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安静的思想 > 第186章 中华绒螯蟹身体与习性介绍

中华绒螯蟹,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弓蟹科绒螯蟹属节肢动物。其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有六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区与心区分界显着,前者的周围有凹点;额宽,分四齿;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呈三角形;前侧缘具四锐齿,斜行于鳃区的外侧;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密生绒毛,腕节内末角具一锐刺,长节背缘近末端处与步足的长节同样具一锐刺;螯足,雄比雌大,腹部,雌圆雄尖。

中华绒螯蟹分布广,沿中国渤海、黄海、东海诸省皆产,在长江流域自崇明至湖北东部沿江各地盛产之;在中国以产自河北的胜芳,江苏太湖区以及昆山阳澄湖最为着名,朝鲜西岸、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也有分布。中华绒螯蟹常穴居江、河、湖荡泥岸,昼匿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到每年秋季,正是中华绒螯蟹繁殖回游期,长得比较丰满,渔民常在河湖中筑簖,到晚上用灯光诱捕之。母体所带的卵在翌年3~5月间孵化,幼体经过多次变态,发育成为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

中华绒螯蟹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水产美味,唐代诗人李白曾赞“蟹螯即金液”。中华绒螯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元素,有“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清热,散血,续绝伤,治筋骨损伤”等功效。

中文名:中华绒螯蟹

别名: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螃蟹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软甲纲

目:十足目

科:弓蟹科

属:绒螯蟹属

种:中华绒螯蟹

亚门:甲壳动物亚门

亚目:短尾亚目

亚纲:真软甲亚纲

亚科:弓蟹亚科

亚种:无

外部形态:中华绒螯蟹的躯体可分为头胸部、腹部和胸足三部分

头胸部:经过长期进化演变,中华绒螯蟹的头部与胸部已完全合为一体,是中华绒螯蟹的主要部分,它由头胸甲和腹甲构成。头胸部的背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叫头胸甲,俗称“蟹斗”。背甲一般呈黑绿色,有时也呈赭黄色,这是中华绒螯蟹为适应环境进行自我保护的调节功能。背甲表面起伏不平,形成许多区,并且与内脏的位置相一致,分为胃区、心区、左右肝区、左右鳃区六个区。背甲边缘可分为前缘、眼缘、前侧缘、后侧缘和后缘五部分。前缘正中为额部,有4枚齿突,称额齿,额齿中间的凹陷,以中央的一个为最深。左右前侧缘各有4个锐齿,叫侧齿。背甲后侧缘斜向内侧,后缘与腹部交界,比较平直。

头胸甲不但遮盖上背面,前端还折入头胸部下面,在三角形口前部的下面,有一条隆起线,叫口盖线。在眼眶下有一条眼眶下线,下面各有一条侧板线。头胸甲额部两侧,有一对有柄的复眼,长在眼眶里面。复眼的内侧,横向排列在额下有两对触角,其中第一对较小,第二对较大,分别叫小触角和大触角。

腹甲的形态。头胸部的上盖是背甲,其下盖为腹甲,通常呈灰白色。腹甲中央纵向有一凹陷的腹甲沟。腹甲周围密生绒毛。腹甲原本分为7节,前3节相合为一,仅留痕迹可辨认,后面4节在腹甲沟处也已相愈合。生殖孔在腹甲,但雌雄位置不同,雌蟹一对生殖孔开口在愈合后的第3腹甲上,即腹甲Ⅴ;雄蟹扣在木节上面。腹甲的前端正中部分为口器。口器由一对大颚、两对小颚和三对颚足组成。组成口器的六对附肢,都属头胸附肢,它们自里向外叠成,好像六道屏门,互相配合,完成口器的功能。

中华绒螯蟹的腹部已退化为一扁平的片状物,反折紧贴在胸部下面,俗称为“脐”。脐四周有绒毛,由肠道贯通前后,肛门就开口在脐末节的内侧。脐共分7节,性成熟的雄蟹脐为内肢基节底节上肢合节腕节前节成口器的三对颚足指节长节座节基节底节上肢狭长三角形,俗称尖脐;雌蟹的脐为圆形,俗称团脐。尖脐和团脐是区别雄蟹和雌蟹的最显着标志之一。

腹部内侧生有腹肢,因性别而不同。雌性有4对瞠肢,生在第2-5腹节上面,呈双肢形。内侧上刚毛细而长,大约30-40排,这是产卵时粘附卵粒的地方,外侧刚毛粗又短,可保护卵群。雄性的腹肢已变为交接器,在第1-2腹节上面。第一对已骨质化,呈管状,顶上生有粗短的刚毛,在向上弯曲的片状突起处开口。其基部开口分两部分,靠腹甲的一边开口大,并盖以有毛的办膜,交配时,**伸入办膜内输送精液,内侧的开口为第二交接器位置。第二交接器为一娇小的实心棍状物,末端为柔软皮膜。

胸部有强大的附肢是胸足,共有五对,其中一对螯足、四对步足,是中华绒螯蟹的运动器官。螯足强大,成钳状,掌部密生绒毛,雄性尤甚,具有捕食、掘穴和防御的功能。第2-5对胸足的结构完全相同,叫步足具有爬行、游泳、掘穴等功能。步足中,第一、四两对步足比较扁平,前后缘有刚毛,方便游泳。胸足都由7节组成,分别叫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前节、指节。中华绒螯蟹与其它高等动物一样,内脏器官均已发育完全,具有比较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系统。如果打开中华绒螯蟹的背甲,内脏便裸露出来,它的胃、鳃、肝、心、生殖腺等器官都清晰可辨。

栖居特点:中华绒螯蟹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栖息的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别。胚胎发育之后的蚤状幼体阶段,需在半咸水.或海水里,过浮游生活;进入大眼幼体阶段时既可在沿海河口的半咸水中生活,又可在淡水里生活,既可在水面游动,还可沿河坡爬行;到幼蟹以后,则主要是生活在淡水的河流湖泊,进行隐居与穴居生活。

中华绒螯蟹的栖居,因生态条件而有所不同,可分为隐居和穴居两种。在饵料丰足的情况,中华绒螯蟹为躲避敌害而掘洞过穴居生活,但当中华绒螯蟹生活的水域不适合中华绒螯蟹造洞穴居时,它就寻找石砾或者水草丛中隐居。尤其是水质清新,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水域,中华绒螯蟹是十分喜欢栖息的。

中华绒螯蟹有明显的穴居习惯,这种习惯,幼蟹比成蟹强,雌蟹较雄蟹更明显。中华绒螯蟹营造洞穴,有很好的避敌功用,穴址多选在有水位落差的高低水位之间的坡上,洞穴一般为弯曲的管状,与地面有10-20度倾斜,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中保持一定的湿度。穴洞多较隐蔽。洞口比蟹身大,洞道直径与身体相当,洞底比蟹体大2-4倍,洞深20-80厘米左右。并且一般选择土质较坚硬的陡岸造穴,这样出入方便,洞穴牢固。穴居不仅是为了防御敌害,还有利冬季越冬,水温降至10℃以下时,中华绒螯蟹活动减弱,能安全度过越冬阶段,在中华绒螯蟹的幼蟹期间,它昼伏夜出,过穴居生活。一旦中华绒螯蟹成熟,便弃穴而去,翻堤过坝,长途跋涉,去寻找适合产卵繁殖的地方。

食性特点: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在蚤状幼体时食性就比较杂,以浮游植物为主,可捕食单细胞藻类,还食轮虫、担轮幼虫、沙蚕幼体、蛋黄、豆浆、豆腐等。大眼幼体以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偏爱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鱼、虾、螺、蚌、蚬、蠕虫、蚯蚓、昆虫等,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

中华绒螯蟹长期生活的水域,大多水草茂盛,因而它往往较多地摄食水生植物。从天然湖泊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的胃内解剖发现,80%以上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喜旱莲子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碎片。虽然这不能说明中华绒螯蟹食性特征,但至少可看出中华绒螯蟹也爱吃水生植物。

成年中华绒螯蟹捕食凶猛、食量大、消化力强,不管是水生维管束植物、岸边植物,还是有坚硬外壳的螺、蚌等,它都能巧妙地捕食。中华绒螯蟹捕食时,器官配合严密,第一对触角上,有嗅觉感觉毛,用来鉴别食物,用一对螯足捕捉食物,第二对步足一道捧递至口边,此时“口器”自行张开,食物先传到第三颚足,再到大颚被咬碎、吞下。中华绒螯蟹在水温20℃以上时,摄食量最大。食物丰富的夏天,中华绒螯蟹饱食后,将多余酌营养贮藏进肝脏,以备蜕壳或冬眠时维持生命。当水温在10℃以下时,中华绒螯蟹很少摄食,冬天数月不食,中华绒螯蟹不会死亡,这种耐饥饿能力,也是它食性的一个特征。

蜕壳生长: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不仅是变态的标志,也是个体生长的必要手段,在中华绒螯蟹生活史上,中华绒螯蟹的蜕壳,贯穿生命活动的始终,可以说,如果停止了蜕壳,对中华绒螯蟹来说就意味着生命快要结束了。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躯体增长必须蜕壳:例如,蚤状幼体第一次蜕皮后,体长可由扩1.5-1.8毫米,到第五次蜕皮时,体长可达4.1毫米左右;一只体长2.5厘米、宽2.8厘米的小蟹,蜕壳后,体长可增大到3.4厘米,宽3.5厘米。中华绒螯蟹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蜕壳,身长、体宽、体重不断增加,直至性腺成熟时,个体体重可达300克以上。中华绒螯蟹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进入性成熟期后,身体的生长也便停止了。

幼体变态必须蜕壳:中华绒螯蟹从胚胎发育逐步演变为成蟹,体态变化很大,这些变化都是通过蜕壳来实现的。蚤状幼体蜕皮后变为大眼幼体,身体由水蚤形变为龙虾形,大眼幼体蜕皮变为幼蟹,身体又变为蟹形。不仅大的形体变化如此,就是同一体态的不同发育阶段;每一次蜕壳也都有一些细微的形态变化。如幼蟹第三次蜕壳后,头胸甲的宽度,就第一次大过头胸甲的长度。又如中华绒螯蟹性成熟前,壳呈淡黄或灰黄色,渔民习惯叫“黄蟹”。此后,中华绒螯蟹进行最后一次蜕壳,身体增大,外壳呈墨绿色,通常称为“绿蟹”。其雄性螯足的绒毛粗长发达,雌性腹部变宽,覆盖住头晌部的整个腹甲、并且边缘密生着黑短的绒毛。

直切再生:为趋吉避凶,中华绒螯蟹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能力。当受到强烈刺激、机械损伤或蜕壳不出时,常常会发生丢弃胸足而逃的自切现象。例如,当人类突然捕捉到中华绒螯蟹时,若只抓住1-2只步足,它就会迅速地将足脱落而逃跑,以后又长出新的足来。在大批的成蟹起捕时,有时看到中华绒螯蟹胸足大小差异很大,就是自切再生的结果。中华绒螯蟹自切再生,断肢都有固定部位,总是在附肢的基节与座节之间,这里构造特殊,既可防止出血,又能再生长出新足来。中华绒螯蟹的自切再生现象,只是在幼蟹生长蜕壳阶段才存在,性成熟以后的中华绒螯蟹,是不易再生新足的

分布范围:中华绒螯蟹在中国分布很广,通海的江河基本都有分布,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河流中都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随着远洋运输业的发展,中华绒螯蟹随着大型船舶的压舱水也能漂洋过海,世界沿海诸国常可见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