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 第226章 广积粮,高筑墙

曹子建闻言,解释道。

“王老板,花神杯乃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品种。”

“以十二月令花卉为纹饰,所见康熙花神杯有五彩和青花、诗画合璧和有画无诗共计四种,均精巧可爱。”

“但雍正以后不再成套制作,尔后各朝多仅烧造水仙月季一种,其中尤以咸丰朝制品最为少见。”

“所以三十万的价格,不贵。”

“还不贵呢?”王大宝嗤之以鼻道:“我前些天刷某音,看到某场拍卖会,一对乾隆五彩花神杯,也才三十万的价格而已。”

“乾隆和咸丰中间差了一百多年,你跟我说两个价格一样?”

“古董,古董,那肯定越古老越值钱才是。”

听着对方这番话,曹子建已经有些明白,为什么对方能买到了那么多赝品了。

纯纯外行阿。

原本曹子建是懒得跟对方废话,但谁叫顾客就是上帝呢。

只能耐着性子道:“王老板,你的理解是错误的。”

“因为一件古玩的价值,从来就不是靠年限来界定的。”

“就拿陶瓷来说吧。”

“唐代离咱们久不久?”

“一千多年。”王大宝答道。

“可是,你要知道,一些唐代的陶器,大多卖不上价。”曹子建接口道:“除了存世量多是一方面,当时的制造工艺不足,艺术价值不高又是另一方面。”

“还有,民国距今才一百多年,可是如珠山八友的瓷板画,王步的青花瓷等等,其价值却是超过了很多清三代的官窑。”

王大宝闻言,没有说话。

曹子建见状,正准备继续说点什么。

只是这一次,还没等他开口,一旁的曹蒹葭却是率先道。

“王老板,你对瓷器是不是了解的不多?”

见问话的是一个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女人,王大宝自然不肯承认,反驳道:“谁说的?”

“既然你了解瓷器,那我问你,咸丰一朝虽然存在了11年,但烧制瓷器的时间,为什么只有五年?”曹蒹葭问道。

“这....”王大宝被问懵了,因为他真的不知道。

见王大宝不说话,曹蒹葭自问自答道:“因为当时,农民起义,加上海外联军的入侵,使得南方各省均被战火袭扰,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运作受到严重影响。”

“最终,在咸丰五年被迫停烧。”

“此次停烧影响深远,一些制瓷工艺因此失传。”

“虽然说,御窑厂在同治年间又开始重新复烧,但其水平已不可与之前同日而语。”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因此像这对花神杯样式的咸丰精品官窑,极为难得。”

“属于是清代瓷器最后的荣光,其价值不仅不逊色乾隆时期的花神杯,在不久将来,甚至升值速度还要远超乾隆花神杯。”

即便曹蒹葭将话说到这份上,王大宝还是没有选择入手,而是留下一句,我在考虑一下后,便是离开了。

原本,曹子建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没曾想,下午的时候,王大宝又过来了。

进店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那咸丰年制花神杯还在不在。

曹子建说了在之后,这一次王大宝没有犹豫,直接买下了。

付完钱后的王大宝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朝曹子建开口道:“曹老板,确实是我对瓷器的了解不够,才说你报的价格高。”

“刚刚我回去后,问了一些人,他们都说这价格可以接受。”

曹子建没想到王大宝这人居然这么实诚,直接承认了自己的不足。

这就发自肺腑的劝道:“王老板,听我一句话,在你对瓷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尽量少买吧。”

“古玩这一行,不是有钱就行的。”

“起码,你自己要对瓷器有所了解才行,像你这样懂得不多,胡乱出手的话,即便你是千万富翁,也不够你折腾的。”

“曹老板,所以我想以后有空的时候,多来你这,跟你学习一下关于瓷器这方面的知识。”王大宝开口道。

“我还没厉害到教人的地步。”曹子建摆手拒绝道:“不过你想学的话,我可以推荐你看几本书。”

“什么书?”

“你想了解清代瓷器,那就从清代编史看起吧。”曹子建开口道。

“这跟我学习瓷器八杆子打不着阿。”王大宝开口道。

“不,两者关系重大。”曹子建解释道:“因为古玩,就是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而收藏古玩,就是一种破译历史,二次文化梳理的过程。”

“纵观历朝历代,不管是瓷器,还是书画,亦或是青铜器,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框架。”

“这些框架表现在生产力水平以及文化繁荣程度,这也就决定了藏品在材质、质地,色彩以及工艺水平的差异化。”

“所以,你想了解瓷器,首先要做的就是先了解历史。”

就这么的,曹子建跟王大宝聊了起来。

一直到闭店,对方才离开。

一连两天,曹蒹葭看到曹子建确实是在做正经的生意后,这才放心离开了秦省。

这天,清晨。

即便曹蒹葭已经走了,但曹子建还是起了个大早。

简单的洗漱了一番后,便是朝农贸市场而去。

他来此,是为了采购肥料的。

在民国世界虎头沟待得那几天,曹子建发现,那里有很多荒废的盐碱地。

这种盐碱地在民国属于荒废土地,压根无法种植任何农作物。

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即便是盐碱地,只要稍加改善,完全能利用起来。

比如种植海水稻。

曹子建现在要做的就是对那片荒废的盐碱地先进行土壤改良。

其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施加腐熟有机肥料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

等到来年四五月份,差不多就能开始种植了。

毕竟广积粮,高筑墙的这个策略方针,不管哪朝哪代都十分受用。

与其在现实世界大批量的购置粮食,还不如因地制宜,自给自足。

毕竟民国大饥荒,七年后,就要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