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70章 悟空性真平等觉,法谛明心善恶知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70章 悟空性真平等觉,法谛明心善恶知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何晓娜继续带领学生们学习帝师手记:

第三十四篇:空与真

往昔我曾向圣言请教:世间一切见闻觉知,山河大地乃至吾身皆为空,缘起性空,万事皆空,若我常住于空,是否便能证得无上道果?

圣人答曰:汝之所言,仅识得法相,尚未体悟法性,故而言说诸法为空;仅识得心相,未契入心性,才称性空。因诸相有生灭变化,汝便言空,此皆为有生灭之见地。如此,汝已深陷生死妄见之中,又凭何超脱生死轮回?

以相入性,实则心和法二者与觉性本然一体,此乃吾之真性,真实恒常,不来不去,岂有空与不空之分别?实无虚空可供汝安住,此恰如自身坐于椅上却妄图抬起椅子,皆为虚妄之见,犹如以手捉空,怎可如愿?

此真性乃无状之状、无声之声、无色之色、无味之味、无知之知、无觉之觉,随众生之心念,随缘而化现色声香味触法,圣人名之为如来藏,或道。

见树之时,若见非树,又凭何认知树?若见即是树,那见者为何?故言见与树,皆因吾之真性分辨而有,此真唯一,非是亦非不是。

有人辱骂于汝,是汝之真性分辨骂与非骂,此真唯一清净,岂有音声从外而来?实则是以己之念斥责己身罢了,心生对抗便意味着苦难。

曾有先哲云,舍生成仁、去恶从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如今汝又言住于空境,言语间皆显强迫之意,皆为舍却自我而追逐妄念,自身即无上菩提,此为唯一真理,汝与真理对抗,怎可证得真理?

汝之真性,具清净不染之湛然性、了了分明之分别性、性一切心成一切法之玄妙性、无漏圆满之圆觉性、恒存不失之存真性、本不动摇生灭的觉明性,以凡俗思维难以测度佛之菩提,能摄心不乱方为真悟,可证无上道果。

第三十五篇:平等与阶级

我观世间诸般生命及人类境遇,似多有不公。有的为猎食者,有的为猎物;有人名利权势兼得,有人如劳役奴仆,日夜操劳却衣食难全。

圣人言,真我性海无所不包,可滋养龙虾,可容纳藻微,其表象虽殊异,心性亦有差别,然觉明真性无别,就算我化身六道轮回不息,然真我觉性与心及境浑然一体,本就平等。

天下诸事,看似不公,实则公平。为何?皆因一切皆自作自受。吾观某些人富贵显达,却未察其家族十世治家有道;吾观某些人灾难频仍,亦未观其家族十世累积怨愤。

我如此思忖,怨愤之家,似不应繁衍子嗣,此可谓慈悲?亦非正理。怨愤者,皆为概念缠缚,一世未了之故。生子当以本我清净之体,重新整治家风,不延续前世孽障,福泽自可降临。

故言,凡有生者,皆涉因果,各归其根,各安其位,善守本位而不起妄念,了悟根源而不再愚痴,以修身治家为念,此为至善之境。

修身当以损减私欲为根本,回归真性为方向,做自身主宰而内心有数,自在安然。

治家当以敬为根本,若有子弟出于此家,上敬圣贤先师,中敬同事友人且行事得体,下敬穷苦困厄之人。总能以心应心而不恃强凌弱。

我不谈孝而谈敬者,因敬为平等之观,契合大道,上下可相互成就。孝为奴役之观,先人若行为不端,后人却不能反驳,若后人效仿,恐积后代十世苦难。

社会治理亦不出此理,一切法律制定当以尊重人为根本,以人为本,则天下大治。不以人为主的法律,乃阶级差别之开端,亦为天下混乱之源。因阶级乃既得利益者之堡垒,并非合于道中。

第三十六篇:胜义谛与有为法

如今我已明悟,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岂不皆为我见闻觉知之延展?一切见闻觉知岂不皆因我心而明了?一切之明了岂不皆由我分辨?譬如我知自身为人,此知晓自然由心而觉,我言说知晓之时亦明了未知,然究竟是谁分辨了知晓与未知?岂非我耶?故言我乃唯一真理实相,为所有明了之根本。

圣人具高智,将引领吾等寻得最终明了之那个明了本身,名为胜义谛法。然脱离一切色声香味触法,见闻觉知亦不复存在,无所明之对象,明了亦无从寻觅。故言有为法方能抵达胜义谛,然那个明了超脱一切相,独立于一切法之外,此乃我之真性。

圣人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即其理。

故而明了,以我为根本,实无有一法可说,我之明了及所明之物,本无需言语,我于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在运用。

然为引领迷惑之人寻得那个明了,我不得不用言语界定我之所明,进而成就一切法。

故言,实无一言可说却能成就一切法,此谓之法性。识得法性,方能随性自在之法,此谓之性法。

然我往昔不明,将圣人所定义之名词视作我之根本,谈心说性、谈真说妙,此谓之相法。

此二者,缺一不可,且相辅相成。有大根器者,无需相法,自能明悟我之真性,然我愚钝,障蔽已深,非借圣人指引之阶梯不能抵达。第三十七篇:觉和明

圣人常言,性净妙明,本妙明性,即我真性。我常思索,此“明”即明白之意,非为念头。如用餐时明白自身在进食,发怒时明白自身在动怒,即便入睡亦明白自身在安睡,了了分明,清晰不昧。

见闻觉知想思忆,一旦成念,念念相续,方误认一切世界为真实,反倒遮蔽本觉实相,使人妄生颠倒。实则一切所明之处,当处发生,亦当处断灭,故所明者方为念。然明白本身超脱一切相,亘古恒存,有念即明,无念亦明。

念自何处来?念乃我心执取而生,因执取,我真性方明白此执取,进而确立所明,依我执取之愿,故色声香味触法皆因心之执取而有,实则为真我明性妄立。

真性之明白所妄立的首个概念,乃是对自身空无之妄念,于如此空寂湛然之觉中,便有别于觉之念产生。真性本明性于辨别此明白时,反倒有了迷惑之假象,一念无明之知见遂生,名为晦。而后分辨念之差异,进而确立差异之概念,因差异概念而确立相同概念,差异与相同既立,便有了无差异、不相同之概念。随后因相同概念确立空间,于妙无湛然之觉中便有昧暗之相想,晦昧为空,昧空暗中,明结昧暗成色,故光映暗中方能显色。内附生摇,震动意起,于是风便产生,有风轮遂立出世界。

我问圣言,念起性觉,性觉必明。当作何解?答曰:我之真性有一体两面,觉为内在,明为表象,觉乃明之内驱力。

譬如我观花而明花,忽念及等人,自明其想,而后有人唤我,自明其声,种种境转皆因觉在先,而后方明。吾等常丢三落四,正因觉此则失彼。

我问圣言,那觉与不觉,依何驱动?答曰:觉乃我性本恒存,为一非二。我问:离一切相法,觉或不觉?答曰:既言为一,非有不觉。此觉我性本寂常湛然,所明空昧,昧空成暗,所明妄立之一切概念,无妙明之灵性,皆为死性,故言昧,即为假象,而后结暗成色,念念相续,以迷积迷。

问:念起即觉,何以能了?答曰:无论觉于何处,皆我觉性为一,实乃我之真性,清净本然,岂有不了?

即觉即明,我亦明了觉转境迁,念念相续,我将觉之此般明白称为觉知,此为真知,非意根之知晓,乃佛之知见,非颠倒见。

寻常凡人皆能感知所明,反倒忽视藏于所明背后之觉,遂遗失真知,妄入诸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