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王凌在明末 > 第314章 永昌官制

王凌在明末 第314章 永昌官制

作者:丰收的西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22:15:41 来源:书海阁

第314章 永昌官制

永昌帝南巡结束,回到京师时已是八月,正是秋收时节。

永昌帝即位第一次科举考试定于九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

考试的内容早在三个月前,由尚书房草拟,内阁修改,永昌帝批复的考试大纲已提前公布。

永昌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大的变革,永昌帝认为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择优录用官员,所以科举考试也可称为官员考试。

永昌朝的官员职位有哪些呢?

首先是尚书房,是帮助皇帝撰写圣旨、批阅奏章、出谋划策的秘书部门,也可以叫智囊团。

其次是内阁,它是皇帝的重要辅政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决策、审核奏章、协调六部、主持廷议、监督官员、处理紧急事务、编纂史书、主持科举及外交事务等。

再次是六部,永昌帝把六部进行了扩大,除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外又增加了宣传部、金融部、商贸部等部门。所以永昌帝的六部已改为九部。

第四是六科,六科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主要职责是监督六部及其他中央机构,确保政令执行和官员行为合规。六科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有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等职。

六科除了监管六部官员的行为外,还有几项特殊权力,例如:

封驳权:六科有权封还皇帝不合适的诏令,驳正六部错误的奏章。

监察权: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进行监察,弹劾违法失职者。

谏诤权:对皇帝的政策和行为提出谏言,纠正错误。

记录政事:记录皇帝和官员的言行,编纂《六科奏疏》。

可见,六科官员是可以监督约束皇帝的,所以,明朝皇帝对六科官员都没有好印象。

永昌帝本来准备裁撤掉六科这个部门的,后来还是保留下来,原因是永昌帝深知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多么可怕。

第五:都察院,永昌朝的都察院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纠劾不法、维护纲纪。其职责广泛,涵盖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监督。

六科官员监察皇帝和百官,都察院又监察六科,这便是互相制衡。

第六:五寺,包括大理寺、鸿胪寺、太仆寺、光禄寺、太常寺。

明朝五寺是中央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和管理。永昌朝五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大理寺:司法复核和重大案件审理。

太常寺:礼仪祭祀和礼乐管理。

光禄寺:宫廷膳食和宴会筹备。

太仆寺:马政管理和车驾管理。

鸿胪寺:外交事务和朝贡管理。

第七是行人司和通政使司,行人司和通政使司是两个重要的中央机构,分别负责外交和文书传递事务。

行人司:主要负责外交事务,包括出使外国、接待外国使节、处理外交礼仪和收集外交情报。

通政使司:主要负责文书传递和信息沟通,包括文书传递、审核、信息沟通、档案管理和监察职能。

永昌帝认为行人司和鸿胪寺职责重合,便将行人司改成情报司,主要负责情报工作。

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分为左军、右军、中军、前军、后军都督府。明朝五军都督府是最高军事管理机构,负责全**队的管理和指挥,包括中央禁军和地方驻军的管理、军事训练、边防事务、军事指挥、军事后勤和军事监察等。五军都督府在明朝的军事体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军队的组织严密和战斗力。

永昌帝暂时没有对明朝军事架构进行改革,但是,永昌帝对五城兵马司进行了改革,永昌帝取消了五城兵马司的名称,改为治安部,负责地方治安。

同时将治安部改为文职,部长与六部尚书平级。

永昌帝暂时保留了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三个特务部门,他认为现在还不是取缔这三个部门的最好时机。

既然要在这些职能部门做官,还按照以前的八股取仕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经过永昌帝和朝中大臣商议,最后决定秋闹考试内容为:

国学100分:主要考语言及历史知识。

数学100分:主要考加减乘除及方程式等常识性数学内容。

科学100分:主要包括了工业、农业、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知识。

军事政治100分:考一些军事常识和政治常识。

综合(体育音乐绘画书法)100:考试项目有跑步、跳高、跳远、单杠、双杠等项目以及音乐绘画书法基础知识,其中体育项目男女考试小项不同。

总共考试五科,总分五百分,本次科考其录取一万人,其中乡试录取举人八千人,会试录取进士两千人。

这一年可是科举大放水的一年!

一次录取二千名进士,闻所未闻,往年一次录取的名额只有三百名。

况且,朝廷颁布文告,往年三年一次的科考改为一年一次,这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全大明都沸腾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永昌二年的科举改革。

最高兴的是上了新式学校快要毕业的学生。

这些知识不是俺平常课本上的知识吗?

只要将老师教的知识学好,那不就成了吗?

这些学生欢呼雀跃,跃跃欲试,但是由于其它省区都是刚建校,根本没有上中学的学生。

永昌帝即位后将小学改为五年,中学三年,实行八年义务教育。

这些上中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北直隶以及京师的原民生会控制地区。

有欢喜,便有人发愁,发愁的是全大明的中了秀才准备参加乡试的考生。

他们准备的八股文,名篇大作,策论诗文,都好像没什么用了。

这些东西好像都不考了。

这该怎么办?

朝廷也给了这些考生想了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去各地中学参加补习班。

由于师资力量缺乏,这些补习班只有在府一级和省一级才有。

第二条路是购买教材,朝廷针对这五类考试项目编了五本教材,由大明礼部召集优秀教师编写,大明出版社出版,由礼部统一售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