就说主帅赴会回来了,骗开城门,会有重赏;要是不听从,立刻斩首!” 那些随行人员都是小人物,谁不怕死,全都答应了。于是让乌获假扮成公子卬坐在车中,任鄙装作护送使臣,跟在单车后面。城上的守军认出是自己人,立刻打开城门。这两位勇将立刻动手,一拳一脚就把城门打得粉碎,城门再也关不上,上前阻拦的军士都被打倒。背后卫鞅亲自率领大军,飞速赶来。城中军民四处逃窜,卫鞅放纵军士乱杀一阵,于是占领了吴城。

朱仓得知主帅被俘虏,估计西河难以坚守,便弃城逃走。卫鞅长驱直入,直逼安邑。魏惠王非常害怕,派大夫龙贾前往秦**营求和。卫鞅说:“魏王当初不能重用我,所以我才到秦国为官。承蒙秦王尊我为卿相,给我万钟俸禄,如今又把兵权交给我,如果不灭掉魏国,就辜负了秦王的重托。” 龙贾说:“我听说‘良鸟留恋旧林,良臣怀念旧主。’魏王虽然没能重用您,但那毕竟是您的父母之邦,您怎么能没有感情呢?” 卫鞅沉思了许久,对龙贾说:“如果要我撤兵,除非把河西之地全部割让给秦国才行。” 龙贾只得答应,回去向魏惠王奏明。魏惠王听从了这个建议,立即让龙贾捧着河西地图,献给秦**队求和。卫鞅接过地图,接受了土地,凯旋而归。公子卬也归降了秦国。

魏惠王觉得安邑离秦国太近,难以防守,于是把都城迁到了大梁,从此魏国被称为梁国。

秦孝公嘉奖卫鞅的功劳,封他为列侯,把之前夺取的魏国土地中,商于等十五座城邑作为卫鞅的食邑,号称商君。后世就称他为商鞅。商鞅谢恩回到府邸,对家臣说:“我本是卫国的旁支子弟,带着谋略来到秦国,为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如今又为秦国夺得魏国七百里土地,受封十五座城邑,大丈夫得志,也算是到了极致。” 宾客们纷纷齐声祝贺。这时,有一位门客厉声走上前说:“千人唯唯诺诺,不如一个人直言相谏。你们都在商君门下,怎么能进献谄媚之言,让主公陷入不利境地呢?” 众人一看,原来是上客赵良。商鞅说:“先生说众人谄媚,那你说说我治理秦国,和五羖大夫相比,谁更贤能?” 赵良说:“五羖大夫担任秦穆公相国的时候,三次拥立晋国国君,兼并了二十个国家,让他的君主成为西戎的霸主。他自己生活简朴,暑天不张伞盖,劳累时也不乘车,去世的时候,百姓悲痛哭泣,如同失去了父母。如今您担任秦国相国八年,法令虽然得以施行,但刑罚太过残酷,百姓只看到了威严,没感受到恩德,只知道利益,不懂得道义。太子怨恨您惩罚了他的老师,对您恨之入骨,民间的父兄子弟,也长久心怀怨恨。一旦秦君去世,您的危险就如同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您还能贪恋商于的富贵,自夸为大丈夫吗?您为什么不举荐贤人来接替自己,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这样或许还能保全自己。” 商鞅听后,默默不乐。

五个月后,秦孝公生病去世。群臣拥立太子驷即位,这就是惠文公。商鞅自认为是先朝旧臣,出入朝廷时态度傲慢。公子虔当初被商鞅割去鼻子,一直怀恨在心,此时便和公孙贾一同向惠文公上奏说:“我们听说‘大臣权势太重,国家就危险;君主身边的人权势太重,君主自身就危险。’商鞅制定法律治理秦国,秦国虽然治理得不错,但是无论妇人还是小孩,都说这是商君的法律,而不说这是秦国的法律。如今他又受封十五座城邑,位尊权重,日后必定会谋反。” 惠文公说:“我早就痛恨这个家伙了!只是因为他是先王的臣子,谋反的迹象还不明显,所以暂且容忍他。” 于是派使者收回商鞅的相印,让他退回到商于。

商鞅辞别朝廷,备好车马出城,他的仪仗队伍,如同诸侯一般。百官都来送行,朝廷官署都空了。公子虔和公孙贾暗中告诉惠文公:“商君不知悔改,僭越地使用王者的礼仪规制,如果他回到商于,必然会谋反。” 甘龙和杜挚也证实了这件事。惠文公大怒,立即命令公孙贾率领三千武士,追赶商鞅,砍下他的头颅回来复命。

公孙贾领命出朝。当时百姓对商君积怨已久,大街小巷都是怨言。一听说公孙贾带兵去追赶商鞅,纷纷攘臂相随,跟从的人何止数千。商鞅的车队出城已经一百多里,忽然听到后面喊声震天,派人去探听,回报说:“朝廷发兵追赶来了。” 商鞅大惊,知道是新王对自己不满,恐怕难逃灾祸,急忙脱下官服下车,扮成普通士卒逃亡。

他逃到函谷关时,天色将晚,便前往旅店投宿。店主索要身份证明,商鞅说没有。店主说:“商君制定的法律,不许收留没有身份证明的人,违反的人要一并斩首!我可不敢收留您。” 商鞅叹息道:“我制定的这个法律,竟然害了自己。” 于是连夜赶路,混出了函谷关,径直逃往魏国。

魏惠王怨恨商鞅诱捕公子卬,割走了魏国的河西之地,于是想要囚禁商鞅,把他献给秦国。商鞅又逃回商于,打算起兵攻打秦国,却被公孙贾追到并抓住。惠文公历数他的罪行,吩咐把商鞅押到闹市,用五头牛车将他分尸。百姓争着吃他的肉,不一会儿就吃光了。接着又把他的家族全部灭掉。可怜商鞅变法革新,让秦国富强起来,如今却遭受车裂之祸,这难道不是过于严苛带来的报应吗?(这是周显王三十一年发生的事。)髯翁有诗叹道:

商于封邑未经年,五路分尸亦可怜!

惨刻从来凶报至,劝君熟读《省刑》篇。

自从商鞅死后,百姓们在道路上载歌载舞,如同卸下了沉重的负担。六国听说这件事,也都相互庆贺。甘龙和杜挚之前被革职,如今都官复原职。惠文公任命公孙衍为相国。公孙衍劝说惠文公向西吞并巴蜀,称王来号令天下,要求列国全都像魏国那样割地作为见面礼,如果有不服从的,就发兵讨伐。惠文公于是称王,派使者通告列国,都要割地来祝贺。诸侯们都犹豫不决。只有楚威王熊商,任用昭阳为相,刚刚打败越**队,杀死越王无疆,占领了越国全部土地,地广兵强,与秦国为敌。秦国使者来到楚国,被楚王叱责后离开。

于是,洛阳的苏秦带着 “兼并” 的策略,前去游说秦王。不知道苏秦是如何游说秦王的,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