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大隐隐于市,道观值三亿 > 第322章 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

大隐隐于市,道观值三亿 第322章 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

作者:贰仙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4 03:15:05 来源:书海阁

送别曾将军,三齐倚在卦摊上冷不丁的来了句。

“倔驴,你们刚聊的啥啊,神神秘秘的?”

徐行没有作答,看着三齐手上的《控制论》,与卦摊上的其余的《广弘明集》、《传习录》等书缓声道:

“研究控制论还需要看这么多儒释典籍?”

三齐愣了,缓声解释道:

“控制论是研究共同控制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不可能真的从无到有、仅凭数学来搭建一个黑箱模型,必须要从历史古籍中寻找灵感,虽然古人的法不一定是通过控制论的方法来实现标准化的,可是其内在联系还是非常值得借鉴。”

“噢?”

一听这个,徐行就知道三齐这是真下苦功夫了,连忙问道:

“那你有没有什么思路现在?”

“思路嘛,倒是有一个… …”

三齐咂咂嘴,有些不太自信的说道:

“最近翻看过这么多的典籍,我发现古人尝试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路子,其实就是一种控制论中找共通的路子。”

“难怪你这放着本《广弘明集》… …”

徐行恍然大悟。

要研究三教合一,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肯定是重中之重。

毕竟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而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

整个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着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

自然也无从谈起三教合一的路子了。

三齐点了点头道:

“这本《广弘明集》卷一中的《吴主孙权论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时提及儒释道三家,算是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把这三个放一起比较的记载。”

“还有类似南北朝的《理惑论》,论儒释道思想之一致。这些都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

“以后‘暨梁武之世,三教连衡‘,三教一词出现在文献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虽然真正开始出现三教融合都到了元明时期,可在那之前,古人的尝试方向也值得借鉴。”

三齐一口气说了一堆,徐行算是听明白了他的想法,不由的大吸一口凉气。

这要从浩瀚的古籍里找到蛛丝马迹,工程量想想都觉着夸张… …

自己之前光是为了寻找一个雷法的记载。

就不知道翻看了多少道门典籍才找到只言片语,三齐这是直接翻了三倍以上还不止了。

似乎是看出来徐行的忧虑,三齐放下手里的控制论。

然后拿起卦摊上的另外一本《传习录》递给徐行,笑着说道:

“到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翻找古籍也只是稍微借鉴一下思路,明白三教合一具体是怎么一个流变过程而已,真的要大力研究,肯定是得以三教合一之集大成者为主要参考,就像你搁经脉里注入的’锚点’一样,有了锚点,就方便指明方向了嘛?”

“这是?”

徐行接过他手里的书,定睛一看:

“《传习录》… …王阳明?”

“没错!”

三齐笑着拍了拍手道:

“王阳明、王守仁知道吧?他的心学含有道儒释三家思想,乃元明三教合一浪潮下的集大成者,这本《传习录》就是他的着作。”

“心… …心学?”

“没错,就是心学!”

三齐随后解释道:

心学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安世高所译《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其义为佛教三学中的“定学”。

在隋唐佛教史书中,“心学”一词专指习于禅定的学问。

隋唐以降,“心学”、“心宗”又成为禅宗与天台宗的代名词。

道教“心学”一词。

最早出于陶弘景《真诰》,晚于佛教心学。

自宋至明,儒家“心学”兼有数义:

道统心传之学,此与释道之道统相对抗;

用心而学,此与汉唐训诂、辞章之学相对立;

论心治心之学,此为新儒学的功夫论。

阳明学兴起之前,“心学”主要是指以濂洛关闽为代表的新儒学,特别是指程朱一派的学术传统,偶尔也用来指称陆九渊一派的学术。

“心学”作为学派专名指称阳明之学,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后渐趋定型。

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浪潮最顶峰的时期!

… …

不是讲控制论嘛,怎么说着说着,扯到心学上了?

徐行有些懵逼。

可转念一想,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是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啊。

心即理… …

怎么感觉就像是用胸口的信仰印记凝聚符文似的,这是心即理嘛… …

而知行合一… …

知道原理、模拟原理、运用原理?

最后的致良知。

这里讲的良知可以是道德意识,也可以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怎么听起来就和控制论的思路非常的搭呢… …

… …

“看来你也想到了!”

三齐笑的更加放肆了: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王阳明教学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必须狠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咳咳咳咳。”

三齐越说越兴奋,都有些岔气了。

“你别急啊,慢慢说、慢慢说… …”

“你看啊,有没有发现心学和咱们的道法有什么共通点?”

“什么共通点?”

“主观唯心主义啊!只要理解方法,由心凝聚,就能施法!!!”

三齐眼神愈发明亮。

他简单扼要的阐述了一遍,王阳明继承自陆九渊强调的“心即是理”的思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并认为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 …

“怎么样?!这里的’理’可不可以理解为‘道’,可不可以理解为‘炁’?!可不可以理解为物理公式、数学模型?!”

三齐忍不住鼓掌道:

“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可惜阳明先生不是道士没有修炼体质啊,以他的认知能力,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 …”

… …

…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