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重生杨过之神雕新章 > 第329章 真相显露(一)

重生杨过之神雕新章 第329章 真相显露(一)

作者:爬墙的牛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5-07 07:11:15 来源:书海阁

在遥远的西安,如水的月光倾洒在庭院中,公孙止一袭绿袍,身影在月色下显得格外阴森。

此刻,他手中握着一封尚未开封的信件,那是细作传回的最新情报。

他焦急地在庭院中来回踱步,不时抬头望向北方,眼神中满是期盼,正等待着来自和林的消息。

月光洒在他那满是仇恨的脸上,映出他得意的冷笑,他喃喃自语:“木易啊!这一次,我看你要如何应对!”

而在更遥远的和林,忽必烈收到公孙止的来信,不敢有丝毫耽搁,当即前去面见蒙哥,商议下一步的计划。

大帐内,气氛凝重。

忽必烈双手捧着信笺,神色恭敬,一边说话,一面将手中密信呈交给蒙哥,“大汗,根据细作来报,派去襄阳道贺的使团遭受袭击,札木合身亡!”

蒙哥听闻,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他快速接过信笺浏览,随后抬眸看向忽必烈,问道:“四弟,你打算如何处置此事?”

忽必烈微微欠身,笑着回应:“大汗,眼下西线战事紧张,旭烈兀急需支援!”

“以漠南与汉地的兵力,眼下尚不足以踏灭南朝。”

蒙哥点头表示赞同:“你说的不错,此时确实腾不出手来对付南朝!”

随后,他目光变得阴冷,继续说道:“据前往临安索要岁币的使团回禀。”

“此次,南朝皇帝对增加岁币数额的态度很是强硬!”

忽必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南朝向来孱弱,为何……”

蒙哥讥笑一声,打断忽必烈的话:“四弟,你久在汉地,想来对明教是不陌生的。”

“南朝皇帝得到明教帮助,将使团中的潇湘子与尼魔星二人当场拿下。”

“胆敢如此行事,咱们势必要给南朝皇帝一个教训!”

忽必烈闻言面露喜色,连忙问道:“那大汗打算如何处置?”

蒙哥一扬手中信笺,开口赞叹:“四弟,你请来的这位先生,确实是个大才!”

“金刀驸马协助防守襄阳多年,看在他是父亲安答的份上,本汗不屑在背后动手。”

“但明教袭杀郝和尚拔都,如今前往襄阳道贺的使者被袭杀。”

“本汗不管真相到底如何,凶手都必须是明教。”

顿了一顿,目光灼灼地望向忽必烈,“正如你那位先生所言,明教已成为你南下宋国的一大阻碍。”

“四弟,趁着大军尚未回归驻地,传令大军重新开赴前线!”

“本汗这次会重新派遣使者前往临安,向南朝就明教一事讨要说法。”

“既然南蛮子自持武力,此次就让昆贡四人随行!”

忽必烈心中暗自盘算,面对大军压境,南朝皇帝必定不敢强硬对待使团。

只要南朝官方不再支持明教,一个江湖教派想要阻止大军南下,无异是以卵击石。

使者遇害一事南朝本就理亏,此次使团想要达成目的可就要容易得多。

想到此间,忽必烈开口询问:“这次使团前去南朝,大汗打算开出哪些条件?”

蒙哥脸色如常,语气冰冷:“第一,岁币额度必须增加三成;第二,南朝必须交出杀害使者的凶手。”

“第三,明教暗杀我蒙古国高官,南朝必须交出凶手木易。”

忽必烈哈哈大笑,连声夸赞:“大汗妙计!不管是不是明教所为,南朝必定会与明教反目。”

“增加三成岁币,南朝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蒙哥笑道:“四弟,只有南朝孱弱,才会减少将来挥军南下的阻碍!”

忽必烈接着问道:“大汗,不知打算派谁做使节?”

蒙哥略一思索,微笑开口:“汉地事务向来是你在打理,就让你那位先生去做此行的使节!”

“除了昆贡几人随行,本汗再派两千怯薛军随行护卫!”

几日后,收到军令的蒙古大军,迅速掉头向淮西前线集结。

一时间,边境线上战云密布,气氛剑拔弩张。

公孙止策马立于高坡上,一袭绿袍在风中猎猎作响,此刻的他面容阴鸷,眼中闪烁着复仇的火焰。

在他身后,四位番僧领着两千铁骑,正是大轮寺的昆贡四人与蒙哥调派来的怯薛军。

自从绝情谷被杨过废去一身武功,他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报复。

如今借蒙古之力兵临宋境,正是他借势复仇的第一步。

“传令下去,”公孙止对身旁的蒙古将领说道,“全军列阵,但不要轻举妄动。”

“大汗要的是赵宋朝廷的答复,不是即刻开战。”

一旁的蒙古将领巴图鲁躬身领命,眼中却闪过一丝不屑。

在他看来,这些南朝人不过是待宰的羔羊,何须如此大费周章?

但大汗蒙哥与四王爷忽必烈有令,此次行动全权交由公孙止指挥,他也不敢违抗。

淮西守将杜杲身披铠甲,腰悬长剑,虽已年过五旬,却依然挺拔如松。

此时他正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黑压压的蒙古大军,眉头紧锁。

他长期在前线与蒙古军队交手,深知蒙古铁骑的厉害之处。“报——”一名斥候飞奔上城,神色焦急,“蒙古使者求见!”

杜杲挥了挥手,“带上来。”

不多时,一名蒙古使者昂首阔步走上城楼,神色傲慢,递上一封烫金文书:“蒙古国大汗有令,限三日之内交出杀害我国使节的明教凶手。”

“否则大军即刻攻城!”

“另,大汗有令,我蒙古国使团将赴临安面见宋国皇帝!”

杜杲接过文书,沉声道:“此事非同小可,本将做不了主,还需禀明圣上定夺。”

“劳烦贵使转告贵国大汗,切勿轻启战端,以免徒增伤亡。”

那使者冷笑一声,语气傲慢至极:“三日为限,过时不候!”

杜杲语气平和,继续问道:“不知贵国使团如今在何处?”

那使者遥遥一指远处山坡。

杜杲放眼望去,只见远处长杆上的旌节飘动,后方三角狼骑迎风招展。

再往下看,数千怯薛军静静伫立,气势骇人。

怯薛军一人三马,近万战马聚集一处,黑压压的一片。

见到蒙古国使节带着数千骑兵随行,看到眼前这庞大的阵仗,杜杲大惊失色。

忍不住开口询问:“贵国使团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随行?”

那使者冷哼一声,态度桀骜:“哼!南朝人阴险,若无大军随行护卫,谁知道会不会旧事重演?”

杜杲不想再看这使者脸色,强压心中怒火,立即命人将他护送出城。

随后,他以八百里加急,将蒙古国书与蒙古使团要入境的消息送往临安。

同时下令全军戒备,加固城防,准备迎战。

消息传到临安,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垂拱殿内气氛凝重如铁。

赵昀端坐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如墨。

手中的蒙古国书仿佛有千钧之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赵昀声音沙哑,打破殿内的死寂:“蒙古大军兵临淮西,要求我朝交出杀害其使节札木合的明教凶手,否则便要开战。”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应对?”

殿内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噤若寒蝉,无人敢率先发言。

最终,左丞相吴潜缓步出列。

“陛下,”吴潜声音沉稳,神色凝重,“当务之急,是尽快查明真相,给蒙古国一个交代。”

“只是蒙古国势大,不可轻撄其锋。”

“依老臣之见,不如暂且交出明教木易等人,以平息事态,再从长计议。”

“否则,两国一旦开战,必将生灵涂炭。”

“眼下蒙古国再度派遣使团前来,朝廷需以礼相待!”

“只是此行使团随行护卫数量庞大,老臣不敢擅专!”

话音刚落,右丞相史弥远立即出列反对。

“吴相此言差矣!明教虽为江湖门派,但近年来抗击蒙古有功。”

“若是如此轻易交出,岂不令天下义士寒心?”

“况且此事蹊跷,朝廷还是应先查明真相!”

吴潜冷笑一声:“史相此言,莫非是要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蒙古国十万大军压境,一旦开战,淮西百姓将遭涂炭!”

“正因如此,更不可屈服于蒙古淫威!”史弥远寸步不让,“若此次妥协,蒙古国必会得寸进尺,索求无度!”

“何况如今并无证据表明是明教所为!”

“赵葵远赴襄阳调查,皇城司也并无确凿证据!”

“怎能凭吴相一面之词就下定论?!”

两位丞相一经发言,两派官员随即展开激烈争论,朝堂之上唾沫横飞,火药味十足。

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史弥远,认为应彻查真相,不可贸然对明教下手。

另一派则附和吴潜,主张牺牲明教,换取暂时的和平。

赵昀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面对杨过等人,赵昀心中十分忌惮,明教众人的武功惊人,若是光明正大交战,禁军列阵对敌自是不惧明教。

可是双方一旦翻脸,杨过等人想潜入皇宫对自己不利,却是易如反掌。

倘若听取吴潜的建议,就等同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于险地......

听着朝堂上喋喋不休的吵闹,赵昀被打断思绪,只觉头疼欲裂,猛地一拍龙案,大喝一声:“够了!”

一众大臣见着皇帝发怒,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张弘范!”赵昀点名道。

皇城司统领张弘范出列行礼:“臣在。”

“全力彻查蒙古使节遇害一案,务必要查明真相!三日之内给朕答复!”

“臣领旨。”张弘范躬身应命。

赵昀又看向兵部尚书杜范:“杜爱卿,立即调集京湖、两淮兵马增援淮西,务必要守住淮西防线!”

“臣遵旨。”杜范肃然领命。

赵昀一手扶额,叹了口气,再度看向礼部尚书王应麟,“王卿,蒙古国使节到访,关乎两国邦交。”

“迎接使团一事,朕就委托给王卿办理。”

王应麟沉声应诺,“臣遵旨!”

赵昀心中烦闷,无心朝议,安排诸事便起身离去。退朝之后,史弥远快步回到相府密室。

此刻的史弥远,脸色阴沉似水,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息。

梁成大、薛极等一众心腹见他脸色有异,皆是小心地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相爷,”梁成大强挤出谄媚的笑容,双手捧着茶杯,恭敬地递上前去,“今日朝堂之上,瞧吴潜那老匹夫的言语,怕是已中计了!”

史弥远眼皮都未抬一下,伸手接过茶盏,轻抿一口后,冷哼一声,“吴潜那点心思,不足为惧。”

“倒是你二人出的这昏招,如今却棘手得很,怕是不好收场啊!”

他微微抬起头,目光阴冷地解释,“虽说皇上近些年来对他有所倚重,可他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既看不清皇帝心底对明教木易等人的忌惮,还竟敢拿这事儿三番五次地挑衅皇帝的底线!”

薛极脸上闪过一抹阴恻的笑意,凑上前低声道:“相爷但请放心,刺杀蒙古使节这事儿,所有证据都指向吴潜麾下的禁军。”

“只要张弘范那边查到凶手,吴潜必定倒台!”

史弥远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得意之色,转瞬又恢复先前的冷峻模样,沉声道:“好了,为防止消息走漏,赶紧把参与此事的人处理干净。”

“是!”梁成大与薛极等人齐声应诺。

史弥远长叹一声,“唉!只是刺杀使者一事,蒙古国那边怕是难以善了啊!”

与此同时,临安城的皇城司衙门内灯火通明。

张弘范身着官服,神色凝重地端坐在案前,面前杂乱地摊开着各种卷宗与证物。

在跳跃的烛火映照下,张弘范的面容显得阴沉,他知晓此次使者被杀的背后水很深。

加上眼下蒙古国大军压境,事关两国和平,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传我命令,加大调查力度,不惜一切代价收集线索!” 张弘范对下属厉声说道。

“大人,”一名皇城司密探快步走入屋内,单膝跪地,“明教公孙清求见。”

张弘范闻言,微微眯起眼睛,略一思索,开口吩咐,“请他进来。”

不多时,公孙清大步走入,拱手道:“张大人,深夜叨扰,还望海涵。”

张弘范赶忙起身,还以一礼,态度客气:“公孙右使不必多礼。”

“可是为蒙古使节一案而来?”

公孙清神色一凛,郑重地点点头:“正是。教主怀疑此事背后另有隐情,特命我等前来协助大人调查。”

张弘范挥了挥手,示意左右侍从退下,待屋内只剩他们二人时,他压低声音,“可是有所发现?”

公孙清伸手入怀,掏出一枚青色的檄牌,神色凝重地开口回应:“实不相瞒,根据我教查探到的线索,凶手极有可能出自禁军。”

“这枚青檄便是从凶手身上搜出来的!”

张弘范接过青檄,只瞧了一眼,顿时脸色大变,脱口而出:“禁军令牌!”

公孙清捕捉到张弘范神色的变化,连忙追问道:“不知朝中有哪些人能够调动禁军?”

张弘范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公孙右使,不知可否还有其他线索?”

公孙清目光在张弘范身上来回扫视,随后转身向着屋外高声吩咐:“带进来!”

屋外传来一声回应,两名明教弟子押着一个神色慌张的男子走进屋内。

公孙清伸手一指那男子,对张弘范说道:“张统领,此人叫王二,原本是临安城中的一个泼皮无赖。”

“临安城中那些谣言,便是由他带头散布的!”

张弘范目光如炬地盯着王二,开口问询问公孙清:“可有查出是谁指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