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那些往事并不如烟 > 第168章 年10月18日 北京大学

那些往事并不如烟 第168章 年10月18日 北京大学

作者:以德服人915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2 10:20:39 来源:书海阁

第168章 1966年10月18日 北京大学

第一百六十八章

1966年10月18日

北京大学

狂热的风潮席卷大地,彻底冲击了原有的秩序,社会上下陷入了动荡的局面,大量的时间被用于文件传达、政治学习、激烈辩论和大大小小的会议,让方梅的调查工作举步维艰,几个月以来,她只能尽可能争取时间去查找翻阅旧档案,到各地外调,走访重点嫌疑人当年的同事、战友、知情人了解情况,但都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疑点。

外调之路越来越困难,火车上满满的都是意气风发的各地小将。

中科院药物所的复检结果也出来了,证实检材中确实有蓖麻毒素的成分,但这只能进一步认定黄非确系被人毒杀,最直接的证人被灭口,线索好像也被随之掐断了。

钟立元,也就是特务陈同甫还没被抓获,毒素的来源也无法弄清。她每周都给朱青林打电话,询问进展,可从朱青林的话语中能听出他那边更难过。上海产业工人多、高等院校多,造反组织势力很大,动辄围攻,这让上海市公安局左右为难,既要竭力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各级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又被骂成“保皇派”,正常业务工作难以为继。

调查的几个嫌疑人中,由于穆局长及当年徐登云小组报务员的证明材料,徐登云的嫌疑已基本排除。

对林华堂,原部队的证明人不少,却找不到被捕后的任何人证,只有敌伪档案和监狱的审讯记录可以证明他入狱后英勇不屈的表现。

宋涛的入党介绍人以及他的一些前警察局同事都还健在,他们一致证明当初宋涛确系家里花钱、同事担保营救出狱的,他在中央警官学校学习时的记录,也并没有发现与军统局有什么联系。

至于对陶广乾的调查则颇费曲折,他那时从事学生运动,一般认识的人只知道他是个学生领袖,不知晓他在党内的身份。方梅好容易找到一位当年广州地下党的领导,他也只说知道领导学联的同志代号“老白”,当时在中山大学任教,应该是陶广乾的直接上级。但这个“老白”是谁,真实名字是什么,他都不清楚。不过,他提供了一条线索,让方梅去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逸之先生,说他那时在中山大学任教,应该熟悉陶广乾。

方梅打定主意再去趟北京,不仅是为了陶广乾的事情去找北大的吴逸之教授,还想亲眼看看北京这个政治中心运动开展的情况,她为此问过丈夫,但电话里丈夫语焉不详,欲言又止,好像满腹苦衷。广州这边,各个山头、各个行业、各个单位造反组织已经闹得不可开交,许多单位业务已经陷于瘫痪,省市两级公安机关暂时还没受太大波及,勉力维持局面。

去往北京的火车上,挤满了来京的大、中学生,激情洋溢,一路高唱着铿锵的歌曲,仿佛不知疲倦。方梅买的是硬座票,三个人的座席挤坐了四个人,过道上站满了人,连座位底下都睡着人。到了半夜,多数人只能站着睡觉,随着列车的摇晃东倒西歪。最要命的是夜里去车厢连接处上厕所,方梅需要连拍打带扒拉,费很大劲才挤到厕所跟前,再把厕所里睡得迷迷糊糊的人们一个个弄出来,等花了半个多小时来回,再回到座位时,座位早已被人家坐了。

列车晚点了好几个小时,到北京已时近中午,站前广场上到处是接待站,红旗招展,大喇叭语气铿锵地播送着“两报一刊”社论,一队队小将打着红旗,排着队,高唱战歌向着市中心的方向行进。

方梅看了看手表,与吴教授约的是傍晚见面,这个时间回家吧,丈夫也上班去了,她决定先去趟公安部一局看看,一来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二来了解一下目前的形势。

从北京站前广场往北到长安街,她轻车熟路坐了几站1路公共汽车,在公安部对面的站下车,过马路走进了大院。

一局的老局长凌祥云一年多前就升任了副部长,现任的李光和局长以及几个处长都是方梅的老熟人。她在办公楼里转了一圈,居然一个熟人都没碰到,一打听才知道今天广场上有重要活动,干部们都备勤去了。

公安部大院里已没有了原先朴素、庄重的氛围,办公楼和路边同样贴满了大字报。方梅看着贴得重重叠叠、语气严厉的大标语,心情沉重,大字报上的点名批判对象都是她十分熟悉的名字。

方梅避开汹涌的人流,倒了好几趟公交车,终于比约定时间早了一个小时到了北京大学,她是燕京大学文学系毕业的,这里是她的母校,她有好久都没来过了,很想再重温一下母校的氛围,在未名湖畔坐坐,领略一下“一塔湖图”的美丽风景。

可是北大已经全都变样了,校园已没有了记忆中的静美模样,到处是兴奋异常、臂戴袖标的小将,教室里已经没有学生上课,楼顶上的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播送着报刊社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上垂下着巨幅标语口号,着名的三角地报告栏上贴满了大字报、大标语,上面的字眼怵目惊心。方梅内心十分难过,她没有想到她的母校已经闹到了这般田地。她没有心思去看“一塔湖图”了,匆匆向中文系办公室走去。

在国内学术界,吴逸之是在古文字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也是多本中文系教材的作者。当方梅在办公室找到他时,惊讶地发现,一副儒雅君子模样的吴教授,居然还埋首在一大堆古籍中,一心一意地做学问,对窗外的喧嚣充耳不闻。

“请问,是吴逸之教授吗?”

“我是。您是?”吴教授抬起头,疑惑地看着来人。

方梅递过自己的证件:“我是广东省公安厅的,叫方梅。”

“请坐。”吴逸之仔细看过方梅的工作证和介绍信,点点头,把满书桌的文献、书稿略略收拾了一下,找了个玻璃杯,倒了些开水烫了烫,才给方梅倒了杯热水,就安静地看着她,等她提问。

“其实,我对燕园很熟悉,我当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系。”方梅主动提了一句。

“哦,是吗?”

“当年我也在这里参加过党组织的学生运动。”

“哦,是吗。”

教授显然没有很大的兴趣。

方梅转入正题:“吴教授,我这次来,是想向您了解一些当年您在广州中山大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的情况。”

吴逸之眼镜后的眼睛显出少许惊讶,反问道:“方副处长是代表哪一个组织来调查的?”

“我是代表广东省公安厅来外调的。”方梅有些诧异,她了解过,吴逸之是民主党派成员。

“你不是代表造反派或者什么群众组织来的?”

“不是,我是省厅党组织委派的。”

“那么,是谁介绍你来的?”

方梅说出了当年广州地下党领导人的姓名。

吴逸之舒了口气:“对不起,方梅同志,我还以为......现在外面很乱,到处都在搞外调抓叛徒查历史,我要对当年的同志负责。”

“您放心,我是代表厅党组来的,我们之间的谈话将作为绝密保存,绝不会流向社会,我的调查也正是基于对历史负责、对同志负责而进行的。”

“很好,谢谢。那么你想了解哪方面的具体情况?”

“关于陶广乾的情况……”

“咣、咣、咣”,突然传来粗暴的敲门声。

吴逸之打开房门,三个穿着绿色军干服的青年人闯了进来。

为首的青年横眉立目张口训斥道:“吴逸之!你既不参加火热的群众运动,又不在家里写检讨材料,躲在这里干什么?”

没等吴逸之答话,方梅站起来走上前,冷冷地说道:“是我约了吴教授谈话,有什么问题吗?”

“你是什么人?”来人依然气势很盛。

方梅递上工作证,来人看了一眼,气焰消了一些,转头对吴逸之呵斥道:“吴逸之,我正式通知你,明天上午九点在大礼堂召开批斗大会,你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一起陪斗,必须准时参加,接受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批判。听到没有?!”

吴逸之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满口答应:“好的,好的,我会准时参加的。”

来人“咣当”一下摔了门,雄赳赳而去。

吴逸之苦笑了一下:“是我们系里的……青年教师和工宣队,方梅同志,请坐吧,咱们接着谈。”

方梅接着说:“听说您当年在中山大学的时候,曾积极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能否请您详细回忆一下?特别是,我想重点了解一下陶广乾的情况。“

“陶广乾?”

“他那时的名字叫陶增治,曾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上学并从事学生运动,后来被捕过。”

“哦,是他。解放前夕,他确实是中山大学学生领袖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后来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了,学联开会时,曾经通知他转入地下,但没来得及转移就被捕了,关在广州第一监狱。据学联的同志说,他被捕后表现得很英勇,后来地下党找了上层关系设法营救,他们家又出了些钱,就营救出狱了。怎么现在要了解这些问题,他出了什么事吗?”

方梅埋头记录着,抬起头摇了摇:“不,不是,他现在很好,现在在我省公安学校担任领导工作,我们只是依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对厅里的一些从事过地下工作的同志进行复查工作。这次来,我想多了解些陶广乾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情况以及被捕后的表现。”

吴逸之记忆力很好,说起当年学生运动的往事,眼里放射出异样的光芒,侃侃而谈......

”您当年是怎么认识陶广乾的?您当时在做什么工作?”

吴逸之沉默了一会儿,说:“我那时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他曾是我的学生,1947年他在中山大学上大学二年级,我教过他们班《中国古代文学史》……。五十年代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我就调到北大来了。”

方梅突然发问:“您怎么知道地下党找了上层关系营救他?您怎么对他的地下工作这么熟悉呢?”吴逸之半天没说话,突然反问道:“方副处长,你的调查经过哪一级组织批准的?你别介意,我还是需要再确认一下。”

“广东省公安厅党组。”

吴逸之点点头,又过了一会儿才缓慢而简短说道:“我是他的领导。”

方梅大吃一惊,她一直以为吴逸之只是一个了解当时情况、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的民主人士。只是在刚才的谈话中,吴教授流露出对当年党组织内部的活动很熟悉,她才突然发问,没想到得到了让她讶异的回答。

“怎么?您......是当年广州地下党的领导人之一?”

吴逸之一笑:“只有很少的直接领导知道我的身份。”

方梅急切问道:“那您知道‘老白’这个人吗?”

吴逸之又笑了笑:“我就是!”

看到吴逸之风轻云淡的回答,对比刚才造反派对待他凶神恶煞的态度,方梅一时间心中感慨万千。由于职业的关系,她知道有许多当年从事隐蔽工作的秘密党员,出于工作需要,在解放后依旧隐藏真实面目为党默默工作,他们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甚至受到冲击,蒙受冤屈,使家人受累,却从无怨言。她没有想到,眼前这位风度翩翩的知名教授居然就是其中之一。

“我当年还负责一些其它的重要工作,有些人……还在,工作仍要继续。”

“可是运动来了,您可能会遭受不公平待遇,被批斗,甚至被关押啊?”

吴逸之淡然回答:“那算得了什么,好多革命前辈、开国元勋不也受到冲击吗?今天跟你说了,那是因为你是代表省级公安机关党组织来调查的,又是政保系统的,值得信赖,同时还关系到一位同志的政治声誉,我有责任提供证明。否则,我连这点都不会说。”

“那您可以向学校方面解释啊。”

吴逸之直视着方梅,一字一顿说道:

“党没让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