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262章 历史的厚重感(封李冰为水神。)

【#卧铁#】

【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开始修建都江堰。

他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

将瀚山伸向灌县城西的一段余脉,凿开一道约二十米宽的引水口,这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

二是“壅江作”。

也就是修筑都江堰分水堤。

其布局是:在离堆以上的一段江心,沿左侧山麓的走向,就地取沙石修筑长堤。并将此段山麓,修整成为引水渠的左岸,构成从右向左的弧形弯道,以迫使表层水自右向左进入引水渠,底层水挟带泥沙仍奔向正流。

而后历朝历代,都会对都江堰进行维护和清理淤沙。

汉时设“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

季汉时,诸葛武侯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

一直明清时期,相关机构一直在制定和完善都江堰的岁修制度。

而清理淤沙需要清理到什么程度?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

演变到后世,变成了卧铁。

卧铁与“深淘滩、低作堰”的6字水则,以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8字格言,是都江堰岁修淘滩的尺度。

目前可见的卧铁至今留存4根。

第一根最早铸于明代万历三年由四川御使巡按郭庄主持铸置。

第二根为清代同治三年何咸宜铸。

第三根为27年管兴文铸。

第四根为1994年,在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时铸造,并于1998年安放。

在卧铁之前,亦发现石桩、石人像等不同时期的古人为考量岷江水量的尺度标志。】

......

评论区:

〖体制内做事要留痕,优良传统。〗

〖这哪是卧铁,这简直是后天功德至宝。〗

〖定海神针的原型是不是这个?〗

〖如意金箍棒应该就是这个为原型的吧?〗

〖这个得问吴承恩,但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儿子,他们一起主持修建都江堰,当地还有二郎庙。〗

〖灌江口显圣二郎。〗

〖二郎显圣真君就是李冰二儿子。〗

〖确实,庙都叫做二郎庙。〗

〖宋代还有二王庙,同时供奉李冰父子二人。〗

〖那怎么又叫杨戬了?〗

〖最早的二郎神都是没有姓名的,默认是起源于都江堰的二郎庙。〗

〖唐永徽年间有圣水庙,祀二郎神。〗

〖公认的有三个起源,一是李冰儿子,二是隋朝嘉州太守赵昱,但这个是道教传说人物,正史没有记载,第三就是熟悉的杨戬,因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原因,而广为人知。〗

〖这可比油纸包配件靠谱真实多了。〗

〖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中国人遇到事情必然会考虑两个因素。

一:祖宗之地,会不会对不起列祖列宗?

二:后代之路,后世子孙会不会戳我们的脊梁骨?〗

〖宋代所作的《堤堰志》说:“都江口旧有石马埋滩下,凡穿淘者必以离堆石记为准,号曰水则,其下滩深二丈二尺,水则下亦深七、八尺”,清代也挖出过石兽,可能就是秦汉旧物。〗

.......

大秦,咸阳。

始皇忽地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紧随其后的李斯,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与追忆:

“李斯,朕要是没记错,他死于攻楚那年吧?”

李斯微微躬身,神色恭敬,轻声答道:“回陛下,正是,李冰生前在蜀地凿井汲卤煮盐,功绩卓着。”

始皇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蜀地的山川河流,他缓缓说道:“五尺道也是他主持修建的,确实是个能臣。”

李斯见状,心中一动,连忙补充道:“陛下所言极是,李冰因治理石亭江,积劳成疾而死,实在令人惋惜。”

始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遗憾,叹息一声,声音低沉而有力:“是啊,可惜了。”

始皇顿了顿,又问道:“他儿子呢?”

李斯微微抬头,见始皇神色凝重,便小心翼翼地回答:“回陛下,李冰之子仍在治理石亭江,继承父志,勤勉不辍。”

始皇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随即挥了挥手,语气坚定:“诏他……算了,差人去问问他还有什么需要的。”

始皇顿了顿,看向众人,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另,敕封李冰为水神,于咸阳、蜀地立庙祭祀。”

众人闻言,心中一震,眉头微皱,本想出言劝阻,但见始皇神色威严,语气不容置疑,只得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李斯低下头,心中暗自疑惑:“皇帝封神,陛下到底要做什么?”

夏无且、农家汉子见墨家巨子嘴角微扬,低声询问道:“你知道陛下是什么意思?”

“知道啊。”

“那你说说。”

“嘿嘿,不告诉你们。”

墨家巨子语气欢悦,有种小孩捉弄人成功的感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