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54章 蝶恋花

大宋河山 第54章 蝶恋花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爱吃醋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恋爱中的女人。

聂胜琼倒是从未对王棣明言,大抵是要保持仅存的矜持。这种隔屋窗纱般的小暧昧,最让人享受其中。通常而言,恋爱固然如浸蜜糖,但未明确关系前的试探与挑逗反而更让人兴奋。

王棣可非傻白甜,那世的男女,谁没有交往过几个异性朋友,婚姻可不是一锤子买卖。他自然晓得聂胜琼对自己芳心暗系,美女示爱,总能满足小小的虚荣心。只是,苏小妹喜欢自己?呵呵,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指指聂胜琼,尬笑:“你……可真会说笑。”

但,心里怎么有些发虚呢?

苏小妹哦,认识可有六年了,当初因“敌视”而表现出的种种不屑仍历历在目,幼稚的孩童时代啊,总是那么叫人难忘,那么纯洁,不染一丝烟火味。但人总会长大,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不会变。

女大十八变,苏小妹今年正好十八岁,身子已经完全长开,如花般绽放。倒是性子里川妹子所特有的泼辣收敛了起来,俨然大家闺秀。对王棣的态度转变极大,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又极有分寸地拉开男女间的距离。

这种若即若离让王棣同学有些患得患失呀,虽然数年未见,但也有书信往来吧,要不要这么疏离,还能不能愉快玩耍了?这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哪。好吧,当年没少斗嘴,小伙伴或许一直不在船上。

十八岁尚待字闺中,在这年代算是大龄未婚女青年了。虽说苏老泉已驾鹤西去,但长兄为父,苏轼就不管这小妹?

不过,念及苏小妹终会嫁为他人妇,王棣心里很是……不爽。

多么可耻的占有欲,男人的通病。

让聂胜琼瞧出自己对苏小妹存有觊觎之心,便是他两世为人,也是微觉赧然。

好在聂胜琼并没有“痛打落水狗”,只玩笑般的提了一句便收了口,而后幽幽地说道:“蔡姐姐打探过家人下落,据目前所知晓的情况并不好。当年抄家,她的兄弟被刺配千里之外,这数年陆陆续续的病故。蔡府女眷充入教坊司,或不忍欺辱,或心郁成疾,也大多不在人世。有那一两个杳无音信的亲人,一时半会又无处寻觅……幸是姐姐坚韧,否则……”

王棣默然,王安石算是间接伤害啊,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变法改革,有得益者,更有受害者。熙宁年间,像蔡知县这般阖家受牵连的案例不会少。不过,此等人间惨剧,每朝每代都有。欲成大事者,必是果绝之人。不狠,无舍弃,事事难成。

聂胜琼似是神思不属,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琴操的事。

王棣也不插话,喝着茶,静静听着。人家红袖添香,他是闻香听美。

茶叶是从金陵带来的,当然是王棣牌秘制炒茶。

茶文化到了宋代,算是发展到了新高度。这时的分茶酒肆、分茶酒店,其实就是后世的酒楼、饭店,兼卖酒、菜、食品其中的食次名件,可以概称为“茶食“。

而饮料则统称“凉水“,由多种原料制成,茶水只是其中的一种。但以茶肆为名的饮料店中,却是诸种“凉水“皆卖。

茶饮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茶饮,只以一种茶叶点泡而成,一类是混合茶饮,将茶叶与其他多种物品混合在一起,擂碎后,或冲泡或煎煮而成。

彼时的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发展成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焰盏、点茶等一套程序。

点茶用饼茶。饼茶也需炙烤加工后使用,炙茶的过程与煎茶相同,也是用炭火烤干水汽。然后将茶饼碾碎成粉末,筛得越细越好。候汤则是要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

与唐代煎茶相比,宋人更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从城市到乡村,皇帝贵族、文人、僧侣、百姓无不点茶。嗯,后经日本僧人传至日本,再由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

由此衍生的斗茶之风普及民间,不仅帝王将相、达官显贵、骚人墨客,连市井平民、浮浪哥儿也喜斗茶。

与斗茶同时,还流行一种泡茶游戏―——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玩法是将茶末放入茶盏,注入沸水,用茶宪击沸茶汤,使茶乳变幻成图形或字迹。茶汤在泛出汤花时,汤花在转瞬间就消失殆尽,要使汤花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显现出奇幻莫测的物象,需要高超的技艺,还有一种方法更是技高一筹:此法只需单手提壶,将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茶盏之中,茶面立即显现出奇丽的图形或文字。

点茶,确是一门技艺,赏心悦目,令人咋舌。遗憾的是,这非王棣的菜。

“品涩居士”么,自然是爱喝茶的,爱的是后世的炒茶。

但炒茶却是源于明代。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忍了许久,王棣终于琢磨起炒茶。

那世年幼时,母亲会摘茶叶自己焙制,见的多了,炒茶的工艺流程是晓得的,但局限于理论,却未动过手。

玩珠峰三年多,王棣反复研制,反正就是炒嘛,有口诀的——“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说来容易做来难,王同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咬紧牙关,屡败屡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历经了数百次实验后,终于半成功地炒出了新式茶。之所以是半成功,乃是他泡制出的炒茶总是达不到后世炒茶的“味”,更别提“形”了。果然是术业有专攻啊。

但总比生茶饼或煎茶更有清香味,慢慢的改进吧。

此次来杭,带了些明前炒茶给苏轼,算是随手礼。饕餮客苏大学士赞不绝口,言称“此恰合茶中真味也”。自此,炒茶开始流行。

炮制茶叶,乃顺手为之,两世为人,总不能亏待了自己。

若有能力,也让身边的人过得舒爽些。

聂胜琼,勉强可算是身边人。虽然他从未有所表示,却已是接受了其的存在。

适当的关心是必需的,总不能寒了人家的心呀。

关于琴操与摩尼教的牵扯,其实算不上太深。大抵是她的身份较为敏感,是官宦小姐,家破人亡,充入歌唱院成为色艺双绝的行首,在大红大紫之际“隐退江湖”,且与苏太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这样的人,最适合吸纳入教作为活招牌以此打响名号壮大声势。劝服她入教,是大功绩。作为新人,王婆毛遂自荐,接下了这桩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当然,回报是极其诱人的。

琴操毕竟还未入摩尼教,但几回接触下来,多少是知道些教中事务的。

这摩尼教乃是波斯人摩尼创建的,分五个教阶,分别是:法师十二人;教监七十二人;宣教士三百六十人;出家僧侣(正规信徒);听者,(一般信徒)。前四个教阶被统称为选民,对其要求比一般信徒严格得多。另外,中土教派中可设“圣公”、“圣女”,地位超然。

嗯,王婆便是宣教士。

王棣暗想,这便是等级分明了。金大侠笔下的明教有教主、使者、法王、散人、圣女等,大抵相若。

王婆又说,一旦入了教,便是一家人,皆兄弟姐妹,彼此平等,不分上下尊卑,凡钱财物用一概公共享受使用,无有你我之分。

王棣又想,这便是典型的说的比唱的好听了,既“是法平等,无分高下”,那还分什么教阶?应“是法平等无,分高下”才对。

但王婆未能说服琴操。这女子看着温柔可人,却极有主见,即便王婆锲而不舍地数度登门,她只是婉言辞绝。

王宣教士出师未捷,便换了方教监出马。

“方教监”便是帮王婆家报仇的方十三,他这教阶在杭州算是最高的。本地教务由三人协同负责,他便是其中之一。

方十三在拜访琴操前先做了一件事,那便是打探她家人下落。

也不知他用了什么法子,不多久便打探出了七七八八,这才在王婆陪同拜访竹园。

得晓家人情况,悲切之余,琴操对方十三自是感激不尽。

方十三嗟叹安慰一番,又说一定会想方设法寻到琴姑娘幼妹。而后称摩尼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路见不平必拔刀相助,遇有悲苦定鼎力援救……琴姑娘兰质蕙心,入教更可活人无数,圣女之座虚位以待。

方十三虽然生得魁壮,但样貌忠耿,兼之一番话说的言辞恳切,让人觉得是可信任之人。

但琴操仍是辞绝了。

之后,每隔数日方十三及王婆便会去竹园坐上一坐,亦不强迫,其志可嘉也。

聂胜琼去寻琴操那日,方、王二人前脚刚走,到了夜里再度登门,想来是邀请入教之心更切了。

饶是琴操性子淡柔,也是有些心烦。

她对摩尼教没有恶感,但“圣女”什么的实在不感兴趣,只想安安静静的过清闲日子,锄锄花草,种上两畦瓜果蔬菜,素手调琴,闲听清音,如此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