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37章 鹿泉寺学佛论道,施圆悟万法归一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37章 鹿泉寺学佛论道,施圆悟万法归一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自从盛施圆来到鹿泉山,妙成龙经常带着他来鹿泉寺学习佛法,李世成和道雅萱倒是经常陪在何晓娜身边,一没事也就去玩了。妙成龙给他讲了《妙法西域记》的第一和第二记,今天他们俩一起学了第三记。

第三记内容如下:我是这样问上师的:什么是法界以及世界,为什么说法界一真无别?

上师回答说:世间一切的存在,包括名相概念,无非是见闻溴尝受知的外延。就看见而言,它是需要借助眼睛的,看见了什么,那是需要所见的对象的,人们对于所见是能够辨别认知的,这其中就有识的功能,如此见性对应眼根,色尘,眼识就有三种法义的界定,然后乘以六就是十八种法义的界定,即十八法界。世间一切,不会超出此种界相范围。世界或者世间是对此法界的虚妄总结。比如说见吧,就会有过去看见,现在看见,未来看见,被称为三世。北方看见,南方看见,上面看见,下面看见等十方,就称为界。世人能看见并且明了此看见而设三世十方,它的本因是无上菩提道体性觉妙明的原因,也是此性觉妙明的结果,脱离这个根本,那如何看见?更何况世界之说呢?

我又问道:那如何理解此法界一真无别呢?

上师答言:无上的菩提,性觉妙明,这就如同空间安放器物,虽然其形状是由器物决定的,但是空间是它任意发挥的根本。就比如见性而言,如果说色因眼见而能明了,那黑暗并非眼见,又是如何明了是黑暗的?所以说,此见性首先是可以观种种差别的,就是色尘。其次是可以明了一切所见的,就是眼识。最后,它是可以因需要而创造功能的,比如制造眼睛来了明暗。所以说,眼睛,色尘,眼识都是见性一如无别的。同样,其他五根所对十五界亦然。不但如此,我们还能分辨是见还是听,或者是尝等性,这就说明见性等六性也是无上菩提性觉妙明的结果。当然,如果离开了见听等六性,这样的菩提妙明自性大家也就找不到了,但它当用当有。菩提自性就如同空间虚无的清净体,见闻觉知等六性,就如同对空间里的一切形象的知见定义,定义的结果就是六尘,比喻说脱离了舌头的尝性,酸甜苦辣说有实无。一切皆菩提性觉妙明,故说一真法界,妙明无别,也就是说一切法平等,世人应不舍一法,亦不取一法,唯于六根处随顺妙明觉性为然。这样时刻就能不执一法,自性解脱。也就是说抛开众生于六根处知见变化定义的这些妄见,菩提妙明性空就如同空间并没有具体的形象,也从未变化,名菩提自性解脱。

我接着问:为何本自空湛清净的菩提妙明自性会有各种认识障碍而成就见闻觉知等虚妄的功能定义呢?

上师答言:你观诸生命,因欲取都有想心,此种想心,也是生命生身由来的根本,也是我们平时说的想念,念是于虚明空无的道妙觉性中自在,并非因想而生,就如同大海中被风吹起的浪花一样。这大海就如同道盅觉海,风比喻业想,浪花比喻念头,实念与觉性灵明性体是一非二。想心不断,则念念流发,想心不起,念复归于菩提元清净妙体。是业想如风,性觉如海,业风吹觉海,识浪不断叠起,而后众生性识不定,贪求不舍。此种业想皆六根所造,世人如果没有非不可的需求,当远离一切六根业感,最好是能彻底断除杀盗淫三业。

我继续问道:为何说众生在此一真法界中自性解脱,不假修证呢?

上师回答:断除三业,则念心不起,就能觉我本心,本自清净,名自在解脱,这本心自性,就如同平静的湖面,三业风起,念如波浪,故不能平静。证入菩提道妙的人,无非是恢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已。此种念想心,能以名相概念的方式编制世间一切在,以种种相想又以迷积迷,实际此种种名者,为菩提觉明妙性所展现的状态,比喻色空身体等相。众生则迷妄此真而失察此真妙自性体,这也是众生被束缚的原因,妄入尘劳,流转生死。此菩提自性虽然妙明性常住不灭,但是它没有固定的“本”恒存不变,至于“无”或者“空”也是一个概念而已,用来明了它离一切相无处可寻的特点,并不是说菩提道体有固定的“本”就是“无”或者“空”。就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本”恒存不变,就如同不存在一般,但此道体的妙明性当用当有,用完了又如同不存在,故说“本自清净,自在解脱,不假修正”。

我最后问道:那这样的妙明体,菩提道本,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上师回答道:世间一切的存在,皆因明而有,当你能明白有个不存在,那菩提自性道妙展现的就是不存在的状态,存在和不存在皆因明而立,然不灭立者,即名无生,自然非死。菩提妙明自性道体,于“有”和“无”两个状态圆满自在,故一切众生能自在解脱。只要自己不迷执妄认,有还同无,这就如同空间安放器物的虚妄,不应该说挖去器物,器物的形象空间还在,器物的形象没有了,就说不存在,然而,当人们说一切不存在时,这空间怎么会因为人们的说词而变的不存在呢,菩提自性,亦复如是。他俩学习完这个,主持师傅般陀给他们俩讲了金刚经,盛施圆听的很认真,也学的很快,因为有前面《妙法西域记》的铺垫学习,这金刚经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除了学习,他们也天南地北的聊,妙成龙问盛施圆:“你们蚕盛国有啥好玩的呢?”盛施圆眼睛一亮,兴致勃勃地说道:“我们蚕盛国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最有名的当属织云谷,蚕桑河穿谷而过,那里漫山遍野都是五彩斑斓的桑树,桑叶间缀满了晶莹剔透、大小不一的蚕茧,在阳光照耀下,宛如天上的云霞坠落人间。到了夜晚,茧中会透出微光,远远望去,山谷就像被银河环绕。”

他顿了顿,继续描绘:“还有蚕仙湖,传说蚕神曾在此沐浴,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生长着一种夜光水草,随波摇曳时会散发柔和光芒。湖面上时常有蚕形的雾气漂浮,若是乘船穿梭其中,恍若置身仙境。对了,每年的蚕花节更是热闹非凡,人们穿着亲手织就的精美丝绸衣裳,抬着蚕神的神像巡游,街道两旁摆满了用蚕丝制作的工艺品,还有各种特色美食,比如蚕蛹酥、桑果酿的甜酒,光是想想都让人垂涎三尺!”

妙成龙听得入神,脸上满是向往之色:“听起来真是奇妙,真想去亲眼见识一番。”

这时,般陀主持微笑着走了过来:“世间各地风光不同,皆有其独特之处。就像佛法,看似万千法门,实则殊途同归。你们聊的这些趣闻,若是细细品味,也能悟出些道理。”

盛施圆和妙成龙对视一眼,恭敬地向般陀主持行礼。盛施圆若有所思道:“主持师傅说得对,蚕盛国的蚕茧看似普通,却能织就华丽的丝绸,这就如同我们的本心,虽被尘世种种遮蔽,但若善加修行,也能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妙成龙点头赞同:“正是如此!各地的美景就像不同的修行境界,只有不断探索、感悟,才能领略其中真谛。”

般陀主持欣慰地点点头:“你们能有这般感悟甚好。佛法修行,不仅在于研读经书,更要在生活点滴中用心体会。明日,寺中要举行一场佛道合流会,妙赞国各地道办学堂都会派人前来,届时你们也可多与他们交流,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明了佛道皆是为了告诉世人,自己才是一切的唯一真相,从自己本心感悟,叫人损私去欲,不贪不执,进而出苦离难”

两人齐声应下。夜幕渐渐降临,鹿泉寺在月色下显得静谧祥和,盛施圆和妙成龙站在寺前的小路上,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心中满是对未来修行与探索的期待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