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 第183章 拜把子大哥来了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第183章 拜把子大哥来了

作者:恭禧发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17:30:52 来源:书海阁

刘平安不好意思的问道:“老哥,你找我有事儿?”

“当然有了,你拜把子大哥来京城了,他不知道你家住哪里,就让我带个话,咱们晚上一起去丰泽园聚聚。”王世襄快速的说道。

这拜把子大哥自从四六年一别,已经有五个年头没联系过了,也不知道他的《相声段集》有没有整理好。

在这五年当中刘平安知道张寿臣也来过京城几次,他每次来都是拜访相声界的同行,拜访完又急匆匆的赶回津门整理其材料,加上自己在上学,两人的时间很难碰到一起。

对于张寿臣的到来,刘平安有点意外还带有一点小惊喜,掏出华子递给王世襄一根,便继续问道:“王老哥,我这大哥来京城做什么?”

“你不知道?他大徒弟去北面战场慰问演出的时候牺牲了,张兄这次过来是参加追悼会的。”王世襄抽了口烟,有些惋惜的说道。

刘平安也有些伤感,常宝坤(坤堃同音)虽然只见过两次面,但是印象比较深刻,说话风趣幽默,对自己这个便宜师叔还算尊重。

1951年3月12日,常宝坤随第一届赴北方战场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并任演出大队副队长 ,4月23日正在沙里院慰问部队时,遭遇镁军飞机狂轰滥炸疯狂扫射,不幸牺牲,年仅29岁。

津门在5月15日举行了公祭,5月18日举行出殡仪式,京城这边在6月2日,举行了赴朝慰问演出时牺牲的廖享禄、常宝坤、程树棠、王利高四位烈士的追悼会。

刘平安收回伤感,点了一根烟道:“王老哥,你先送我回院,我带两坛好酒过去,到时候咱俩陪我大哥喝点。”

“上车。”

刘平安搭腿坐在后座上,王世襄费劲的蹬起自行车往四合院方向骑去。

两人回到四合院又喝了会茶,到了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每人单手抱上一坛酒,骑着自行车就去了丰泽园。

走进丰泽园的包厢,把酒放到桌上,刘平安从挎包里拿出一盒茶叶,和王世襄一起来到后厨。

“平安来了。”

“又是过来看康师傅的吧,他在那边睡着呢。”

刘平安和后厨的大师傅小师傅们都很熟悉,一路散着烟,一路不停的打着招呼。

“康老哥,休息呢?”刘平安晃醒了在躺椅上小睡的康文明,把茶叶塞给了他。

“畅安兄、平安,怎么?你俩晚上有场。”康文明伸了伸懒腰,打着哈欠坐了起来。

“康兄一言中的,晚上招待一个津门来的朋友,梅大师也过来,您可要拿出看家的本事来啊。”王世襄笑着说道。

“什么?梅大师也来?那您擎好吧,绝对不会让你畅安兄落了面。”康文明吃惊了一下,梅大师来他们丰泽园的次数可不多,往上倒腾还得是几年前的事了。

“畅安兄、平安,我就不招待你俩了,我们后厨也该准备起来了。”

康文明随即头一转对着旁边不远处闲聊的小师傅喊道:“毛四、六子你们几个别侃大山了,赶紧把晚上的食材收拾出来。”

“康老哥您忙着,我俩去楼上的包间了。”

刘平安和王世襄一起回到了包间,边喝茶边等张寿臣的到来。

等到四点多的时候,张寿臣满脸憔悴的带着刘宝睿、于士徳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侯宝琳,刘宝瑞手里还提着个小箱子。

刘平安连忙起身走了过去,抱了抱张寿臣:“老哥,节哀!”

张寿臣深深的叹了口气,红着双眼哽咽道:“我的小蘑菇命苦,九岁跟我学艺,我俩相处二十年情同父子,谁承想会走那么早,他才二十九岁啊!”

“小师叔!”

“小师叔!”

刘宝睿和于士徳同时恭叫道。

“你俩要照顾好你们的师父。”刘平安松开张寿臣又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回道。

当年和张寿臣醉酒拜把子的时候他俩和常宝坤都在场,和他们三人算是比较熟悉。

后面的侯宝琳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小年轻,他以前也只是听过说张寿臣和一个小年轻拜了把子,但是没见过。

估摸着眼前这人就应该是了,人小辈分大该叫还得叫,也只跟喊了一声“小师叔”。

刘平安点了点头“嗯”了一声。

王世襄也走过来安慰道:“张兄,出了这么档子事谁心里都不好过,你也不要太悲伤了。小蘑菇是好样的,没给你丢人,没给咱们华夏爷们丢人。来,咱们坐下说话。”

又转过头对着刘宝睿说道:“你们几个也都坐。”

刘宝睿把小箱子放在旁边的椅子上,众人落座后继续劝着安慰着张寿臣。

一旁的侯宝琳看了下手表,站起身来:“张大爷,现在快五点了,我把舒大家给请了过来,我现在下楼去迎迎他。”

张寿臣用手帕擦了擦通红的眼,也起身道:“咱们一起吧,舒大家为了咱们相声的事可没少费心。”

这舒大师怎么和相声界扯到一起去了?搞的刘平安一头雾水,便问向一旁比自己大五岁的于士徳。

原来这事还得从建国之初说起,有一次相声界的工作者下工厂为工人演出,因为相声老段子中有一些“我是你老子,你是我儿子”之类互相占便宜的“伦理哏”,引起工人群众的反感,两位相声演员当场就被给轰下台。

这件事的直接就导致很多撂地摊的相声没有了演出机会,这一来使得许多专靠在西单、鼓楼或天桥等地方,撂地卖艺的相声艺人没了饭碗。

在多方的协商下,于是在1950年1月19日由孙玉奎、侯宝琳、常宝庭、于士徳等人的发起下,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要创作出符合新社会需要的段子。

但是他们这些说相声的这批人又没什么文化,怎么创作?如何改编?这一大难题就摆在了眼前,急的直挠头。

这时候有人劝改进小组去找舒大家试试,以侯宝琳为首的相声艺人很担心舒大家不同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