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1章 熙宁九年

大宋河山 第1章 熙宁九年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斯文实有寄,天岂偶生才?一日凤鸟去,千年梁木摧。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

男婴慢慢睁开了眼睛,有些不太适应,呆滞了片刻,开始滴溜溜转动起来。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白,白幔白裳白头巾,还有挂满四壁的对联,白纸上写着“音容宛在”、“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之类的黑字,触目惊心。

随着那苍迈悲凉的声音落下,抽泣声、怮哭声响成一片,凝重肃穆的灵堂顿时被悲痛的氛围笼罩,压抑得人心头发慌。

男婴的眼睛不转了,眼神从空洞茫然到慌乱不解,接着转为忧郁悲伤,终于“哇”地哭出声来,泪珠如珍珠般串串滴落。

他这一哭啼,抱着他的中年妇女赶忙拿出手帕给他擦拭眼泪,口中哄道:“三郎乖,三郎不哭。”

男婴却是瘪着嘴,哭的愈发凶了。

刚念罢祭文的清癯老者长叹一声,老泪纵横:“惜哉吾儿……”

……………………

三日后,同一栋建筑的书房内,清癯老者将男婴递与恭谨肃立的妇人:“也罢,让三郎与某同去江宁,日后再作计较。”

他面容憔悴,较三日前似又苍老了几分,显然是因这些天太过心力交瘁所致。

看着趴在妇人肩上的男婴转动着乌漆灵动的双眼,老者的眸中多少有了些许欣慰:“和甫,三郎倒是同你年幼时仿佛。”

唤作“和甫”的是一个相貌儒雅的中年,微微颔首:“眉目间倒是颇有相似之处。”

顿了顿,和甫略略有些迟疑:“三兄,来日前往江宁,可有筹谋?”

“筹谋?”老者摆了摆手,喟然长叹:“江宁钟山荒郊野处,漫坡的乱石、野草和流水,且有几户星零人家,名曰‘白塘’。某早前托友人购置了十亩田地……可担土为丘,凿地为池,还可多植楝树,中间杂以山桃溪杏……至于多年积水为患的卑下之地,正可因势利导引水为渠……”

他似有些心不在焉,又似欣然神往:“从白塘到江宁东城,与从白塘到钟山距离相等,都是七里,斯处当可名之为‘半山园’也。”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听了老者这一番话,中年儒生神情数转,终究化作一声叹息:“去岁二月,三兄自江宁来汴梁,过瓜洲作下此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其中又绿江南岸’一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修辞练字当世无俩……”

老者看了中年儒生一眼,沉默不语,心里却晓得对方是想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个幺弟啊……太过忠正耿直,与包孝肃(注:即包拯,谥号“孝肃”)倒是有得一比,便是对自己这位高权重的三兄亦颇有反对之声、弹劾之举。也罢,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临了临了,因为元泽之事,倒是兄友弟悌了……

“熙宁三年,司马君实尝予某三信曰《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某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某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其之指责逐一反驳,借评国朝因循守旧之弊以明变法之心。后官家欲起用其任枢密副使,其趁机复议废止新法,官家未允,其遂辞职离京。”老者心知幺弟欲解己苦闷之心,然忧心难消,以往种种尽数涌现,换以哂笑:“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此乃司马君实评某之言,某遂有‘拗相公’之名闻于朝野……漱水司马虽与某政见不合,于朝中颇多犀兕抵触之事,然此评语算是中肯……人且言某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濯。苏老泉又有言某‘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之语……”

“呵,某性子执拗,菩萨劝亦不转,何也?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某只求革除国朝存在之积弊,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既如此,某当为天下发声而不计一己之宠辱也。”老者脸上神情不变,只当在陈述与己无关的琐事,面向中年儒生,淡淡的问:“和甫,在你看来,后世当如何评价为兄?”

和甫沉默良久,方慢慢的说道:“昔日则天女皇为己立‘无字碑’,意指‘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我朝建国以来,官员冗滥无能,吏胥贪墨枉法,故欲富国强兵非先澄清吏治不可。穷则变,变则通。三兄种种举措,初衷只为除弊拔冗,革除我朝积贫积弱之局面,殚精竭虑,一心为国为民,不可谓大公无私。然则急于求成,在短短数年内,次第颁布纷繁的法例,一事未已,一事又兴,很难收到实际的成效。另用人但求拥护新法,而不问其品格,故幸进小人均为所用,此般已有倒行逆施之嫌……”难得兄弟二人有此心平气和坐而论政之机,和甫虽悲兄长丧子之痛,但有些话终究不吐不快,干脆说个痛快:“……且变法之举注重于理财,忽略了行政之改革。以百孔千苍之各级行政而欲其负责推行重大之变法,自不可能。在内政亟待改革的形势下,又屡启边衅,对西夏等用兵,结果作战失利,使辽乘机略地,既损国威,又耗国力。加以久旱成灾,饥民流离失所,守旧派遂以天怒人怨为藉口,大肆攻击新政,便是支持变法的官家亦大为动摇。新法本身也有缺点,例如贷款给农民,取息二分,仍嫌过高;农民借款容易,往往超借而难以清还……”

“早前,官家得晓百姓为躲避保甲法断指断腕一事,乃询问于三兄。三兄言:‘即使确有其事,也不足为怪。如今士大夫看到新法实施,尚且指三道四,何况是普通百姓呢!开封府二十五民户,不可避免有愚蠢之人受到蛊惑,干出蠢事,岂能因为一两个人的极端行为就不敢有所作为了呢?’官家尤不放心,说:‘民间言论听任其发展,则兴盛,不可不畏。’……”

“去岁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官家临朝嗟叹,坚持新法的意志更加动摇。三兄言:‘水旱灾害,即使尧舜时代也不可避免,此不足以招致陛下忧虑,我们应当做好应对工作就好。’官家愁眉难展:‘饥民流离失所,岂能视为小事儿?我担心的,正是应对工作没做好。如今,百信怨望赋税过重,非议四起。自近侍之臣至太后家族,无不言新法之害。两宫皇太后以至于涕泪交横。’”

他心中虽觉言辞锋利,但沉疴需用猛药,继续说道:“司马君实上书言变法造成‘士大夫沸腾,黎民骚动’,虽失偏颇,却也算是言之有据。事实上变法之事非止朝堂之上颇多纷争,便是民间也多有怨言,此有悖于三兄初衷也。”

“三兄为了变法革新,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引经据典,辩驳得满朝文武无话可说;对待反对变法者,则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反击,不念亲朋好友。三兄所做一切,不过是‘国富民强’四个字。尽管新法也非尽善尽美,但至少动机是好的,为了国家,为了底层小民,而且也算取得了成效。只是,时下朝野守成者居多,便是昔日拥趸亦有反戈之举。三兄为公而罪天下,着实是得不偿失。”

末了,和甫叹道:“三兄为政种种,时下所观有利有弊,甚至是弊大于利。若此时评价,必是有失偏颇,但功过是非……且留待后人评说吧。”

老者沉默半响,涩笑道:“想来某他日逝去,坟冢前亦可立无字碑……某这一生只求问心无愧罢了。也罢,此去江宁,正好骑驴赏景、柳岸垂钓,宁做一与世无争之老朽。对了,也正好潜心传授三郎。他日若三郎有大成就,倒是某这嗣祖父占了便宜。”

和甫勉强笑了笑,望着鬓角斑白、身形消瘦的兄长,忆起往昔种种,不由得湿润了眼眶。

而在某个房间的床上,那个似乎入睡了的男婴在一直照顾他的妇人轻轻掩门出去后,双眼慢慢的睁了开来。

男婴一动不动地望着帐顶,眼神空虚,而且无奈,似是被逼接受了既定现实的听天由命。

这样的眼神出现在一个小小婴儿身上,显得很是诡异。

他就那么木然地躺着,许久,眨了眨眼,忽然幽幽叹了声,接着竟然无比怨艾地说起话来:“北宋,王安石,熙宁九年……我只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并非碰瓷呀,就把我撞到千年之前了……果然不能做好人啊……”

若是有人见到这一暮,定必会张皇失措:这,莫非是鬼上身了……

宋熙宁九年十月,刚被罢相的王安石的嗣孙王棣被某个穿越人士占据了身体,年仅十三个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