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三国渣男,开局捡尸华雄 > 第133章 小心谨慎,不知大风雪将近

军队掉头向东之后,王通也变得更加小心了。

首次将望远镜交给了斥候。

这一次,王通一共带了20支竹筒望远镜,除了王通、贾诩、徐晃、张合、韦卫等人各留下一支外,其余15支全都交给眭固,由眭固负责所有的斥候。

眭固为人极为机警。

不负“白兔”之名。

这也是投身黄巾后多年练出来的本领。

黄巾起义失败之后,眭固带着张角的女儿和一帮黄巾兄弟,被人到处追杀,几乎每天都在想着逃命,很多次都被追得几乎是上天无路、入地无名。

历经千百次追杀,最终能够生存下来,靠的绝不是撒娇,而是过人的机警。

岁月和磨难的洗礼,更是将原本机警过人的眭固,变得如同一只猎狗了一样,只要用鼻子闻一闻,便能判断出猎物出没的踪迹。

……

剿杀的方式也进行了改变。

不仅杀人。

还杀马、杀牛、杀羊、杀猪、杀狗、杀鸡……

由于路途较远,不便再让解救的汉人奴隶将这些物资送回汉境,那就将所有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都毁掉。

自己不能拥有,也不能给别人。

这种心态不适合用来谈恋爱,但是,用来对付敌人,则是最为明智的抉择。

……

解救出来的汉人奴隶也不再让他们自己回汉境,因为在他们回程途中,很可能撞上魁头和步度根的鲜卑大军。那样就会反而害死他们。

所以,王通便下令将他们全都带在军中。这些汉人奴隶也都是会骑马的。给他们每人两匹战马,刚好可以增加军队携带战马的数量。

考虑到韦卫曾经出身于上郡的汉人奴隶,王通将解救的这些奴隶全部交由韦卫,由韦卫将他们分散整编进自己的军队之中,一边行军,一边进行训练。

物资也携带了不少。

在又往前扫荡了两百余里之后,军队人数已经增加到了多人,并且全部变成了一人三马。仅仅战马的总数就达到了7万5千多匹。

除了用于骑乘的战马之外,多余战马上都伏着各种物资。包括:粮食,烤羊腿,烤牛腿,烤马腿、烤猪腿、烤狗腿,烤某某腿……

(备注:腿部肉多,便于携带。)

……

到了此时,离鲜卑索头部的营地已经不远。

大约只相距100余里。

王通没有再将军队分成五支,而是将军队聚拢在一起。也没有再进行扫荡,而是小心地绕开胡人部落。

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

因为王通这次带的望远镜,已经在最初的那个望远镜上做了不少的改良,最远可以人看到大约12公里。

这么远的距离是看不清人脸的。但是,要看清鲜卑人有没有营地,营地外有没有人类在活动,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这是指天气好的情况。

若是遇上下雪天,顶多也只能看上四五里。不过,这也够了。因为越是下雪天,胡人们越是很少有人走出营地外活动。

基本上都是待在帐篷内与女人们干一些播种的事情。所以,每年到了春季,便有很多胡人女子“重孕”即:怀上了几个月的身孕。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武帝每次派大军征伐匈奴,都会选择在春季。春季征伐草原,会导致大量匈奴女子流产,从而削弱了匈奴的长远战争潜力。

……

王通的望远镜,大约相当于20倍距。

理论上说,有了这种望远镜相助,使得汉军斥候的视距放大了将近20倍。因此,总是能够在很远的地方发现鲜卑人的营地,以及鲜卑人的活动情况。

这也是通胆敢孤军深入草原的依仗之一。

如果没有望远镜,说不定王通的行动早就被鲜卑人发现了,甚至早就陷入了数十万鲜卑人的围追堵截之中。

……

为了不惊动实力强大的索头部,汉军的行军方式也改成了晚上行军,白天则躲进某个山谷中休息。

而且,每天行进距离极短。

纵然是全骑兵,也每天只行30余里。

战马都戴着嘴笼,不让它们大声叫唤。因为太多的战马发出叫唤之声,可能会引起鲜卑人的注意。甚至就连战马的粪便,也都要在马屁股后面吊一个布袋收集起来,进行统一掩埋。

细节决定成败。

事关几万人的生死,半点都马虎不得!

……

就这样,又往前走了两天,负责斥候的眭固来报:“主公,已经发现了索头部的营地。”

“情况怎样?”王通问道。

眭固道:“索头部的营地在东北方向约20里处,营地很大,位于两山之间的一片空地。属下数了一下帐篷,大约有2万多帐。”

2万多帐。

按一帐4人计算,也就是8万多人!

王通不敢大意,下令军队依旧在山谷中待命,亲自带着贾诩、徐晃、张合、韦卫四人,随眭固前去查看地形。

……

五人换上鲜卑人的衣服,随眭固策马前行。用了一个时辰,便来到了距离鲜卑营地的五六里处的一处山坡上。此时,天空中下起了小沙雪。

光线有些不好。

但是,在竹筒望远镜的帮助下,依然可以看到鲜卑人的营地。这是一个很大的部落,集中扎营在两座大山之间。

冬季天气酷寒,西北风如同割肉的刀子似的。没有人傻到在空旷之地扎营过冬。那样可能会将人和马都直接冻死。

而在山谷间扎营,有助于避风御寒,因此,这也是草原人过冬的习惯。

营地左右的两座大山,跟女人的凶似的。

中间那山谷,就如同凶沟。

山谷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这样的山谷中过冬,刚好可以避开冬天的西北风。由此可见,索头部的这个地方倒是选得不错。

山谷狭长,谷宽不到百米,谷长却有五六里。而那些帐篷,大部分都是扎在山脚下,在山谷中间,则很少有帐篷,这也是为了避风,因为山脚下风力较弱,会相对暖和一些。

再看山谷两侧的高山,横亘在草原上如同两条雪白的巨龙。高约600余米,长达七八里。

山坡很陡。

但也不是特别陡。其倾斜度大约接近50°左右,这样的山坡,即使是遇上大雪天,也不会出现雪崩。

“这拓跋诘汾还真会挑地方啊!”王通感慨地说道。

而贾诩,则看了看那两座高山。

自言自语地说道:“不知道这几天,还会不会下大雪……”

……

如图所示:

(附录图片:鲜卑人扎营的山谷。)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