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 第244章 折柳送别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第244章 折柳送别

作者:高煎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2 07:18:35 来源:书海阁

天佑十二年,九月。

山南西道,凤州、河池县。

秋风萧瑟,杨柳垂下万千枯黄丝绦。

宁河一畔,一名年轻士子双手递上柳枝:“师兄,你要回长安?”

对面,一位峨冠博带的郎君接过柳枝,笑道:“我来汉中游学数年,也该回去了。”

士子面露疑惑:“齐国公拥立代王为帝,改元义宁。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谋朝篡位之心,昭然若揭。”

“师兄食周禄,为何要为他效力?”

郎君摇头道:“我清河崔氏这一代三支,各自扶持一位潜龙。”

“家族有命,让我辅佐齐国公,不可更改。”

这郎君名为崔孝宽,出身五姓七望之清河崔氏。

士子感叹道:“出身世家大族,钟鸣鼎食,看来也并非完全幸运。”

“也许吧。”郎君淡笑一声,转而问道,“晏清,你有何打算?”

士子直言不讳:“师兄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百倍于我。”

“前去投靠齐国公,必得重用。”

“师弟不才,准备去陇右道,碰碰运气。”

这士子出身寻常之家,名为徐晏清。

“高楷?”崔孝宽面露惊讶,“此人自立为陇西郡公,实为叛逆,自绝于朝廷。”

“假以时日,天军一至必然败亡。”

“以师弟之才,辅佐于他,实在有些可惜。”

徐晏清不以为然:“师兄出身关陇望族,名传天下,无论到何家门下,必为座上宾。”

“似我出身平平,唯有去高郡公麾下,才可一展才华。”

“何况,高郡公知人善任之名,我耳闻许久,心向往之。”

“世人以讹传讹罢了。”崔孝宽哑然失笑,“即便他坐拥陇右、河西两道,传出些许名声,也不过边陲荒僻之地,不服王化,民众粗俗。”

“怎比得上我关中、河东、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灵地灵?”

徐晏清不认同道:“师兄此言大谬。”

“纵观高楷起兵以来,屡战屡胜,可见用兵之能。”

“麾下贤才猛将,皆为草莽之中提拔,个个不俗。”

“虽不如关中,中原诸道地大物博,却也有数百万军民,且颇为悍勇,足以进取天下。”

“师弟深信,入高郡公麾下,必有一席之地。”

崔孝宽仍觉可惜,忍不住劝说:“师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依我看来,齐国公坐拥关中,此为帝王之基,有望一统天下。”

“师弟纵然不愿投靠于他,亦可去剑南道,投效蜀王张常逊,抑或河东道、赵王刘竞成,河南道魏王窦至德。”

“天下英雄,何其之多,师弟怎能明珠暗投?”

徐晏清摇头失笑:“师兄此言差矣。”

“张常逊偏安一隅之辈,胸无大志,不过冢中枯骨。”

“刘竞成残暴不仁,有眼无珠,必然身死族灭。”

“窦至德虽有仁名,却无谋少断,亦非明主。”

“这些人,不过显赫一时,迟早为王前驱,算什么英雄?”

崔孝宽慨然一叹:“我素来知晓,师弟远见卓识,颇有识人之明。”

“这番言论,可谓真知灼见。”

“师弟既然瞧不上他们,不如随我同往长安,由我引荐,必能得齐国公看重,一展抱负。”

徐晏清断然摇头:“师兄美意,师弟心领,然而,我心意已决,不可逆转。”

崔孝宽微微叹息,两人同窗苦读数年,彼此各知性情,明白劝说不得,便也不再多言。

转而扬起笑意:“从今往后,你我师兄弟二人,各为其主。”

“师弟可不要顾念同门之谊,便手下留情。”

“师兄放心,师弟必倾尽全力。”徐晏清郑重道。

“我走了。”崔孝宽点头一笑,“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就此别过。”

徐晏清拱手道:“师兄慢走!”

崔孝宽翻身上马,带着数个侍卫,扬鞭而去。

徐晏清望着他的背影,伫立片刻,便也踏上行程。

唯有滚滚宁河水,默默注视远行人。

……

兰州,金城。

高府之中,高楷正升堂议事。

“唐检,这三月以来,奉宸司潜入京畿、山南西、剑南三道,可有什么收获?”

唐检拱手道:“主上,奉宸司探知,京畿道,齐国公董澄,数月以来厉兵秣马,颇有征伐之兆。”

“哦?”高楷好奇道,“不知他兵锋所指何方?”

唐检回言:“依末将看来,除却河东道,赵王刘竞成,便是山南西道,节度使郭羽。”

高楷环顾众人,问道:“以诸位高见,可知董澄欲往何处动兵?”

窦仪沉声道:“河东为长安屏障,重中之重,山南西道有汉中、巴南诸州,为秦岭重镇,据之可南下攻取剑南道。”

“关中与巴蜀连成一片,便是帝王之基。”

“秦皇汉祖,皆由此进发,东征西讨,成就霸业。”

“依老臣看来,董澄必先取山南西道,再夺剑南道。”安兴仁摇头道:“窦别驾此言,有失偏颇。”

“微臣曾往长安经营商道,见这齐国公董澄,一向视河东道为囊中之物,数次起兵,欲覆灭刘竞成,将关中,河东连成一片,以抗衡突厥。”

“微臣所料,他必先取河东,再行南下。”

两人意见不一,却各有道理,群臣听闻,亦各抒己见。

高楷思索片刻,转而看向一人:“杨烨,依你之意,董澄先取何方?”

杨烨此前一言不发,听闻高楷询问,方才拱手。

“主上,窦公与安司马所言,皆有道理。”

“董澄无论先取何方,皆是寻常。”

“然而,微臣只问一句,何必费心揣摩他人行事?”

“如今,主上坐拥陇右、河西两道,正该出兵,攻取山南西道。”

“届时,无论取京畿道,抑或拿下剑南道,皆进退有度。”

夏侯敬德附和道:“主上,杨长史所言在理。”

“管他董澄作甚,我等先取山南西道,迟早兵戎相见。”

高楷颔首一笑:“既如此,便向山南西道动兵。”

“只是,山南西道足有十七州,幅员辽阔。”

“以诸位高见,该从何处开始?”

杨烨建言道:“山南西道虽有十七州,汉中八州,才是精华所在。”

“宜先取汉中,可从秦州起兵,走岐山,攻凤州。”

“拿下凤州,向西可取兴、利二州,向南可夺梁州。”

“梁州为山南西道治所,一旦平定,汉中不过囊中之物。”

“至于巴南九州,烟瘴之地,多有蛮族袭扰,需缓缓图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