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书生们的故事 > 第5章 汤公 阎罗 连琐

书生们的故事 第5章 汤公 阎罗 连琐

作者:一块儿咸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03:30:34 来源:书海阁

1.汤公

汤公的奇幻生死之旅汤公名聘,乃是辛丑年的进士。彼时,他身染重病,病情愈发沉重,已至弥留之际。在那昏昏沉沉、生死一线的时刻,汤公忽然感觉身体下部有一股热气缓缓升腾。热气一路向上蔓延,当它抵达大腿部位时,汤公顿觉双脚失去了知觉,仿若已经死去;热气继续攀升,到达腹部,大腿也随之失去了生机;而当热气逼近心脏时,那感觉最为难熬。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汤公的脑海中,自孩童时期起那些琐碎的、早已遗忘的事情,如同潮水般,随着心血一同涌现。每一件事都如同一股浪潮,汹涌而过。倘若回忆起一件善事,他的内心便会涌起一股清净安宁之感,仿佛置身于宁静祥和的世界;可一旦想起一件恶事,心中便会涌起无尽的懊恼烦躁,那种难受的滋味,就如同油在滚烫的鼎中沸腾,难以言表。汤公犹记得,自己七八岁时,曾去探寻雀雏,最终导致雀雏死亡。仅仅这一件事,就让他心头热血翻涌,足足过了一顿饭的工夫,那股热潮才渐渐退去。就这样,直到他生平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潮水般一一涌过,汤公才感觉那股热气化作缕缕细丝,穿过喉咙,进入大脑,最后从头顶冒出,升腾而起,仿若炊烟袅袅。如此又过了数十刻钟,汤公的魂魄终于脱离了躯壳,忘却了自己的身体。脱离躯壳后的汤公,只觉自己飘飘渺渺,无所归依,在郊外的道路上孤独地漂泊着。突然,一个巨人出现了,这巨人身高几乎达到八尺,他大步走来,伸手将汤公一把掇起,随手放入自己的衣袖之中。汤公进入衣袖后,才发现里面早已叠肩压股,挤满了人。众人挤在一起,脑袋被薅得难受,空气也十分闷气,几乎让人无法忍受。汤公在这窘迫的环境中,心中慌乱,突然想到唯有佛能解救自己于危难之中,于是赶忙口中宣念佛号。才念了三四声,汤公便感觉自己飘出了巨人的衣袖。巨人见状,又将他纳入袖中,如此三纳三堕,巨人最终无奈,只能放弃,转身离去。汤公独自一人,在这陌生而又虚幻的世界中彷徨无措,不知该往何处去才好。他突然想起佛在西土,于是便决定向西前行。没走多久,汤公看见路边有一位僧人正趺坐修行。他赶忙快步上前,恭敬地礼拜,询问道路。僧人缓缓说道:“凡是士子的生死录,皆由文昌帝君及孔圣人掌管,必须在这两处销名,方可去往他处。” 汤公询问他们的居所,僧人便为他指明了道路,汤公赶忙朝着那个方向奔去。没过多久,汤公来到了孔圣庙。只见孔圣人面南而坐,神情庄重肃穆。汤公急忙上前,如同之前向僧人那样,虔诚地跪拜祈祷。孔圣人听了他的诉说,缓缓说道:“你的名籍欲落,仍需得帝君决定。” 接着,圣人伸手为他指明了前往帝君处的道路。汤公不敢耽搁,又匆匆朝着帝君的方向赶去。很快,汤公便看到一座殿阁,气势恢宏,宛如王者居所。他俯身进入殿内,只见殿中有一位神人,容貌与世间所传的帝君像一般无二。汤公赶忙伏地祝祷,帝君拿起名册查看一番后,说道:“你心诚正,理应恢复生机。只是你的皮囊已然腐朽,此事非菩萨不能解决。” 说罢,帝君为汤公指明方向,让他速速前往。汤公谨遵帝君教诲,急忙赶路。不一会儿,汤公眼前出现了一片茂林修竹,景色清幽宜人,一座华美的殿宇矗立其中。他走进殿内,只见一位菩萨螺髻庄严,面容如满月般慈悲祥和,身旁的净瓶中浸着杨柳,翠碧的柳枝垂下,仿若垂烟缭绕。汤公心怀敬畏,恭恭敬敬地稽首叩拜,将帝君所言之事一一向菩萨诉说。菩萨听后,面露为难之色,汤公见状,心中焦急,哀声不断地祈祷。这时,旁边有一位尊者开口说道:“菩萨法力无边,撮土可为肉,折柳可为骨。” 菩萨听后,便依照尊者所言,亲手折断柳枝,倾洒瓶中的净水,将净土和成泥,轻轻拍附在汤公的魂魄之上。随后,菩萨让童子将汤公的魂魄携送到他的灵柩所在之处,轻轻一推,汤公的魂魄便与躯壳合二为一。此时,棺中的汤公发出一阵呻吟,身体开始微微动弹,紧接着,他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家人听到棺中的动静,惊恐万分地聚集过来,小心翼翼地将汤公扶出。事后一算,汤公已经气绝七日了。自那以后,汤公对生死之事有了更深的感悟,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诸多改变,而这段奇幻的生死之旅,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难忘的经历,在民间渐渐流传开来,引得众人惊叹不已 。

2.阎罗

李中之的阴司奇事在莱芜之地,有一位秀才名叫李中之,他为人正直,内心坦诚,从不阿谀奉承。然而,他身上却有着一件极为奇特的事情,每隔数日,他便会突然死去,身体僵硬得如同尸体一般,直到三四日后才会苏醒过来。旁人好奇询问他在 “死去” 期间的所见所闻,他却总是守口如瓶,不愿透露丝毫。彼时,同邑还有一位张生,同样有着怪异的经历,也是每隔数日便会 “死去” 一次。张生和李中之不同,他常常向人讲述自己在阴司的见闻,还声称:“李中之乃是阎罗,我到了阴司,也是他的下属。” 他甚至能详细地描述出阴司门殿的对联,说得有板有眼。有人问他:“李中之上次去阴司办什么事了?” 张生故作神秘地说道:“具体的事情不能详述,只知道他去提审曹操,还打了曹操二十大板。” 众人听后,皆是惊讶不已,心中对那神秘的阴司世界愈发好奇。且说李中之又一次 “死去”,灵魂悠悠飘向阴司。他只觉四周一片阴森,寒风如冰刀般刮过,发出呜呜的声响,似有无数冤魂在低泣。脚下的道路崎岖不平,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心头。周围弥漫着浓重的雾气,那雾气仿若实质,带着一股腐朽的气息,让人闻之欲呕。不多时,李中之来到了阴司的大殿。大殿之中,烛火摇曳,昏黄的光影在墙壁上跳动,仿若无数双眼睛在窥视。阴森的氛围中,他正准备处理事务,突然,狱卒来报,说是要提审曹操。李中之听闻,神色一凛,端坐于案前。曹操被带了上来,只见他虽身为亡魂,却依旧带着几分生前的枭雄之气。李中之目光如炬,直视曹操,沉声道:“曹操,你生前恶行累累,今日便要对你审判。” 曹操却仰天大笑,道:“我纵横一世,何罪之有?” 李中之冷哼一声,历数曹操的罪行:“你挟天子以令诸侯,屠戮百姓,奸诈多疑,错杀无数无辜之人,此等恶行,天理难容!” 说罢,下令行刑。狱卒们手持刑具,对着曹操一顿笞打。每一下落下,都发出沉闷的声响,仿若打在众人的心上。曹操虽强忍着,但脸上也渐渐露出痛苦之色。李中之看着受刑的曹操,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曹操的案子在阴司已经积压了数千年,历经无数阎罗之手,却始终未能彻底决断。在莱芜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阴司的民俗说法。据说,人在特殊的日子,比如七月半鬼节,若在野外行走,有可能会撞见阴司的使者。还有人说,阴司的审判,会根据人生前的善恶,决定其灵魂的归宿,行善者升入天堂,作恶者则会坠入畜生道、剑山地狱等受苦。李中之在阴司任职,自然知晓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李中之自身,他在阳世时,就因正直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可他从未改变自己的行事准则,这也让他在阴司的任职之路充满了坎坷。有一次,阳世的一位权贵,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其家人试图贿赂李中之,希望他能在阴司通融一二。李中之严词拒绝,他深知,阴司的公正不能被亵渎,就如同他在阳世坚守正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中之在阴司的声名越来越大,他的公正审判,让众多亡魂敬畏。然而,曹操的案子依旧是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每次提审曹操,他都在思考,为何这数千年都无法彻底解决。难道真的如异史氏所言,是因为对临刑的囚犯,让他们求死不得,才是最大的惩罚?李中之不得而知,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在阴司的世界里,继续着他的审判之路,只为了那心中的正义与公正。3.连琐

杨于畏与连琐的奇幻恋曲杨于畏厌倦了城中的喧嚣,举家移居到泗水之滨。他的居所是一座清幽的斋室,斋前是一片空旷的原野,而墙外则是一片古墓群。每至夜晚,风拂过白杨树林,发出萧萧声响,如波涛翻涌,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厉。某个深夜,杨于畏在斋中秉烛夜读,四周的寂静与窗外的风声交织,让他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凄凉。突然,墙外传来一阵低吟:“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 声音反复吟诵,带着无尽的哀伤与楚楚之意。杨于畏仔细聆听,那声音细婉柔美,仿佛是女子的声音。他心中不禁疑惑,这深更半夜,是谁在墙外吟诗?第二天清晨,杨于畏迫不及待地来到墙外查看,然而,四周空无一人,唯有一条紫带遗落在荆棘丛中。他拾起紫带,带回斋中,随手放在窗台上。又一个夜晚来临,二更时分,那如泣如诉的吟诗声再次响起。杨于畏搬来一张矮凳,悄悄登上墙头张望。刚一露头,吟诗声戛然而止。他心中明白,这吟诗之人恐怕是个鬼魂,但不知为何,心中竟涌起一股莫名的向往。第三天夜里,杨于畏早早地潜伏在墙下。一更将尽,只见一个女子身影珊珊地从草丛中走出。她身姿婀娜,手扶着一棵小树,低着头,轻声哀吟。杨于畏忍不住轻轻咳嗽了一声,女子听到声响,瞬间消失在荒草丛中。此后,杨于畏每次都在墙下等待,待女子吟完,他便隔着墙壁续道:“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 许久,墙外一片寂静,杨于畏这才回到斋中。刚一坐下,忽见一位美丽的女子从门外走进来。女子微微敛衽行礼,说道:“公子本是风雅之士,只是妾身心中多有畏惧,故而多有避忌。” 杨于畏大喜,连忙拉着女子坐下。女子身形瘦怯,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身上透着一股寒意,仿佛不胜衣物的单薄。杨于畏问道:“姑娘家在何处,为何长久寄居于这荒野之地?” 女子轻声答道:“妾身本是陇西人,跟随父亲流寓至此。十七岁时,突然暴病身亡,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九泉之下,荒野孤寂,妾身就如同孤独的野鸭。方才所吟之诗,是妾身自己所作,用以寄托心中幽恨。只是思绪长久未能连贯,承蒙公子代为续写,让妾身泉下有知,也心生欢喜。”杨于畏心中欢喜,想要与女子亲近。女子却皱着眉头,神色忧愁地说道:“妾身不过是九泉之下的朽骨,与活人不同。若与公子有了欢爱之事,恐怕会折损公子的寿数,妾身实在不忍心给公子带来灾祸。” 杨于畏听后,只好作罢。他好奇地伸手探向女子的胸口,发现女子依旧保持着处子之身。他又想看看女子裙下的双足,女子羞涩地低下头,微笑着嗔怪道:“你这狂生,太过无礼了!” 杨于畏轻轻把玩女子的绣鞋,只见月色下,锦袜上系着一缕彩线,再看另一只脚,竟是用之前捡到的紫带系着。杨于畏问道:“为何不两只脚都用彩线系着?” 女子答道:“昨夜因为害怕公子,匆忙躲避,不知将紫带遗落在了何处。” 杨于畏说:“我为姑娘换上。” 说着,便从窗台上取下紫带递给女子。女子惊讶地询问紫带的来历,杨于畏便如实相告。女子这才解下旧线束上紫带。女子转身翻看桌上的书籍,忽然看到《连昌宫词》,感慨地说道:“妾身在世时,最爱读这首诗。如今再看,仿佛如梦一般!” 此后,两人谈论诗文,女子聪慧狡黠,十分可爱。他们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如同遇到了知己良朋。从此,每到夜晚,杨于畏只要听到女子的微吟,不一会儿女子就会到来。女子每次都叮嘱杨于畏:“公子一定要保密,不要宣扬此事。妾身自小胆小,害怕有恶客前来侵扰。” 杨于畏点头答应。两人相处融洽,虽未越雷池一步,但闺阁之中的亲密,更胜过于画眉之乐。女子常常在灯下为杨于畏抄写书籍,她的字态端庄妩媚。又自己挑选了百首宫词,抄录下来吟诵给杨于畏听。她还让杨于畏购置棋盘、琵琶,每夜教杨于畏下棋。若不教下棋,就弹奏琵琶,奏出 “蕉窗零雨” 的曲调,那曲调如泣如诉,酸人胸臆,杨于畏不忍卒听,女子便又弹奏 “晓苑莺声” 的曲调,让杨于畏顿时心怀畅适。两人挑灯作乐,常常忘记了时间,直到看到窗上有了曙色,女子才慌张地离去。一日,薛生前来拜访杨于畏,正值杨于畏白天睡觉。薛生走进杨于畏的房间,看到琵琶、棋盘都在,心中疑惑,杨于畏向来不喜好这些。他又翻看书籍,看到一本宫词,字迹端正秀丽,越发觉得奇怪。杨于畏醒来后,薛生问道:“这些玩意儿是从哪里来的?” 杨于畏回答:“我想要学习。” 薛生又问诗卷的来历,杨于畏推脱说是从友人那里借来的。薛生反复翻看,看到最后一页有一行细小的字:“某月日连琐书。” 薛生笑着说:“这是女郎的小字吧,你为何如此相欺?” 杨于畏顿时窘迫,不知如何作答。薛生苦苦追问,杨于畏始终不肯相告。薛生便将诗卷挟在腋下,杨于畏更加窘迫,无奈之下,只好将实情告诉了薛生。薛生请求见一见这位女子,杨于畏便将女子的叮嘱告诉了他。薛生仰慕之情愈发殷切,杨于畏不得已,只好答应。夜里,女子来到,杨于畏向她转达了薛生的请求。女子听后,生气地说道:“你说了些什么?竟然已经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说了!” 杨于畏连忙将实情坦白,女子说:“看来我与公子的缘分尽了!” 杨于畏百般劝慰,女子始终不开心,起身告辞,说:“妾身暂且避开一段时间。”第二天,薛生前来,杨于畏代女子表示拒绝。薛生怀疑杨于畏推脱,傍晚便与两位同窗好友一起来到杨于畏家中,留宿不走,故意吵闹,整夜喧哗。杨于畏心中十分恼怒,却又无可奈何。众人见一连数夜女子都没有出现,便有了离去的打算,喧嚣声渐渐平息。忽然,吟诗声再次响起,众人都静静聆听,那声音凄婉欲绝。薛生正倾耳细听,其中一个武生王某,突然搬起一块巨石朝着吟诗声的方向投去,大声喊道:“装模作样不肯见客,哪能吟出什么好诗。整天呜呜咽咽的,让人烦闷!” 吟诗声顿时停止,众人都十分埋怨王某,杨于畏更是愤怒,脸上都露出了不悦之色。第二天,众人这才一起离开。杨于畏独自住在空斋中,期待女子再次到来,然而却毫无踪影。过了两天,女子忽然出现,哭着说:“公子招来恶客,几乎把妾身吓死!” 杨于畏连忙谢罪,女子却转身就要离开,说:“妾身早就说过缘分已尽,从此别过。” 杨于畏伸手挽留,女子却已消失不见。此后一个多月,女子再也没有出现。杨于畏思念成疾,日渐消瘦,却毫无办法。一天晚上,杨于畏正独自饮酒,忽然女子掀帘而入。杨于畏欣喜若狂,说道:“姑娘原谅我了吗?” 女子泪流满面,默默不语。杨于畏急忙询问,女子欲言又止,说:“妾身负气离开,如今又急切地来求助,实在是羞愧难当。” 杨于畏再三追问,女子才说:“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个龌龊的衙役鬼魂,逼迫我做他的妾室。我念及自己出身清白,怎能屈身于这等下贱的鬼魂?然而妾身一介弱质,又怎能抗拒?公子若还念着与妾身的情分,一定不会坐视不管。” 杨于畏听后大怒,恨不得立刻去找那衙役拼命,但又担心人鬼殊途,自己无能为力。女子说:“明晚公子早点休息,妾身会在梦中邀请公子。” 于是,两人又一起倾谈,一直坐到天亮。女子临走时叮嘱杨于畏白天不要睡觉,等待夜晚的约定。杨于畏答应了。午后,杨于畏喝了点酒,趁着微醺爬上床,蒙着被子躺下。忽然,他看到女子前来,递给自己一把佩刀,然后拉着他的手离开。来到一处庭院,两人刚关上门说话,就听到有人用石头砸门。女子惊慌地说:“仇人来了!” 杨于畏急忙开门冲出去,只见一个头戴红帽、身穿青衣的人,嘴角长满了刺猬般的毛发。杨于畏愤怒地呵斥他,衙役横眉怒目,言辞凶狠谩骂。杨于畏大怒,冲向衙役。衙役捡起石头朝他扔来,石头如急雨般密集,击中了杨于畏的手腕,他手中的刀掉落。正在危急之时,杨于畏远远看到一个人,腰佩弓箭,像是在野外打猎。仔细一看,竟是王生。杨于畏大声呼救,王生张弓搭箭,急速赶来,一箭射中衙役的大腿,再一箭,将衙役射死。杨于畏欣喜万分,连忙向王生道谢。王生询问缘故,杨于畏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王生暗自庆幸自己之前的过错可以弥补,于是与杨于畏一起走进女子的房间。女子战战兢兢,羞涩退缩,远远地站着,一言不发。桌上有一把小刀,仅有一尺来长,刀鞘上镶嵌着金玉,从匣中抽出,刀刃光芒耀眼,能照出人影。王生赞叹不已,爱不释手。与杨于畏简单交谈几句后,王生见女子羞愧害怕的样子十分可怜,便告辞离开。杨于畏也准备回家,翻墙时不小心摔倒,这才从梦中惊醒,此时只听到村中的鸡已经开始乱鸣。杨于畏感觉手腕疼痛难忍,天亮一看,只见皮肉红肿。中午时分,王生前来,一见面就说起昨晚梦到的奇事。杨于畏问道:“你梦到射箭了吗?” 王生惊讶杨于畏竟然提前知晓。杨于畏伸出手腕给他看,并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王生回忆起梦中女子的模样,遗憾没能亲眼见到。他为自己能帮到女子而感到庆幸,又请求杨于畏为他引见。夜里,女子前来道谢。杨于畏将功劳归于王生,并转达了王生的诚恳之意。女子说:“王生的帮助,妾身义不敢忘,然而他性情鲁莽,妾身实在害怕他。” 过了一会儿,女子又说:“他喜爱妾身的佩刀,这把刀是妾身父亲出使粤中时,花百金购买的。妾身十分喜爱,用金丝缠绕,镶嵌上明珠。父亲怜悯妾身早亡,便用这把刀为妾身殉葬。如今妾身愿意割爱相赠,让他见刀如见妾身。” 第二天,杨于畏将女子的意思转达给王生,王生十分高兴。到了夜里,女子果然带着刀前来,说:“叮嘱他一定要珍重,这可不是中原之物。” 从此,杨于畏与女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往来。几个月后,一天夜里,女子在灯下忽然笑着看向杨于畏,似乎有话要说,却又面红耳赤,欲言又止了三次。杨于畏抱住她询问,女子回答:“长久以来承蒙公子的关爱,妾身受了生人的气息,又日食烟火,这白骨竟渐渐有了生机。只是还需要生人的精血,才可以复活。” 杨于畏笑着说:“是姑娘自己不肯,难道是我故意吝惜吗?” 女子说:“与公子欢爱之后,公子必定会有十余日的大病,不过用药可以治愈。” 于是,两人欢好。事后,女子起身穿衣,又说:“还需要公子的一点鲜血,公子能忍痛为了爱妾吗?” 杨于畏拿起利刃,刺破手臂,挤出鲜血,女子躺在榻上,让鲜血滴入自己的肚脐中。然后起身说:“妾身以后不会再来了。公子记住百日之期,若看到妾身坟前有青鸟在枝头鸣叫,就赶紧挖开坟墓。” 杨于畏认真地记下。女子出门时又叮嘱道:“千万记住,不要忘记,早了晚了都不行!” 说完便离去了。十几天后,杨于畏果然生病,腹胀得几乎要死。医师开了药,服下后排出了像泥一样的恶物,过了十二天才痊愈。到了百日之期,杨于畏让家人带着铁锹在一旁等候。傍晚时分,果然看到有两只青鸟在枝头鸣叫。杨于畏高兴地说:“可以了!” 于是,众人砍开荆棘,挖开坟墓,只见棺木已经腐朽,而女子的容貌却如同生前一样。杨于畏伸手抚摸,女子的身体微微有些温热。众人用衣物包裹好女子,将她抬回家中,放在温暖的地方。女子气息微弱,如同细丝一般。杨于畏慢慢给她喂下热汤,到了半夜,女子苏醒过来。女子常常对杨于畏说:“二十多年的时光,就如同一场梦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