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6章 性识明知虚妄本,破执明见见归途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46章 性识明知虚妄本,破执明见见归途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我们继续跟随妙诚龙和盛施圆学习《妙法西域记》第八记:

我问上师言:“既然说菩提自性犹如无处追寻的虚无,那我该如何理解菩提妙明觉性常住不灭的特质呢?”

上师回答:“但凡真实存在的事物,必然会经历生灭变化。若宣称某物永恒不变,那它本质上反而趋近于‘不存在’。然而唯有能展现‘不存在’概念的那个东西永远在不存在的前面,才具备永恒性,并于存在和不存在间圆满自在。何以故?若它连‘不存在’都无法彰显,自然不能彰显永恒。若当它不再展现‘不存在’,便意味着开始呈现‘有漏’的存在状态。但存在的尽头,依旧回归于不存在,因此说菩提妙明自性于有无间永恒自在,其觉性常住不灭。倘若这觉明妙性出现片刻中断,世界的变化样貌也就中断了。若有人会想,世界中断不就不存在了嘛!即说妙明觉性中断,那它连‘不存在’都无法明了,难道‘不存在’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存在’吗?”

我恍然道:“我明白了!存在与不存在,不过是世人的言语戏论。菩提妙明本觉,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自在无漏。正因其片刻不停的明了性,人们才妄言存在与不存在,深陷生死之见,无法超脱尘世烦扰。”

上师颔首:“正是如此。”

我又问:“圣典言及证得菩提果,需以因地所发的不生灭心契合果地的菩提心。若我悟透此理,是否意味着在因地已发现不生灭心?”

上师答:“道理正是如此。所以禅门有言,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端。所谓修行,本质是去除累劫以来的宿世习气,而菩提妙心本自圆满,无需修行,一旦悟透,当即通达。”

我追问:“这等不生灭心,为何又以生灭之相示现世间万物?”

上师解释:“这就好比空间承载器物,器物形态万千、起灭无常。仔细思索便知,这些形态皆是我们认知的产物。‘识’是构成世界细节的元素,世界的形成源于对见、听、嗅、尝、觉、知六种特性的虚妄认知,再加上对过去、未来时间流态的错误认定,由此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与执流识,共为七识。此外,还有展现妙明性体的阿赖耶识,合为八识。实际上,识性虚妄,恰似空间承载器物的虚幻表象。此八识本质皆是菩提性觉妙明,所以才说‘觉明真识,性识明知’。识性虽虚幻生灭,但菩提妙明自性又何曾有过丝毫变化?就如同色相在空间中千变万化,虚空本身却始终不变。”

我请求道:“我常听上师们提及八识,能否详细讲解一番?”

上师耐心阐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对容易理解。看见山,山便是眼识;听见音乐,音乐即为耳识;回忆过往影像,便是意识的作用。由于情思忆想常被认为是‘心’在主导,因此第六识也可称作心意识。至于第七识,佛学中名为末那识,它的作用是将零散的识种串联成线,呈现出一种流动的觉知状态,所以也可称为流识或心流识。

不过,这六识并非源自山、声音、过往影像等外境。就像同一个苹果,有人尝出甜味,有人品出酸味,差异并非来自苹果本身。那它们源自何处?答案是菩提本心的觉明性,这便是阿赖耶识,即第八识。觉明之性对所明之物的觉知,就是识的本质,也就是‘觉明真识’。”

我疑惑道:“如此说来,阿赖耶识就是菩提觉明妙心?”

上师解惑:“这就像在空间中建造房屋,即便用墙体分隔空间,空间本质依旧未变,哪会凭空生出‘房子里的空间’?若不颠倒妄认,二者本无差别。世人执着于房屋,却遗忘空间本质,识便成虚妄。所以阿赖耶识本质也是虚妄,若能不再迷惑执着,菩提真如自性又何须‘阿赖耶识’之名?”

我追问道:“那阿赖耶识是如何衍生出其他七识的呢?”

上师答:“菩提妙心妙觉圆明,性觉本明。但这份‘明’一旦产生妄念,便会确立‘所明’对象,进而被第七识的‘我执’抓取串联,形成‘我看见’‘我听见’‘我知道’等连续的觉知流。这些觉知念念相续,如同水流、瀑布,构成了我们日常的见闻觉知。”

我困惑不已:“觉明性体为何会生出妄认识种?第七识又为何要串联这些妄认识种?”

上师叹道:“皆因业力牵引,世人执着于‘我’并贪求执取。真性觉明的清净状态,被当作满足‘我执’的工具,本质上是自心取自心。一旦没了‘我’的概念,这些认识感知便失去依托,说有实无,更何况串联成流态。而有了‘我’,世界才得以连续呈现成流态。所以,第七识也称为执我流识。也就是说,实际上没有我,六识的流态就是我,比如我看见,我听,我想,我回忆等,这些能流变转换,皆因虚妄有‘我’”。

我豁然开朗:“我懂了!世人迷妄有我,于六变中执取,就妄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的存在,比如昨天我看见什么,今天想到什么等。如果脱离了六识,妄我的根本也就消失了。但没有了我,无上菩提的觉明本性常住不灭,还是会被颠倒的众生于六根处妄成六识。此种六识,众生执取不同,命运与身心状态便各有差异。也就是说,‘我执’的不同,决定了第七识流运的识种各异,表现为人的命运状态。但这些千差万别的识种,本质皆是觉明真性的显现。”上师肯定道:“正是如此。这种执取贪求,最终以业报的形式体现,也就是世人所说的命运。所以,人的命运由自身心念与知见决定。就像苍蝇多聚于厕所,蜜蜂流连于花丛,皆是各自习性与执取所致。”

我若有所悟,继续说道:“我所见的山、所闻的声音、所忆的影像,其真相并非表面呈现的模样,而是源于我的执取妄认。我将觉明性体错认为山、声音、记忆。这些现象因我的真性明了而生。由此可知,觉明真性‘一即无量’。为方便阐释,才将菩提心称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不同念想的菩提心的共同名字,来表达菩提心一即无量的实质。如此念念生发,衍生出各自众生的无量世界。实际上,想念、觉明、识知本为一体,清净无漏,本无需命名。称其为菩提心,不过也是助人们认清自身本质。这就如同大海因风掀起浪花,浪花虽形态各异,但大海本质始终清净无染。所谓‘我’,亦无需命名。”

上师欣慰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禅门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在引导修行者明悟本心。一旦悟透,便知‘我’与‘佛’不过名称不同,本质并无差别。”

读完以后,妙诚龙摩挲着书页,目光中带着几分惊叹:“原来我们平日里坚信不疑的世界万象,不过是自心妄认的投影!就像我们总觉得命运是既定轨迹,却不知是‘我执’亲手编织了这张网。”他突然想起什么,自嘲地笑了笑,“上次为搞清楚声色记忆的实质,搞的晕头转向,现在想来,不过是在浪花里寻找大海的形状。”

盛施圆轻敲桌面,烛火随之一颤:“何止是命运?连我们引以为傲的‘认知’都是虚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看似在丈量世界,实则像蒙着水雾的镜子,把菩提本心照得支离破碎。”他望着窗外摇晃的树影,若有所思,“就像那棵树,在盲人心里是触觉的轮廓,在画家眼中是色彩的韵律,可树的‘真相’,或许根本不存在于任何一种认知里。”

“但这又生出新的谜题。”妙诚龙双眉紧锁,“若一切皆妄,那修行本身,是不是也成了另一种虚妄?”他想起禅门“不立文字”的教诲,突然有些迷茫,“上师说去除宿习即见本心,可‘去除’这个动作,难道不是新的执念?”

盛施圆捡起一粒灯花,任其在掌心化为齑粉:“或许真正的修行,不是‘去除’,而是‘看破’。就像这烛火,我们无需扑灭影子,只需明白光才是本质。”他的声音带着释然,“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修行’这个概念,反而能与不生灭心自然契合——就像松开握紧的拳头,才能接住清风。”

妙诚龙突然笑出声,眼中满是通透:“原来阿赖耶识与菩提心的纠葛,不过是自心的一场误会!我们拼命区分浪花与大海,却不知每一次涌动,都是海水本身的慈悲示现。”他望向夜空,繁星点点,“世人追逐命运的轨迹,却不知自己正是执笔人;我们寻觅本心的归途,原来脚下每一步,都踏在来时路上。”

两人陷入长久的沉默,唯有烛火噼啪作响。月光透过窗棂,在经书上投下斑驳光影,恍惚间,那些文字仿佛化作流转的星河,诉说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的永恒妙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