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 第142章 买几件冷兵器玩玩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第142章 买几件冷兵器玩玩

作者:恭禧发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17:30:52 来源:书海阁

从里屋拿出几条烟塞给刘方圆,然后爷几个把剩下的十来坛酒搬上马车。

老太太几人坐上另外两辆马车去了南锣鼓巷,王景辉用自行车驮着刘正华跟在后面。

刘平安和老妈张兰英说了声,让大家先过去,他在这边等着酒楼的伙计过来拿盘子。

看着众人离去,回到院子里转了一圈,看了眼手表,直接出了大门。

一路溜溜达达的来到打磨厂胡同,他准备买几把冷兵器,做刀剑铺生意的主要集中在这一带。

再过些年,这些店铺都要合并改行,不是做工艺刀剑就是改行做菜刀剪子。

比如有名的“宝刀衡”,1958年公私合营后并入京城刀剪厂,改行做菜刀和剪子去了,直到1995年才改回老本行。

走在大街上,东瞅瞅西瞧瞧,路两边时不时传出“叮!叮”打铁的声音。

不一会就来到庆义公军刀铺,这家铺子专造花枪,军刀、腰刀,刘平安走了进去。

店里也没什么客人,柜台上有个小老头,还有几个小伙计在货架上摆放着兵器。

“这位客官您想要买些什么?”小老头看到有客人进店,笑着问道。

“我想定制几把苗刀,不知贵店能不能做?”刘平安笑着说道。

小老头怔了一下,笑道:“没问题,不过您要长刀还是短刀?”

苗刀因刀身修长如禾苗,因而故名苗刀,这种刀有两种尺寸,一种是五尺,一种是三尺七寸,兼有刀、枪二兵器之特点,可单手或双手使用。

当然以前没有这种叫法,民国时期的沧州武术家刘玉春,将古代这类长度120--160CM,刀身形似禾苗的刀统称苗刀,这是北洋政府官方认可的命名。

刘平安更喜欢长刀,回道:“长刀吧,给我来上五把,然后砍刀再来上五把,还有练功用的大枪也来上十杆,长度大概在3.5到4米之间。

这些要用上好的材质,算一下多少钱?”

现在民间连热兵器都还没禁,城外黑市就有卖的,当然你如果在大街上开枪的话那就另说了,自己买几件冷兵器问题不大。

小老头走到柜台,拿起算盘,吧嗒吧嗒的算了起来,说道:“刀用精钢,大枪就用稠木吧,总共两百八十万。

不过客官,您订的这些刀要现打造,十天后才能取。”

《长枪解》中有述:“枪杆,稠木第一,合木稍软次之,白蜡杆更次之。”

稠木性能不易开裂,弹力强,真正用枪的大师大多都是用这个,至于白蜡杆那是给新手入门用的。

不过这些玩意那么贵吗?总共买了二十件,平均下来一件相当于十四万了。

现在所谓的精钢,不知道和后世菜刀的材质比起来哪个会更好,刘平安狐疑的看了他一眼:“老板这价格......”

看出刘平安的疑惑,小老头倒也没在意,笑呵呵道:“客官您就放心吧,本店童叟无欺,再怎么说我们庆义公也是老字号了。

就比如大枪的枪杆吧,都是用桐油反复泡过几遍,然后用麻绳缠绕刷上大漆,工艺十分的繁琐,所以比一般店铺卖的要贵。”

“成吧,先去看枪杆吧。”如果真像小老头说的,倒也对的起这个价格。

“客官,您后面请。”

几人来到后堂,地方大概有个四五十平米,一排排的木头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兵器,其中几排货架上是各种长短、粗细不一的枪杆,小老头从木架上,抽出一根递给刘平安。

刘平安接过来看了下,尾端稍粗,大概在五、六公分左右,正适合他这种大个子。

确实也如老头所说,做工比较精湛,桐油泡过还刷了大漆,接着又试了下硬度和弹性,都比较不错。

刘平安痛快的付了一半定金,等定制的刀做好后,在把剩下的钱给结清。

让店家送货上门,把枪杆和开过刃的枪头搬上平板车,小老头又带了些工具,到家之后在让他负责给组装好。

回到小院,看着小老头忙活,其中一杆没让他安装枪头,以后住在95号院的时候练枪会用到。

顺手抄起一杆组装好的大枪,试了试手感,还不错,加上枪头重量大概在十斤左右。

练习大枪,先从端枪开始,练好了端枪再练扎枪,后面更是要练拧、拿、挑、弹、崩、豁、戳、抖、点、缠、挡等等。

这大枪练好了确实牛逼,清朝八极拳创始人之一的吴钟拿着一杆大枪三进三出南少林,民国时期的神枪李书文更是打遍整个四九城。

手上有本形意拳经,刘平安想看看自己能把里面的枪术练到什么境界。

小老头很快把其余的枪头也组装好了,刘平安丢给他一包烟,然后把他送出门外。

回到院中,把地上的大枪全部收进空间。

等了片刻,泰丰楼的小伙计才过来把食盒拿走。

在院里转了一圈,把大门锁上后,便去了南锣鼓巷。

第二天早上,天气开始转阴,中午就飘起了小雪。

一家人关上屋门,吃着中午饭。

桌上一盆炖菜,几盘下酒的卤肉,吃饭到时候还是老样子,王涛时不时的挨上一巴掌,这货就立即把筷子上的肉,夹到老太太碗里。

老太太摸着他的头,乐的直笑。

吃好饭的刘平安放下碗筷,说道:“奶奶,这天也冷起来了,您还是搬到我那边去住吧。”

刘年氏还没来的急回话,就被啃着饼子的刘秀娥给打断了:“大栅栏那边太远了,晚上我在平义那屋再加个炉子,这样就能暖和上不少。”

刘平安笑道:“大姑,你误会了,我是说让老太太搬到95号院,那边也有炕。”

刘正华在一旁赞同道:“我看行,吃饭的时候再过来就是了。城里哪都好,就是没炕,我说秀娥,你们家怎么不砌个炕?”

刘秀娥白了他一眼,没好气道:“以前屋子少,在砌上炕就更没地方了,虽说后来平安又给买了两间,但都住习惯了,也就没在砌。

在说那时候也穷,烧炕的话,一冬天多花不少煤钱,不像咱们老家可以去山上砍柴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