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 第95章 安排工作 下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第95章 安排工作 下

作者:恭禧发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17:30:52 来源:书海阁

回到68号院,和邻居们客套了下,刘平安拉着李洋一起走了进去。

看样子是放学了,刘平义骑在长凳上,弓着腰,拿着姑父的刨子,“刺啦”“刺啦”的刨着木头,王波王涛哥俩在一旁看着。

刘方圆走了过去,摸着刘平义的头,笑道:“平义,你这是以后想当木匠?”

刘平义抬起头,把刨子放下,嘿嘿一笑,道:“大爷爷,平辉哥那你们来了?”

“大姥爷好!”

“好!好!你们哥几个玩吧。”刘方圆又摸了摸王涛的头,笑道。

刘平安也没管他大哥,喜欢做木匠就做木匠吧,只要是工人就行,尊重他的爱好。

不管轧钢厂还是家具厂,同级别工资相差也不是太离谱,在说吃的方面有他照应着。

虽说这时代轧钢厂吃香,但改开之后没啥用,哪怕你是八级钳工,还不是打铁的命,难道以后还想开钢铁厂不成?

先不说钢铁厂牵扯的分类太多,技术含量高,就说私人想开这类重工业,没通天关系网和庞大资金链,想都不要想,后期更是破产无数。

但是八级的木工就不一样了,改开之后帮他弄个家具厂,简单、来钱快,用点好木头,搞点新款式,钱刷刷的就来了,在带他发点小财,可以弄些身家留给儿孙。

跟在刘方圆身后进了屋,把工作的事跟大姑简单说了下。

刘秀娥高兴的两手一拍,喊道:“妈呀!咱家又出了四个工人,大爷,你们赶紧进屋,饭马上好了。”

刘方圆解开上衣的扣子,从里面摸索出来个小布包,打开之后,里面一摞大票小票,道:“秀娥!饭我就不吃了,家里凑了一百万,你先拿着,下午给他们几个买点生活用品。我现在就回去,明天一早把户籍和证明信给送过来。”

刘秀娥急道:“吃过在走啊,又不差那一会。”

刘方圆把钱递给刘秀娥,叹了一口气:“平辉、平进这四个小子以后就在城里生活了,你以后多费费心管管他们,不听话你就照脸抽,如果还不听话,让人往刘家庄梢个信。”

随即又对着门外喊了一声:“你们四个狗东西进来。”

刘平辉、刘平进、刘平远、刘平洪,鱼贯而入的走了进来,刘方圆看着四个孙子叮嘱道:“以后要听你们大姑的话,如果让我知道,谁不听,当心把他的狗腿打断,记住了吗?”

四人连忙点头保证。

接着又对刘平安说道:“平安孙,下午你就带着他们看看房子,我先回去了。”

“好,大爷爷,你就放心吧。”刘平安知道大爷爷的脾气,劝不住索性就不劝。

刘秀娥跑到厨房,用笼布包了几张烙好的饼,又放了两个鸡蛋和大葱。

把包好东西的笼布递给刘方圆,道:“大爷,你路上慢点。”

送到大门外,刘方圆坐上马车,缰绳一抖,青骢马跑动了起来,转过头对众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回去,赶着马车渐渐消失在路口.....

刘秀娥把做好菜端到饭桌上,炒白菜、炒土豆片、大葱炒鸡蛋、还有一盆萝卜粉丝炖猪肉,人手两个杂粮饼子,狼吞虎咽吃了起来,一盆菜很快见底。

吃过午饭,众人人开始去看房子,刘平辉分的房子在福祥胡同,其余三人分别在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南锣鼓巷3号。

有李洋跟着,几个大杂院的住户倒也没问东问西,这四套房子还能撑上几年,到时候还是得修,刘平安也没打算管,不能什么事都由他来。

房子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扯了蛋的大跨步。

下午看完房子李洋就回轧钢厂了,刘平安和刘秀娥陪着四人又去买了一些生活用品。

“平辉哥,你们进厂之后,多用点心学习技术,平时多讨好下师傅,人家才能教你们些真东西。”眼看忙的差不多了,刘平安对着四人说道。

“平安你就放心吧,在家的时候,爷爷都有交代。还有,没结婚前,以后工资让大姑保管,他每个月会送一次粮食过来。”刘平辉手里提着暖壶、搪瓷缸、搪瓷盆一些生活常用品,笑道。

这玩意早就有了,1916年盛海开设了华夏第一家搪瓷厂。

刘秀娥笑了笑,道:“行,那大姑就帮你们存着了,进厂以后可要用心学。”

既然大爷爷这样说了,大姑也没反对,刘平安自己更不会说什么。自从他爷爷离开之后,老家的大事小情一般都是大爷爷操心。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没结婚前,工资一般都是上交,若是放在后世,别说这种远一层的姑姑,就是亲爹亲娘,也不想交给他们。

三年学徒工也没多少工资,一般每月也就小十几万,估计等到今年六月末颁发第一部《华夏工会法》,工人阶级渐渐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很多福利得到了保障,学徒工的工资也会随之上涨一些,每个地区会有差异。

这时代的工厂,由于历史的原因,识字率不高,大师傅也少,帮工和学徒工占很大比例。

比如,1950年初,石景山钢铁厂的599名青工中,领班仅占全体青工的0.6%,特殊技工占3.6%,普通技工占33%,而帮工却高达36%,小工占26%,学工占0.8%。

解放前的盛海大隆机器厂中,学徒一直占70%左右,而当时老师傅为了保持自己的饭碗,不仅把好手艺留一手,就是一般手艺也并不认真教给学徒。

奉天机器厂3个分厂的1060名青工中,徒工就占了36.3%。

随着《工会法》的推出,青年团、工会等组织开始建立,帮工和学徒工的地位骤升,但师傅的技术保守思想仍旧浓厚。

有的师傅也不问徒弟技术学会了没有,只是希望赶快将徒弟送走完事,认为继续保持关系对自己是一个负担。

而有的学徒则无法无天,认为解放了,翻了身,师傅管不着了,有些工厂甚至师徒间还存在着互相不理的现象。

老工人和青工间的思想隔膜与紧张关系,严重影响着学徒培养的质量及效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