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8章 嘤其鸣矣

大宋河山 第8章 嘤其鸣矣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钟山松竹成荫,诸峰耸峙,四周燕雀湖、白马湖、竹海湖、琵琶湖、紫霞湖、梅花湖等碧波万顷,粼光掠影,景色怡人。

王棣一行自灵光寺前绕过,沿着一条小径前行数百步,便听得流水潺潺,只见一条溪流顺着山势曲折而下,遇涧石处激起水花片片;溪水清澈见底,凑近了看,鱼虾穿巡其中,悠然自得。

蝉鸣虫语声中,两间低矮草屋静静的立于松竹之中,与世无争。

“宗伯,木头,我来了。”快走几步,王棣大声叫唤着,脸上难得露出微笑。

首先出来迎接的是一只半大的黑犬,摇着尾巴吠几声,绕着王棣打了几个圈,随即“汪汪”两声,虎视眈眈的盯着苏小妹与苏过这些陌生人。

“小黑乖,这些都是客人。”王棣弯腰摸了摸黑犬。

“三……”一个灰衣男童从茅屋后头跑了出来,见有陌生人登门,声音一滞:“王公子,你……们来啦……”

王棣轻轻捶了捶那男童胸口:“什么‘王公子’,该怎么叫还怎么叫。”

男童吐了吐舌头,嘻嘻笑道:“阿爹说,平时叫三哥也就算了,有外人在得叫‘王公子’。”

王棣啐骂一声,介绍了苏家姑侄,又指着男童给客人介绍:“他叫宗沐,昵称木头。”

昵称?就是绰号吧。苏小妹白王棣一眼,这宗沐瞧着就是个机灵鬼,哪里像木头了?

“你阿爹呢?去钓鱼还是……”王棣问。

“没,这些日子鱼容易上钩,吃的我都想吐了,可没有我下套弄回来的獾子狍子野兔美味。”木头指了指屋后:“阿爹在竹林呢。”

“走,瞧瞧去。”王棣吩咐随从将携带的物什找地方支开,兴冲冲地领着苏小妹、苏过向茅屋后面走去。

茅屋后参差种了片竹林,高者数丈,低者亦有丈余。竹林阴处一布衣男子俯着身子就着身前的矮几伺弄着手中的物什。

王棣示意大家噤声,轻轻走近。

那男子一手拿刀,一手拿竹片,细小的刀在他手上异常灵巧,在竹片上刻刻点点,竹屑丝丝滑落。

“竹雕……”苏小妹轻轻说了声,随即捂口收声。

瞧男子手中那竹片,大概也就是一分见方,他用刀如飞,手法娴熟,心无旁骛地刻着。

观者晓得这便是“微雕”,刻作时需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微雕艺术讲究“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也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

对于微雕,苏氏姑侄只在书上读过介绍,今次首次得见现场雕刻,虽然瞧不清这男子所雕何物,也是屏气凝神、目不转睛。

大概一刻钟后,两个旁观者俱觉视线模糊,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不敢细看下去,心里对这雕师佩服的无以复加——在旁观看都觉吃不消,他始终保持一种姿势雕刻,这得需要多长时间的磨练和多大的毅力啊?

王棣却是经验丰富,也不去看雕师的手上动作,从地上捡了枚竹片,拿了透镜(注1)看的津津有味。

苏过面露羡慕之色,期期的没有出声。

苏小妹却毫无顾忌地伸出手去,意思当然显而易见。

接过王棣递过的透镜和竹片,她先看了看透镜,是水晶打磨而成的,不算精致,与父亲用过的那面不在一个等级。竹片上凹凹凸凸的刻了不少东西,也就拇指大小,肉眼自是瞧不清晰,拿了透镜凑近了一看,她“啊”了一声,嘴巴就再没合上。

通过透镜看虽仍不太清晰,但可以看到竹片上刻的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一人透过窗户正望向泊在河面上的船。

竹片空白处刻着依稀可辩的四行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真的是鬼斧神工、神乎其技大匠运斤、超绝尘寰、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啊,苏小妹脑子里闪过一大串形容技艺精湛、水平高超的词。

将透镜与竹片递给苏过,苏小妹看那男子的眼神便不一样了,若说先前只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现在便是叹为天人的赞叹与折服了。

终于,那男子停下刻刀,捏着那枚竹片迎着阳光端祥一番,眉头略微挑了挑,似是不太满意这件作品。

他抬起头来,苏小妹方看清其面容,柔和的五官,浓厚的八字胡,黑亮的眉毛直飞入鬓,如他手中的刀般锐利。但他的眼神却是安宁静谧的,似古泉般幽深。这样的眉毛与眼神极不相衬,让他整个人的气质都显得有些古怪。

“棣哥儿,来啦……”男子放下刻刀和竹片,随意地招呼一声,顺带看了看苏氏姑侄。

“宗伯,今儿个弄了点好吃的,尝尝去。”王棣给主客双方介绍罢,兴冲冲地领着几个人向涧谷边走去。

苏小妹时不时地望那男子一眼,听王棣那小子介绍说,这位大叔叫宗禹卿,一个匠人取名倒是挺高雅的,而且怎么看这都不是个普通工匠,真是让她好奇啊。历朝历代皆是重道轻器。匠为末业,匠役至微。

士农工商,“工”仅在“商”之前。“士”自不用说,历来站在金字塔顶端,耕读传家是美谈,关心农业会受到道德上的尊崇。

匠人是兼具力工和匠人角色的手艺人,他们大多是文盲,活在最底层,备受欺凌,工作是粗俗而肮脏的。匠人们没有话语权,为主流社会所排挤,更休谈着书留名了。

但宗禹卿显然不是普通匠人,这让年龄尚幼原本就对“士农工商”定义不甚明确的苏氏姑侄对此人很是尊崇,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想从对方的言行举止之间瞧出些端倪来。

涧旁松竹掩映处,辟出一块半亩见方的空地,建有一座亭子。

亭内亭外一干仆从有条不紊的忙碌着,身着蓝绿紫青的衣裳来回行走,如蝴蝶穿花,时不时地说笑两声,银铃般的笑声煞是悦耳。

青山绿水,松竹亭榭,且有美婢当前,这一幕无比的赏心悦目。

更诱人的是空气中弥漫着的香味,清烟袅袅,奇香缕缕,不说苏小妹与苏过及宗沐这些半大少年,便是宗禹卿也是喉结滑动,吞咽着唾液:“棣哥儿,这是……”

那一副副形状奇怪的物什是众人见所未见的,内似镂空的铁盒中烧着木炭,铁盒上是一根根铁丝串成的“筛子”,仆人们正拿着一串串荤素食材并不熟练的烤炙着,时不时地洒些佐料,诱人的香味便是从那些食材散发开来的。

“冬吃火锅夏烧烤,再配上猴儿酒,吃得个大汗淋漓,倍儿爽,绝妙。”王棣打了个响指,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颇有挥斥方遒的气势,奈何年龄摆在那,略显滑稽。

烧烤?

“一定很好吃……”宗沐与苏过嘀嘀咕咕的说着:“去年冬天三哥捣鼓出一种叫‘火锅’的新鲜吃法,很美味呢,越吃越暖和……”二人年龄相仿,颇有共同语言,木头看这位不大言语、比自己更像木头的客人很是顺眼,不无遗憾的说道:“你们要是天冷的时候来,就可以吃上火锅了。”

苏过“哦”了声,对“火锅”虽心神向往,却是对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烧烤更在意些。在大美食家父亲幻熏陶下,过儿同志对吃食也很讲究,小小年纪便有饕餮客的潜质。

这日的烧烤大餐很丰盛,有羊肉、鸡脯、禽蛋、菌菇、藕片、青菜等二十多种食材,荤素皆有,份量充足;另又起了数个大架子,穿叉着野兔、乳羊等,烤的“滋滋”作响,里嫩外焦。

主客数人在王棣的示范下各自尝试着动手烤食材,虽然手法笨拙,且火候掌控不当,炮制出的食品色香味皆不全,但毕竟是自己动手的成果,也是吃的津津有味。

待到不愿动手,便坐在亭子里坐享其成。苏氏姑侄是川蜀子弟,好吃辣能吃辣,在如斯天气下吃的个满头大汗,又喝了不少冰镇过的猴儿酒,大呼过瘾。

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野炊烧烤盛宴,多年后苏过写进了自传游记中,乃掀起烧烤热。

而苏小妹对王棣的态度终算有了好转,毕竟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也不好太过分的针对人家,心里默念:也罢,看在美味烧烤的份上,先不与他计较,留观后效。

俗话说得好,想要得到一个男人,就先要抓住这个男人的胃。反之亦然。

有一门精湛的技艺真好,如厨艺,如微雕。

苏小妹对微雕很感兴趣,边吃边问着相关问题。

宗禹卿倒也知无不言,言道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

选材和刀具抛开不提,微雕得有特别精熟的书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雕”、““意刻”;雕刻时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微雕的刀即是笔,功力不足,因微失控,刀不达意。在微雕作品上配微刻题款一定要讲究书法效果,那些见大显丑,字之歪斜,行之不齐,画之失准,配之失调……林林总总,诸如此类。

苏小妹听得聚精会神,长长的睫毛眨啊眨的,大概是生起了学习之心。

这日的钟山之行,趁兴而归。

王棣与苏小妹、苏过、宗沐这几个年龄相仿的少年,相识于年幼,正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