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农女重生后,她飒爆了 > 第223章 木薯

农女重生后,她飒爆了 第223章 木薯

作者:隔壁姐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01:19:49 来源:书海阁

见徐锦贵一副愁眉苦脸,锦绣宽慰道:“五哥不必担心,如年庚所说,只要我们不应战,臻记迟早自己便会遭不住。铺子的食客流失或是客栈酒楼订单税减,那又何妨,生意岂是一家真能独揽。”

贺年东想了想道,“大嫂说的有道理,不过,这岂不是影响了整个锦记的营收。”

“无妨,我们只需保障不做赔本买卖就是,今起,只要我们铺子周边有臻记食坊,便每日斟酌减少卤货和辣板筋的量产,食铺和作坊的用工也酌情减少人数,削减下来的工人另有安排,这样一来,减轻锦记的负担,平衡营收还是能坚持下去的不是。”

二人闻言点了点头,觉得这样安排确实是唯今最好的法子,减轻每日的产量就不会浪费食材耗损过大,减少工人等同减轻锦记的负担。

只是,锦绣所说的另有安排,又是何打算?

见二人看来,锦绣不急不徐的示意一旁候着的魏娘,道:“今日灶房可有做那吃食?”

“有的,奴家这就去端了来。”

徐锦贵和贺年东似听出些许意味,心想,锦绣难道又做出新的美食。

如此一来,确实是当下最好的扭转之势,食坊买卖最讲究的是创新。

别人家想学了去,还需花费时间与精力,在此之前没人能与锦记一争高下。

很快,魏娘从灶房里端来吃食,手中托盘上放了一碟蒸得晶莹剔透的饺子,饺子快赶上巴掌大小,里面包的馅料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除此还有几碗甜汤,能看见甜汤里是一颗颗珍珠大小的小汤圆,有紫色也有黄色。

贺年庚见二人满眼好奇,不等他们开口问,先示意道:“眼下时辰,你们怕是晌午没怎么吃,不如先尝尝。”

徐锦贵想了想,拿起筷子:“也好,这饺子瞧着就有食欲,里面包的青菜颜色都能看见。”

贺年东也不客气,先端起一碗甜汤,尝了口小汤圆,弹软劲道的汤圆比以往吃到的软糯不同,其中包裹了芋香、地瓜香,味道更是独特。

贺年东,“这汤圆用的可是宇魁。”

在乡下地方宇魁并不少见,以往闹饥荒,宇魁是难能填饱肚子的粮食,只不过宇魁不好存放,村民们种得少。

锦绣点点头:“紫色是加了蒸熟的宇魁做的汤圆,黄色的是加了地瓜泥,祝先生和礼大夫说,这些小汤圆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宇圆。”

贺年东又舀了一大勺,边咀嚼边点头,夸赞之色溢于言表。

徐锦贵尝了半块饺子,劲道的饺子皮越嚼越香,好奇说:“这用的可是糯米粉。不对。”

徐锦贵说着又咬了口,根本没尝出糯米香,倒是有股子淡淡的清香,不似米粉更不似面粉,好吃又有嚼劲,以往可不曾尝过。

见状,锦绣和贺年庚相视一笑,继而解惑道:“饺子皮和芋圆用的是木薯粉所制,一种新的外来粮食,食用饱腹感强,是祝先生与礼大夫的友人,年少时游历外洋带回来的新物种。”

“外洋?”贺年东声音含糊,好奇不解。

贺年庚,“据长辈所言,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另一片大地,而木薯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主粮,木薯产量旺盛,容易耕种,倘若遇到灾荒年,木薯是老百姓最好的救命粮食。”

徐锦贵和贺年东听得一怔一怔的,大家都是在田地里滚大的孩子,知道种植粮食的不易,尤记得小时候,村里闹过几回旱灾,家家户户收成的粮食缴了赋税,剩下的都不够吊半口命。

在他们屁大点的时候,为了不饿肚子,还经历过上山抢能吃的树皮裹服,那样的经历并非有钱就真能吃饱肚子。

所以二人很精准的抓住【容易耕种】和【救命粮食】这两句话。

徐锦贵说:“这么说来,咱们把木薯种出来,定能拓展买卖。”

“正是如此。”锦绣点头笑道,“旧年,那位长辈托镖局给咱家送来几根木薯梗,年庚在山上找了个地方种了些许,生长得不错,产量可观,落雪天前把新出的木薯梗埋在地里封存,打算今年大量种植。”

夫妻俩口中的长辈,正是那位已经驾鹤西去的闲人居长辈,祝先生和礼大夫操办完故友的后事,择日便返回万河村,还会再带来更多的木薯梗做为种子。

从祝先生口中得知,这位故友年轻时喜欢四处游历,在外洋带回的木薯梗也只在闲人居种植些许,木薯用好了是救命粮,大意食用又是一种致命的毒药。

这一点,夫妻俩倒是不怕,既然要将木薯这条路子拓展开,必定仔细交待木薯的处理手法。

“几年前我们与梁家买下的那十亩地一直未能转手,正好今年便用来种木薯。”锦绣说到这,向徐锦贵道:“五哥,改日你与四哥到县衙办理过户手续,以锦记的名义把那块地买下来。”

徐锦贵心头一阵火热,当即点头:“好,我明日便到镇上找四哥。”

锦绣接着道:“早前我与年庚商量,木薯光靠咱自己种可不够,过些天让族长和里长出面,村里人想跟着种,便上咱家来领种子,领了种子的村民,收成后一根种子还三斤木薯,剩下的,村民留着自己吃或是卖给锦记,锦记都以一斤十文的价钱回收。”徐锦贵和贺年东听闻此,又一次面面相觑,似听出锦记接下来要有大动作,按捺下性子继续听。

“回头锦记作坊对木薯进行加工研磨成粉,供应给各大粮铺、酒楼、食坊,还有——。”锦绣说到这,顿了顿,又道:“锦记也可自己开办粮铺,天底下最持久的买卖莫过于粮铺,你们觉得此计如何?”

锦绣话是这么问,实则已经盘算好锦记接下来发展的路子。

二人再次震惊得久久合不拢嘴,要说做买卖有魄力,大抵该是如此。

锦绣对生意买卖的独到见解,以及大胆创新,让二人无不佩服。

此前,他们还担心锦记食坊的买卖被同行断了路子,现在看来,锦记全然是往前跨了一个大步,新贵之路遥遥领先。

贺年东直道:“大嫂果然是搛钱的一把好手,我们都听你的。”

贺年庚闻言,眼底不觉有些自豪的看向身旁的女人。

他媳妇向来聪明有手段,只要跟赚银子有关的事,别人走五十步,她已经想出接下来的一百步。

徐锦贵止不住摩拳擦掌,想了想,又问道:“照瑶儿这么说,那么从食坊和各地作坊安排来的工人,是安排回村里打理木薯田地?”

“正是,先紧着村子出去的乡亲,想必他们大多是愿意回村里来的。”

出去的工人回村里给锦记种木薯同样有工钱,还离家近,平日里还能帮着自家打理庄稼。

除非是生起了外心,不然,乡亲们都该愿意回到万河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