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60章 悟得心识真意趣,佛道相参谱新章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60章 悟得心识真意趣,佛道相参谱新章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借着快过年的这段时间,金帝师带着大家亲自学习《妙法西域记》,今天他带着妙成龙,妙成凤,盛施圆,魏子涵继续学习了第十八记,内容如下:

我问上师:既然说识心是虚妄建立的概念,我相的形成不过是前尘影像堆积而成的障碍性认知。可为何他人所造业障,却要由我承受果报?

上师回答:世间万物的名相,皆由菩提妙心的明了而定义。这些概念无论通过学习习得,还是因他人误导而接纳,诸如生死、爱恨、父母子孙、山河大地、生灵等,本质上都源于众生共业的前尘。但需明了,能觉知明了这一切的主体,正是你自身。世人因种种识障陷入轮回,若能破除认知颠倒、摒弃分别心,便会明白业识并无谁造谁受,当下执认妄领的就成你的了,这还是众生太过在意“我”的原因,相应的就认为自己承受了相应的果报。世人如果认知不再迷于颠倒,那相应的转世理论也就不需要了。所以,若人们能彻底放下对妄识的执认,且断除杀、盗、淫三业的拉扯,当下便能解脱自在,此时“我相”自然消解。妙真如本体本自清净,若不执认,识相本空;一旦执取,便成阿赖耶识种子,沦为颠倒妄见的根源。

我问上师:若“识障”当下妄领即受报,为何世人皆认为“心”真实存在,比喻心里知道生死、父母子孙、万物等?

上师回答:如来妙明真我于妙空清净本然中起念,幻生万象,这些虚幻无处安置,便假立“心”的概念,名心里知道。故而山河大地与心念本质一体,非二非别。若能悟透“我”即真如,见障碍即见我真,若有人能破除这样的迷障,即显真性,或名佛性——即于空性中显现万法,于无为处生起妙用。如此自知之明,自照之性,大道至简,于自己就能观自在,无需外求。因此说,佛法不可言说却又能圆融阐释,于空性中含摄大千世界,于不可说处为众生开示真理。

我问上师:说世界是因缘起灭的,怎么又说是我当下妄成的呢?这又如何解释呢?

上师回答:因为所有的逻辑推理,这也是自己当下明了认知的结果,世人依此认知妄说因缘性,又迷因缘为自然,皆是虚妄执迷。比喻有人饿了做饭,就会寻找他已经明白的菜,米,水,火等东西,饭就有了。所以,识种的聚合,还是心的了悟为根本的。心才是缘聚缘散的根本动力,比喻夫妻不喜欢了就会逃避,然后妄说我们缘分尽了。正所谓“一切因心成体,因心了成缘”。所以,如果说世间一切皆道法自然,那么心就是道的端倪,虽非道的本体,但若能勘破其本质,便接近道的真谛了;反之,若错将“心相”认作道的真相,便难以证得无上菩提。

我问上师:可我不由自己的悲伤,恐惧,愤怒,焦虑,怨恨,纠结得失,这一切恰似有力推动,比心力如何解释?又如何运用此心力获得持久的快乐呢?

上师回答:若求快乐,需悟透妄识本空,如此烦恼、恐惧便无所依;若求道解脱,应以“无心”为根本,契合无为之道,同时升起坚固的菩提心,方能凝聚修行之力。而在世俗生活中,大事做于小,难事做于易,于“小”和“易”处欲想专注就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问上师:若识心本不存在,那么菩提道心、**心究竟是有是无?若无实体,又何来力量?

上师回答:菩提妙心本就是我们名为力量的源泉。心力的本质还是趋向特定方向的“念”,故曰“心念”。识心虽为概念集合,却是引导念动方向的关键。所谓“发心”,即引导心念的趋向;领导力的本质,亦是凝聚众人之心,使其念动趋同一个方向。在此过程中,物质激励与价值塑造可作为有效的引导手段。

我问上师:说起这样的领导力,如此一来,领导是否趋同于欺骗他人为己所用之嫌呢?

上师回答:此事并无绝对善恶,善恶是人们定义的结果,各有各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众生把合己利的定义为“善”,比喻蜜蜂就是善,田鼠就是恶等。对于一个打工人,听领导的定义和价值塑造,目的就是领到工资,离开了他,或者说他不发工资,这一切也就失去了实在的意义,这也是生活中的认知不颠倒。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别人包装的价值和感情所骗,就是生活的根本了。

大家读完以后,屋内陷入了一阵静谧。妙成龙双手交叠于膝上,眼神中透着思索后的清明,率先打破沉默:“原来我们总在‘我’与‘他’的共业中打转,才生出这许多烦恼。今日这番讲解,倒像是给我心里点了盏灯,往后遇事,得学着放下这‘我执’。”

妙成凤轻轻颔首,目光柔和而坚定:“上师所言‘心为缘聚缘散之根本’,让我想起过往与人争执,总执着于对错是非,如今想来,不过是被‘识障’牵着走。若能勘破这虚妄,烦恼自然无处落脚。”

盛施圆摩挲着手中念珠,长叹一声:“以前总觉得因果轮回遥远又复杂,现在明白,业报就在当下一念之间。就像上师说的,不被无明欺骗,不被妄念左右,才是解脱之道。”魏子涵则面露恍然之色:“关于‘心’与‘念’的讲解,真是醍醐灌顶!原来我们日常的焦虑、纠结,都源于错把虚妄当真实。往后做事,无论是求道还是入世,都要在‘心念’的方向上多下功夫。”

金帝师微微而笑,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佛法不在经卷文字里,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你们此刻的领悟中。莫把今日所得当作知识记在脑中,要化作观照自心的明镜。”窗外寒风掠过,屋内暖意融融,这场关于“心”与“识”的探讨,恰似新春的第一缕晨光,为众人拨开了云雾,照见了修行路上的方向。

学习结束,金帝师颔首示意众人起身,檐角残雪簌簌落下,恰似禅意纷扬。一行人沿着覆满薄霜的石阶蜿蜒而下,山雾在脚边缭绕,恍若踏云而行。不多时,便抵达隐于松林间的鹿泉学堂,红墙灰瓦在冬日暖阳下更显古朴。

推开雕花木门,学堂内笔墨气息扑面而来。金帝师示意众人围坐于长案旁,铺开泛黄的宣纸,蘸墨挥毫写下“佛道相融”四字,笔锋苍劲有力。“新春将至,万物待新,今年我们便要在这道学根基上,融入佛学智慧。”他目光如炬,扫过众人期待的面庞,“佛法的空性与道学的无为,本就殊途同归,皆是探寻生命真谛的法门。”

妙成龙摊开空白的教学大纲,若有所思道:“可否从基础入手?将佛学的‘四谛’‘八正道’与道学的‘道法自然’‘阴阳平衡’对照讲解,让学子们先领悟两者内核的相通之处。”

妙成凤轻抚案上的《道德经》,补充道:“在修身课程里,可结合佛学的‘禅定’与道学的‘内丹修炼’,引导学生通过内观,体悟身心合一之境。”

盛施圆翻开佛经,目光落在“慈悲喜舍”四字上,提议:“道学讲‘上善若水’,佛学倡‘普度众生’,明年的德行课,不妨将两者结合,教导学生以悲悯之心处世,以包容之态待人。”

魏子涵则在一旁认真记录,点头道:“或许还能设计实践课程,比如让学生们参与寺庙法会与道观斋醮,亲身感受佛道文化的仪式之美,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金帝师听后抚掌而笑,提笔在大纲上落下重重一笔:“好!就依你们所言。佛道相融,不是简单拼凑,而是要让智慧如清泉,浸润每一位学子的心田。”窗外腊梅暗香浮动,屋内众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新一年的教学蓝图,就在这思维碰撞中徐徐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