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3章 词坛圣手

大宋河山 第3章 词坛圣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神宗元丰七年七月,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一艘官船缓缓靠近码头。

船尚未靠定,一未及冠巾的中年儒生走出船舱长揖:“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

“礼岂是为我辈设?”码头上,布衣芒鞋的王安石拱手而笑:“子瞻,某候之久矣。”

中年人下船走上岸来,口中连连告罪:“怎当得起大丞相久候,轼惶恐难安。”

“大丞相之称切莫再提,某只一游戏山林的垂垂老朽罢了。”王安石摆了摆手,今日精神矍铄,想来是与这中年人相见之故。

中年人从善如流,正色道:“介甫公胸襟敞荡,进退自如,某不如远矣。”

“汝父昔日作《辨奸论》,断定某‘阴贼险狠’,集王衍、卢祀、竖刁、易牙、开方等坏人之大成,一旦由其当政,天下‘将被其祸’。”王安石自我揶揄一番,笑道:“某实在是无地自容、汗流浃背,生恐汝父之预言成真,廿余年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

“公亦言‘不乐子瞻兄弟,两家之隙,遂不可解’……世人只道苏、王二家就此结仇,以而达到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境地。”中年人略有唏嘘感慨,微微一笑,道:“以往种种,与品德无关,只因政见相左而致,如过眼云烟,胸无芥蒂也,毋需赘言。”

说罢,中年人稍整衣襟,向王安石深深一揖。

王安石侧身不受:“此为何故?”

“熙宁年间,某因所谓‘乌台诗案’而身陷囹圄、命悬一线,其时莫说当朝的衮衮诸公,便连轼之亲朋故旧也噤若寒蝉,无人置喙。”中年感慨不已,目视王安石,说道:“危急之际,先有和甫先生仗义执言,上言官家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罪人。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介甫公归老林泉,也给皇帝上书,有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乌台诗案,上以公疏入方决。公之恩德,轼铭感五内,焉有知恩而不谢之理?”

王安石连连摆手:“某不欲才士受辱,力所能及,亦属份内之事。”

二人相视而笑,往日种种尽悉烟消云散。

“这位小哥是……”中年人目光投向王安石身旁的男童,身量刚刚长开的样子,容貌俊美,肤白如玉,黑白分明、光采灵动的双眸正望向自己,观感极佳,很是喜爱,不由赞了声:“好一个浊世翩翩少年郎。”

“三郎,来,阿公为你介绍,你不是爱煞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么,这位便是鼎鼎有名的词坛圣手苏轼苏子瞻了。”王安石为孙儿介绍那中年,眼神和煦,慈爱满满。

孩童“啊”了声,整理裳巾,毕恭毕敬的深揖行礼:“小子见过东坡居士。”

那中年眼前又是一亮,这孩童行的揖礼太过标准,且如行云流水般赏心悦目,俨然古时贵公子的作派,实在是难得,下意识的伸手去扶:“三郎不必多礼。”

王安石瞧在眼里,眼角挂笑:“子瞻,此乃吾孙三郎,名唤王棣。”

中年人眉毛一挑:“王家宝树?某在黄州便知‘西山小神童’之名,见面更胜闻名,他日必名动天下,介甫公后继有人也。”

“某尝作《伤仲永》一文,天地生材难,成材尤难,独仲永也乎哉!”王安石假装不悦:“子瞻如此褒赞,恐吾孙他日泯然于众人也。”

中年人正色道:“有介甫公耳提面命,令孙又怎会沦为方仲永之流?定必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又见王棣从从容容地站定,仪姿丰朗,心中又多了分喜爱与器重。

其实,此刻王棣的心里早已是百感交集,词中圣手苏东坡啊,终于见着真人了。

他比想象中清瘦些,也憔悴些,大概是在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些年心灰意冷、苦闷郁结所致,但眼神里却有看透世事的豁达洒脱与宠辱不惊,极易让人心生亲近之感。

苏轼苏东坡,绝对是中国文学史的顶级大咖,被后世无数人尊崇,王棣也是其中之一。

才华若斯,在此时亦是倍受推崇,这二年有一个叫黄庭坚的时常至“半山园”,论及苏轼,盛赞曰:“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洪州黄鲁直何许人也?着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其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至若其诗作,法度严谨,说理细密,影响深远。

苏轼荐其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纵然此二人往来甚密,更有师生之谊,所言却非阿谀奉承之词。文人相轻,亦可文人相亲也。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乃是豪放派代表,;散文着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彼时文坛以王介甫和司马君实为宗,苏东坡则可谓是文豪。

神宗皇帝曾问身边的近臣,苏轼可以与哪个古人比作?有人说“唐李白文才颇同。”神宗说:“不然。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这十二个字真是一语中的,神宗不失为有眼力的皇帝。苏轼胜在才学渊博,堪称十项全能。也难怪宫中传出“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之闻。

如此一个朝野俱名的当世大文豪,却因种种缘由而仕途坎坷导致颠沛流离,真真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政治上的苏轼,虽然没有达到自己达到的要求,但是老天给他关了一扇门时亦给打开了一扇窗。仕途坎坷,成就了他在文艺领域的辉煌;造成他作为政治家的悲剧、文学家之幸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他命运的文化意义在于,既创造了不朽的文化业绩,又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圆融,开启了士人人格的审美化之路。

苦难,于部分人而言是灾难,会因而一蹶不振;但于部分人而言则是打磨,砥砺前行,得到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从而成就自我。

苏轼,无疑是后者。

用后世的一句话形容王棣对苏轼的崇敬之心,那便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乃祖王安石,那亦是不可多见的大牛人,游走于政坛、文坛,皆为顶尖翘楚人物。只是,在王棣看来,祖父给自己的感觉是慈眉善目的老者,而非当世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是尊重的濡沫之情,而非崇拜的追星之感。

关于王安石与苏轼的矛盾冲突并非私密之事,苏轼之所以郁郁不得志,大半是因反对变法所致。二人因缘际会于这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年代,身不由己的卷入了党派之争。政治上的背道而驰,是两人在官场上针锋相对。但这只是政见不同,而非品德相厌。

开初,苏轼中进士第,时任工部郎中、知制诰的王安石为他起草任命制词曰:“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

而往年一些词人以金陵怀古为题所作《桂枝香》词有三十多首,时人公认王安石所作最好。“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词的上阕写晚秋登高所见风景,下阕转入怀古之思,“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把壮丽的景色与深沉的历史完美融合,艺术表现上“一洗五代旧习”;汲取六朝历史教训,透露出忧患意识与变革思想。之后苏轼读此词后亦感叹道:“此老乃野狐精也!”此语足见尊仰之心。

二人同为欧阳永叔门下,且各身负才学,却因政治见解不同站在对立面。但彼此从未看轻对方,而是引为人生知己。

到得这年,苏轼转任汝州。黄州赴汝州的近便路线应是西北向行,但他却沿着长江水路向东而行,再拐进运河,转道淮河、汴水,再去汝州。兜了一个大圈子的线路设计,就是为了绕到金陵,专程来看望王安石。

以往的恩怨情仇,只剩下了惺惺相惜。

这,方是两大文豪的正确相处模式。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码头上的相见很短暂,苏轼前来,舟车劳顿且有家眷随行,不好在这种场合多作逗留。

眼见着围拢过的群众越来越多,有认识王安石的赶紧行礼。待到江宁知府王胜之赶到时,里里外外围着的群众已有数百人。

王、苏便相约隔日同游蒋山,泛舟言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