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 第115章 做不到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第115章 做不到

作者:狂野乌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5 19:13:28 来源:书海阁

第二日,萧云骧又去查看被清军烧杀劫掠的几个村寨。

这些村寨损失虽不及吴家店惨重,但萧云骧心情反而愈发沉重。

因为这几个村寨存在同一个问题:西军制度未能深入基层。

这几个村的民兵组建,是西王府派人下来,召集百姓开个会,当场便完成。

张三当里长,李四任民兵连长,王二麻子做军法官。

然而,里长、连长、军法官平时该履行什么职责,战时该做些什么,并无统一标准,全凭自行揣摩。

此外,部分西王府人员急于完成任务。

有的工作人员一天能完成三个村的民兵组织组建。

从表面数据看,很多基层单位都已建立,但深究起来,这些所谓民兵、自卫队的首领,往往仍是从前的地主乡绅。

因为他们有威望,有号召力。

西军来了,他们表面愿意配合,至于内心想法,外人无从知晓。

普通百姓如同以往应付官府差事,官府让组建民兵就组建,给分地就接受。

但为何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没几个人清楚,也没多少人在意。

就像西军分地,百姓心里感激西军,可骨子里仍把西王府当作仁慈的新老爷。

这便是恩赐式分地、自上而下推行带来的弊端。

受通讯、交通手段限制,加上普通民众认知有限、反应渠道匮乏以及千年传统等因素影响,中国历代只能依靠地主乡绅、族长乡老这类中间阶层,间接统治最基层百姓。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历代造反者中,明白此理的,如朱元璋,依靠地主乡绅维持基层统治;

不明白的,如黄巢、李自成,直接打击地主乡绅阶层,却始终无法建立稳固的基层政权,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只要有地主乡绅这个中间食利阶层存在,所谓平均地权、土地公有,便是笑话。

这个问题,历代中国统治者、造反者都无法解决。

到了近现代,百年烂党不想解决。

只有红朝,才真正将土地公有制落到实处。

即便如此,红党也是经过长时间摸索,才找到适合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道路。

这一日,萧云骧未出门,独自在营地帐篷里写东西。

下午,左宗棠拿着萧云骧写的《西王府土地法大纲》草稿找上门来。

“萧君,左某来还书了。”

他见萧云骧正伏在小桌上用炭笔书写,桌上还有七八页写好的草稿。

萧云骧见左宗棠进来,停下笔,把草稿整理到一起。

接过左宗棠递来的书,压在草稿之上。

又从帐篷里拿出两把凳子,走到营帐外。

“左先生,我写了半天,正好休息下眼睛,咱们到帐外聊聊。”

此时正值农历九月下旬,天气晴好,气候宜人。

两人在帐篷边落座,萧云骧笑着问道:

“左先生,我写的这个大纲如何?”

左宗棠挑了挑眉,瞥了萧云骧一眼,本想嘲讽。

但转念想到,这个贼头虽举止轻佻,初衷却是为减轻百姓负担,给底层百姓活路。

到嘴边的嘲讽之语,顿时索然无味。

左宗棠是晚清官僚中少见的系统性关注农民生计并付诸实践的官员。

他出身“耕读传家”的湘阴左氏家族,曾祖父左逢圣灾年典当衣物施粥救济饥民,祖父左人锦设立“族仓”制度应对荒年,家族传统使他对民生疾苦格外关注。

他自幼研习儒家经典,推崇“民为邦本”理念,认为“天下糜烂,需以民生为急”,这成为其执政核心理念。

任浙江巡抚时,面对战乱后的饥荒,他刊发救荒办法,匀拨钱米赈济灾民,还动员军队开垦荒地,招徕邻省农民恢复生产。

西北平叛期间,对因战乱流离的难民“资遣回籍”,发放赈粮、耕牛和种子,助其重建家园。

妥善安置从沙俄控制下归来的吐尔扈特族人,发放抚恤银两、羊种和生产工具,确保他们“无冻馁之虞”。

除具体举措外,还有赋税改革。

在湖南主持地丁漕粮改革时,他提出“以减为增”原则,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地方豪强对赋税的操纵。

西北治理中,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垦荒,恢复因战乱荒废的农田。

还有政策扶持。

他强调“水利为农业之本”,在陕甘地区兴修水利工程,如修复宁夏唐徕渠,提升农田灌溉能力;推广桑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拓宽农民生计来源。

他做这些的出发点,当然是传统士大夫家国天下的情怀,以及维护清廷统治,比如通过赈灾防止民变。

但客观上改善了部分农民处境,这也是事实。

当然,这不妨碍他镇压陕甘回民时手段严酷。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好人”“坏蛋”叙事模式,不适合成年人的世界。

何况“黑白”概念,每个时代理解和定义不同。

不过梁启超评价他“用兵不忘恤民”,《清史稿》称其“所至之处,必以民生为念”,大体还算公允。他的举措为西北边疆稳定和战后重建奠定基础,至今在新疆、甘肃等地仍留存水利、屯田等遗产。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忽视其所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及当时社会价值观。

用评价者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去硬套古人,既不公允,甚至可谓耍流氓。

比如萧云骧后世在网上就看到有人评价岳飞愚忠,还长篇大论,看似头头是道,实则荒谬。

正因了解左宗棠这些性情,萧云骧才放心将相关草稿给他看,想听他的意见。

从后世资料分析,这人能沟通。

左宗棠看着萧云骧期待的眼神,叹了口气说:

“萧君,你那些方略初衷是为穷苦百姓谋条活路,这很好。”

“但是,你要消灭地主乡绅阶层,恕左某直言,做不到。”

“为何?”萧云骧来了兴致。

左宗棠略作思索。

“孔圣在《论语·泰伯篇》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古以来,让百姓按规则行事就行,无需让他们明白其中道理。”

“你倒好,在注释里讲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

“他们听得懂吗?”左宗棠侃侃而谈。

萧云骧点头,问道:“还有么?”

左宗棠继续说道:

“通讯与交通的限制。就拿我们南面的秀山县来说,县府官员检查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实情况,若要走遍每个乡镇,一趟差不多需要耗费一个月。”

“这怎么可能持久执行呢?”

“萧君,自古皇权不下县。非不欲,而是不能也。”

“你强要推行,不过是培养新一批的地主乡绅,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