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40章 琼节草堂之对

大宋河山 第40章 琼节草堂之对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见李格非及高俅二人迟迟不肯出言,苏轼以为这二人对自己所说存疑,干脆自己出面,慢慢的说道:“某去年调任杭州,贝西湖已半为葑田,雨水多时无‘法贮蓄;而干旱年月,则湖枯水涸。窃以为,保西湖就是保杭州。遂呈朝《乞开杭州西湖状》,举西湖不可废者有五,请朝廷准予疏浚西湖……”

他叹了声,道:“其实,早在熙宁四年,某任本州判官时,便曾有虑此事。几番调研发现西湖的疏浚实取决于六井的畅通,遂对本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但次年,修复六井一事甫启,某便调离本地,徒留此憾事……”

“再度来杭,某观西湖,盖因疏于治理,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淤泥,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

言及此处,他长声叹息,难掩忧色。

高俅接口说道:“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也将丧失殆尽。酿酒之业也必定无以为继,杭州可是本朝最大的酿酒之地,西湖一废,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

“茆山和盐桥二河,纵贯南北,与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交通之紧要。湖水充沛之时,二河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为城中万民所取用。但湖水一旦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

他言语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最后不容置疑的总结道:“是以,全面疏浚西湖、整理杭州水道,实在不行,且刻不容缓。”

王棣静静的听着,时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在原本的历史上,疏浚西湖是苏轼知杭州的主要政绩。事实上,他上呈《乞开西湖杭州状》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之后历时四个月,成功将西湖改造成美景。

考校?如何考校?

只听苏轼缓缓说道:“朝中已准疏西湖。只是,这事说来容易,真要操作起来很是棘手。棣哥儿,若是你来主导此事,会作何筹谋?”

what?竟会用这种大难题来考校?王棣脸上肌肉扯了扯。

若是放在后世,有大型机器施工,像疏浚西湖这样的事根本算不得大工程。可在全凭人力劳工作业的年代,的确是件伤脑筋的事。施工期间定会遇到种种问题,若没有前期最大可能的作好各应对方案,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竣工会变的遥遥无期。

在那世,王棣游玩西湖,曾详细了解过这个世界闻名景点的历史渊源,其中便有苏轼治理西湖的始末。

苏轼既有此问,想来并未完成详尽可行的治湖方略,大方向自是有的,诸多细节未必想通。

王棣既然明白了其中关节,自然不会露怯。

“子瞻先生主政有方,世人皆知,无不交口称颂也……”回答苏轼此问之前,他先提了另一件事:“元丰三年,黄州遭大疫。先生惦念当地百姓,用圣散子方予以治疗,所全活者不可胜数。先生言,自古论病,以伤寒最为危急,以圣散子方来治疗,尤为有效。此方乃是先生从同乡巢谷处求得,本答应巢谷不以此方传人,但还是将其传给了蕲水人名医庞安时。后庞安时在着作《伤寒总病论》中附了此方。并有《圣散子方》一卷流传,以后被收入《苏沈良方》中。

“另,元丰三年至七年,筠州大疫,乡俗禁往来动静,惟巫祝是卜。时任监筠州盐酒税的子由先生得先生所授圣散子方,辅以糜粥,遍谒病家予之,所活无数。”

说到这,他稍稍顿了顿,接着说道:“去岁,杭州大旱,饥荒瘟疫并作。先生刚调知杭州,用圣散子方救人数千,真乃活命菩萨也……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先生采取了四项措施,帮助杭州百姓度过此灾,即:免除徭役,减轻百姓负担;打击不法商人和不作为官吏,同时开放常平仓,平抑物价;修建“安乐坊”,划区而治;集中郎中,采购药材。不久,先生采取的措施收效显着,感染瘟疫的人逐渐减少,疫情很快得到遏制。”

“治理地方事务,先生素有经验,小子岂敢胡言……”王三郎见苏轼装出不喜状,笑笑,说道:“不过,长者有问不敢不答。那小子就勉为其难的胡诌八扯几句,错谬之处,多多见谅。”

整理罢思路,他朗声说道:“小子未至现场,但亦知西湖杂草丛生、葑田私围、淤泥堆塞而导致湖水日涸。疏浚西湖无非三条:去除杂草、拆除葑田、清挖淤淀。”

思路畅通,他稍稍加快语速:“葑田之事好解决,苏太守颁布一道政令即可。这是朝廷、太后准予的诏令,任谁也不可违抗……”

苏轼不动声色的听着,李格非、高俅皆微微点头,王棣说了这么多,倒非言之无物,确是抓住了重点。“葑田”者,新兴之词,时人记曰“西湖周回三十里,源出於武林泉。钱氏有国,始置撩湖兵士千人,专一开濬。至宋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

葑田的形成非因人为使然,盖因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而葑田的使用者多为左近百姓,就便是为有权势者幕后掌控,也不敢公然对抗朝令及太后。

太后,很关键,或者说最关键。当今皇帝年仅十四岁,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政令非其准而不能行。

苏太守并非一个只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文人墨客。多年的京官生涯,他当然知道“跑步(部)前(钱)进”的日常运作模式,久在京城历炼,他更了解“批示治国”的朝廷治理特色,所以报告的对象选得准;小皇帝还不是听太后的!

他在奏状中写得是煞费苦心,前后共陈述了五条理由:首先第一条,也就是最重要的的一条:怕西湖干涸,鱼鸟遭殃,失去放生池的作用。还找出前朝王钦若为相时,始奏以西湖为放生池,且已形成习俗:每年四月八日,万人汇聚湖畔,放生鱼儿、鸟儿以百万数。苏东坡可不傻,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太后什么人,除了有权有势、又有财有闲,喜欢吃斋念佛,自然带有“慈悲情怀”,这一说最能打动守寡的中老年女人心:一旦西湖干涸,鱼鸟虫豸千千万万生灵涂炭。一命一世界,这种荫功积德的事不仅得做,而且还得赶紧做!

果不其然,太后老人家立马准了,西湖疏浚工程得以立项。

王棣搬出高太后这尊大神以证“葑田”一事易为,力道十足。

只听他侃侃而言:“其实,疏浚一事并不复杂,但要行之有效乃至一劳永逸,便需多方筹策才是。”

“小子知道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可浚二河以通漕,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若有余力可修复相国井、金牛池、白龟池、方井、小方井、西井等六井,引湖水入井,则可解百姓饮水之需。

“至于葑草么……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正可募人种菱湖中,则葑必不复生……”

苏轼眉心微耸,唇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却不吭声。

高俅看了苏轼一眼,不动声色的问王棣:“湖中多茭草、淤泥,若以人力搬运、毁除,则耗时耗力,奈何?”

“角色扮演的很到位呀,难怪日后会飞黄腾达……”先入为主之故,王棣对高俅心存恶感,腹诽一番,作沉思状。

苏轼三人亦不出声,各自啜着茶,心里却都存着一个想法:“且看你如何处置?”

盏茶工夫之后,便听王棣截然道:“筑堤,就地取材。”

此言一出,苏轼眉头一挑:“筑堤?”

王棣成竹在胸,点头道:“是的,筑堤。西湖一旦疏浚,蓄水量大增,若遇雨季,或有涨溢泛滥之虞。可挖湖底淤泥填高堤岸,植杨柳花木,一为美观,又固堤坝。”

略微顿了顿,他还是决定往下说:“……茭、泥之多,筑于两岸定是用之不尽。可于湖西筑一长堤贯通南北,间或建孔桥数座,既方便往来,亦可成一道美景。若是仍无法处尽淤泥,索性堆泥于湖心,建小岛若干。凡此种种,若是一一落实,必使西湖景致怡人而成天下游人景仰盛地,功在千秋也。”

这一番话方是石破天惊,李、高二人已是张口结舌、呆若木鸡,苏轼却是长吸了口气,拍案而起:“好,说的好。”

他来回走动着,有些失态:“此事困扰某久矣,若依此略,万事俱备也。不错,不错。”

高俅最先镇定下来,看王棣的表情有了极大的变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治湖款项如何筹措?”

听得高俅此问,苏轼瞬间冷静,重新入座,望着王棣,满怀希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