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明中祖:朱慈烺 > 第211章 玉米土豆、红薯辣椒

明中祖:朱慈烺 第211章 玉米土豆、红薯辣椒

作者:斌斌有理被注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1:16:33 来源:书海阁

第211章 玉米土豆、红薯辣椒

“哈哈哈,好,泽清,自修,还等什么?让鸾仪司的兄弟们先列装,剩下的通知骆养性和陆文昭,各领两千把列装都司和都知衙门,其余五千把通知杨宇,列装禁军。”

“臣谢殿下恩典。”祖泽清和杨宇高兴的谢恩,着人去通知锦衣卫和杨宇来领枪。

“李伴伴,回去拟旨,赐皇家科学院三位院长银两千两,军械局两位局长银一千两,各荫一子入国子监或靖宇军校。”

“臣谢殿下恩典。”毕懋康和孙和斗谢恩。

“两位师傅快平身,不知长枪造的怎么样子?”

“回禀殿下,第一军已全部列装火绳枪,今年八个兵工厂全面按照殿下旨意专攻燧发枪,现在已储备四万余,但没有殿下的旨意,暂时还未分配。”孙和斗禀报道。

“嗯,如此的话,李伴伴你记一下,回去后下旨,由海军第三军负责押送长江两岸的兵工厂储备燧发枪,将第一批燧发枪列装天津卫驻防的陆军第一军第一师。”

“命第二师返回上海驻地,命海军第一军第一师驻守天津,第二师恢复北海贸易。将陆军第一师换装下来的火绳枪,列装第一军的五万预备营,继续在辽东牵制。”

“还有,陆军第三军九月初二在朝阳门阅兵,校阅成军效果,海军第三军九月初三在城北码头阅兵,校阅成军效果。”

“奴婢遵旨。”

“两位师傅,枪管的膛线技术,可有进步?”朱慈烺转身又向毕懋康和孙和斗问道。

“殿下,枪管太细了,人工根本没法内刻膛线,可能只能等到殿下说的车床技术成熟,用机器钻刻了。”毕懋康回道。

“不过殿下,自从妙宇火药改良之后,不光大炮的射程提升,用在枪上提升效果也是显着,以前火枪七十步可破棉甲,七十步之外准头和威力就基本没法保证了。”

“三十步可破双甲,但始终无法破铁甲,自从火药改良好,立竿见影的就是射程大大增加一百八十步外都可破甲,但是准头就没法保障了。”

“比较有把握的,大概在一百三十步到一百五十步步左右,而且,现在三十步内,常规的铁甲已经可以击穿了,提升不可谓不大。”

孙和斗详细介绍了改良火药后,对枪的提升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啊,真不知道,若是和大炮一样,加刻膛线,火枪的威力会提升到何种程度,让人期待啊。

“嗯,还是非要不错的,本宫一直追着膛线,正是为了准头。”

“相信大家从大炮上已经看出来了,膛线不仅能增加射程和威力,其主要功能,还是提高精确度,使炮弹和铅弹不会偏离轨道乱飞。”

“所以,想要提升火枪的准头,膛线技术还是至关重要,军械局和皇家科学院还需要继续努力,研发水能带动机械持续均匀运转的技术。”

“臣等遵旨,必然全力以赴。”二人领旨。

“嗯,行了,你们忙吧,既然出来了,本宫就去城外看看宋院长怎么样了。”朱慈烺想去看看宋应星的农作物搞得怎么样了。

大明的红薯、玉米、辣椒、土豆等外来作物,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入福建和云贵等地了,只是没有官府的大力推行,无人问津罢了。

经过宋应星这几年的实验和培育,想来适应北方地区,或者说适应中国气候的新品,估计差不多了。

作物也是需要适应进化的,什么南美啊,南亚啊一些热带、亚热带的作物直接拿来种植就能量产,这纯属屁话。

经过调查,早先传入福建的作物,种植之后效果一般,这也算是没有大面积推广起来的一大因素。

在中国南方地区经过几十年的进化淘汰,几年前这些作物产量才渐渐开始飙升,而经过宋应星专门的人工培育,现在的产量已经非常喜人了。

而历史上,这些作物没有专门的人工培育,自然适应淘汰,产量提高的时候,已经是康熙中后期了,产量的上升,这才导致康乾时代的人口回升。

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好在南北差异不是太大,南方适应后,在北方没过几年,产量也渐渐上来了,在撤离北京的时候,朱慈烺还专门去过试验田。

一是看看效果,非常喜人,二是去消灭痕迹,可不能留给建奴做嫁衣啊,现在在南京来种植也有半年了,朱慈烺想去看看现在成果如何。

在城外的留守卫驻地,朱慈烺见到正式挂牌的农业司衙门,留守的官吏匆忙迎驾,朱慈烺询问宋应星在哪里,却被告知不在衙门,而是在外面的田里。

朱慈烺无奈,只能由农业司衙门的人领着,去田里找宋应星,顺便看看种植的各项新作物长势如何。

朱慈烺在农业司官吏的引领下,来到了城外的试验田。

远远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映入眼帘,田间的作物长势喜人,显然经过精心照料。朱慈烺心中暗自欣慰,看来宋应星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走近田边,朱慈烺看到宋应星正蹲在田埂上,手中拿着一株作物,仔细端详着。他的衣袍上沾满了泥土,显然已经在这里忙碌了许久。朱慈烺微微一笑,走上前去,轻声唤道:“宋院长,辛苦了。”

宋应星听到声音,抬头一看,见是太子殿下亲临,连忙起身行礼:“殿下驾到,臣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朱慈烺摆了摆手,笑道:“无妨,本宫也是临时起意,过来看看。这些作物长势如何?”

宋应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指着田间的作物说道:“殿下请看,这些红薯、玉米和辣椒,经过这几年的培育和改良,已经逐渐适应了北方的气候。尤其是红薯,产量比之前提高了不少,耐寒性也增强了。”

“玉米的品种也经过筛选,现在生长期缩短,适合在北方种植。辣椒虽然原本是热带作物,但经过改良,现在在南京一带也能顺利生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