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67章 哨遍

大宋河山 第67章 哨遍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王棣看看纸上的字,不甚满意,有些潦草,心下不稳哪。

这数日杭州局势危急,他忝为“赈灾指挥部”编外人员,往来于城内外,凭借后世接触过的有关事例,偶尔提提意见和建议,有些被接纳采用了,有的没有。

就这样吧,适逢其会,该做的都做了,有些东西啊……眼不见为净。当然不是铁石心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这种时候是害人害己,还是得量力而行。

家国天下,“家”排首位,自然要先安家、让家人幸福安康。

也算是忙里偷闲,写了一幅字。写的是苏轼的《哨遍.为米折腾》。

“哨遍”这副词牌,也常写作“稍遍”“哨编”“稍编”,另有别名“北山移文哨遍”“松江哨遍”等,乃苏轼首创。

其在“为米折腰”一词作小序云:“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既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辞》,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啥意思呢?

此词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檃括,就是就原有的文章加以剪裁改写。此词仅微改《归去来辞》语句,不改其意,使之符合声律。

呃,光明正大的半抄袭。关键是,在东坡居士这,就是顺手拈来化为己用,且不落下乘。

在王棣看来,纯属苦中作乐。当然,不是阿Q。

这样的词作,貌似很偏,在特定时间段却最易引发共鸣。

就如一首歌,初听泛泛,或在某一刻便泪流满面了。

提笔书之,也算是与心情相符,苦中寻乐罢了。

“棣哥……”宗沐走了进来,不需要敲门。

十多岁的少年精力充沛,精瘦了些,也没见着憔悴,自个倒了水咕噜咕噜灌了一通,舔舔嘴唇,说了几句,言简意赅。

半大小孩瞧着少不经事,平日里嘻嘻哈哈没个正形,看似懒懒的,双脚不丁不八,落在王棣眼里,却是最正经不过。

二人的关系很微妙,原本算是儿时玩伴,但更偏向主仆(公子哥与书童);玩珠峰三年多,一起随着达叔习武,刀枪棍棒阵前改防什么的,算是同门师兄弟;师成出山,又似(雇)主(门)客……总之,彼此信任。

笔轻飘飘的点了下来,墨水尚未染开,一个个清爽的字落在纸上,到“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而止。

端详片刻,王棣甚是满意,比适才写的好些。

这也是历练,处乱不惊呢,养气功夫初见成效,自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加油。

“王婆……在崇文巷?”

很劲爆的消息。

“跑不了……”宗沐显得很是兴奋:“守着呢……和你说一声,我这还得过去。”

王棣慢慢的转动着毛笔,手腕一顿:“方十三呢?”

宗沐搓了搓手:“在明德巷,苏三他们盯着。”

“苏三”是苏府的侍卫,身手了得,不在宗沐之下。有趣的是,苏家侍卫队皆隐去本名,得了主家的姓,以数字名之。

“明德巷……”王棣想了想,哂然微笑,那处街巷与崇文巷相邻,方十三这伙人是要搞事呢,问道:“那王婆不来州衙,怎么反倒去了崇文巷?”

貌似摩尼教是要借王婆与琴操相熟找机会绑架苏小妹与琴操吧,不在州衙待着,不好行事吧。

宗沐神采奕奕:“说是在崇文巷有门远房亲戚,先去那边住下,安顿好便来看蔡娘子。”

苏轼遭受“意外”,凤凰山上的苏家人哪里还待得住,洪水稍退便急急下山进城。聂胜琼、蔡云英及小度娘这些个客人也一并来了州衙。嗯,杭州名ji琴操既已从良,终于还是用回了本名。

王棣点点头:“盯紧了,我感觉他们会在这两天动手。”

现在城里局势糟乱,正好混水摸鱼。他甚至怀疑乱局乃是因摩尼教而起,西、北城一天之间发生数十起打砸抢烧事件,要说背后无人策划谋算,未免太过诡异。

这数日他先是与高俅旋走于各个灾点,协同安置灾民。后又参与解决粮食危机、平抑粮价,全程见证彼时的救灾方略。

事实上,他并没有如那些穿越网文开挂般主导一切,只偶尔提了提意见和建议,一个可有可无的边缘小人物罢了。

救灾、赈灾,在这个时空是常有的事,早已有了应对的章程,关键在于执行力。

但元佑五年的杭州涝灾显然不一样。

首先是灾害来的太猛烈,一夜之间席卷全城,而且受灾面积广、遇灾人口多,令救灾工作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伴随天灾而至的是**,每逢灾害粮价必涨,此次洪灾也不例外,问题在于本地粮食十不存一,外地粮食一时进不来,若应对不当必酿成大祸,这不,暴乱接二连三发生,后果难测。杭州,水火兼容,天灾**并至,柳三变笔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都会正陷于水深火热中。

粮食的问题陷入僵局,米价几乎是一日数变,上午是一千八百钱一石,下午突破两千大关。这价格令半数人望而却步,但能怎么办?坐以待毙?

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发,绝大多数人当然会选择后者。

好消息是,河道即将打通,最多三天后外粮可抵本埠。高俅也令人带回消息,先期购买的一千石粮食已从陆路起运,最多三日可以入城。

五月十四日,高俅去往华亭、松江购粮,往来四百里,日夜兼程,算是不负重托。

“赈灾指挥部”接到消息,已组织民夫出城迎接,官道仍在抢修,车马无法进城,只能用挑夫。

这一千石粮食虽无法彻底解决粮食危机,但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接下来这两日,才是最难熬的,黎明前的时刻最黑暗。

前衙是指挥部大本营,城内外的消息源源不断的汇集于此,而后一条条指令颁发出去,昼夜忙碌。

王棣协同李格非共同处理文案,择选重要的事务优先处置。

他的注意力落在一份折条上,脑子快速运转,折条上写着:“西城民乱三十八起,多在粮庄、米铺,死二十三人,伤者无数。另:乱民高呼‘为善除恶为光明故’,疑似有人策谋。”

MD,大光明神教呐。

王棣瞧一眼李格非,想了想,没吭声。关于摩尼教之事,他提过两回,李某人是未曾放在心上的。再者,其杭州之行纯属个人行为,无关公事,加入“赈灾指挥部”乃是客卿,作不得主。真正拍板定夺、发号施令的是苏轼准予全权负责本州政事的张通判。

在通判大人看来,摩尼教乃是微末小事,根本无需理会。更何况,这种状况之下哪有精力去管它?

他出了前衙大厅,望了望夜空,繁星伴月,月华如水般轻柔倾泄,夜色怡人。

理了理思绪,他去内宅看了看高烧退去、身子虚弱的苏轼,聊了两句,又去找聂胜琼。

聂大家眉心凝着淡淡的忧思,多了几分西子捧心般的美,见到面带倦容眼神明亮的王棣,似乎有些欣慰:“三郎来了。”

王棣点点头,知道对方在为自己担忧,心中有些感动:“等局势好了,咱们好好逛逛,大美杭城呢。”

聂胜琼“嗯”了声,娇颜露出淡淡的喜悦。

王棣心头一动,最难消受美人恩……好吧,矫情了。不过,身体内藏着三十多岁中年人的灵魂,被一个大美人爱慕着,说不动心那是假的。人到中年,大抵是过了以色取人的年龄,不好烈酒好醇茶,需要慢品细味,**上的欢娱不如精神上的交流。尴尬的是,他的生理年龄才十六岁呢,见了美女,身心愉悦。

压抑住蠢蠢欲动的“邪恶”心思,移开注意力:“呃,蔡姑娘呢?”

彼时称呼女性多用“小娘子”或“娘子”,着实是有些别扭的,他会选择性改变。

聂胜琼瞥他一眼,倒是没有多想,面前这位小郎君绝非“好色之辈”哩:“先前王婆请去了,说是为了感谢,特意备了席请英姊过去,还有苏家八娘子和李家小娘子也一并去了。”

王棣眉头陡然一动,生起不祥的预兆。

聂胜琼不明所以,诧异地问:“怎么了?”

王棣深吸一口气,轻轻摆手:“没什么……我去前面看看……”

走到门口,停了停,说:“这些天外面有些乱,没什么要紧事别出去。”

他只是个俗人,之所以要针对摩尼教做些什么事,是因苏静嘉之故。老熟人了,也算是谈得来的朋友,自不可能见着她出事。

“圣女”什么的,掩人耳目的鬼把戏,居心叵测。

这些个教派,最易为有心人利用,他不希望苏小妹成为傀儡。

方十三之流,当狠狠打击才对。至于王婆,可怜无知之辈,亦可恶可恨。

这一夜,注定难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