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天地苍茫:天之高兮 > 第130章 指点江山(1)

天地苍茫:天之高兮 第130章 指点江山(1)

作者:生死流转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4-27 12:27:33 来源:书海阁

天下中枢东都圣京,一驾外观浮华的上品马车停在城门之外,夹杂在车水马龙之中,都挣不到城门甲士冷眼一瞥。从开战至今,他们见过了不计其数的来自邢、台、涿三州的世家大族涌入这座首善之城。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坐镇太极殿的皇帝陛下自然知晓这个道理,对他们是广开恩惠,如今的圣京城,大街上几乎人人都称自己是哪家的公子谁家的小姐。

徐令仪掀起帘子去看那宏伟城头的时候,感慨道:“十岁那年,家父带我进京看望伯父,那时的我只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感到害怕。如今看来,大有不同啊。”

在车内听他感慨万千的,是他的多年挚友谢庚亭。这些时日,他们先是去了永宁观看天选盛会,然后又跟着多位乾州大儒文坛巨擘远赴崇阿山。返家之后,又参加了三年一度的乡试。九月入圣京,就为了一件事,来年的春闱。

偷偷瞄了一眼谢庚亭,他还是满脸忧郁。徐令仪开颜笑道:“贤弟不必忧虑,家里已经有人寄信过来,你我都是榜上有名,绝不会白跑一趟。哦对了,你的名次还比我高出不少呢,是解元!照贤弟这个架势,来年定能高中!”

看到那高大城头,谢庚亭更是忧愁,“我父亲死罪难逃,秋后处决,即使我考出功名,将来真能为国效力吗?”

谢庚亭心中早有了答案。虽然大魏科举以才学为重,人犯之子不犯国法照样能参加科考,但是即便金榜题名,说不定只能去偏远地方当一个小小县令。

友人亲口说出悲伤之事,徐令仪不好继续宽慰。但说来也奇怪,之前在乾州说皇上要抄了徐谢严三家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结果只倒霉了谢玄瑛一人,罪过也仅是旧案重提,没牵涉到更深层次的利害。不过严家倒是被吓破了胆,举家迁入圣京与多位京城权贵结交。不知这趟圣京之行,会不会他乡遇故知。

不愿煞费友人的苦口婆心,谢庚亭很快变换了思绪。既然报国多半无望,那就趁这个机会好好看一看全天下读书人的心仪神往之地,再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谢庚亭释然道:“徐兄如此关照,弟来年一定考取会元!”

眼见友人来了精神,徐令仪笑得开怀,“这就对了嘛,你可是我们乾州的大才子,哪能心无高志?到时候考完了,咱们就在京城最好的酒楼喝上一宿!”

等待期间,偶有前线信使骑快马飞奔入城,其他时间都是和世家大族还有那些同样进京赶考的读书人挤在一起有序入城。徐令仪在车上百无聊赖,探头观望了一会,也没发现几个长相惊为天人的千金小姐。千篇一律的美女见多了,还是数月之前偶遇的那位红发姑娘让他眼前一亮,可惜名花有主了呀。

“诶,贤弟你快看,那人不是凉州叶寻吗?”

本来闭目养神的谢庚亭听到这个顾不得形象,立马探头脖子伸得比徐令仪还长,看到了混杂在车马之中的目盲书生。他此时坐在一匹雪白良驹之上,身边还有几个虎背蜂腰的黑衣扈从。那日在崇阿山一别,不曾想又能在京城相见!

谢庚亭按捺不住心中仰慕之情,就要跳下车冲上前去。徐令仪赶忙拉住他,劝道:“贤弟贤弟,这里不是平安是京城啊,别坏了人家规矩。等进了城,我拜托二哥帮你打听打听。”

徐令仪口中的二哥,就是首辅徐恺之次子徐令闻。一对堂兄弟,倒像是一对亲兄弟。同样的花天酒地,同样的喜好女色,就是兄长在才学上闹出过笑话。堂堂国子监监生,当时的户部尚书之子,竟然会试不第连家都不敢回!成了许多京城子弟的饭后笑柄,明年再次参加,不知能否挽尊。

日照当头时辰,总算轮到他们入城。泱泱圣京,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城。徐令仪谢庚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位列第三的平安,进了京城,照样禁不住感叹宽广盛况,还未曾跨过半座城池,就感觉已经走了大半个平安。而且明日就是重阳节,回首望去,满城尽是黄金秋菊,重阳花糕。

“贤弟,将来在京城的时日咱们可得拿出咱乾州人的气魄,千万不要被那些京城公子哥们给看扁了!下车,上酒楼!”

谢庚亭望了眼车外的奢华酒楼,突然有点不想下车了。京城寸土寸金,若是住在这块风水宝地备考,开销只高不低。以前他还可以不屑一顾,但是家中遭变,他为了家人着想特意在临行前少拿了点盘缠,更不可能向人借钱。

多谢徐兄一路照料,弟打算另寻一静雅之处专心读书……嗯,就这么说。可话还未出口,他就被徐令仪笑着强行拉下马车,带入太平楼。刚上到第二层,就有一个衣着华贵的锦衣子弟前来迎接。

“二哥!”

“令仪!”

楼内兄弟相见毫不拘束,深情相拥在一起,视旁人如无物,让谢庚亭满脸尴尬无地自容,恨不得脚底生风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还信誓旦旦说乾州人的气魄,乾州人的气魄已经被你搞垮了!徐令闻注意到堂弟身后玉树临风的公子哥,“这位就是谢大才子?久仰久仰……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对吧?好诗,好诗!”

徐令仪毫不留情地说:“又开始了啊,那我问你这首诗叫什么名儿?说不出来,二哥晚上先自罚三杯。”

徐令闻抱歉道:“对不住对不住,谢大才子传入京城的佳篇名作太多,我记性差容易记混,等晚上我先向谢大才子敬上三杯!”

谢庚亭道:“谢过兄长好意,不过在下初入京城,还未寻得一处住所,失陪了。”

“诶,等等!” 徐令闻叫住正要转身的谢庚亭,眉开眼笑道:“既是弟弟的多年好友,我这个当做兄长的哪能亏待你呢?从今日起,你们俩就在这太平楼住下,吃穿玩乐用什么缺什么,找我就是。”

徐令闻说完用手肘顶了一下堂弟,徐令仪就立马说道:“对对对,我二哥一向大气,这太平楼又是我们徐家的产业,贤弟大可放心住下,要是来年这里出了一个会元状元,那是真给我们太平楼添光咯。”

为了留住友人,徐令仪想到自己还有一个杀手锏,于是说:“对了二哥,刚才我街上碰见一个目盲书生,姓叶名寻,在崇阿山小有名气,可否为弟弟打听一下?”

通过眼神交流,徐令闻明白了他的真意,打包票道:“没问题,日落之前定能打听清楚。你们都听见了?” 话音刚落,这一层的十几个食客们全都各显神通飞身出楼,去大街上打听那位目盲书生的消息。

留住了谢庚亭,帮他们安排好住宿之后,徐令闻又拉着他们俩低声道:“来年春闱,我与你们一起同考,趁着今天风和日丽,咱们去夫子庙烧几炷香?”

徐令仪摸不着二哥肚里卖的什么药,但依旧照着有事听二哥的宗旨:“好好好,庚亭是初来京城,我也很多年没来过了,那就劳烦二哥带我们走一走了。”

三人同行正要出门,就有一个女子在身后怒气冲冲地直呼徐令闻大名,这让徐令闻身形一僵,不得不回头。

“徐令闻!下午国子监讲学,你又要去哪?”

“我的好妹妹……”

会当面直呼徐令闻大名的人不多,女子中唯独一个,徐恺之独女徐扶芳。此女年十五,仍是待字闺中,只因其父准许她自寻夫君。不过京城中能入得了她法眼的男人,没几个,而那几个里面最令她爱慕的也是最没可能的,就是晋王姚文渊。

“今天是你令仪哥哥进京,我带他去走一圈有何不可?下午讲学我告假就是了,倒是你,在两位兄长面前大呼小叫,羞不羞脸呀?”

一听是家乡的兄长来了,徐扶芳的气势顿时弱了几分。为了不让妹妹难堪,徐令仪主动道:“原来是扶芳妹妹,许久未见,我竟认不出来了。对了,惜芳姐姐在我临行前特别叮嘱我要给妹妹带几件礼物,妹妹不妨随我去看看?”

徐扶芳顺势下了台阶,但在走前不忘对徐令闻小声嘀咕一句姑且饶你一回。

……

礼部南院大门外,是圣京乡试的放榜地点。从早上开始,就有考生陆续聚集于此。考生多为平民,相比那些花钱走关系就能进入国子监的豪门子弟,他们都翘首以盼,能否进入国子监和参加明年春闱,就看自己是不是榜上有名。

京城的每一次放榜,深居国子监不出的赵丹青都会来到这里,看一看大魏读书人之风采。以至于他都能在周边商贩那里混个脸熟,还有了一个乌龙称号“赵不中”,但总比监生们给他的“赵烂泥”要好听。

“我说赵不中啊,你这回再不中也该放弃了吧?没有读书命就认,又不是什么丢人事儿,干点正经营生,找个水灵媳妇,不挺好的?”

赵丹青边啃着烧饼,边说:“老隋呀,照你这么说,我以后就和你一起卖烧饼,当你家的上门女婿,如何?”

卖烧饼的大叔一脸嫌弃道:“不行不行,就你这样怎么配得上我家闺女?给你一百年都不行!” 隔壁卖茶叶的小贩笑道:“大叔,人家可是在夸你呢。我看赵兄弟就不错,读书人能连续那么多年不中还能接着读,定是个大户人家。长得端正,嘴也甜,这样的女婿不多喽。”

眼看礼部南门那边有人开门,人群逐渐骚动。周围的商贩们便相视一笑,拿出铜板下注,赌今年的赵不中到底中不中。赵丹青看了看,赌他榜上有名的人还是有几个的,而且其中始终相信他的就是那个卖烧饼的老隋。吃完烧饼,赵丹青在老隋摊位上放了十板铜钱,朝南门走去,混入人群。

桂榜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愁。位居榜首的,是一个名叫范承书的年轻人。据皇帝陛下的“小道消息”,科举难度都在有意上涨,出题更为灵活,死板对答在考官那是占不到便宜的。范承书能在考生中脱颖而出,想必是对考题有什么独到见解。

此时的京城解元郎正被三五好友簇拥着去喝酒请客,赵丹青就用一句兄台请留步叫住了他们。“听说小兄台是此次京城解元,那在下有一问要问。” 见对方很有耐心的停步倾听,赵丹青就不卖关子高声问道:“试问兄台人妖二族敌对万年之因。”

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的范承书罕见地皱起了眉头,沉默不语,但很快就开口道:“无解之问,若说的不合兄台心意,就当小生空谈。”

赵丹青表示无妨,范承书回答道:“古书记载北境多蛮荒之地,雨露稀少,不宜农耕。我南国地大物博,沃野千里,妖兽自然觊觎。万年祸乱之因,在于土地。”

赵丹青抱拳道:“高见,高见!望小兄台明年高中,连中三元!”

范承书还礼道:“借你吉言。”

遥望那个渐渐隐没于茫茫人海的青衫男子,范承书有些惘然,此时的他绝不会想到那人是自己将来的师兄,更想不到那个无用师兄会是当今皇上的谋国之士。

大隐隐于市

挤出陆续来看榜的乌泱人潮,赵丹青虽没能得到一个令他心满意足的答案,但也知足了。这次乡试中第者,是年轻人居多,总算摆脱了永泰末年同光初年的那股腐朽风气。如今往后,不管十三州由谁做主,年轻的读书人只会越来越多。

风华正茂时,就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在返回国子监的路上,一个路人正要经过赵丹青身边时,突然低声道:“我家主子有话转告先生。叶寻已经进京,先生可愿意先去见上一面?”

赵丹青想了想,反正很多年前就不听讲学了。与其回去在那张大魏地图上隔空对弈,不如去看看能写出兴国十策的叶寻到底是何方神圣。

……

“叶先生,这中和园是我们京城的四大名园之一,茶好,戏班子更好。其中的当家双花旦,都是韩秋舫大师亲手调教出来的。先生虽不能看到她们的极妙身段,但也可以听赏她们的绝佳唱腔。”

在得到下一个命令前,探子乙卯和其他几个小弟们都得好生招待叶寻。他作为乙字号密探,自然就要起带头作用。可说出这些个夸耀词汇,已是绞尽脑汁了。

转眼一看,手下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花旦,只有他还在注意四周是否有危险人物,而且还要陪着叶寻说话解闷,这破差事!

就在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潜伏在中和园的止武门密探在给其他看客端茶送水时,顺便给他们这一桌特殊客人送上了一张字条。乙卯看过字条之后,就让手下们先行离开,他还对叶寻说:“先生稍安勿躁,听戏即可。”

叶寻默默点头之后,乙卯也离开了中和园。

身边空无一人,让叶寻第一次心生了身处他乡的不安。

这里是圣京,是大魏名副其实的国都。在这里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可能见过某位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厉害人物,只是身在山中不自知而已。更何况,他是一个自挖双目的瞎子,若无旁人提醒,他根本不会得知自己是在跟谁说话。

自己被一路护送入京,那几人从来都是寸步不离。虽然他叶寻有自保能力,但也足以表明朝廷对他的高度重视。现在他们却离开了,还让他坐在这里专心听戏,等下会来的看客,莫非是……

“在下赵丹青,你就是叶寻?”

这声音要比他想象中的年轻许多,约莫才三十来岁。叶寻一时恍惚,竟忘了起身回话。等他刚想补救时,就听见那人已经落座,并且说不必拘谨。语气很平淡,可叶寻还是感到了不亚于初见石清源老先生的那种压迫感。

石老先生桃李满天下,对待后辈丝毫没有老学究的架子,之后他们就相处得十分融洽。可面对那个男人,即使他说不必拘谨,该有的礼数是一丝不能落下!

叶寻先是为他倒满了好茶,才小心翼翼落座,又听那人说:“听闻叶先生无眼成书,没想到,果真如传闻所说的那样厉害。”

叶寻拘谨回话道:“小民不过是在炎阳山习得了一些听音辨物,心想成文的法术,没那么厉害,不值一提。”

“能在炎阳山修炼,根骨必定不俗。叶先生能文能武,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呀。”

事实上,赵丹青此前从未听说过叶寻,大魏文坛士林也是对他一概不知。只不过皇上身在西都永宁的那段时间里,一篇兴国十策横空出世,大谈土地、吏治、漕运、边军、科举等十项中兴方略,简直是把大魏病处全都挑明了。如此狂放的文章,没有石清源的推波助澜,根本传不到皇上耳边,很快就会石沉大海。

这样的一篇奇文,作者竟然如此谦逊内敛,不可小觑。

“得罪大魏官场,为凉州百姓发声,有胆量,有气魄,就不怕死在京城?”赵丹青觉得可惜,因为每当他发问的时候,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会直视对方双目。带着问题的锐气,直逼内心。

“我为国献策,为百姓出声,死,何足惧。”

眼看一直拘谨的叶寻生出了本就属于他,更是属于全天下读书人的傲气,赵丹青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进京的自己。力劝皇帝御驾亲征剿灭作乱藩王,为天下读书士子重开上进之路,这是他唯二的问心无愧之事,希望坐在自己身边的年轻人将来同样能够问心无愧。

“叶寻,我还有一问。”

“赵先生请讲。”

“人妖二族敌对至今,是何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