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26章 转眼暑假要结束,妙元收录道德经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26章 转眼暑假要结束,妙元收录道德经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冯妙元就这样,每天听经练武,时间不觉过去了十天了,暑假也快要结束了。这十天里,她断断续续的学了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到四十章。大概内容分别呈于下面,她把也把自己已经学过的做了收录。

道德经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里的意思是说,认识别人的人很智慧,知道自己的人那叫明白。这两句话主要体现了,明白与智慧的差别,智慧是一种学来的法则,但明白是通达实相的开悟。

战胜别人就是强大有力量,但是战胜自己就需要知道满足,知道满足就是最大的富有,这里主要说的求道的功德富有,非人间假富。

强迫自己做自己认定的事,那就是志气,就是这种志气,也要符合道,要不然也不会持久,这里主要表达的是,不符合道的努力也会让人身心疲惫而放弃。

所以说,能够明了死而不会消失的根本才是长久啊。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大家,生命本道觉明,非生非死,非从哪里来,也不会到哪里去。是我们妄认有生死,故成就了生死的概念。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里的意思是说,大道遍满播洒,怎么会这边多一点,那边少一点呢?这里主要强调大道运行不会偏袒,万物都依靠它,“道”就以生发的功用赠许它,不会辞退它,使万物自然生发运行收敛。“道”成就了这样的功德,那也找不到道的“有”在哪里,就像一个家庭,给许万物衣食,但不认为自己是家长而做主。

道恒常没有**,我们可以叫它为“小”,(这里为什么把无欲名为小呢?那是因为相对于人们的“有欲”而言的,世界就是每人的**开发的总和,它很大,那么对应的“无欲”故名为小)。

(道接纳万物归来,也不认为自己是家长而做主,可名为大,这里为什么把归来称作“大”呢,这就如同道是一个家,万物都可以回家,所以,这个家就很大)。

就是因为自始至终没有认为自己大,所以就能装下万物才能成其大。

道德经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里的意思是说,端着道这样的大镜像,天下的一切来往运行,他就会特别通透,但不会伤害到他们,这样天下的运行就是安全平稳健康。

音乐和美食,可以使过路的人止步不前。而道的叙述可能平淡没有味道。用眼睛去看,也看不到。用耳朵去听,也听不到。起作用,但又无处追寻其即是。

这里主要强调,世界是我们的六根和谐配合工作而安排的妥当。但六根发用的那个根本的道,无色无声无味无踪无迹。实际它用之不竭。

道德经三十六: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里的意思是说,就是因为想收敛它,所以才扩张它。就是因为想削弱它,所以才强壮它。就是因为想废除它,所以才兴盛它。就是因为想获取它,所以才要赠与它。这样就可以称为是通透的明白,以退为进,柔弱是可以胜过刚强的。

有活鱼的水域不能没有水的源头,国家的利器不能给人展示。这里话是说,太明确的赠予或者成就别人,就不能隐藏那个目的,智慧就会用过了头,反而不会长久。

就像静止的水塘鱼儿不能常存,过于展示利器反而早早灭亡。这里主要表达的是,再怎么厉害的智慧,也不会比合道“无”为自然长久。反而因过早的展示而速速败退。

道德经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里的意思是说,道是没有**的,它只是一种如是如实的觉明之性。反而这种不自为,而成就了世人的一切为。

诸侯王如果可以守住这个根本的运作,明察毫微,万物百姓自然会井然有序,然后各自就去做各自的事了。若各人私欲发展到过甚,我将用这个没有名的“朴”镇住他,这个无名的朴也是没有**的。

这里的话比较难懂,其实说的是人们私欲发展到过甚,自己内心就会纠结痛苦,然后他自己自然就会回归,这就是无名之“朴”的厉害。因为这个无名之“朴”常存无欲呀。就因为没有**,天下将自己回归安定。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理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里的意思是说,合于道的德不表现为德,这是真正的德。不合于道的德,看似没有失去德性,实际是没有德。合于道的作为是这样的,以无心之心为己心,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合于道的作为是这样的,以有心之心为己心,谦流表面,实际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功劳。

注重仁的人,做事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注重义的人,做事是坚守自己的原则。注重礼的人,做事没有得到回应,就会伸出胳膊强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讲德,失去了德才讲仁,失去了仁才讲义,失去了义,连原则都不要了,才强拉硬拽。所以说,礼啊,就是忠和信的末尾,混乱的开始。那些所谓的先知者,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蠢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浅薄。处人朴实不虚华。故要取“道”弃“礼”。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里的意思是说,往昔得到这个“一”的,是这样的,天得到这个“一”才会清明,地得到这个“一”才会宁静,神得到这个“一”才会灵动,谷得到这个“一”才会生长,诸侯和王上得到这个“一”才能让天下运行不离正确的法则。这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事实,天没有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地没有宁静恐怕就会塌陷,神没有灵动恐怕就会停歇,谷没有充盈恐怕就会枯竭,万物没有生发恐怕就会灭亡,候王没有治世的法则,天下恐怕就会颠覆。

所以说,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己称自己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除非这样,才能通达最美的赞誉就是没有夸赞的妙理。

所以,有道的治理者不愿意如玉一样华美,宁愿像石头一样坚实朴素。这段文字里的“一”说的是孕育天地万物生命的那个根本,此种存在无形无相,但又如无存在,亘古不失,一切都是它在运作。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意思是说,回归就是道的动态了。为什么回归就是道的动态呢?而不是散发呢?根据下文,一切的万物生于“有”这个名,“有”的这个概念如果不辨识,不分别,不命名,它和无没有什么差别,复归于无,故说回归就是道的动态了。

什么是弱者道之用呢?根据下文,有既然是对道本觉明的妄认而名,那么有中遍满道本虚明的本质,此虚明就是道的用处,故说弱者道之用。

后面两句是说,天下的万物生于有,这就是说万物只是概念而已,有散开来就是万物了。有生于无是说,有的这种概念是从无的虚明中产生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