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 第128章 意难平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第128章 意难平

作者:狂野乌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5 19:13:28 来源:书海阁

左宗棠踱步至书架前,目光一扫,见架上多是《长江水经注》《巴蜀盐道考》《蜀水考》这类介绍各地山川地理的书籍,甚至还有几本洋文书,只是他看不懂上面写了什么。

他本就爱书,忍不住抽出一本硬皮册子,只见封面上凸起的藤蔓纹饰,这般装帧绝非当下中国之物。

“左先生,你拿的那本,是90多年前法兰西国一位叫卢梭的先贤所写,我从杜邦老师那儿借来的,可别弄坏了,我看完还得还呢。”

萧云骧的声音裹挟着初冬的寒气从门外传来。左宗棠转头望去,只见萧云骧**的上身蒸腾着水雾,湿漉漉的发梢正滴滴答答地滴水,他正用毛巾擦拭头发。

彭玉麟下意识地后退半步,紧了紧身上的棉衣。

萧云骧走进卧房,笑着说道:

“我最近才发现,那个杜邦牧师还挺闷骚的,满屋子《圣经》底下藏着各国**,这本德文版《社会契约论》还是用《马太福音》封皮裹着的。”

卧房里传来翻箱倒柜的声响,萧云骧的声音继续传来:

“好家伙,现在他身边就剩一个前同僚,彻底不装了,这段时间居然研究起中国的算命来。”

“我去借书的时候,他拿着几枚铜钱追问我,什么是‘六爻动变’,我哪懂这个啊,让他去城隍庙找瞎眼周半仙去——哎!这破椅子!”

左宗棠一头雾水,看向彭玉麟,经彭玉麟无奈解释,他才知道,那个杜邦是西军学堂请来的一位法兰西老师,还是个牧师。

两人又等了一会儿,萧云骧穿戴整齐从卧房走出,搬来两把椅子放在二人面前,说道:

“两位先生请坐,你们来找我有啥事,说吧。我这屋可没炭火,我火气重,用不着。前日姚福堂说要搬个火盆来,被我踹出去了。”

左、彭两人无奈坐下,萧云骧也找了把椅子坐在对面。左宗棠不太习惯萧云骧这般随性的做派。

他在张亮基身边时,虽说名义上是幕僚,但张亮基赋予他极大权力,曾言“一应事务皆听由左宗棠处理,决不掣肘”,实际上代行巡抚职权。

见过清廷众多高官的排场,哪怕是号称最清廉,被道光、咸丰两朝奉为清官楷模的东阁大学士王鼎,出门也要坐轿,冬天也要烧炭,而清廷随便一个县丞,都比萧云骧会享受。

左宗棠怔了片刻,才想起此行目的,问道:“萧君,你是否在朝廷那边给我使了什么阴谋诡计?”

萧云骧嘻嘻一笑,坦然回道:“没错,我让人模仿你的笔迹,给张亮基送了一封信,劝他投降,还在信里把咸丰小儿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一遍。”

纵然左宗棠心中已有猜度,听到萧云骧干脆承认,仍怒气上涌,正要开骂,又想起两人刚见面时,自己不仅骂了萧云骧,还想动手打他,可萧云骧根本不当回事,看来这招没用。

想到这儿,左宗棠大为丧气,甩下衣袖,无奈道:“萧君,你又何苦如此呢?”

萧云骧收起笑容,正色道:“左先生,从公而论,清廷是我们的生死大敌,不让你为他们效力,削弱他们的力量,这也是人之常情。”

“从私而言,我实在不忍心你这样的大才,为满清这个**黑暗、愚昧颟顸、防汉甚于防洋的腐朽王朝去做裱糊匠。”

“你可以骂我下作无耻,但对于满清朝廷,无论用多少诡计阴谋,我都问心无愧。”

左宗棠看着一脸正经的萧云骧,无奈叹气道:“萧君,你也太看得起左某了。”

萧云骧叹气回道:“先生,希望你能体谅我的良苦用心。你的家人,我已经派人去接了,是我们军情局参谋长赵无忌亲自去的。他本就是湖南人,且为人极善机变,彭先生的母亲就是他接过来的。”

“他九月初,也就是先生刚进入我军军营时,收到我的信件后就从重庆出发了,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预计过不了多久就该回来了。”

左宗棠看了眼彭玉麟,又看了眼萧云骧,心中暗想:彭雪琴果然没猜错,自己刚被俘时,这小子就已开始行动,彻底断了他回归朝廷的后路。

三人陷入沉默,彭玉麟见两人没吵起来,暗自松了一口气。

许久,萧云骧打破沉默:“先生,我自然极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开创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中华,但我不会强迫你。”

“如果你愿意将平生所学埋没于荒草,我也不会强人所难。成都或者重庆这两个城市你随便选,我会补偿你一座大宅子,保你全家一辈子衣食无忧。”

“虽说我现在没钱,但我会到枢务堂去申请一笔专门费用,大家应该会同意的。”

左宗棠哼了一声:“你倒是好心。”

此时,萧云骧想起原本历史中,这“左骡子”劝曾国藩称帝的事,不由笑出了声。“我既然来了,就不能让你再为清廷效力,不然我意难平。”

左宗棠奇怪道:“什么你来不来的,莫名其妙。” 萧云骧发现说漏了嘴,连忙转换话题:“左先生,今日我要去巡视军工作坊,你去不去?”左宗棠斜了他一眼:“这么机密的事,现在也让我看了?”

萧云骧哈哈一笑:“反正你也回不去了,保不齐你的那些前同僚,会把酉阳战败的事全推到你身上,咸丰小儿早恨死你了。”

左宗棠心中恨恨,颇有几分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去就去,正好把你们的机密全看个精光。”

-------------------

(注:以下这段是对左宗棠的剖析,与剧情无关,不想看的小伙伴可以跳过,不影响小说正常阅读。

或许不少小伙伴觉得,左宗棠肯降西军这事儿荒诞至极,认为这是作者强行给主角开金手指。然而,细究历史便会发现,左宗棠对清廷并非死心塌地的忠诚,更像是深受儒家教育影响下的一种惯性使然,也是鉴于只有清廷这个平台,才能让他施展抱负的无奈妥协。

据《曾国藩家书》侧面记载,左宗棠曾评价清廷高层“畏洋如虎,御民如仇”,虽未明确指名道姓,但矛头显然直指统治者;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他在私信中向曾国藩坦言:“当今之弊,不在长毛而在朝堂。”(《曾左书札集》)

左宗棠早年因“樊燮案”得以获救,关键人物是满族权臣肃顺。肃顺以“满汉联合”之策拉拢湘军集团,左宗棠对此心怀感激,却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联盟的脆弱性。他在私人场合坦言:“满人用汉,不过权宜之计。”

1872年在西北任职期间,左宗棠致信陶桄提到:“各省协饷积欠,官吏中饱,几成痼疾。”他直言清廷财政制度“徒有其名,难济实用”,深刻揭露了地方官员贪污军饷的普遍现象。

左宗棠晚年任军机大臣时,曾私下批评清廷中枢“满员十占其七,而实能任事者不及二三”。为制衡满族权贵,他联合汉族官员积极推动洋务运动。

倘若上述种种都可看作是体制内的牢骚,那接下来这件事堪称重磅。

1860年,左宗棠曾写过一封密信给曾国藩,内容仅十六字:“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想必大家都熟知“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左宗棠这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实则是在旁敲侧击地暗示曾国藩,入主中原之事不妨考虑一二。

曾国藩看信后,直接将“似”字划掉,改写成“未”字,于是便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以此回绝了左宗棠。此后,左宗棠再未提及此事,两人关系也逐渐疏远。

而1860年,正是太平天国处于与清廷对抗的战略相持阶段,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在江浙一带与清军激战,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缓解了天京的围困。

不论左宗棠是真心想拥戴曾国藩上位,还是有意陷害他。但只要曾国藩此时真的举兵反叛,他能否成功尚未可知,可满清必然覆灭!

如果左宗棠真是忠于清廷,怎么可能提出这种建议?

若有人仍坚称左宗棠对满清忠心不二,那只能说你赢了。

试想一下,倘若将他的退路全部切断,又让他目睹主角推行的以民为本的政策,能说他丝毫不会心动吗?至少从逻辑和情理上而言,是说得通的吧?总不能说是乌鸦毫无依据的强行开金手指吧?

我真是被杠怕了,因为文字太多,只能放这里,大家将就看一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