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56章 帝师解妙法心净,云凤学普贤愿行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56章 帝师解妙法心净,云凤学普贤愿行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妙成凤在汉川国的这些日子,金帝师拿出自己写的《妙法西域记》给她和云中月讲,前面十四记通过妙成龙在鹿泉寺学习了,我们今天直接跟着妙成凤她俩学习第十五记,内容如下:

我问上师:刚修学解脱道的人应该如何做?

上师回答:刚修学的人,得先发愿,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会拥有一种找善知识的动力,就和善知识容易结缘了。我推荐大家一开始早晚听读普贤菩萨行愿品,增强信心,发愿行普贤行,与普贤菩萨于诸佛国本住。

我问上师:您推崇依普贤菩萨愿行修行,发愿与普贤菩萨于诸佛国土本住。可我觉得念佛法门最简单,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佛国,极乐佛国真的存在吗?

上师回答:从前达摩祖师东渡传法,带来禅宗顿教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佛陀的真实教诲。每个人本就具备无上菩提,只要不执着于虚妄假象,悟透“法空”与“我空”,剩下的不就是真实本性,又会是什么呢?但如今世道,空谈道理者多,真正证悟者少。不明白如来实相,就难以体会“得非所得,失非所失”的妙境。这就像水中月,看似存在,实则不可抓取,可水又真实能映照万物;如来菩提自性也是如此,能映现一切心念业相,虽不可执取,但本性从未消失。若执着于某一相求佛,或追求虚无之法,都是本末倒置,无法见到本真佛性。所以,带着功利心去求,并非真正的愿力,很难达成所愿。

我问上师:我的意思是,就算不能当下成佛,靠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佛国,能实现吗?

上师回答:关键要分清“愿”和“求”。若能明了自己的真心大愿,自然可以如愿。但对于在家修行、没有师父指导印证的居士来说,很难把握自己的真实愿力。所以我推荐末法时代的众生,修习普贤菩萨乘愿法门,在日常生活中,与众生的每一次相遇,都能检验和增长自己的愿力,消除贪嗔痴慢疑。每日诵读《普贤菩萨行愿品》,也能坚定修行信心。你要说极乐世界,自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就是极乐世界了,怎么会不能实现呢?所以,极乐世界,从不外得,它就在你本俱的如来妙本中,不需要任何方法,众生心灭,如此妙德就会被还原。众生业障深重,故需要乘愿修行,以诸佛菩萨的信力来灭掉众生种种贪嗔痴心。

我问上师:要说与众生结合结缘,我还没开悟,不明白如来实相,怎么去引导他人开悟?怕说错话误导别人。

上师回答:用《普贤菩萨行愿品》的教义指导具体修行,以“信、愿、行”为根本,谦虚听众生种种问题而不起知见、设定义立场。这样,修行本身也是学习过程,只要怀着真诚学习的心去实践,就不会有大差错。众生悟道,贪嗔痴慢等尘劳先起,故先发起愿心,再通过研读《楞严经》明理,逐步证悟“法我二空”,进而修习观定,体悟一切本不生灭的自在境界,就会快很多。

我问上师:都说佛菩萨护持佛国,那怎么判断娑婆世界里,哪些人是佛菩萨转世来护持此界的呢?

上师回答:世人因各种认知障碍在轮回中流转。若不执着于分别,就会明白心念并无固定的“主人”,也不存在前后之分,哪有什么“转世”一说?若有人不执着虚妄,断除杀盗淫三业,也就斩断了生死轮回的根源,此时真我显现,连“我”的概念都不再执着。妙真如本性,不执着时清净无染,一旦执着就成烦恼种子。其实每个人本自圆满具足佛菩萨的妙法种子,只要依经修行,就能自证圆满,不必执着于外求“佛菩萨转世”。

我问上师:既然真理自在心中,那找位成就者引导我修行,是不是能事半功倍?

上师回答:世间确实有一类修行者,他们远离贪欲,断除对生灭的执着,言行契合自然之道,随缘教化众生。他们也有正常情感,但一念生起便能觉察其苦,不会深陷其中。这些人弘扬佛法不求功德,也不执着于修行成果,更不会宣扬“为下辈子修因果”之类的说法——因为人人本具佛性,佛性哪有上辈子、下辈子之分?说这种话就是妄语。他们也从不会自称是佛菩萨转世,那些到处宣扬自己是某某转世的人,多是未悟装悟、未证说证,犯了第二妄语。何以故?佛菩萨愿于人心,人人心中本俱佛菩萨妙德,若有人能恭敬发愿,并且能够圆满的信愿行,都能自证清净,妙合无上菩提。世间真修行人,传达真理实相,从未有一着相说是佛,是菩萨,是仙人等等,更何况转世再来之说呢?纵有三世因果,也未有言道者泄佛大道密因。何以故?如此菩提自性,道妙佛性,人人自有,何以贵名立相,让众人羡慕供求,而导人入歧,众生一体实相自有,没有语言不能明理,故名此净妙明体,即为佛体道妙。何有转世轮替之佛位呢。

众生本自具足成就佛果的种子,就像乐器天生能奏出乐曲,只需善知识引导,就能奏响妙音。只要我们皈依本觉妙心,以佛道经典为根基,以释迦牟尼佛、老庄等圣哲为导师,既能自我觉悟,也能帮助他人,如此传承,娑婆世界即佛国世界,这样的众生即名诸佛菩萨执持佛国世界,这样娑婆世界众生就有离苦得乐的希望。故知,佛说世界,是名世界。妙成凤指尖摩挲着《妙法西域记》泛黄的纸页,抬眼望向金帝师:“阿爹,照书中所言,若自心不清净,即便口念千遍万遍佛号,也难见极乐?”一旁的云中月托腮思索,也跟着追问:“可寻常百姓被俗事缠身,如何在柴米油盐里修得‘心净’?”

金帝师抚须一笑,起身推开雕花窗棂,暖阳斜照进满室茶香:“你们看这庭院里的落花——有人见了愁绪满怀,有人却能扫起晒干做香囊。心若蒙尘,万物皆为烦恼;心若通透,处处皆是道场。”他拾起案头佛珠轻捻,“普贤行愿并非遥不可及,每日待人真诚几分,遇事慈悲几分,便是在种菩提种子。”

“所以重点不在形式!”妙成凤豁然开朗,金丝软鞭不自觉在空中甩出脆响,“就像建分坛时,我们教孩童识字、为百姓义诊,这不就是在践行‘众生即道场’?”云中月眼睛一亮,折扇敲在掌心:“妙极!那日街头教训恶汉,若带着傲慢与戾气,即便赢了也是修行有缺;若存着护佑众生的愿心,倒成了难得的历练!”

金帝师颔首,取出一方素帕擦拭茶盏:“正是此理。世人总把佛法供在高阁,却不知‘平常心是道’。”他忽而望向天际盘旋的飞鸟,“你们看那鸟儿,饿了觅食,倦了归巢,从不执着得失——修行,便是这般自然。”

暮色渐浓,妙成凤与云中月并肩立于回廊。晚风掠过檐角铜铃,清音袅袅。“我从前总想着仗剑天涯行侠仗义,”云中月忽然轻笑,“如今才知,护好一方百姓、守好一念清净,亦是普贤愿行。”妙成凤望着灯火渐起的汉阳城,眼中泛起柔光:“往后再遇不平事,咱们不仅要挥鞭惩恶,更要学着让人心生善念——这,或许就是‘自心即佛国’的真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