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 第305章 鬼子和洋鬼子都来了

这两人中,有一人曹子建还认识,正是当初陈庆文邀请他去书画鉴赏会上见过的钱华。

收下钱后的柳舒听到身后传来的动静,这就朝着曹子建和缪俊开口道:“曹老板,缪老板,你们先聊着,我去招待一下。”

随着柳舒的离开,缪俊朝着曹子建低声问道:“曹少,这董源真有柳舒口中说得这么厉害?”

“对。”曹子建点点头。

“所以你刚入手的那幅画卷,真的是董源的画作?”缪俊继续问道。

“我也不敢保证。”曹子建摇头道。

“这....”缪俊嘴角猛地一抽,道:“你不敢保证,怎么就敢花一万大洋入手?这要不是董源的画作,不就亏大了?”

“不见得。”曹子建缓缓开口道:“其实,这画是不是董源的,不那么重要。”

“哪怕这画的作者是张三或者李四,但是这画它到代,那就够了。”

“懂吗?”

“不懂。”缪俊很是实诚的摇了摇头。

曹子建知道,这解释起来实在有些费劲,干脆也就没在话题上继续,转身来到条案边上,将画卷给拿在了手中。

不过他没有直接将其收入储物戒指,毕竟这画太大了,而且边上这么多人,实在有些不方便。

更何况,这会他看到已经跟柳舒客套完的钱华正往自己这边走来。

“子建....”原本,钱华是准备跟曹子建打了个招呼的,但当他看到对方手里抱着的画卷后,立马改口道:“咦,你手里拿的是?”

“刚入手的一幅书画。”曹子建答道。

“哦?”钱华顿时来了兴致,问道:“谁的作品?”

反正这幅画自己已经买下,所以曹子建也没隐瞒,道:“疑似董源的画作。”

“什么?”钱华闻言,惊呼道。

对于专门研究书画的他来说,董源是何许人物,他可比柳舒和缪俊了解透彻的多。

“钱老,别激动,只是疑似罢了。”曹子建开口道。

“能否让我鉴赏一下。”钱华要求道。

“可以是可以,只是这画尺幅太大,要两个人才能完全展开,要不等回头去我那院子里再看?”曹子建开口道。

“行,那就等交易结束后。”钱华也没强求。

毕竟只是疑似,又不是真正的董源画作,不急这一时。

“对了,花了多少钱?”钱华问道。

“一万大洋。”曹子建答道。

“一万大洋收一幅疑似董源的画作,你还真敢赌阿。”钱华佩服道。

至少,他没这样的魄力。

两人聊天的功夫,院子里又进来了三拨人。

在看到其中一个人的时候,曹子建眼中闪过一抹异样之色。

因为这人,他在山忠商会京城分部的时候见过。

正是负责瓷器类收购的边渡村一。

“这鬼子和洋鬼子都来了,够热闹的。”曹子建暗道。

随着所有卖家的到场,柳舒给了众人一个小时的鉴赏时间。

为的自然是让众人熟悉等会要出手的这些物件。

仅仅只用了十多分钟,曹子建就已经对院落里的所有东西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

这里要出售的藏品一共有三十八件。

瓷器是数量最多的,一共有十八件。

其中,有两件是曹子建都想要收入囊中的重器。

家具类次之,但也有十二件。

剩下的八件则是一些陈设,宝石之类的。

如玛瑙笔架、玛瑙香炉、水晶香炉、水晶走兽等等。

对于这些,曹子建就没什么兴趣了。

这些材质,可能在民国这会还值点钱,但是拿到现实世界,却是卖不上价。

原本,曹子建以为自己看物件的速度已经够快了,哪曾想。

等他回到柳舒给众人安排的座位边上时,缪俊已经在这候着了。

“缪先生,看这么快?”曹子建惊诧道。

“曹少,我跟你不同。”缪俊笑着解释道:“你要看那些瓷器,玉器,但我对于这些不懂,看了也是白看,所以看完家具就回来了。”

“你就专精家具这一类?”曹子建问道。

“对。”缪俊点头。

“这家具,在古玩连个门类都算不上,你怎么会专精这个?”曹子建不解道。

“就是因为冷门,所以如今收藏的人不多,我才有机会。”缪俊答道:“而且相比起书画,瓷器,这家具的鉴定就容易许多。”

“我入行比较晚,知识储备有限,有人跟我说过,与其样样通,样样松,还不如专精一个领域。”

“谁跟你说的?”曹子建不动声色的问道。

“就是...”缪俊差点就要脱口而出了,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什么。

到嘴的话被他硬生生的给憋了回去,笑着看向曹子建,岔开了话题。

“曹先生,不聊这个了,你觉得这批家具怎么样?”

得,嘴巴很严。

“挺不错的。”曹子建如实道。

“我也这么认为。”缪俊应道:“到时候全给它收了。”“缪先生,虽然说,我们国人现在对于这些家具不太感冒,但是洋人格外喜欢,你看那老外还在盯着这批家具再看,到时候你恐怕要跟这老外争。”曹子建开口道。

“今儿带了很多钱,不怕。”缪俊说着,拍了拍自己的上衣内兜。

曹子建知道,这内兜里面装了好几万的银票。

一个小时后,终于,所有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此时,柳舒站在一张长桌前,跟众人介绍起了今天售卖的规则。

“诸位,本次出售的方式,采用的是叫价方式。”

“我会给出一个底价,你们在这个底价的基础上进行竞争。”

“最后谁出的价格最高,谁就能获得我父亲的藏品。”

说白了,就是类似拍卖行那种,价高者得。

虽然说,国内首家拍卖行是在1993年成立的。

但是这种拍卖模式,却在光绪末年的华国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京城就有一个叫鲁麟洋行的拍卖行。

经理人是个老外,主要面向的客户也主要是外国人。

他们在回国前不愿带走的家具,衣物等,到这里摆在拍卖的桌子上。

由一位伙计作为“主持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木槌,简单介绍后,围观人群轮流喊价,直至无人再加价时,伙计双手一敲便“拍板”成交。

当场交货,钱货两讫。

这种方式比当时的当铺交易方式要公平的多,因此渐渐开始兴盛,效仿者也越来越多。

柳舒就是采用的这个模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