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5章 才女与神童

大宋河山 第5章 才女与神童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过儿,姑姑考你一考……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作一五言联句。”

虽然是雨后初晴,七月的江南仍是酷暑难耐,饶是山林间凉爽许多,时有缕缕山风吹拂,登山游客也是汗流浃背。苏小妹明明已是体力不支,见王棣信步而行如履平地,哪肯在对方面前认输,转移转移注意力,当不致太过疲惫。

“啊……”苏过体形稍胖,一路不停地拭着汗水,姑侄间的这种考答是常例,并无突兀之感,当即不假思索地说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点点头说:“还算好,不过这个‘摇’还不够美。”

苏过想了想,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

苏过挠了挠头,说:“姑姑以为加何字合适?”

“‘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而‘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苏小妹并不正面回答,评点一番后,指指王棣:“神童不是在这么?想必早有佳句了。”

苏过看看王棣,尴尬的笑了笑,终是少年心性,多少存了比较之心,也想看王棣会加两个什么字。

只见王棣轻轻吐了口气,很是随意地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过眼神一亮,鼓掌称赞,连说:“妙极!妙极!”

苏小妹瞪苏过一眼,又乜了乜王棣,心下却是想:“扶”字和“失”字的确用得妙。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过儿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其实她出这题时,心中也是觉得用这“扶”和“失”最佳,不想王棣也用了这二字,心情不免有些微妙,承认王棣用得好,是承认了他的才学胜过苏过,不承认吧,却又是自我否定,这……好烦吔。

“灵谷寺”便在前方若隐若现,石径两侧遍植翠竹,行走其间但听得竹叶沙沙,淡淡的幽香若有若无,竹荫遮住毒辣的日光,人的心便慢慢静了下来。

苏小妹眉角一挑,将先前难言的情绪抛在一旁,说道:“过儿,你且以此竹赋诗一首。”

苏过亦是聪慧之人,晓得姑姑想考的是王棣才对,但也不敢不应,踌躇再三,方勉强念出诗句:“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注1)

这样的诗句,勉强算得合格,苏小妹却不置可否,只对苏过使了个眼色。

苏过很无奈,无奈地被拿作当枪使,装作漫不经心的转向王棣:“三郎,你也作首咏竹诗呗。”

王棣步伐从容,双袖生风,脸上微微渗着汗渍,皮肤白里透红,愈发的俊美。

他心里晓得苏小妹看自己不爽,却怎会和小丫头片子较劲?但也不想苏迈难为,下意识的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念罢,他指指前方:“前面有歇脚凉亭,我走不动了,过去歇息歇息。”

他自五岁始便跟随祖父游遍钟山诸峰,每日都会晨跑,又随扈卫军卒习武健身,看着显得偏瘦,身子骨却打熬的远胜于寻常孩童。今日这点运动量根本不值一提,只是见苏氏姑侄皆是面露疲态,而苏小妹则死撑不吭声,虽然觉得有些好笑,却也佩服其坚韧心志。

自己提出休息,算是给小妮子台阶下,总不能把客人累出个好歹来不是。

他一副云淡风轻的小大人模样,面容稚气未脱,已如温润如玉谦谦君子。

但身后姑侄子二人却是感觉迈不开步了,倒不是身体疲劳,而是心理冲击所致。这么一个十岁玩童,真让人身心俱疲啊。

王棣随口念的这首咏竹诗,语言简易明快,执着有力;且立体感十足,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寥寥数语,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徐徐展开: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此诗明为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实为借物喻人。文为心声,可王棣如此年龄,怎写得出这般老辣深刻、坚韧不屈的诗句来?

震惊过后,姑侄俩交换了眼神,皆想:这诗从未见过,但就诗意判断,当是半山居士的手笔,西山小神童定是拿祖父的旧作敷衍了事了。

二人自以为事实便是如此,却也不说破,毕竟人家纵算是抄袭也是抄自家人的。

他们却不晓得王棣此刻正暗自嘀咕:板桥先生莫怪莫怪,剽窃是不对的。

前世作为文科生的他甚爱唐诗宋词,很是熟背了不少名篇佳作,咏竹诗中最爱的便是郑板桥的这首《竹石》,咏物言志嘛,此诗最能表现刚烈坚贞、高风亮节。是以,苏小妹以竹为题,他想都没想便随口念了此诗,倒真无做文抄公之心。自然,也不能多加解释,越描越黑罢了,却没想到这姑侄俩会以为自己拿了王安石不曾问世的诗作来充门面。果然,竹荫石径尽头有一左一右两座茶亭,各有石桌石凳若干,左边亭子里数位士子装束的人正在高谈阔论,见了王棣一行,虽然都尚年少,但穿着气度不凡,且有侍婢随从跟伴,不由多看了几眼。

早有侍婢摆出水果茶点,侍奉三位小郎君、小娘子休憩。

王棣瞄了瞄对面亭子,面生的紧,想必尽是寂寂无名的士人——道理很简单,王安石寓居半山数年,来访者无数,江宁一地稍有名气的文人悉数登临。抛却王半山的政治主张不提,其且是当世文宗,能得其稍加提携,名望定必大涨。

那数位皆着襕衫,头上簪花。

彼时,男士簪花并不算另类奇怪的妆扮,其受众之广,从朝廷官员到平民百姓,已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风俗。

苏轼便曾诗曰:“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而韩魏公庆历中以资政殿学士率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歧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评事签判,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钤辖诸司使忘其名官最长,遂取以充数。明日早衙,钤辖者申状暴泻不止,尚少一客,命取过客历,求一朝官足之。过客中无朝官,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此便是“四相簪花”之佳话。

事实上,“四相簪花”这样的“赏花会”本身所呈现的正是其时上层社会社交方式的一个侧面,士大夫藉由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联系彼此的情感,并且建立自己在上层社会中的声望,这种相当独特的文化风气,在当时是很流行的,朋友之间举行便宴时簪花已成为社会的一种习俗;并且这些场合也是他们取得各方面讯息的重要来源。

簪花赋诗,是为文人雅事也。

对面凉亭数位士子却非在赋诗,所论者恰是东坡居士与半山居士的江宁相会一事。

“正所谓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苏、王二家早前结怨极深,时至今日却是尽释前嫌,当为文坛佳话。”

“正是,昔日苏老泉作《辩奸论》一文,以古论今,曰‘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啧啧,用词遣字何其犀利。全文未提及‘奸’者何人,却也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余者皆会心一笑,又有一人说道:“苏老泉与王半山素不相协,嘉佑年间苏老泉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半山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半山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老泉独不前往。此二人积怨深矣。”

另一人则说:“然东坡居士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东坡对王相公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相公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但东坡居士对王相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熙宁二年,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官家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相阻拦并力荐吕惠卿。同年,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相大为不悦。官家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相却说东坡非‘可奖之人’。官家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君实、韩赣叟等都称道之。王相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昔日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亭中数名士子侃侃而谈,丝毫不在意隔亭有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