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81章 破阵子

大宋河山 第81章 破阵子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宋朝解试包括州试(乡试)、转运司试(漕试)、学馆(太学)试等。每三年举行一次,各依解额选合格者解送礼部,参加省试。

发解试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级考试,只有发解试合格,士人才有机会参加省试乃至于殿试。

解试,是由诸州、开封府、国子监将合格举人贡入礼部的一种考试。另外,专为现任官员无出身而应进士举者所设立的“镖厅试”,和以避亲为主,兼有照顾性质的“别头试”,也属于解试范围。地方州府所举行的解试,一般都于秋季举行,故又称“秋斌”。州试时,由诸州判官主持报考进士的士子的考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如果考官不懂经义,可选次一级的官员充任,但要经判官监考。试卷上要加盖“长官”之印,考官和监考官还要在试卷后面签名。如发现作弊考生,当场驱逐,考官受贿舞弊,要受严厉处分。

乡试与省试的考试天数一样,皆是连考三天,内容也是一般无二。

熙宁八年,新法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到得元佑朝,虽然尽废新法,科举之制亦有变革,改经义取士为经义、诗赋二科取士,但经义科却是未有太大废除。头场考经义,即解释经书,《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二场考论,即对时局的评论;三场考策印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如此连考三天,过关者称为举人,头名则是解元。

江宁府文风昌盛,素来多才子,即便比不得出了数位状元的福建,在科举年时也是备受关注。

八月初十,江宁乡试开始。

是日,从寅时起便有三三两两的学子从四面八方汇集于秦淮河畔、夫子庙旁的贡院。顾名思义,此处便是江宁乡试之处了。

其实,所谓“贡院”,只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说法,此时的江宁并无贡院。

在后世闻名遐迩的“江南贡院”要在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由时知府知府史正志创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乡试、会试都于江南贡院举行,方算是天下知名。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之后,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入宋以来,太祖感悟自唐末以来的战乱原因是武人专权军阀混战,所以认定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是千秋万世之道。在削弱武将权力、消除军阀割据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科举选官制度,放宽录取标准,大量选拔文人士大夫,并给予优厚待遇。太祖顺应了“重文”的趋势,只有重视文人知识分子重视文教建设,通过提倡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规范臣民的思想和行为,通过重视教育、图书典籍等文教建设的措施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由是,读书人越来越多,十年寒窗为求鱼跃龙门。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宋以来,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平民百姓如果要进入仕途,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大环境如此,更遑论文风昌盛的江南之地。

读书人越来越多,乡试原本的州学已难容下诸多考生。前二年,王安礼便筹措款项在夫子庙左近兴建书院,亦可作为发解试之地。

这所谓的贡院毗邻州学,又是东晋学宫的故址,恰恰是文曲星动、文运汇集之场所了。

卯时初,贡院前的广场已汇聚了两千余名考生。有那相识的考生低声招呼一二,却是并无心情寒喧,相视一笑,心照不宣。既是相识友人,又何尝不是竞争对手?

三十年前,江宁府解试录取比例为五十取一,三年前则是一百取人。何解?考生多了。僧多粥少,自是择优录取。

也就是说,贡院前这两千余名考生能被取为举人的不会超过三十人。竞争何其惨烈也。

解试过关,亦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奋马扬鞭,破阵功成。

又过了两刻钟,贡院那两扇沉重的朱漆大门缓缓打开,吱呀声让广场上的嗡嗡声瞬间止息。

十数名衙役鱼贯而出,沿着院墙排开,手中举着的木牌上写着“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等字样。“诸位贤生,请至刻有各自县名字样的木牌处搜检进场。”一约莫五旬上下的老者出现在院门口,高声宣告。

这老者正是州学教授,素来好脾性的他脸上多了分肃穆。

解试的主考官是通判,监考官大多是州学的教授、学正、学录、直学、司记、斋长、斋谕等。

江宁州学学子逾千人,几乎悉数参加了本次乡试。都是平素熟稔的师生,在此时却循不得旧情。

广场上的考生有那科场老手见衙役出来,便悄无声息的向本县检录处走去。乡试连考三天,着实是门体力活,从进场始便在考验考生的体力。能早点入考场,便缩短了在广场待检的时间,占得先机也。

教授话音未落,考生轰地散开,皆是急步走向各自的检录处,如鸟兽散。

王棣虽是科举新人,但有苏轼、王安礼等人事前告知相关事项,与王旁、王专、王桐、王楠几人第一时间便到了江宁县待检处。

这等场面委实壮观,饶是他前世经历过高考,也是有了稍稍的紧张。

他还是较为淡定的,王桐、王楠便不堪的多,后者似乎在哆嗦,有些站立不定。

王棣心中暗叹,考前恐惧症么,唯有靠自己调节了。

稍顷,衙役领着江宁县与上元县的考生首先检录,这算是州治所在的福利吧。

宽敞的大门后是两条甬道,各有官差守候。监考官黑着脸核实考生的信息,予人铁面无私感。

发解试考官在考试之前要审查考生的考试资格,对于不符合考试资格的考生,不得让其参加考试。有关考生资格的七项禁令,国子监发解试和开封府发解试考官审查考生要以五人为一保,外地发解试考官要查明验实考生资格,方许发解。

发解试考官审查的是考生是否伪冒籍贯,是否是工商杂类,是否患有风疾眼病,是否曾经犯法等等。如果审查不严,发解试考官也要受到处理。

诸州考生原则上应在本地参加发解试,对于在京师参加国子监发解试的诸州考生需要本地官员担保。发解试考官须严格审查籍贯在外地而参加本地发解试的考生。如果出现伪冒户籍的情况,严罚相关保官及发解试考官。

王棣与王桐、王楠在江宁成长,早入了当地户籍。至于王旁、王旉的解试户籍问题,早前王安礼已上报礼部备案,准许二人在江宁解试,无需返还原籍参加乡试。

甬道处,监考官目光灼灼,虎视眈眈,冷冷地监督着差役搜检。搜检的目的是防止夹带。

中唐乾元初年,李揆为主考官,决定在考场中准备韵书和五经、诸史,向考生说“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允许他们随意查阅,这一举措一直延续到晚唐。本朝前期即开始禁止夹带书册入场,成为完全的闭卷考试,然而由此而生的夹带行为屡禁不止,虽然在士子入场之前官方需要顶着冒犯读书人尊严的压力搜身,结果也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欧阳修知贡举时曾上书:“窃闻近年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每写一本,笔工获钱三二十千。亦有十数人共敛钱一二百千,雇倩一人,虚作举人名目,依例下家状,入科场,只令怀挟文字,入至试院,其程试则他人代作。”

唐宋两朝,总体上都允许不明题意的考生离开座位向考官询问,称为“上请”,于是也有考生们一起拥到考官的座位附近,装作上请,在混乱中飞快查阅夹带的内容,巡场管理人员也束手无策。考试之后,很多素质堪忧的士子们还常常不带走自己夹带的书册,而是丢弃在场中,以至于“遗编蠹简,几至堆积”。这些用来作弊的小本子通常印有考纲要点和范文,号为“夹袋册”,在印刷术推广开之后,福建建阳作为印刷、流通图书的重镇之一,便成了辑印“夹袋册”的一个重要地点。从笔工抄写获利,到集中印刷发行,士子们对怀挟的需求俨然催生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监考官与考生犹若临敌破阵,各种手段层出不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抑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千年如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